「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2020-12-26 三叔小記

文/三叔小記

小說裡,或電視劇中,總有這麼一段精彩又扣人心弦的劇情——劫法場。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

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

「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黑旋風李逵

當然,最後成功了。黑旋風李逵的兇猛,誰擋攔得住?隨之不禁一問,古人為什麼非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這樣做究竟有什麼講究?

古時一晝夜有十二時辰,也就是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段,每段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以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所謂的「子時」就在晚上的二十三點到第二天凌晨一點這個時間段(23:00——1:00)。依次算下來,「午時」便是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11:00——13:00)。

時辰對照表

而「刻」,指的是漏刻,日晷之外的一種計時器具。不過,比日晷更強大,最起碼它不受晝夜更替以及天氣變化的影響。漏,漏壺;刻,帶有刻度的箭尺。水漸漏,則箭尺刻度顯示時間。一晝夜,一百刻,一刻是14.4分鐘(也就是現在的15分鐘)。

綜上所述,午時三刻的時間是十一點四十三分十二秒(或11:45)。

在這個時間點,太陽火辣猛烈,氣溫較高,輻射得人昏昏欲睡,意識模糊。當說「斬」時,劊子手刀落,犯人沒那麼痛苦,渾渾噩噩之間,人沒反應過來,就下了地獄。頗有一點人道主義色彩。眾人疲倦,這也是劫法場的最佳時機。

若是再玄機一點,太陽正當高空,人的影子最短,大地的「陽氣」最盛。行刑乃是陰事,這時可以壓制。《水滸傳》第一百一回處決王慶,施耐庵寫道:

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將王慶押到十字路頭,讀罷犯由

惡殺(煞)都來,也就強調是惡煞所為,不得來糾纏劊子手。

從以上《水滸傳》的片段引用來看,「午時三刻」說明是動手的時間,然後做行刑準備,如開枷……斬首時間,正在十二點前後,有可能正是十二點。以小說、電視劇劇情角度,「午時三刻」加強了劇情的緊張感,為「刀下留人」作下鋪墊。

那麼,「午時三刻」是不是歷史上的法定行刑時間呢?

要注意一點,古代死刑執行的時間並非什麼時候都可以,有禁刑的月份、日期,例如在明朝,規定:

停刑之月,自立春以後,至春分以前。停刑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有人計算過,唐朝一年行刑的時間不超過80天。具體到什麼時辰行刑,必須是白天,光天化日之下。必須在人口聚集的市場上,甚至行刑以後還要示眾三天。以此來威懾,震恐。唐朝規定的是未時(13:00——15:00)進行,若是過了未時,則改日再行。

到明朝,由於「三覆奏」、「待駕貼」、「受訴詞」等複雜流程,行刑時間至少要到酉時(17:00——19:00),所以嘉靖下令,務必未時前結束。嘉靖七年,嘉靖又下令,「過午行刑。」

一定程度上來說,「午時三刻」並非憑空捏造杜撰。至於是否真的要到「三刻」,或許是慣例,又或許是當時小說界的一種普遍說法。不管怎樣,但這段情節最激動人心倒是真的。也讓人最期待那四個字——刀下留人。

參考資料:

《明史》、《水滸傳》等。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在古代,一天被劃為12個時辰,也就是說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1、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
  • 午時三刻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要在午時三刻?
    經常看電視劇的童鞋應該不難發現,每次要斬首犯人的時候,監斬官都會看看太陽,然後說:「午時三刻已到,犯人以驗明正身,斬!」然後把牌子往地上一扔,劊子手就去把犯人斬了。那麼午時三刻究竟幾點呢?為什麼非要午時三刻執行死刑呢?本小編查閱了一下資料,古代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
  • 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肯定常常聽到過午時三刻開始行刑,那麼有沒有細想過為什麼古代劊子手行刑要挑選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呢?來讓三好青年告訴你吧。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看到犯罪之後的下場是如此的悲催,絕大多數普通百姓都會斷掉犯罪做壞事的念頭。為了最大化這種教化與震懾的效果,刑場的布置也會十分講究。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午時三刻已到,行刑!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
  • 古代問斬為何要在午時三刻?
    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
  • 漲知識|古代問斬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還不是其他時間呢?
    為了震懾百姓效果最大化,法場的布置和流程也很有講究,布高臺,鳴擂鼓,行刑官高居刑案,劊子手不怒自威,整個法場充滿了恐怖的死亡氣息。可能網友們都會發現斬首的時間很有講究,一般是定在午時三刻,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午時三刻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是幾點鐘,古代的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午時應該是正午的11點到1點之間,古時的一刻相當於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正確的時間應該是在11點45分左右,並不是大多數認為的12點整。
  • 古代死刑犯被斬首時,為何專挑「午時三刻」?你看是幾點就明白了
    ,比如說地點要是「午門」,季節要是「秋後」,時間要是「午時三刻」。這些講究到底有什麼道理在?這裡為你慢慢揭曉。午門不是門,是一個「凹」字形的宮殿,並不是那三個門洞就叫做午門了,而是包括兩側的上面的所有在內的東西,統稱為午門。為什麼會出現一個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是皇宮財大氣粗,他們的門可不是兩扇門扉就叫門了的,還得雕梁畫棟,高聳巍峨。
  • 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在午時三刻?
    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譬如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才有機會從午門走過一次,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在清朝文武大臣都只能走側門,是不能從正門出入的。此外午門還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比如遇到戰爭的誓師大會,頒布重要的詔書等等。這樣一個十分莊嚴肅穆的地方被用來斬首,有這種可能嗎?顯示是不太可能的。那麼為何又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傳到至今呢?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從時間說起,我國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來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是23:00-00:59,丑時是1:00-3:00以此類推,午時是11:00-13:00,12點為正點,每個時辰約合現在的兩小時,而一個晝夜,劃分為100刻,「刻」原本是計時的滴漏上的刻痕,一個晝夜,滴完一桶為100刻,但「時」和「刻」是兩種不同的計數單位,按現在的算法,平均每個時辰,大約是8.33刻,那麼一刻就相當於14點4分鐘,那麼午時三刻,就是白天的
  • 視頻丨古代囚犯秋後問斬的原因竟然是這個?午時三刻那個時間究竟會發生什麼?
    ,但其實斬立決並不是立刻就拉出去斬了,而往往是要等上好幾天,甚至是幾個月,這是怎麼回事呢?《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規定「每歲立春後至秋分,不得決死刑」。這就和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就是說人的行為要順應天意,不可忤逆,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這時行刑才能順應自然界肅殺的意味,皇帝貴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所以處決犯人也要避開重要的天時。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稍微較輕的刑罰諸如剃頭髮,刺字,剃鬍須之類的,就會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觀念無比根深蒂固的古代人無法接受,清朝時期的剃頭令,就有大量的漢人為此規定抗爭至死,相比來說,還不如斬首分屍之類的酷刑,死了就一了百了,不會繼續遭受痛苦。就算是流放,如果沒有錢打點的話,也是在遭受折磨之後再痛苦死去,可見古代刑罰不僅類別多,還比現代的刑罰更為嚴重。
  •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要秋後問斬,還必須是午時三刻...背後真實原因讓人毛骨悚然
    除了「秋後問斬」,小說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說法——「午時三刻處斬」。「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有何深刻意義?首先來分析一下用24小時計時法轉化「午時三刻」的具體時間。眾所周知,古代一時辰為今兩小時,「子夜」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間,午時即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段。
  • 古代行刑總要說午時已到,午時是什麼時候?為啥都要選這個時間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在古代,子時相當於晚上23: 00到凌晨1:00;丑時相當於凌晨1點到3點,以此類推,持續剩下的10個小時如下圖所示。在這眾多時刻之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那就是午時。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