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2020-12-21 大大大紅袍子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

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不同的王朝和不同的時代有些許不同。

兩漢以前,執行死刑的月份多在農曆九月至十二月之間,唐代以後改為農曆十月至十二月。此時,即所謂的「秋後」。

而且具體的行刑時間,也略有不同。唐、宋時期,多在下午一點至五點;明清時期,多在中午十二點左右,即所謂的「午時三刻」。

西漢有一位儒生,名叫董仲舒。在傳播儒學方面,董仲舒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而且這個秋冬行刑的出現,也與董仲舒有很大關係。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相對應。這就是說,君王處事之道,天經地義。

因為上天安排春夏萬物復甦,那麼皇帝自然就不能在春夏秋冬去殺人;而秋冬多為殺戮季節,正好可以用來懲罰社會上的敗類。因此,與其說董仲舒發揚了儒學,不如說漢武帝正好重視了儒學的潛在價值。哪一位皇帝不喜歡自己繼承,得到上天的肯定?

傲慢如漢武帝,自然也是希望用思想文化來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管理。因此,在董仲舒的幫助下,這一行刑的時節便定了下來。誠然,除了這套「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外,秋冬時節行刑者還隱藏著一些統治者的小心思。遠古時代的人民,大多以農業為主。

春夏秋冬時節,百姓忙於耕作,看熱鬧的心也沒那麼重了。又過了十月份,田裡的農活都差不多做完了,人自然也就閒了。而且,閒人最想做什麼呢?看得是自然的熱鬧。

你要知道,古代處死死囚,那是哪裡熱鬧到哪裡去砍頭,那種「現場直播」的場面,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那為什麼宮廷裡的死囚必須在熱鬧而開闊的地方被處死呢?那自然就是「為猴而殺雞」,從而達到警醒世界的效果。因為要提醒世人,那當然要選一個大家都閒著的時間。因此,秋冬是死刑執行的高發季節。而且,這個行刑日也是非常講究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第十一天。

在這些日子裡,二十四節氣,重大節日,皇室重要人物的生日等等,都是不能執行死刑的。在那個不能動彈的年代,確定一個適當的行刑日,也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至少要湊出天時地利,這樣才能使整個宮廷都顯得光彩照人,也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明清時期,基本上是定在中午十二點左右。為什麼一定要把時間定在這個時候呢?那與古人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很大關係。古代人以為殺人不過頭點地,但這個點地,卻與陰間也有牽連。做了「陰事」,自然怕被髒東西沾上。快十二點的時候,地面上的影子最小,即所謂的「陽氣最重」。

這麼長時間內執行死刑,當然是為了保護劊子手和監斬官們的「人身安全」,避免他們被囚徒的「冤魂」「纏住」。保護劊子手和監斬官當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自然也是為了給死囚施加壓力。大家都知道,能夠被判處死刑的,大多是一些窮兇極惡的壞人。

因此,選擇在這種時候處決這些壞人,自然也是為了讓陽氣「打散」他們的魂魄,達到永生不死,不再出來作惡的目的。可以說,古代實行死刑,不僅是對罪犯的肉體懲罰,而且是對罪犯的精神重重的打擊。執行死刑的規定當然是明清以後才出現的。然而,唐宋時的行刑時間,大多在下午一點至五點之間。這段時間的行刑,自然也有一些講究。

冬天,太陽下山的時間通常要早一些。與此同時,在古人看來,太陽下山,自然也意味著「陽間」時間結束,開始進入「陰間」。選了這樣的時間去處決囚犯,自然是希望那些死囚能重新做一個好人,改過一世好起來,而不是今世壞起來。當然,這些行刑的具體時間,其實並無法律明文規定,只是大家普遍默認的一個習慣。至少在一些書裡,有關於晚上行刑者和天黑之後行刑者的記載。當然,這樣的人自然是少數。說到底,晚些時候或者晚些時候執行死刑,會有太多的意外,容易搞鬼,也不確定。

相關焦點

  • 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肯定常常聽到過午時三刻開始行刑,那麼有沒有細想過為什麼古代劊子手行刑要挑選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呢?來讓三好青年告訴你吧。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午時三刻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要在午時三刻?
    經常看電視劇的童鞋應該不難發現,每次要斬首犯人的時候,監斬官都會看看太陽,然後說:「午時三刻已到,犯人以驗明正身,斬!」然後把牌子往地上一扔,劊子手就去把犯人斬了。那麼午時三刻究竟幾點呢?為什麼非要午時三刻執行死刑呢?本小編查閱了一下資料,古代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
  • 古代問斬為何要在午時三刻?
    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
  • 古代的「午時三刻」說的是現在幾點?
    電視劇和戲文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橋段,處決犯人時,朝廷命官們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那這個「午時三刻」究竟是現在的幾點呢?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說起。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在古代,一天被劃為12個時辰,也就是說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1、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午時三刻:封建王朝處斬犯人的標準時間點
    經常看歷史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午時三刻」這個詞非常熟悉,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橋段:時間已經到午時三刻,犯人馬上就要被處斬,此時往往會有人大喊:「刀下留人」,然後宣讀皇帝的聖旨,這個犯人就被救下來了。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到底指的是哪個時間點,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 古代死刑犯被斬首時,為何專挑「午時三刻」?你看是幾點就明白了
    漢代更是制定了嚴格的法律,要求殺頭這樣的大事只能在秋冬進行,唐朝宋朝就規定,以下犯上之外的所有事情,不能在立春到秋分這段時間,被處以死刑,而且直接定下了時間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這個標準一直被延續到了清末,就是「秋後問斬」了。
  • 「午時三刻」是幾點?古代砍頭為啥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地支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和小時不一樣,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古代子時相當於現在的晚上23點到凌晨1點;丑時相當於是凌晨1點到凌晨3點,剩下的十個時辰就以此類推。
  •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要秋後問斬,還必須是午時三刻...背後真實原因讓人毛骨悚然
    除了「秋後問斬」,小說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說法——「午時三刻處斬」。「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有何深刻意義?首先來分析一下用24小時計時法轉化「午時三刻」的具體時間。眾所周知,古代一時辰為今兩小時,「子夜」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間,午時即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段。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正是如此,古時候被執行死刑的人,也遠比如今多得多。府衙大堂正中一塊牌匾:明鏡高懸。大堂正中端坐官員,在判犯人罪名時,通常都會喊道:押下去,秋後問斬。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在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就算是流放,如果沒有錢打點的話,也是在遭受折磨之後再痛苦死去,可見古代刑罰不僅類別多,還比現代的刑罰更為嚴重。一般來說,死刑犯大多都是被判處以斬首,也有凌遲等更為痛苦的刑罰。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
  • 漲知識|古代問斬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還不是其他時間呢?
    可能網友們都會發現斬首的時間很有講究,一般是定在午時三刻,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午時三刻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是幾點鐘,古代的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午時應該是正午的11點到1點之間,古時的一刻相當於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正確的時間應該是在11點45分左右,並不是大多數認為的12點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