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在社會的計時方式是「二十四小時制」,一天為二十四個小時,從零點到二十四點。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地支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
時辰和小時不一樣,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
古代子時相當於現在的晚上23點到凌晨1點;丑時相當於是凌晨1點到凌晨3點,剩下的十個時辰就以此類推。
在這眾多時間中,有一個時刻是非常的特殊,那就是午時三刻,我們經常聽到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那麼這個時間點究竟是幾點呢?
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人們常說的中午就是十二點整。一個小時分為四刻,一個小時為六十分鐘,因此一刻為十五分鐘,那麼三刻就是四十五分鐘。
午時是中午十二點,三刻是四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就是十二點四十五分。
一天二十四小時,為啥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就會被大家熟知呢?
因為觀眾經常看到在午時三刻的時候要砍頭。在影視劇中,監斬官抬頭看看天上的太陽,再看看旁邊的日晷,確定了時間之後,就會大喊道「午時三刻已到,行刑!」
劊子手收到指令之後,拿起大刀,在刀上噴上一口酒,然後就把犯人砍頭了。這種場景不是影視劇胡編亂造的,而是事實,在古代,犯人被砍頭就是在午時三刻。那麼這個點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非要在這個點砍頭?
古人講究陰陽五行,輪迴生死,生者為陽,死者為陰。砍頭是殺人,人之將死,陰氣非常重。
如果這個將死之人身上還有怨氣的話,就會更加滋生陰氣,鬧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所以要用陽氣將陰氣遮蓋住,以防不測。
一天之中,唯獨午時三刻時陽氣最重,所以要在這個時間砍頭。古人對於世界的認知比較少,沒有科學的理論知識,所以他們看到問題時總是帶著神話色彩,這樣才能得到一種合理的解釋。
不過古人將萬事萬物歸結於神話,這也說明他們對自然萬物都是心存敬畏之心,懷著一種敬畏之心看待整個世界。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讚、分享,謝謝!感謝您的支持!
參考文獻:《中國文化簡史》、《中國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