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舉國上下,讓原本本該因團聚歡樂的人,內心充滿了恐懼,因為病毒的人傳人,因為病症的輕重症轉換快等等,而這場疫情,也的確帶給了很多人、很多家庭悲慟,我們這個國家,也因此次疫情經濟遭受重創!
在網上有這樣的一篇筆記,來自一位一線的醫生,文中真切敘述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過程。這不是遙遠的哭聲,這是我們的同胞,而且就在我們身邊,雖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並不意味著已經結束,所以心懷僥倖的人,一定要重視,因為患病的那個人,也有可能是你,和你的家人。在筆記中,醫生直言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的治療是採用的「安慰治療」(支持性治療),暫時還無真正的特效藥,死亡感受超極痛苦,「像淹死一樣」。
1.病人去世前的感受:
一直呼吸困難,直到最後幾分鐘,病人全程意識清醒。病人會呼救,會哭著喊著說醫生你救救我……並伴隨著劇烈地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死因:本質上和淹死一個道理。大量的水,進到了肺裡面之後,氧進不去。肺被病毒導致的果凍狀的分泌物給佔滿了,換氣功能完全喪失。再濃的氧也進不去血裡面。而吸痰,做過氣管鏡的都知道,靠氣管鏡到達不了那個終末端的地方。另外,沒有特效藥。
2.開始,把純氧輸送給病人,不經口插管。
維持大概三五天之後,如果他的血氧「飽和度」能上升到正常範圍,他也就挺過了呼吸衰竭這一關。
3.挺不過,就要上無創呼吸機,或者切開氣管,插管接有創呼吸機。
無創呼吸機,最後病人易產生呼吸肌疲勞。
4.治療分為四個步驟:
1)高流氧治療;
2)不行的話就上無創呼吸機;
3)如果上無創呼吸機兩個小時無效,就要氣管插管。
4)到最後,如果有條件,就上ECMO(人工心肺機)。李文亮最後一晚在搶救的時候,就用ECMO,但還事沒能救過來。
5.為什麼不給危重病人氣管插管?
別說新冠病毒肺炎,還沒開始時插管後出現多耐的爆發數不勝數。因為每一步都是有前置條件和相應標準的。
從硬體配套看,進行氣管插管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層流病房,插管之後醫護比要達到1:2—3。現狀是,醫院沒有那麼多層流病房,綜合icu或者部分急診icu配備了,就算都有也不可能按規範配置人力。
6.如果你說沒有這些裝置硬上呢?
我們所有的醫生、護士都會中槍。吸痰過程中病人受到刺激,一咳嗽飛沫就直接噴出來了。
插管之後,就是24小時不間斷地噴新冠病毒飛沫,整個房間的空氣會被汙染。所以,這種高風險、高暴露操作,在一般的病房或者急診icu條件稍差的是絕不允許的,非典留給我們血的教訓也不是沒有試過~
7.效果
重症之後再住院搶救,醫院的治療呼吸機已經沒有大的幫助。無論是上無創和上有創呼吸機(插管),對這種病最後的逆轉都沒有太大的幫助。能救活的,不到10%。只要上了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就不樂觀了。
因為氣管插管一方面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增加機體的刺激,還導致合併呼吸細菌感染。幾家專門收重症的定點醫院,搶救成功率很低。目前,能高流氧就高流氧,能不插管就不插管。
8.ECMO是人工心肺
就是病人的肺壞了,我就搞一個人工肺來代替。肺已經完蛋了,通過ECMO,只是一天一天的撐下去。
9.肺白了
肺白了,之後就容易纖維化。纖維化不能逆轉,除非肺移植。
10.新冠肺炎的厲害
一是高傳染性,二是容易成為重症。
11.預防事項:
1)不要去超市擠長隊,不要去樓下搶白菜。
2)能吃多吃,營養支持很重要,提升免疫力。
3)大量飲水,補充電解質,喝湯。
4)早診早治,不要把輕症拖成重症。
5)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過度焦慮會影響療效。
6)輕症需要定期複查,排除殘留纖維化,避免不可逆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不僅能夠通過接觸傳染,更主要是能夠通過飛沫傳染、氣溶膠傳染等,該病毒異常狡猾,患者不僅表現有乏力、發熱、咳嗽等症狀,甚至有的到確診之時都沒有任何症狀表現,比如剛剛確診的四川達州患者,直到第九次核酸檢測才呈陽性,而這個潛伏期長達二十多天。傳播速度也非常快,浙江寧波市1例確診患者在買菜時15秒就被感染......這是一種異常兇猛的病毒。
因此做好防護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在疫情最困難時期各大醫院緊缺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物資了。
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些為了人民的生命奔赴一線的醫生,他們真正的就是一名戰士,不顧自己的安危,放下自己的私慾,為國為民。不幸的是,在這場戰役中,至今已有3300餘名醫護人員被感染,11名醫護人員去世,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疫情,劉智明院長不會逝世,如果不是因為疫情,29歲的彭銀華將會在正月初八如期舉行婚禮,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夏思思現在將會在和她2歲的孩子開心的在一起,還有很多很多人,而他們,都不是理所當然。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一直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甚至以命相擋。如果你覺得你經歷的一切理所當然,甚至覺得病毒離你很遠,那麼不好意思,當有一天不幸發生在你或者親人的身上之時,請不要哭泣,因為,你可能甚至連哭泣的機會都沒有!
經過一線醫護人員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疫情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疫情已經結束。84歲的鐘南山院士依然還奮戰在前線,我們的專家組還未說疫情解除,復工復產只是為了我們經濟的發展,所以現在還尚未到可以不戴口罩隨意扎堆的時候。
我們經不起疫情的再次反撲,希望每個人都能有趨同的感受,因為我們的國家,與我們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請讀者轉發下去,提醒我們更多的人。
註: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特此鳴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