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一間房間,一個插畫的世界

2020-12-2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維吉尼亞·伍爾夫說的,「倘若一個女人決意要寫小說,她必須要有錢,而且還要有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上海85後張曄覺得,小眾藝術「插畫」也值得擁有一間屬於「它們自己的房間」。

2019年8月,城中核心商圈新天地的旁邊,自忠路414號,出現了「鯨字號」,50平方米,足足一個插畫世界。

鯨字號 自忠路414號 外景 鯨字號 圖

到人群中去

事實上眼前的「鯨字號」已經是3.0版本,它的初代還只存在於網際網路世界。

2014年,微信公眾號剛剛興起,張曄還是建築公司的職員。她白天運營公司的帳號,下班後就開始琢磨個人公號,學藝術出身的她介紹著自己喜歡的事物。一次,她寫了一位自己很欣賞的插畫師,那篇文章閱讀量激增。她開始覺得這項小眾的藝術是有知音的。於是,她研究起了插畫市場,公眾號就成了聚攏國內原創插畫師和觀眾,大家一起相互交流的平臺。這個過程讓她收穫了久違的成就感,2016年,她辭掉了幹了7年的工作,專心經營「鯨字號」。

張曄  鯨字號 圖

「就像鯨魚有獨特的聲波,插畫也有自己的『聲波』」,張曄解釋了平臺名字的由來。

線上交流的同時,插畫師紛紛把作品集寄給張曄。在2017年一次獨立書展上,她帶著100本畫冊參展,各個年齡的讀者來到攤位前翻閱、買書,她看到了新的方向。

擺攤時讀者絡繹不絕  鯨字號 圖

2017年年末,她和合伙人找了老重慶南路弄堂裡的一間20平方米的房間,將公眾號升級到了看得見摸得到的2.0版。

老店外景  鯨字號 圖

朋友們都佩服她膽大,說開店就開店,還選在淮海路附近,但張曄其實是務實的人。

她表示,「插畫是很小眾的藝術門類,只有讓它出現在大眾視線裡,它才有發展的機會,所以我不能把一樣陌生的東西放在偏遠的地方,而要到人群裡去。」

老店內景  鯨字號 圖

店鋪裡有很多與張曄合作插畫師的原創畫冊、周邊文創,還有一些她旅途中搜羅的世界各地的畫師作品。但和一般書店、雜貨店最不同的一點是,她在房間裡定做了一個玻璃展示櫃,取名為「插畫櫥窗」,展示不同風格的插畫師的作品,每1、2個月上新一次。

「這種插畫展現形式在海外發展得相當成熟,時常出現在各種商業品牌的櫥窗陳列中,但國內更多習慣用假模特、海報和貨品來做設計」,張曄解釋,「這也是開實體店的重要原因,我想做互動式的插畫展覽」。

大型美術館鮮少舉行專門插畫的展覽,更別說頻次,所以這個櫥窗就成了小藝術家們的展示平臺,也是觀眾了解插畫呈現方式的新窗口。

老店時期的櫥窗展覽 鯨字號 圖

一場場風格迥異、繽紛多彩的展覽,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各地的插畫師也爭相跑來「露臉」。作品和文創品越來越多,店鋪人氣越來越旺,到了2019年夏天,張曄把弄堂小店搬到了新天地旁邊,打造了一個更豐富的插畫新天地。

「先讓自己活5年「

得益於先前的工作,張曄對空間布局,內部裝飾頗有經驗,她和團隊夥伴自己完成了新店的設計。50平方米被合理分配,分別是畫作和文創產品展示、展覽和閱讀等功能區。

新店內景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新店內景  鯨字號 圖

新店樓梯牆面由21位插畫師以「書店是通往各個世界的入口」為題的創作 鯨字號 圖

「鯨字號」表示自己的線上社群和電商平臺用戶超過30萬人,其中,以藝術為專業和從業者的粉絲超過60%。實體店則可以看到包括小徽章、卡片、貼紙、杯子、帆布包、面具等400餘種插畫衍生品。同時契合每次展覽,還有限定的周邊產品。

店內插畫文創產品組圖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小店吸引了很多小觀眾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比如今年暑期檔,店內展示了鮮明童趣風格的插畫師、手帳達人卓大王的「來我的房間,玩吧」的主題插畫、便籤、筆記本、膠帶紙、原子筆和限定圖籤卡等產品,頗受學生一族和文具收集者的好評。

卓大王 「來我的房間,玩吧」插畫櫥窗

卓大王展覽周邊產品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這期展覽接檔了插畫師螞蟻的「紅黑•黃黑插畫展」。她的作品曾在米蘭作為中國年主題大櫥窗展示,這也第一次在國內展出,反響火爆。

螞蟻的「紅黑•黃黑插畫展」 櫥窗 鯨字號 圖

店裡創意品琳琅滿目,其中很多粉絲和好友們送給「鯨字號」的禮物散落各處,有時會被客人誤以為是出售商品。

牆面和壁柜上的禮物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我們是開店的,但我們也一直收到禮物,真讓我們感動!」張曄指著窗口處一張海報,說,「有位粉絲在一個海報抽獎活動中抽到了荷蘭enter enter & ideal book書店的海報,特地把獎品送給了我們」。

粉絲贈送的 荷蘭enter enter & ideal book書店海報  鯨字號 圖

海報上的藍白字寫著「讀書、買書、支持本土原創」,完美地詮釋「鯨字號」的理念。

曾經夢想成為作家的張曄,一直有著出版夢。她幫助過很多插畫師出版原創作品集,團隊還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出版Mook《defined》,以不同的專題邀約不同的插畫師講述他們的故事和經歷。

已出版的《defined》鯨字號 圖

「鯨字號」還有一份自己的宣傳「小月報」,從選題、約稿、審稿,校對,印刷,分發都由團隊完成。

掛在牆上的「鯨字號」2019年月報 鯨字號 圖

每年國內各大獨立書展、上海童書展時期,也是團隊最忙的時候。去年博洛尼亞童書展主辦方和克羅埃西亞知名插畫師薛蘭還特地到店探訪,了解中國原創插畫、繪本的發展動態。張曄說,「我們國內有很多優質的繪本,背後有很多出色的編輯和畫師,書展是我們學習的大平臺。」

博洛尼亞童書展主辦方到訪鯨字號  鯨字號 圖

克羅埃西亞插畫師薛蘭(左一)在書店裡接受採訪 鯨字號 圖

不論是辦展覽激發書店內部活力,還是參加行業活動加強外部交流,書店發展的每一步都需要張曄找準方向。不過她有個清晰的目標,就是讓書店先站穩腳跟「活」下去。

決定開店前,張曄拜訪了一位職場前輩,他對她說:「你先不要想對手是誰,不要想競爭力在哪裡,先讓店鋪『活』5年」。這句話振聾發聵,她時常拿來提醒自己。

疫情來襲,店鋪變得比往常安靜,張曄和店員講那就像在老店的時候,2天都看不到一個客人。「大概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我沒有恐慌。」

團隊開會 鯨字號 圖

線上業務給了張曄一些安慰。自「鯨字號」創立成立,在線課程不斷完善,從插畫師分享繪畫技巧到法律專家進行版權科普,內容包羅萬象。2月抗疫隔離期,有插畫師和張曄說自己那時所有的收入來源就是線上講課。

線上課程 鯨字號 圖

「線上業務也是平臺運營的重要資金來源」,張曄坦誠地表示,「資訊時代,線上和線下必定要同步聯動,但不同的渠道也有不同的特性,我還要再摸索其中的門道」。

「插畫,不止於平面」  鯨字號 圖

未來尚不可知,但張曄在招牌下面寫了一行字,「插畫,不止於平面」,她踐行著這句宣言,充滿決心,也充滿信心。

相關焦點

  • 我是馬伊琍,搶救上海小店!
    疫情故事2:福州路,一家16年+上海小店,繡花鞋店,倒在2020年3月。16年的勇氣,才夠撐一個月。能丟的也就是一間間上海小店,馬路上那一間間風景。2020年春天,上海灘可能最出名的旗袍店,即將關掉最早的門店,這麼大的新聞現在說起來怎麼就不像新聞了呢?伊藤家,26年歷史。老闆方姐說,開業一周,僅做了1000元生意。伊藤家開在瑞金二路上,離開馬路約30米,跟白家餐廳差不多。正宗日料。而且是90年代上海日料的起點。我懂得,為了一段滿滿回憶的歷史,方姐姐都會把伊藤家堅持下去。
  • 上海小店故事|他的飯店是明星取景地,他的夢想屋還能尋開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上海小店故事|黑膠圖書館:美妙音樂,借來聽聽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為什麼想要在山城重慶開一間關於手帳的小店?
    原創 Yvonne 三明治這個月,三明治為小店、獨立品牌和插畫師們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每日書」群組,邀請大家記錄下在這個特殊時期裡的運營和生活日常,比如Goodone舊物倉、月球咖啡、不熟藝術書店、插畫師劉曾林等等。
  • 開一間小店販賣美好~
    其實每個女人大概都有一個小心願,那就是開一間小店,無論是飾品店,花店,服裝店……那麼重點來了——
  • 上海小店故事|熱愛本地食材的西班牙小館子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小店一間,人生百味.
    菜單只有牆上寫的這些,其他的,只要是我會做的,菜單上沒有的菜也可以點,這就是我的經營方針。營業時間從深夜十二點到早上七點,人稱『深夜食堂』。你問會不會有客人來?客人還挺多的喔。」這是《深夜食堂》最開頭的一段話,就是這樣一間詭異又安靜的小店,每天都在上演著感動了千萬讀者的動人小品。
  • 感受插畫之美 博洛尼亞插畫展登陸上海
    東方網4月16日消息:時隔一年,全球頂級插畫作品集,被譽為插畫界奧斯卡的「博洛尼亞插畫展」首站再次登陸上海,將於2018年5月1日-7月9日在上海朵雲軒美術館開展。目前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幾十個國家的幾千位藝術家提供上萬幅作品參展,獲獎作品代表了當今世界童書插畫的最高水準和發展方向。
  • 《一間自己的房間》:女性的自由與獨立,是深藏在房間裡的心思
    我們也應該感謝《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本書的面世,它被翻譯成多個版本的文字,成為許多女性獨立追求的必讀之物,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感受到男女地位平等的重要性。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獨立而自由的靈魂是幸福的源泉每個時代都有優秀的女性作家出現,英國的簡·奧斯汀,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代表作《簡愛》……這些女作家們能夠筆下生花,寫出經久傳世的作品,伍爾夫認為她們必須有錢和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 上海小店故事|最酷社區咖啡館
    今年3月時疫情剛剛有所鬆動,我偶然間看到店溡三的菜單,「老闆娘最愛」是一款椰青+咖啡,「花頭精最多的上海姑娘」是在咖啡裡加了白花。見慣了各種手衝、美式、澳白之後,這些小創意讓人耳目一新,讓人迫不及待想要嘗試。
  • 上海小店故事|他的飯店是明星取景地,他的夢想屋還能尋開心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電視劇《三十而已》《上海女子圖鑑》的熱播,讓一間名為「小龍鳳」的茶餐廳變成「明星地標」,各地觀眾紛紛前來打卡,一睹取景地的風採,劇中人物的同款座位、同套餐品也都炙手可熱。happy alley 外景圖 崔瑋 圖「夢想屋」是在「歡樂巷」裡的一間小房間,約莫14平方米。
  • 上海小店故事 |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o.p.s.café:咖啡「原創者」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上海小店故事 | 一周只開兩天,這家甜品屋有點任性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空間|一間店,一堆雜貨,一個賣故事的人
    Greenhouse是一間Café和zakka的綜合體。Zakka這詞源自日本,是「雜貨」的意思,也是many things(很多東西)的意思,這種店鋪最初出現在日本,其實就是雜貨店,什麼都賣。john來自廣州,和來自香港的哥哥經營一間設計公司的同時,主理著這間雜貨店。他目前大部份時間都呆在店裡,泡咖啡、品玩雜貨、和客人聊天、上網、打機、工作、娛樂簡直把這裡當成second home。
  • 上海小店故事|Hi,這裡是蘭奇餐廳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這朵雲一樣的舒芙蕾,只能等你五分鐘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大橘子的插畫世界 插畫
    大橘子 ▏插畫師傅/廣告創意人員與東東槍合作出版過《拿不動的世界》在北京,天津分別舉辦過《為什麼沒有》《吭吭唧唧喳喳》《拿不動的世界》插畫展為陳坤《鬼水瓶錄》繪製整本插畫即將出第2本插畫繪本《宇宙再大大不過我倆
  • 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一間中國的房間 (外幾篇)|蔡小容
    我進其中一個藏書區看了一圈,密集豐富,排列有序。藝術類書籍不比別類,閱讀尤其需要緩慢的節奏和冥想的空間,我抽出幾本瀏覽一下,又放了回去,有點「銀成沒奈何」似的慨嘆:書太多了,從哪本讀起?我走上二樓。這裡有一間「Thomas Reading Room」,門外掛了一幀蔣中正與夫人的合影。走進去——啊,這是一間中國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