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雍正密諭,推測他的暴亡之謎

2021-01-19 歷史樹1

↑↑↑請點上方藍字一鍵免費關注!

10年老痔瘡有救了!3秒消炎止痛、止血!

李時珍常用的「天然安眠藥」,"止痛劑「!

來源:網絡


歷史的時針指向了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有作為的雍正帝去世。官方《世宗憲皇帝實錄》的記載說,八月二十一日,雍正發病,但照常處理政務。次日,兩位皇子即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朝夕侍側。到晚上七點(戌刻)後,雍正病勢急轉直下,已近危重,急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到寢宮前,鄂爾泰和張廷玉恭捧雍正御筆親書密旨,宣布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第三天,子時,即凌晨一點,雍正去世。


根據《實錄》及《雍正朝起居註冊》,雍正在一天多的時間內去世,文獻沒有記載病因,屬於暴亡。


雍正去世同其即位,構成雍正身上的兩大謎案。自其去世至今,史家及文學家費盡心力,試圖求得歷史真相,但仍疑點重重。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大疑點:





雍正去世有特別的事情發生


雍正去世,官方《實錄》及《雍正朝起居註冊》均只記寥寥數語。而現場有兩位目擊證人,留下了記載。一位是雍正在十三年間朝夕不離的大學士張廷玉。向來謹慎的他,在私人日記裡有兩處非同一般的記載。一處是講他「驚駭欲絕」。八月二十日,雍正發病,但仍然照常處理朝政,張廷玉每日進見,未嘗有間隔,這說明雍正的病情不影響辦公。可是到了二十二日接近二更鼓的時候,即晚上九點多,張廷玉剛要就寢,忽然聽到非常急促的宣詔聲音,他不敢怠慢,立即起來穿上衣服。當他亟亟乎趕到圓明園時,發現三四個太監已經在圓明園的西南門等候,他在太監的引導下來到雍正的寢宮,這才知道,皇帝已經處於彌留狀態。白天還正常召見,怎麼突然這樣子呢?張廷玉為此「驚駭欲絕」。這時,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一等公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海望先後來到寢宮,他們一同至御榻前向皇帝請安,但皇帝已經人事不省。張廷玉等人一起退到寢宮外面,在階廊下焦急萬分地等待太醫搶救,無奈回天無力,進藥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矣。


與官方《實錄》不同的是,張廷玉記述的雍正患病時間早了一天。但兩處都記載雍正照常處理政務,說明雍正根本沒當回事。張廷玉講他每日進見,未嘗有間,是指二十一、二十二日兩天,雍正仍在處理政務,這與《實錄》記載兩皇子朝夕侍側有不同。


最令人不解的是,如果雍正只是因病重去世得突然,不會令張廷玉「驚駭欲絕」。因為他兩天前已經知道雍正得病,莫非他看到什麼「驚駭欲絕」的場面?


在太監找到雍正傳位弘曆的密詔之後,按照當年康熙帝去世之例,敬備黃輿恭請大行皇帝回宮,關於這一點張廷玉又一次記述了「異常」:


倉卒中得官廄駑馬乘之,幾至蹶踣……至申時大殮……廷玉一晝夜水漿不入口。


這段記述更使人感到,宮廷對雍正之死毫無準備,乃至於連一匹好馬都找不到。而朝夕侍側的兩位皇子,怎麼也沒有任何準備?

《世宗憲皇帝實錄》也是由張廷玉總撰,與他的私人著述大體吻合,細節不同。


再看鄂爾泰的記述。曾數度接觸鄂爾泰的袁枚,為鄂爾泰撰有《行略》一文,其中敘述的雍正去世情節就更奇了。八月二十三日夜,清世宗升遐,召受顧命的,只有鄂爾泰一人。


公慟哭捧遺詔,從圓明園入禁城,深夜無馬,騎煤騾而奔,擁今上登極,宿禁中七晝夜始出。


袁枚的記述當得自鄂爾泰。但他把雍正去世時間寫成二十三日夜,並說顧命者唯有鄂爾泰一人,都不準確。


但從圓明園到大內的「驚慌萬狀」,又完全可以與張廷玉的記述相印證。鄂爾泰還不如張廷玉,他甚至連一匹駑馬都沒有,而騎了一頭拉煤車的騾子。這頭騾子可能很瘦,把鄂爾泰的大腿硌得髀血涔涔而下,可鄂爾泰竟全然不知,這肯定是發生了突然的事情。鄂爾泰「宿禁中七晝夜始出」,與張廷玉所記的「四鼓即起,五鼓入內。自後以為常」又相互印證。四鼓是凌晨1—3點,五鼓是3—5點。即便雍正死得突然,但每天夜半而起,又以為常,就多少有些不正常。


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雍正是突然死亡,因而就產生種種說法。這些說法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雍正不是正常死亡。其中流傳最廣,甚至為有的史家採信的,是呂四娘刺殺一說。


被呂四娘刺殺一說是否可信?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兩個方面的情況。


一是查抄呂留良家後裔的情況。換句話說,呂四娘能不能逃脫?


二是圓明園的警衛情況,即呂四娘有沒有機會進入圓明園下手?先看查抄呂留良家後裔的情況。


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孫女。這涉及雍正六年曾靜策反嶽鍾琪案。在審理過程中,雍正「出奇料理」,置正犯不懲治,而將受其影響的呂留良以大逆罪判處,家屬連坐。


呂留良家至少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徹底查抄,執行者就是浙江巡撫(後升總督)李衛。其間,雍正多次下密諭,使得查抄越發嚴厲。


呂留良家是浙江桐鄉衣冠大戶。他有九個兒子,除第八子早夭,到李衛查抄時,有七房子孫,兒子輩以「中」字派名,孫子輩以「懿」字派名,曾孫以「為」字派名。長子呂葆中是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榜眼,即一甲第二名進士,隨即授翰林院編修,但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受一念和尚案牽連,憂鬱而死。次子呂時中是監生,三子呂宏中、六子呂甫中、七子呂立中,都是生員,查抄時均已死去。只有四子呂黃中,九子呂毅中仍健在,兩人都是秀才。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順治十年應試為諸生,後隱居不出。康熙間拒應滿清的鴻博之徵,後削髮為僧。死後,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


呂留良長孫呂懿歷,是呂葆中之子,他多年在外,是雍正癸卯科拔貢生,但因康熙四十七年大嵐山偽朱三太子案,被調查多次,並被拿到欽差大臣處審問,在山東抓獲偽太子後,與之夾審對質,不久經刑部複議釋放。因而李衛也將呂懿歷作為要犯押解。


檔案顯示,為免走漏風聲,第一次查抄時,李衛沒有多帶兵役,而是以內廷纂修史館購求遺書為名來到呂家,當即將呂留良的親屬子孫,暗暗查出,隨即將其書籍查抄。呂氏子孫除自幼故絕外,現有七房,老少大小共二十三人,將與張熙見面的第四子呂黃中,留宿張熙的第九子呂毅中,以及長孫呂懿歷嚴押另諮解部,並將呂留良已故四子之家各拘其孫一人,即將呂懿正、呂懿剛、呂懿珏、呂懿琬收禁,其餘呂留良的孫子交地方官加緊看守,候旨提拿。這是第一次查抄。


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李衛在吳江縣境內接到雍正密諭,命將呂留良家口子孫查點清楚,分別大小監禁看守。隨即開始第二次查抄。此次將應緣坐的呂留良「懿」字輩孫子,年十六歲以上共十七名,十六歲以下兩名(懿林、懿兼)查明監禁。按照大清律例,曾孫不在緣坐之列,但考慮到呂留良乃「罪惡滔天」,故李衛將呂留良曾孫年十六歲以上者四人,及「髫齒襁褓」之「先」字輩呂服先等十五人,亦行查出,分別監禁看守,並將過繼所生也一併查出監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查抄,僅牽連到呂留良家男性,但第二次查抄,包括了呂留良家的所有女性。因為雍正已經明確告知李衛,他是要把呂留良作為大逆罪處罰的,因此連呂留良的墳塋李衛都安排人看守。


儘管如此,這兩次查抄還是不夠徹底。到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已聽聞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之事。他當即給李衛發硃筆密諭:


聞有呂氏孤兒之說。當密加察訪根究,倘呂留良子孫或有隱匿漏網者,在卿干係非輕。此旨不可宣露。


雍正有非常強的諜報系統,且雍正的話很重,如果隱匿、漏網,李衛干係非輕。李衛不敢疏忽,又進行了第三次秘密查抄,也確有很大進展。呂葆中有個繼妻曹氏,年六十八歲,因從前削髮為尼,在南陽廟出家,未經入冊。續又查出,呂留良家所有男性,現存、已故的娶過的妻妾,勞氏等二十四人,及「未曾許字之女四人」(即未訂婚的女子四人),加上出家的,共二十九口,一併聽候部示。


但從李衛寫給雍正的多道密折上看,呂留良家可能有女子在第一次查抄後逃出,不然,雍正也不會得知「呂氏孤兒」之說。因此不能排除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


雍正八年六月,雍正給李衛的硃筆密諭中警告,「倘呂留良子孫或有隱匿漏網者,在卿干係非輕」,並強調,「逆賊呂留良戮屍旨到,若留寸骨於世亦使不得。不可草率辦理」。


雍正在雍正八年七月的硃批中說,呂留良「此人乃朕君父宗社之仇」。


胡適、黎東方都認為,民間盛傳的雍正遇刺說並非無稽之談,不能排除。《清代通史》的作者蕭一山援引上面雍正發給李衛的硃筆密諭,認為廣為流傳的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刺死雍正一說,未必全無根據。還有人提出一個佐證,說清宮制度,侍寢妃嬪要赤身裸體裹在被中,由太監背到皇帝寢宮,這一規制是雍正以後才制定的。

儘管嚴厲查抄呂留良後人,歷時近兩年,但當時就有不少人公開為呂留良鳴不平,甚至上疏反對雍正的做法,也有人因此被處死。這說明在民間確有不少呂留良的支持者。由於呂留良所寫士子文是江浙士子科舉考試的最佳教材,難免有同情者將其後人藏匿。


當時有許多人同情呂家還有一事可以說明。就是當時呂家年齡不及十六歲的孫子輩被發配寧古塔為奴,但在乾隆時卻有人為其捐納監生,而且,禮部也發了監照。


筆記小說中的呂四娘與呂留良後人的真實遭遇很像。傳說呂四娘是呂葆中的女兒,父親去世,母親出家,查抄時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倖免於難。她母親出家為尼後,她跟隨江湖大俠甘鳳池學藝。後來選秀女,混入宮中,得以接近雍正,取其首級為家人報仇。這裡的若干情節,與李衛密奏相符。即呂葆中繼妻曹氏年六十八歲,出家為尼,因而沒有入冊。如此一來,與雍正得到的「呂氏孤兒」的消息很像。呂葆中康熙四十六年死,曹氏出家應該在此後。如果有女兒,查抄時她的年齡二十歲,之所以不在名單中,唯一的可能即寄居他鄉。


再看圓明園的警衛情況。


自雍正四年起,雍正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在圓明園。加上允禩、允禟這些人對他的敵視,使雍正將圓明園的警衛力量設置得非常強,雍正時圓明園警衛已多達六千人,四周有一百四十多個堆撥,即崗哨,還有綠營在外巡邏,可謂插翅難進。


史書上還留下雍正偵緝的一些記載,說明他具有非常強的防範意識。雍正二年六月,他訪聞閩浙總督滿保有庇護下屬之事,令其不徇情面參劾,他寫御筆給滿保說:「朕之耳目,實心訪察之處,大概年餘,天下亦皆知也。朕斷無據一二人無稽之談,數千裡外之事,一聞即孟浪亂舉之主也。」他特別強調:「當日藩邸時,朕從不留心聞聽,今居此位,不得不如是也。」昭璉的《嘯亭雜錄》記載:


雍正初,上因允禩輩深蓄逆謀,傾危社稷,故設緹騎,邏察之人四出偵詗,凡閭閻細故,無不上達。有引見人買新冠者,路逢人問知,告其故。次日入朝,免冠謝恩,上笑曰:慎勿汙汝新帽也。


又說:


王制府士俊出都,張文和公薦一健僕,供役甚謹,後王將陛見,其僕預辭去,王問何故,僕曰:汝數年無大咎,吾亦入京面聖,以為汝先容地。始知為侍衛某,上遣以偵王劣績也。故人懷畏懼,罔敢肆意為也。



雍正中,王雲綿殿撰元日早朝後歸邸舍,與數友作葉子戲,已數局矣,忽失一葉,局不成,遂罷而飲。偶一日入朝,上問以元日何事,具以實對。上嘉其無隱,出袖中一葉與之曰:俾爾終局。則即前所失也。當日邏察如此。


綜合以上兩方面,不能排除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但即便如此,這個女子也難以在壁壘森嚴的圓明園下手。因此,呂四娘殺死雍正之說,似乎可以排除。




歷史學家向以嚴謹稱,因此一般對野史傳說不予採信。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提出,雍正死於中風,但沒有提供依據。近年學者多傾向於認為雍正死於丹藥中毒。



第一,雍正大病後,迷戀丹藥。雍正七年冬,雍正開始患病,時好時壞,似瘧非瘧,腹脹難以臥床,無法安睡。到了雍正八年,他病情加重,夜間不能熟睡達兩個多月,下頦還長了疙瘩。他對鄂爾泰說:「朕自去冬以來,睹內景外緣,甚生疑慮,慮者非為生死,所慮者恐獲罪於天地神明、有負皇考大恩,為宗社之罪人也……原料經此一番,精神氣血萬不能復舊,便勉強支撐,恐心力有所不能也。」四月,雍正向親近大臣下密旨,命其訪求道士。鄂爾泰於五月二十日收到密諭。原文是硃諭:「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緣訪得時,必委曲開導,令其樂從方好,不可迫之以勢,厚贈以安其家,一面奏聞,一面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竭力帶朕訪求之,不必預存疑難之懷,便薦送非人,朕也不怪也。朕自有試用之道。不可視為具文從事。慎密為之。其他省也開單。」鄂爾泰稱自己自幼身體羸弱,二十多年也沒有遇到「異人」。


到了六月,雍正病情更重。他召見了允禮、允祿和兩位皇子,還有內大臣等人,面授遺詔大意,後來還把寫好傳位密旨這件事告訴張廷玉。


病急亂投醫。病得非常重的雍正,不怎麼相信宮廷的御醫了,他開始向民間求助。從此,有不少道士進入皇宮。


李衛聞得河南有一個道士,人稱賈神仙。總督田文鏡遂把他送到京城。這位道士,原是京城白雲觀道士,河南人,上年允祥曾向雍正推薦過,但雍正覺得他沒有什麼奇術,就趕出宮。此次賈道士二進宮,還真的起了作用。他可能使用按摩術,加之氣功、催眠等術,雍正感覺特別見效。由於賈道士年底要回河南,明年春才能返回,因此雍正令鄂爾泰明年春入京,意思是要給鄂爾泰治病。他給鄂爾泰硃諭說:「八月初得遇一奇人,此老者非凡夫,實神人也。奇異處不能批諭。


但情況急轉直下。到了九月,雍正宣布賈道士是大逆之人。因他口誦經咒,並用以手按摩之術。語言尤其妄誕,竟有「天地聽我主持,鬼神聽我驅使」等語。雍正降旨切責,伊初聞之,亦覺惶懼,繼而故智復萌,狂肆百出。雍正說他是「以妖妄之技,施於朕前。且欺世惑眾,素行不端」。曾經巡撫楊宗義訪問查拿,始稍稍斂跡,厥後仍復招搖。雍正指責他無君無父,難以姑容,且蠱毒魘魅,律有明條。著拿交三法司會同大學士定擬具奏。十月,將賈士芳斬立決,家屬等應斬人犯監候,應為奴之妻女等,由地方官嚴行看守。


賈道士之死,頗為蹊蹺。雍正覺得他的方法見效,為什麼還要處死他?可能是雍正擔心賈道士出外亂講他的病情,並藉此撞騙。否則就無法理解他還要在圓明園等地大肆煉丹並一再服用了。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雍正朝起居註冊》記載,賈道士被處死後,在宮中作祟,雍正說,餘邪纏繞,經旬未能淨退,命龍虎山道士婁近坦作法驅除。婁近坦將木符安放在雍正經常待的養心殿、太和殿、乾清宮。因其「為朕設壇禮鬥」,又以符水解退,餘邪渙然冰釋,朕躬悅豫,舉體安和。賜婁近坦龍虎山四品提點,司欽安殿住持。



現存檔案證實,雍正不但親自動手煉丹並服用,而且感覺有效果後,還賞賜大臣。雍正十年六月,他在田文鏡的密折上硃批:「朕安,從來夏令未似今年之好,卿好麼?」他同時賞給田文鏡丹藥,並說:「此丹藥放膽服之。有益無損之藥。朕甚見得的確者。」田文鏡於八月初三上密摺奏謝:「寶丹出自御製,原系罕有難得之至寶。臣蒙恩賜,殊屬逾分。臣實放膽服食,並無絲毫疑慮,近來精力漸加,何莫非丹藥之效也。」雍正還賞賜給鄂爾泰,並與他詳細討論服食方法,鄂爾泰服用一個月後,奏報「大有功效」。雍正六年,雍正令通政使留保訪求宋朝著名道士紫陽真人後裔,有意為之重建道院,還特別讚賞真人「發明金丹之要」。


雍正八年以後,由於得了一場大病,加上允祥去世、京城大地震,雍正不像以前那樣每天忙於政務了,他的身體和年齡也吃不消。這時起,他更注重養生,注重歷代帝王所追求的長生不老之道。


雍正八年二月,四川巡撫憲德密奏成都府仁壽縣有個老人名叫龔倫,年近百歲還健步如飛,更奇的是,龔倫八十六歲時,其妾還能生子。雍正得奏,命憲德不動聲色,優禮榮待,安車送到京城。類似這樣的事情絕非個案。


雍正確實在宮中養了不少道士,他和道士的交往之事也確有不少。煉丹的地方,除圓明園外,還有南薰殿。



雍正於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去世,大行皇帝的遺體隨即奉到乾清宮。二十五日,還沒有舉行即位大典的乾隆就發布兩道諭旨,一道是諭宮廷太監的:「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宮禁之中,凡有外言,不過太監等得之市井傳聞,多有舛誤……嗣後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終難逃朕之覺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一道是命都統莽鵠立驅逐道士:「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閒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令莽鵠立傳旨宣諭。伊等平時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有幹法紀,久為皇考之所洞鑑。茲從寬驅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拏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


這兩道諭旨有所關聯,但都指向當時宮中的各種傳聞。而驅逐道士種種,可以從反面理解,這或許和當時就有種種雍正之死的傳聞有關。

相關焦點

  • 雍正暴亡的秘密:一個硬漢皇帝的破局之道
    根據《實錄》及《雍正朝起居註冊》,雍正在一天多的時間內去世,文獻沒有記載病因,屬於暴亡。雍正去世同其即位,構成雍正身上的兩大謎案。自其去世至今,史家及文學家費盡心力,試圖求得歷史真相,但仍疑點重重。因為雍正已經明確告知李衛,他是要把呂留良作為大逆罪處罰的,因此連呂留良的墳塋李衛都安排人看守。儘管如此,這兩次查抄還是不夠徹底。到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已聽聞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之事。他當即給李衛發硃筆密諭:聞有呂氏孤兒之說。當密加察訪根究,倘呂留良子孫或有隱匿漏網者,在卿干係非輕。此旨不可宣露。
  • 雍正篡改「傳位遺詔」之謎
    清朝歷史中,「九子奪嫡」一直備受人們關注,因為涉及到一個事件,有很多影視劇中也都表現過:四阿哥此前一直不受寵,然而最終的遺詔中,皇帝卻將皇位傳給了他,《中國檔案珍品展》中,上百件檔案可以讓眾人去仔細感受當時的情況,從這些檔案中,我們就能看出雍正的上位到底是不是他自己篡改了詔書呢?
  • 為雍正皇帝生下皇儲的熹妃,為什麼生前從沒當過皇后
    康熙皇帝見了弘曆後,愛不釋手,將他接到皇宮裡讀書,親自撫養。康熙皇帝稱弘曆「是福過於予」,這是說,弘曆將來的福分會超過自己。一語成讖,後來,乾隆皇帝不但當皇帝比康熙皇帝久,壽命也比他長。
  • 雍正皇帝死亡之謎
    二死於行刺說由於雍正死得突然,加以他生前為人陰鷙,民間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的種種傳說,因此後來的一些稗官野史,如《滿洲外史》、《清宮遺聞》等,都說雍正是遇刺斃命的。甚至蕭一山的《清代通史》也有這樣的記述:或謂胤禛之崩,實未得令終也。
  • 清初疑案之雍正被刺身亡,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順治出家在民間流傳極廣,說他因愛妃董鄂氏病故,從而厭倦紅塵。從正史中查找資料,順治應該身染痘疫,也就是天花。康熙能夠順利登上皇位就是因為已經患過痘疫,身體具有免疫力了。雍正被刺在清初三大疑案中最為撲朔迷離。根據史書記載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但還能正常上朝處理政務,到了八月二十三日就忽然駕崩了。
  • 揭秘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五) —— 大將軍王 (2)
    揭秘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五)—— 大將軍王 (2)作者|吳佩松但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委任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到他駕崩還有四年的時間,這相當於一屆美國總統的任期,而且經歷這樣重要的軍事行動,以及十四阿哥的大將軍實在是個綜合管理崗位,可以比較快和明顯地看出十四的綜合素質、品行、處理事情和處世待人的作風,以康熙帝之英明,在相當於一屆美國總統任期的四年裡,且他也已年近古稀了,是不難儘早做出判斷十四阿哥是否能擔任皇太子,繼而接班的。
  • 【歷史】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平頂山市義工聯」關注,送5元話費【老朋友】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新義工】可以加入新義工諮詢QQ群12396495 【歷史】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
  • 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了嗎
    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禎,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雍正是否弒兄殺弟?雍正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得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
  • 揭秘弘曆身世之謎:據多種傳聞,他竟然不是皇家血脈?
    但是,我今天想說的就是有關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謎。 弘曆10歲那年,康熙皇帝在圓明園設宴,弘曆隨父親胤禛(即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前去赴宴,康熙皇帝在宴席上當著很多大臣的面誇其孫子弘曆,說他聰明伶俐,若得悉心教育,長大必有所作為。可成國家棟梁之材。後來康熙皇帝還幾度親自去輔導弘曆的學習。這使得弘曆的父親胤禛也因此十分喜歡弘曆。
  • 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禵。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雍正是否弒兄殺弟?
  • 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允祚(5歲死)、允禎。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禎,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雍正是否弒兄殺弟?雍正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
  • 雍正死因爭議百年,千古之謎是否解開?「無頭下葬」傳說是真是假?
    在歷史上,皇上的死因可能是壽終正寢或死於暗殺,或死於戰場,而雍正皇上的死因卻是清朝迷案,到如今也未揭開!胤禛突然而死,官書不載原因。於是,胤禛死因之謎,朝野上下眾說紛紜。據《清世宗實錄》和《張廷玉年譜》記載:"胤禛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違和,仍照常聽政,並召見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學士張廷玉每日進見,未嘗間斷。
  • 雍正曾發密旨讓年羹堯進貢的寧夏羊羔酒,在古代竟然如此有名
    第一次知道羊羔酒,大概是在雍正的硃批奏摺裡。至於這個羊羔酒到底是個什麼酒,和羊羔有什麼關係不得而知。後來讀東京夢華錄,卷二御街篇,介紹一些酒店、商鋪、小吃店,曾經提到「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雍正朝漢文硃批《雍正朝漢文硃批彙編》第一冊832頁,記載了這樣一條御旨:「在寧夏靈州出一種羊羔酒,當年進過,有二十年寧夏不進了,朕甚愛飲,尋些來,不必多進,不足用時再發旨意,不要過百瓶,密諭。」翻閱《寧夏通史》得知,1874年以前,唐釀、唐謙兄弟二人在靈州城(今靈武市)靈文書院南巷內,以釀酒為業,專門生產羊羔酒。
  • 雍正王朝:胤禩的「謎之自信」——不控制胤祥,為何就敢發動政變
    胤禩哪來的「謎之自信」,敢於直接忽略胤祥的決定性作用?沒控制胤祥,胤禩為何就敢認為「已經擁有九成勝算」?其實,對於胤祥的忽略,並非是胤禩的疏忽,而是他經過縝密考慮以後的結果。但是,「八爺黨」和隆科多都忘了這樣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胤祥對雍正皇帝的支持程度和忠心程度。對於廉親王胤禩,胤祥一直處在「擔心」的狀態中,擔心他依然心有不甘,擔心他會鋌而走險。
  • 揭秘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禵。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雍正是否弒兄殺弟?
  • 揭秘: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禵。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
  • 康熙猝死之謎,兩位證人證明康熙是非正常死亡
    現在看來,在順治皇帝身上,還有很多不解之謎,他的死更是一個謎。關於順治皇帝的死,史書上只記載了一句話,歷史上無論哪個皇帝,死的記載都不會那麼罕見。其中,除亡國皇帝外,其餘皇帝都很吃香,所以史書也會詳細記載他們的生平。然而,作為清朝第一位皇帝的順治皇帝,關於他的死,記載只有一句話。順治皇帝在位期間,非常信奉佛教,所以後人推測順治皇帝可能已經出家。
  • 揭秘雍正皇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康熙誇他:「心好,舉止和藹可親。」康熙親徵葛爾丹時,命允佑領鑲黃旗大營。18歲,被封為貝勒;29歲,晉淳郡王。八年,卒。7、八弟允禩 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
  • 雍正皇帝猝死之謎——重金屬中毒還是「馬上風」?
    很 I 高 I 興 I 你 I 能 I 來獲 I 取 I 醫 I 學 I 知 I 識更 I 欣 I 慰 I 你 I 健 I 康成 I 就 I 健 I 康 I 人 I 生雍正是歷史記載的清朝非常勤勉的一個皇帝,在位13年,勵精圖治,他留下的政治經濟遺產使得他的繼承者乾隆皇帝得以開創60年的「乾隆盛世」。
  • 康熙帝偏愛的十四子,雍正的胞弟,結局如何?
    康熙十四子胤禵(1688~1755年),就是雍正奪嫡的傳說中被奪位的那位主角。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左右曾奉旨改名為「胤禎」,雍正即位後又改復原名。他與雍正可是一母同胞,奈何兄弟倆不投緣,後來胤禵投向了八爺一黨,親兄弟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這就註定他悲催的下半生。胤禵比雍正皇帝小10歲,兩人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