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暴亡的秘密:一個硬漢皇帝的破局之道

2021-02-07 渠風清韻


歷史的時針指向了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有作為的雍正帝去世。官方《世宗憲皇帝實錄》的記載說,八月二十一日,雍正發病,但照常處理政務。次日,兩位皇子即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朝夕侍側。到晚上七點(戌刻)後,雍正病勢急轉直下,已近危重,急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到寢宮前,鄂爾泰和張廷玉恭捧雍正御筆親書密旨,宣布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第三天,子時,即凌晨一點,雍正去世。


根據《實錄》及《雍正朝起居註冊》,雍正在一天多的時間內去世,文獻沒有記載病因,屬於暴亡。


雍正去世同其即位,構成雍正身上的兩大謎案。自其去世至今,史家及文學家費盡心力,試圖求得歷史真相,但仍疑點重重。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大疑點:






雍正去世,官方《實錄》及《雍正朝起居註冊》均只記寥寥數語。而現場有兩位目擊證人,留下了記載。一位是雍正在十三年間朝夕不離的大學士張廷玉。向來謹慎的他,在私人日記裡有兩處非同一般的記載。一處是講他「驚駭欲絕」。八月二十日,雍正發病,但仍然照常處理朝政,張廷玉每日進見,未嘗有間隔,這說明雍正的病情不影響辦公。可是到了二十二日接近二更鼓的時候,即晚上九點多,張廷玉剛要就寢,忽然聽到非常急促的宣詔聲音,他不敢怠慢,立即起來穿上衣服。當他亟亟乎趕到圓明園時,發現三四個太監已經在圓明園的西南門等候,他在太監的引導下來到雍正的寢宮,這才知道,皇帝已經處於彌留狀態。白天還正常召見,怎麼突然這樣子呢?張廷玉為此「驚駭欲絕」。這時,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一等公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海望先後來到寢宮,他們一同至御榻前向皇帝請安,但皇帝已經人事不省。張廷玉等人一起退到寢宮外面,在階廊下焦急萬分地等待太醫搶救,無奈回天無力,進藥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矣。


與官方《實錄》不同的是,張廷玉記述的雍正患病時間早了一天。但兩處都記載雍正照常處理政務,說明雍正根本沒當回事。張廷玉講他每日進見,未嘗有間,是指二十一、二十二日兩天,雍正仍在處理政務,這與《實錄》記載兩皇子朝夕侍側有不同。


最令人不解的是,如果雍正只是因病重去世得突然,不會令張廷玉「驚駭欲絕」。因為他兩天前已經知道雍正得病,莫非他看到什麼「驚駭欲絕」的場面?


在太監找到雍正傳位弘曆的密詔之後,按照當年康熙帝去世之例,敬備黃輿恭請大行皇帝回宮,關於這一點張廷玉又一次記述了「異常」:


倉卒中得官廄駑馬乘之,幾至蹶踣……至申時大殮……廷玉一晝夜水漿不入口。


這段記述更使人感到,宮廷對雍正之死毫無準備,乃至於連一匹好馬都找不到。而朝夕侍側的兩位皇子,怎麼也沒有任何準備?《世宗憲皇帝實錄》也是由張廷玉總撰,與他的私人著述大體吻合,細節不同。


再看鄂爾泰的記述。曾數度接觸鄂爾泰的袁枚,為鄂爾泰撰有《行略》一文,其中敘述的雍正去世情節就更奇了。八月二十三日夜,清世宗升遐,召受顧命的,只有鄂爾泰一人。


公慟哭捧遺詔,從圓明園入禁城,深夜無馬,騎煤騾而奔,擁今上登極,宿禁中七晝夜始出。


袁枚的記述當得自鄂爾泰。但他把雍正去世時間寫成二十三日夜,並說顧命者唯有鄂爾泰一人,都不準確。


但從圓明園到大內的「驚慌萬狀」,又完全可以與張廷玉的記述相印證。鄂爾泰還不如張廷玉,他甚至連一匹駑馬都沒有,而騎了一頭拉煤車的騾子。這頭騾子可能很瘦,把鄂爾泰的大腿硌得髀血涔涔而下,可鄂爾泰竟全然不知,這肯定是發生了突然的事情。鄂爾泰「宿禁中七晝夜始出」,與張廷玉所記的「四鼓即起,五鼓入內。自後以為常」又相互印證。四鼓是凌晨1—3點,五鼓是3—5點。即便雍正死得突然,但每天夜半而起,又以為常,就多少有些不正常。


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雍正是突然死亡,因而就產生種種說法。這些說法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雍正不是正常死亡。其中流傳最廣,甚至為有的史家採信的,是呂四娘刺殺一說。




一是查抄呂留良家後裔的情況。換句話說,呂四娘能不能逃脫?


二是圓明園的警衛情況,即呂四娘有沒有機會進入圓明園下手?先看查抄呂留良家後裔的情況。


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孫女。這涉及雍正六年曾靜策反嶽鍾琪案。在審理過程中,雍正「出奇料理」,置正犯不懲治,而將受其影響的呂留良以大逆罪判處,家屬連坐。


呂留良家至少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徹底查抄,執行者就是浙江巡撫(後升總督)李衛。其間,雍正多次下密諭,使得查抄越發嚴厲。


呂留良家是浙江桐鄉衣冠大戶。他有九個兒子,除第八子早夭,到李衛查抄時,有七房子孫,兒子輩以「中」字派名,孫子輩以「懿」字派名,曾孫以「為」字派名。長子呂葆中是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榜眼,即一甲第二名進士,隨即授翰林院編修,但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受一念和尚案牽連,憂鬱而死。次子呂時中是監生,三子呂宏中、六子呂甫中、七子呂立中,都是生員,查抄時均已死去。只有四子呂黃中,九子呂毅中仍健在,兩人都是秀才。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順治十年應試為諸生,後隱居不出。康熙間拒應滿清的鴻博之徵,後削髮為僧。死後,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


呂留良長孫呂懿歷,是呂葆中之子,他多年在外,是雍正癸卯科拔貢生,但因康熙四十七年大嵐山偽朱三太子案,被調查多次,並被拿到欽差大臣處審問,在山東抓獲偽太子後,與之夾審對質,不久經刑部複議釋放。因而李衛也將呂懿歷作為要犯押解。


檔案顯示,為免走漏風聲,第一次查抄時,李衛沒有多帶兵役,而是以內廷纂修史館購求遺書為名來到呂家,當即將呂留良的親屬子孫,暗暗查出,隨即將其書籍查抄。呂氏子孫除自幼故絕外,現有七房,老少大小共二十三人,將與張熙見面的第四子呂黃中,留宿張熙的第九子呂毅中,以及長孫呂懿歷嚴押另諮解部,並將呂留良已故四子之家各拘其孫一人,即將呂懿正、呂懿剛、呂懿珏、呂懿琬收禁,其餘呂留良的孫子交地方官加緊看守,候旨提拿。這是第一次查抄。


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李衛在吳江縣境內接到雍正密諭,命將呂留良家口子孫查點清楚,分別大小監禁看守。隨即開始第二次查抄。此次將應緣坐的呂留良「懿」字輩孫子,年十六歲以上共十七名,十六歲以下兩名(懿林、懿兼)查明監禁。按照大清律例,曾孫不在緣坐之列,但考慮到呂留良乃「罪惡滔天」,故李衛將呂留良曾孫年十六歲以上者四人,及「髫齒襁褓」之「先」字輩呂服先等十五人,亦行查出,分別監禁看守,並將過繼所生也一併查出監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查抄,僅牽連到呂留良家男性,但第二次查抄,包括了呂留良家的所有女性。因為雍正已經明確告知李衛,他是要把呂留良作為大逆罪處罰的,因此連呂留良的墳塋李衛都安排人看守。


儘管如此,這兩次查抄還是不夠徹底。到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已聽聞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之事。他當即給李衛發硃筆密諭:


聞有呂氏孤兒之說。當密加察訪根究,倘呂留良子孫或有隱匿漏網者,在卿干係非輕。此旨不可宣露。



雍正有非常強的諜報系統,且雍正的話很重,如果隱匿、漏網,李衛干係非輕。李衛不敢疏忽,又進行了第三次秘密查抄,也確有很大進展。呂葆中有個繼妻曹氏,年六十八歲,因從前削髮為尼,在南陽廟出家,未經入冊。續又查出,呂留良家所有男性,現存、已故的娶過的妻妾,勞氏等二十四人,及「未曾許字之女四人」(即未訂婚的女子四人),加上出家的,共二十九口,一併聽候部示。


但從李衛寫給雍正的多道密折上看,呂留良家可能有女子在第一次查抄後逃出,不然,雍正也不會得知「呂氏孤兒」之說。因此不能排除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


雍正八年六月,雍正給李衛的硃筆密諭中警告,「倘呂留良子孫或有隱匿漏網者,在卿干係非輕」,並強調,「逆賊呂留良戮屍旨到,若留寸骨於世亦使不得。不可草率辦理」。


雍正在雍正八年七月的硃批中說,呂留良「此人乃朕君父宗社之仇」。


胡適、黎東方都認為,民間盛傳的雍正遇刺說並非無稽之談,不能排除。《清代通史》的作者蕭一山援引上面雍正發給李衛的硃筆密諭,認為廣為流傳的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刺死雍正一說,未必全無根據。還有人提出一個佐證,說清宮制度,侍寢妃嬪要赤身裸體裹在被中,由太監背到皇帝寢宮,這一規制是雍正以後才制定的。儘管嚴厲查抄呂留良後人,歷時近兩年,但當時就有不少人公開為呂留良鳴不平,甚至上疏反對雍正的做法,也有人因此被處死。這說明在民間確有不少呂留良的支持者。由於呂留良所寫士子文是江浙士子科舉考試的最佳教材,難免有同情者將其後人藏匿。


當時有許多人同情呂家還有一事可以說明。就是當時呂家年齡不及十六歲的孫子輩被發配寧古塔為奴,但在乾隆時卻有人為其捐納監生,而且,禮部也發了監照。


筆記小說中的呂四娘與呂留良後人的真實遭遇很像。傳說呂四娘是呂葆中的女兒,父親去世,母親出家,查抄時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倖免於難。她母親出家為尼後,她跟隨江湖大俠甘鳳池學藝。後來選秀女,混入宮中,得以接近雍正,取其首級為家人報仇。這裡的若干情節,與李衛密奏相符。即呂葆中繼妻曹氏年六十八歲,出家為尼,因而沒有入冊。如此一來,與雍正得到的「呂氏孤兒」的消息很像。呂葆中康熙四十六年死,曹氏出家應該在此後。如果有女兒,查抄時她的年齡二十歲,之所以不在名單中,唯一的可能即寄居他鄉。



自雍正四年起,雍正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在圓明園。加上允禩、允禟這些人對他的敵視,使雍正將圓明園的警衛力量設置得非常強,雍正時圓明園警衛已多達六千人,四周有一百四十多個堆撥,即崗哨,還有綠營在外巡邏,可謂插翅難進。


史書上還留下雍正偵緝的一些記載,說明他具有非常強的防範意識。雍正二年六月,他訪聞閩浙總督滿保有庇護下屬之事,令其不徇情面參劾,他寫御筆給滿保說:「朕之耳目,實心訪察之處,大概年餘,天下亦皆知也。朕斷無據一二人無稽之談,數千裡外之事,一聞即孟浪亂舉之主也。」他特別強調:「當日藩邸時,朕從不留心聞聽,今居此位,不得不如是也。」昭璉的《嘯亭雜錄》記載:


雍正初,上因允禩輩深蓄逆謀,傾危社稷,故設緹騎,邏察之人四出偵詗,凡閭閻細故,無不上達。有引見人買新冠者,路逢人問知,告其故。次日入朝,免冠謝恩,上笑曰:慎勿汙汝新帽也。



王制府士俊出都,張文和公薦一健僕,供役甚謹,後王將陛見,其僕預辭去,王問何故,僕曰:汝數年無大咎,吾亦入京面聖,以為汝先容地。始知為侍衛某,上遣以偵王劣績也。故人懷畏懼,罔敢肆意為也。



雍正中,王雲綿殿撰元日早朝後歸邸舍,與數友作葉子戲,已數局矣,忽失一葉,局不成,遂罷而飲。偶一日入朝,上問以元日何事,具以實對。上嘉其無隱,出袖中一葉與之曰:俾爾終局。則即前所失也。當日邏察如此。


綜合以上兩方面,不能排除呂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但即便如此,這個女子也難以在壁壘森嚴的圓明園下手。因此,呂四娘殺死雍正之說,似乎可以排除。




歷史學家向以嚴謹稱,因此一般對野史傳說不予採信。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提出,雍正死於中風,但沒有提供依據。近年學者多傾向於認為雍正死於丹藥中毒。



第一,雍正大病後,迷戀丹藥。雍正七年冬,雍正開始患病,時好時壞,似瘧非瘧,腹脹難以臥床,無法安睡。到了雍正八年,他病情加重,夜間不能熟睡達兩個多月,下頦還長了疙瘩。他對鄂爾泰說:「朕自去冬以來,睹內景外緣,甚生疑慮,慮者非為生死,所慮者恐獲罪於天地神明、有負皇考大恩,為宗社之罪人也……原料經此一番,精神氣血萬不能復舊,便勉強支撐,恐心力有所不能也。」四月,雍正向親近大臣下密旨,命其訪求道士。鄂爾泰於五月二十日收到密諭。原文是硃諭:「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緣訪得時,必委曲開導,令其樂從方好,不可迫之以勢,厚贈以安其家,一面奏聞,一面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竭力帶朕訪求之,不必預存疑難之懷,便薦送非人,朕也不怪也。朕自有試用之道。不可視為具文從事。慎密為之。其他省也開單。」鄂爾泰稱自己自幼身體羸弱,二十多年也沒有遇到「異人」。


到了六月,雍正病情更重。他召見了允禮、允祿和兩位皇子,還有內大臣等人,面授遺詔大意,後來還把寫好傳位密旨這件事告訴張廷玉。


病急亂投醫。病得非常重的雍正,不怎麼相信宮廷的御醫了,他開始向民間求助。從此,有不少道士進入皇宮。


李衛聞得河南有一個道士,人稱賈神仙。總督田文鏡遂把他送到京城。這位道士,原是京城白雲觀道士,河南人,上年允祥曾向雍正推薦過,但雍正覺得他沒有什麼奇術,就趕出宮。此次賈道士二進宮,還真的起了作用。他可能使用按摩術,加之氣功、催眠等術,雍正感覺特別見效。由於賈道士年底要回河南,明年春才能返回,因此雍正令鄂爾泰明年春入京,意思是要給鄂爾泰治病。他給鄂爾泰硃諭說:「八月初得遇一奇人,此老者非凡夫,實神人也。奇異處不能批諭。


但情況急轉直下。到了九月,雍正宣布賈道士是大逆之人。因他口誦經咒,並用以手按摩之術。語言尤其妄誕,竟有「天地聽我主持,鬼神聽我驅使」等語。雍正降旨切責,伊初聞之,亦覺惶懼,繼而故智復萌,狂肆百出。雍正說他是「以妖妄之技,施於朕前。且欺世惑眾,素行不端」。曾經巡撫楊宗義訪問查拿,始稍稍斂跡,厥後仍復招搖。雍正指責他無君無父,難以姑容,且蠱毒魘魅,律有明條。著拿交三法司會同大學士定擬具奏。十月,將賈士芳斬立決,家屬等應斬人犯監候,應為奴之妻女等,由地方官嚴行看守。


賈道士之死,頗為蹊蹺。雍正覺得他的方法見效,為什麼還要處死他?可能是雍正擔心賈道士出外亂講他的病情,並藉此撞騙。否則就無法理解他還要在圓明園等地大肆煉丹並一再服用了。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雍正朝起居註冊》記載,賈道士被處死後,在宮中作祟,雍正說,餘邪纏繞,經旬未能淨退,命龍虎山道士婁近坦作法驅除。婁近坦將木符安放在雍正經常待的養心殿、太和殿、乾清宮。因其「為朕設壇禮鬥」,又以符水解退,餘邪渙然冰釋,朕躬悅豫,舉體安和。賜婁近坦龍虎山四品提點,司欽安殿住持。



現存檔案證實,雍正不但親自動手煉丹並服用,而且感覺有效果後,還賞賜大臣。雍正十年六月,他在田文鏡的密折上硃批:「朕安,從來夏令未似今年之好,卿好麼?」他同時賞給田文鏡丹藥,並說:「此丹藥放膽服之。有益無損之藥。朕甚見得的確者。」田文鏡於八月初三上密摺奏謝:「寶丹出自御製,原系罕有難得之至寶。臣蒙恩賜,殊屬逾分。臣實放膽服食,並無絲毫疑慮,近來精力漸加,何莫非丹藥之效也。」雍正還賞賜給鄂爾泰,並與他詳細討論服食方法,鄂爾泰服用一個月後,奏報「大有功效」。雍正六年,雍正令通政使留保訪求宋朝著名道士紫陽真人後裔,有意為之重建道院,還特別讚賞真人「發明金丹之要」。


雍正八年以後,由於得了一場大病,加上允祥去世、京城大地震,雍正不像以前那樣每天忙於政務了,他的身體和年齡也吃不消。這時起,他更注重養生,注重歷代帝王所追求的長生不老之道。


雍正八年二月,四川巡撫憲德密奏成都府仁壽縣有個老人名叫龔倫,年近百歲還健步如飛,更奇的是,龔倫八十六歲時,其妾還能生子。雍正得奏,命憲德不動聲色,優禮榮待,安車送到京城。類似這樣的事情絕非個案。


雍正確實在宮中養了不少道士,他和道士的交往之事也確有不少。煉丹的地方,除圓明園外,還有南薰殿。



雍正於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去世,大行皇帝的遺體隨即奉到乾清宮。二十五日,還沒有舉行即位大典的乾隆就發布兩道諭旨,一道是諭宮廷太監的:「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宮禁之中,凡有外言,不過太監等得之市井傳聞,多有舛誤……嗣後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終難逃朕之覺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一道是命都統莽鵠立驅逐道士:「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閒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令莽鵠立傳旨宣諭。伊等平時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有幹法紀,久為皇考之所洞鑑。茲從寬驅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拏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


這兩道諭旨有所關聯,但都指向當時宮中的各種傳聞。而驅逐道士種種,可以從反面理解,這或許和當時就有種種雍正之死的傳聞有關。來源:林乾《雍正十三年:一個硬漢皇帝的破局之道》



聲 明


        渠風清韻微信公眾號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均不作商業用途,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版權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糾正。


來源:國粹讀書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和《雍正王朝》裡,與歷史相衝突的一個謎團
    這就是隆科多反叛之謎!隆科多,作為擁立雍正的第一功臣,最終結果與八阿哥胤祀勾結起來,圖謀廢除雍正,最終被雍正拿獲!這,成了全書最大的謎團!—1728年)《雍正皇帝》的描述 因為電視劇是根據已故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小說《雍正皇帝》改編,我們先來看書中是怎麼描述的!
  • 陳建斌再飾雍正,領銜配音的《雍正大傳》已上線喜馬拉雅
    難道雍正時期無盛可言?這其中有著怎樣的誤讀?雍正執政時期雖十三年之載,卻創造出了不少豐功偉績。然而,為何雍正執政時期僅十三年?都說清朝有四大謎案,即孝莊太后下嫁、順治皇帝出家、雍正繼位、雍正之死。而這謎案中雍正王朝就佔了兩個。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雍正究竟如何繼位?又為何在一天之內突然暴亡?一個個驚天謎團該從何處尋解?一個接一個的疑問使雍正時期披上了一層厚厚的迷霧。
  • 十全十美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所以說雍正皇帝對藝術有極高的要求,必須十全十美。其實如果說雍正皇帝就是一個威嚴狠辣缺乏人性的人?大錯特錯,從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他天真童心,比如說雍正皇帝特別喜歡養小動物,尤其是鳥和狗。就讓人做鳥窩和狗窩,而且還要給狗做衣服。雍正五年正月,下旨給「造化狗」做紡絲軟裡虎頭套一件,再給「百福狗」做紡絲軟裡麒麟頭套一件。
  • 雍正皇帝猝死之謎——重金屬中毒還是「馬上風」?
    很 I 高 I 興 I 你 I 能 I 來獲 I 取 I 醫 I 學 I 知 I 識更 I 欣 I 慰 I 你 I 健 I 康成 I 就 I 健 I 康 I 人 I 生雍正是歷史記載的清朝非常勤勉的一個皇帝,在位13年,勵精圖治,他留下的政治經濟遺產使得他的繼承者乾隆皇帝得以開創60年的「乾隆盛世」。
  • 雍正皇帝死亡之謎
    早在呂案定讞前,浙閩總督李衛已上奏雍正: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幼俱已嚴禁。連呂留良父子的塋地也早已遣人監視,留良的孫女女絕無漏網的可能。何況雍正臨終前一直住於圓明園離宮,此處至雍正二年起即設護軍營,衛士晝夜巡邏,戒備森嚴,一個女子決難潛入寢宮刺殺皇帝。那麼雍正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 我為什麼要研究雍正
    關注雍正,卻是晚近的事情。2015年,我受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讓我講清朝人物。中國古史的記述,大多以皇帝紀年來展開。無論是「編年體」,還是「紀傳體」,概莫如此。我們研究歷史,也受此影響,通常是以皇帝,特別是有作為的皇帝來展現一個時代。在選擇主題人物時,我沒有選自己熟悉的康熙、乾隆,而是選擇了自己不怎麼熟悉的雍正。
  • 雍正皇帝與佛教
    雍正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衲,深通佛理,於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國師指導下禪坐,連續兩日,當時章嘉國師認為只是初入堂奧,如針隙觀天,勉勵其更求進步;雍正遂於當年二月於結雲堂閉關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實有重關之理」。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胤礻真,身為天子,卻起兩個法號,自號圓明居士和破塵居士。
  • 雍正皇帝讀後之田文鏡:雍正的分身
    而且一口一個「先生」絕不提名道姓,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師爺」!此時田文鏡才真懂了李衛那封白話信的意味。鄔思道對自己既不倨傲又不在乎,原來後頭居然有這麼大背景,匣劍帷燈令人不測啊!陡地想起,諾敏的「天下第一巡撫」稱號,頓時心亂如麻。但當鄔思道再次回到他帳下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大喜過望、納頭便拜、抱緊大腿,而是感到十分彆扭。田文鏡此刻已知道了這個瘸師爺的來頭。
  • 《雍正王朝》一開始,其實就默認了雍正,這個秘密,你發現了嗎
    事實上,雍正繼位的劇情雖然靠後,但在電視劇的一開始,更準確來說,就是在第一集的一開始,其實就已經默認了當年還是四阿哥的雍正,這個秘密,你發現了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吧。就在胤禩說完,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便登場了,胤禛呈上了一封奏摺,把大清國的「家底兒」向康熙皇帝交待得清清楚楚,敢情大清國的「家底兒」,馬上就要完了。
  • 二月河《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適合做皇帝
    烏先生說了一句話「太子是一個幾十年的太子,誰廢了太子,必定被天下所不容、被皇帝所不容」。康熙皇帝看到奏摺的時候說了一句「其心可誅」,專指八阿哥齊心可誅。 康熙皇帝--帝王心術 後患無窮      康熙皇帝安排後事--佟國維推舉八阿哥,隆科多坐雍正皇帝的冷板凳,此舉一出,八阿哥無緣太子之位,十三阿哥幽禁十年,佟國維回家養老,隆科多提升九門提督。
  • 雍正皇帝暴斃而亡,究竟亡於是刺客之手,還是另有原因?
    隨著這幾年清朝宮廷電視劇的熱播,雍正有太多的故事傳了出來。而乾隆皇帝之所以會年紀輕輕的就繼承皇位,登上歷史舞臺,主要在於他的父親,也就是雍正皇帝在位時間比較短。那麼,雍正到底是因為什麼死去的呢?
  • 雍正之死真相:服用丹藥裡加春藥?
    為了治病,他命令內外百官大規模訪求名醫和精於修煉的術士。雍正還親手寫給各省總督、巡撫諭令,每份內容完全一樣。  浙江總督李衛,接到諭旨後立即向雍正皇帝秘密奏報,說民間傳聞河南道士賈士芳有神仙之稱,特推薦此人進京為皇上治病。  賈士芳原來是北京白雲觀的一個道士,因不守規矩而被開除。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他就流落到了河南,變成了河南道士。
  • 至尊之體的雍正皇帝這樣治耳病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六十一年底繼位,即為雍正皇帝,卒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
  • 雍正在位多少年?雍正皇帝為什麼會短命?
    雍正只在位13年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雍正繼位時已是中年,年逾四十,二是雍正過於勤奮,把自己的身體累垮了。 據記載,雍正在即位後的五六年裡身體還算可以,可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差點一命嗚呼,後來病雖然好了,但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
  • 雍正皇帝最可憐的妃,3子1女全部早亡,孤苦終老
    合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簡單總結,就是說齊妃是一個溫柔賢惠,與世無爭,而且規規矩矩的後宮女子。而雍正給齊妃的封號「齊」,在滿洲話中,是豔麗,俏麗的意思,客觀上說明齊妃的顏值很高,起碼在皇帝的眼裡是美若天仙。
  • 清朝的雍正皇帝有多狠?對兄弟趕盡殺絕
    雍正是清朝第三位皇帝胤禛的年號,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闢民間奪位的謠言。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都說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在中國古代,皇帝也被稱為天子,天子就是龍。那皇帝的九個兒子都怎麼樣呢?沒錯,今天咱們就來聊一下康熙皇帝九子奪嫡的故事。
  • 清朝最得寵的皇后,生下天子卻暴亡於後宮,皇帝:我要親自送葬!
    ,是後宮的真正主宰,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皇后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且又能誕育天子,這無疑是最美好的事情,清朝就有一位皇后既獲得了皇帝的寵愛,又幸運地生下了天子,不過,這位皇后卻紅顏薄命,暴亡於後宮,她究竟是誰呢?
  • 從雍正密諭,推測他的暴亡之謎
    到晚上七點(戌刻)後,雍正病勢急轉直下,已近危重,急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到寢宮前,鄂爾泰和張廷玉恭捧雍正御筆親書密旨,宣布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第三天,子時,即凌晨一點,雍正去世。根據《實錄》及《雍正朝起居註冊》,雍正在一天多的時間內去世,文獻沒有記載病因,屬於暴亡。
  • 康熙皇帝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因也有著各種傳言,而牽涉其中的依然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雍正皇帝,因為有人說康熙就是被雍正害死的,這也是後世對雍正的皇位合法性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但到底康熙是怎麼死的,有著各種爭論,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 《雍正王朝》裡的皇帝真是苦不堪言
    /《雍正王朝》「我本來對雍正皇帝就有偏愛這種成分,而劉和平(《雍正王朝》編劇)比我走得還遠,他把偏愛變成了溺愛。有了這樣一個溺愛,就不公道了。」這是《雍正皇帝》的原著作者、作家二月河對電視劇《雍正王朝》的一段評價。顯然,二月河對於編劇劉和平大刀闊斧的改編,持保留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