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之體的雍正皇帝這樣治耳病

2021-02-07 中國中藥雜誌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六十一年底繼位,即為雍正皇帝,卒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篤信佛教,曾自號「圓明居士」「破塵居士」,甚至撰寫佛學著作,編輯名僧語錄,還曾寫詩,自謂是不著僧服的野僧。但這也沒能保佑這個佛門之徒不生病,而且還沒有活夠一個花甲便死去了。雍正患病,也仍然要御醫為之施藥治療,譬如其唇、耳疾病的中藥外治法,宮中均有明白的記載。

首先看雍正的繭唇外治法。宮中記載有:


雍正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總管李英傳旨:問大夫們上繭唇的方,欽此。臣錢鬥保、王炳議用辰砂益元散一錢,蜂蜜二錢調搽。李英隨奏過,奉旨:伺候,欽此。


由此可知雍正在其五十五歲時患過繭唇症,而讓御醫獻上治繭唇方藥,伺候應用。繭唇,又名繭唇風、白繭唇,《瘡瘍經驗全書》等均有此病名。一般初起時口唇局部出現硬結,逐漸增大,白皮皺裂,形如蠶繭,而得名;或翻花如楊梅、如靈芝、如蕈狀等不一,潰破後時流血水,而成敗證。


如明代《壽世保元》描述為「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故此類疾病似屬於現代醫學之唇癌等症。


另外也有的中醫著作如《雜病源流犀燭》,稱繭唇「又名緊唇,又名瀋唇,其狀口唇緊小,不能開合,不能飲食,大是奇病,不急治則死」。至於緊唇、瀋唇之病名,則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和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就已有了。


中醫理論認為,脾氣通於口,脾之榮在唇。繭唇之症,多由思慮傷脾,厚味積熱傷脾,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心火傳授脾經,而致脾胃積熱;或陰虛火動,火毒蘊結於唇部所致。治療當據病因、證情,有滋陰潤燥降火,通便洩熱,清肝、健脾等法,內服方有清涼甘露飲(《醫宗金鑑》)、涼膈散、加減八味丸、柴胡清肝場、濟陰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雜病源流犀燭》及《類證治裁》等書治唇口緊小、不能開合之繭唇症,則以內服薏仁湯,外敷黃柏散等治療,此為滲溼清熱之法,治療脾經溼熱之症,此當以唇部腫脹為主要表現者。


御醫為雍正開的處方是用蜂蜜調辰砂益元散外搽。辰砂益元散又名辰砂六一散,一般配方是: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硃砂三錢,為細末。本方若內服可治暑熱煩渴、驚悸多汗、小便不利之證,外用則有清熱滲溼解毒之效。由此推斷,御醫處方所治之繭唇,似當屬唇腫口緊之緊唇症。《證治準繩》等書治療繭唇用黃柏散,與上述方子有類似功效,由黃柏、五倍子、密陀僧、甘草組方。這個方子對於研究唇病的外治或有一定參考價值。


雍正患耳疾的外治法也饒有趣味。


雍正二年五月初一,太醫院院使劉聲芳所開處方如下:


雍正皇帝塞耳方

磁石豆瓣大一塊,用棉花包裹。

麝香豆粒大一塊,用棉花包裹。


雍正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御醫錢鬥保、林祖成、趙士英和翟文益胃又為雍正開了個「聰耳棉」處方:


石菖蒲五錢 連翹五錢去瓤

為細末,每個用五釐,絹包,聰耳。


從這幾個處方推測,雍正在繼位後不久及五旬以後曾患耳鳴、耳聾或頭眩等症。磁石辛寒,入肝、腎經,常用治腎虛肝旺之症。腎開竅於耳,腎虛則耳不聰,磁石有益腎聰耳之效,如《神農本草經》謂磁石「除大熱煩滿及耳聾、《本草綱目》亦稱它有「明目聰耳」之效。麝香辛溫,芳香走竄,有很強的開竅啟閉、通絡散瘀功效,《本草備要》稱麝香「治耳聾」,當與其通閉利竅作用有關。石菖蒲辛溫,含芳香性揮髮油丁香油酚、細辛醛等,有化痰宣壅、開竅通閉的功效,因而能「通九竅,明耳目」(《神農本草經》)連翹苦微寒,清熱解毒而散結,與石菖蒲配合塞耳當適用於耳聾耳鳴而有熱象者。


中藥塞耳以治耳疾在祖國醫學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載有許多這類治方,如「治耳聾方」中有方:「燒鐵令赤,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別著」,又有方:「菖蒲、附子各等分,末之,以麻油和,以綿裹,納耳中」。該書中塞耳諸方所用之藥,如細辛、菖蒲、附子、白芷、芎藭、生薑、薰陸香、桂心等,多屬味辛性溫之品,因辛散、溫通而能通竅開閉。到明代《本草綱目》中,亦記載有許多塞耳方,如:用磁石一小粒,放入病耳內,治耳聾;用骨碎補削作細條,炮過,乘熱塞耳中,治耳鳴、耳閉;用硫磺、雄黃,等分為末,棉花裹著塞耳內,治突然耳聾;用細辛末溶在黃蠟中,團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名「聰耳丸」,治耳聾。本書還記載,用菖蒲汁滴耳中,治病後耳聾。由此可知,清官御醫為雍正治耳疾的塞耳外用方,是根據古代醫著和前人經驗,並結合患者證情而擬定的。雖然尚未見宮廷醫案中對於此法療效的記載,推想當有一定效驗,不然的話,往「至尊之體」的皇帝耳朵裡塞藥而又毫無效果的話,御醫豈不是自找難堪嗎!


清代皇帝之中,用中藥塞耳外治耳疾的記載最多者當推光緒帝載湉。光緒自幼多病,二十七、八歲即患耳鳴腦響,三十幾歲時便耳竅不靈,聽不真切,故常用內服外用藥治療耳疾。今可見到有,確記載的外治方即有十餘首,如利竅通耳方等大多為塞耳方。此法之應用,在清代不僅見幹宮廷內,一些影響較大的醫著中也有記述。乾隆年間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耳病源流中謂:暴聾者,皆卒聾也,須用塞耳法」。該卷中治耳病方有「透鐵關法」頗有趣味:"活磁石兩塊,判如棗核大,搽麝香少許於磁石尖上,塞兩耳竅中,口內含生鐵一塊,候一時,兩耳氣透,颯颯有聲為度,勤用三五次即愈矣」。刊行於同治年間的中醫外治法專著《理瀹駢文》中,有聰耳錠、通耳錠、遠志磁石錠等塞耳的製劑。該書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這對於我們分析塞耳方的作用機理及其用藥規律,也是很有啟發的。如雍正治耳病塞耳方所用之磁石、菖蒲、麝香等藥,也是耳聾耳鳴等症內服藥治療之常用藥。


塞耳方的應用,一般具有較安全穩妥、副作用小、用藥量少、方法簡便等特點,唯近年來運用或驗證者尚鮮見,故對其具體用法和療效尚待進一步研究考察。



<END>

轉載自《清代宮廷醫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臺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繼續給大家推薦《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這部《運氣學導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篇,是根據先師在廣西中醫學院所作的五個晚上講座整理而成;第二部分是附錄,附錄一是先師根據運氣七篇的內容所作的運氣提要,這個提要基本將運氣七篇中帶「常數」性的內容提摘出來,可以方便查找。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死亡之謎
    比如,最早記載雍正之死的第一手資料《起居手冊》是這樣記述的:8月21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22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戍時,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至23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硃筆諭旨,著寶親王繼位。
  • 十全十美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提起雍正皇帝很多人覺得他很勤政,苛刻,嚴謹,這麼一些印象,其實雍正皇帝的苛刻不止是對大臣,他對物,對事,也一樣。雍正皇帝比較喜好珍寶玩物。好像沒有皇帝不喜歡的……。
  • 雍正皇帝臨終,為何專門要求善待果親王?現在看來,雍正是真英明
    在這份決定皇位傳承的關鍵詔書中,雍正皇帝除了明確允祿、允禮、張廷玉、鄂爾泰顧命大臣的身份外,還專門強調了對果親王允禮的善待要求: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 九五至尊:朕的大清亡了?雍正穿越到現代慘遭連環暴擊
    穿越,不僅僅是搞笑《九五至尊》講述的是呂四娘(張可頤飾)在行刺雍正皇帝(江華飾)之際,兩人遇上水龍捲,小程序在清朝當皇帝的雍正轉眼間成了打工仔李大蝦,地位的180°反轉自然產生了很多搞笑素材。剛穿越到香港的雍正還以為自己是皇帝,一口一句「朕」地自稱著,喝水都要人伺候,但其實根本沒人理他。 但皇帝就是皇帝,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雍正秒變職場精英,不僅對市場行情了如指掌,輔佐兆康建材的三公子岑日禮在家族企業的勾心鬥角中平步青雲,還現場教房地產商看古董。
  • 雍正皇帝與佛教
    雍正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衲,深通佛理,於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國師指導下禪坐,連續兩日,當時章嘉國師認為只是初入堂奧,如針隙觀天,勉勵其更求進步;雍正遂於當年二月於結雲堂閉關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實有重關之理」。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胤礻真,身為天子,卻起兩個法號,自號圓明居士和破塵居士。
  • 雍正當上皇帝
    ,而雍正又不那麼高調,所以才導致雍正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高,大家也覺得雍正的能力沒那麼強,如果你這樣看雍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雍正的能力可一點都不差,如果沒有他,那清朝估計早就完蛋了,要知道康熙晚年那根本就是一個十足的昏君,清朝被他搞得一塌糊塗,是雍正將清朝那個爛攤子給救過來了,雍正一直兢兢業業的加班工作才將康熙留下的問題幾乎都解決了,才有了後面的乾隆盛世,所以雍正的能力可是一點都不不差的。
  • 雍正皇帝的心腹——田文鏡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他就是雍正皇帝欽點的三大模範總督之田文鏡。雍正皇帝雍正二年,田文鏡調任河南巡撫,在河南任上,他聘請了著名的鄔先生作為師爺,為其出謀劃策。
  • 萬萬沒想到,他竟然是這樣的「雍正」?!
    雍正是個挺「委屈」的皇帝。在他做皇帝的13年間,兢兢業業,豐功偉績讓子孫望其項背,但談起「康乾盛世」,只有他爸爸康熙,兒子乾隆,唯獨把夾在中間的雍正給忘了!忘就忘了吧,作為各種影視作品的「寵兒」之一,卻沒什麼好形象。說他謀父,逼母,殺兄,弒弟,篡改遺詔才繼得大統,又說他殘暴酷吏,無情,似乎是一個集所有惡毒於一身的「心機boy」。
  • 雍正皇帝讀後之田文鏡:雍正的分身
    而田文鏡,他的工作思路與雍正高度統一,是皇帝指示批示最忠實的執行者,而且出手力度往往比雍正還要大。這一招「亢龍有悔」,常常收不住力。但雍正依然對田文鏡十分中意,發自肺腑地護犢子。田文鏡在太原出差,揪出了山西巡撫諾敏率數百名官員上下其手搞出的舞弊大案,受到雍正賞識。
  • 她是雍正皇帝最愛的女人,卻紅顏薄命,結局不佳
    雖然雍正皇帝的后妃沒有康熙皇帝多,但也不少。雍正皇帝最愛的女人不是結髮妻皇后,也不是乾隆皇帝的生母熹貴妃,而是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 一、官宦千金,嫁王爺當側福晉 年貴妃出身官宦之家,她的父親是湖廣巡撫、一等公年遐齡,她的長兄年希堯曾任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務府總管,次兄就是川陝總督 年羹堯 。
  • 二月河《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適合做皇帝
    康熙皇帝二度廢棄太子導火線是「大清開國以來最大的冤案」,王武哥代替劉八女(男)執行秋後斬。此事是太子手下為了把欠國庫的欠款還上,收受賄賂造成。     康熙皇帝派「八賢王」、十三阿哥,會同三司會審。影視資料顯示「八阿哥」利誘最關鍵認證,供出太子。「八賢王」把參奏太子的摺子遞給李德全的時候,註定了八阿哥與太子之位無緣。
  • 雍正皇帝的遺憾---年貴妃和她的孩子的早逝
    人生沒有完美,事業和愛情很少人可以兼得,雍正皇帝成為九王奪嫡的最後贏家,坐了江山,當了皇帝,他還有何憾事?當皇帝也不可能事事順心,雍正皇帝也有不圓滿的事,比如說年貴妃和她的孩子的早逝。雍正皇帝登基後,年貴妃的二哥年羹堯擁兵自重,驕橫無禮,年羹堯強取蒙古貝勒之女,年羹堯府的家人們與官員們平起平坐,年羹堯妄自尊大、擅作威福,結黨營私、貪斂財富,年羹堯的政敵都在雍正皇帝面前打小報告,說年羹堯的壞話。本來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功高震主就是到了該死的時候,年羹堯此時應該低調一點,收斂一點,可是他卻恃功自傲,多行不義,這簡直是不把雍正皇帝放在眼裡。
  • 敦肅皇貴妃:她真正嫁給的並非雍正本人而是清朝政治
    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貴妃。年妃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遐齡女。事世宗潛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封貴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晉皇貴妃。並諭妃病如不起,禮儀視皇貴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羹堯得罪死。諡曰敦肅皇貴妃。乾隆初,從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殤。女一,亦殤。雍正跟年羹堯的私交也非常好,並且給予特殊的榮寵。
  • 雍正皇帝猝死之謎——重金屬中毒還是「馬上風」?
    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接手了康熙皇帝留下的統一江山,並且為後世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巨大的遺產,使得乾隆有能力大肆消耗,不斷的下江南,東狩西巡,享盡人間快活。這樣的一位皇帝,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突然暴斃呢?雍正的死因有非常多的傳言。
  • 雍正在位多少年?雍正皇帝為什麼會短命?
    雍正只在位13年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雍正繼位時已是中年,年逾四十,二是雍正過於勤奮,把自己的身體累垮了。 據記載,雍正在即位後的五六年裡身體還算可以,可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差點一命嗚呼,後來病雖然好了,但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
  • 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了嗎
    康熙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對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寄予厚望,為此他親自釐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針與步驟,較之其他皇子康熙尤其關心太子的成長,對其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當眾講明自己一天中有兩件要事,一是問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過問皇太子的學業情況。胤礽六歲以前,由皇父「親教之讀書」。太子六歲就傅,皇帝為他選擇了名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為師;稍長,又特召著名理學家湯斌為詹事府詹事。
  • 《雍正王朝》裡的皇帝真是苦不堪言
    /《雍正王朝》「我本來對雍正皇帝就有偏愛這種成分,而劉和平(《雍正王朝》編劇)比我走得還遠,他把偏愛變成了溺愛。有了這樣一個溺愛,就不公道了。」這是《雍正皇帝》的原著作者、作家二月河對電視劇《雍正王朝》的一段評價。顯然,二月河對於編劇劉和平大刀闊斧的改編,持保留意見。
  • 雍正暴亡的秘密:一個硬漢皇帝的破局之道
    官方《世宗憲皇帝實錄》的記載說,八月二十一日,雍正發病,但照常處理政務。次日,兩位皇子即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朝夕侍側。到晚上七點(戌刻)後,雍正病勢急轉直下,已近危重,急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到寢宮前,鄂爾泰和張廷玉恭捧雍正御筆親書密旨,宣布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第三天,子時,即凌晨一點,雍正去世。
  • 58歲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後,乾隆皇帝為何要隱瞞死因?
    「九子奪謫、終成正果」,說得是他;「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說得是他;「金頭之謎、四娘弒君」,說得也是他。雍正爺一生執政恭儉勤勉、勤為天下先、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叫板滌蕩自身所代表的士紳階層,行改革之策,既舒緩了民力、又國力大增。展現了這位滿清君王既急於、也能於革故鼎新的豪邁膽略和執政技巧。然而,作為25歲便登臨大寶、御及四海的乾隆皇帝,其著急忙慌地遮掩先帝死因的心願,甚至超過了他對喪父的哀傷。
  • 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曾顯赫一時,幾年後身敗名裂被圈禁而死
    在清朝,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相稱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雍正在剛剛即位的那年,雍正對隆科多張口必稱舅舅,甚至在奏摺上也直書:舅舅隆科多,一點也不擔心不成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