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代比較有為的君主。他於公元1723年登基,1735年逝世,在位時間較短。關於雍正的死亡,後世頗多議論,通常稱之為清宮四大疑案之一。後人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正常死亡說
這是官方史籍記載的說法。比如,最早記載雍正之死的第一手資料《起居手冊》是這樣記述的:
8月21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22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戍時,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至23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硃筆諭旨,著寶親王繼位。
這段是原始的記載,雍正、乾隆兩朝《實錄》和後來的《清史稿》等史籍所記,均與此大致相同。根據這些官方史籍所記,雍正從「不豫」到龍馭上賓」,首尾雖僅3月,卻仍屬於正常死亡。
二死於行刺說
由於雍正死得突然,加以他生前為人陰鷙,民間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的種種傳說,因此後來的一些稗官野史,如《滿洲外史》、《清宮遺聞》等,都說雍正是遇刺斃命的。甚至蕭一山的《清代通史》也有這樣的記述:
或謂胤禛之崩,實未得令終也。呂留良之獄,一時株連無算,於是漢人之義憤大起,如甘鳳池輩,日夜謀報復,清廷雖極力搜捕不能止。留良孫女某,劍術之精,尤冠儕輩,為祖父復仇,入宮行刺 ,故胤禛死於留良女孫之手。
這位史家雖然所上述「傳聞之辭,言甚奇異」,「志之以備一說而已」,但多少也反映了他對雍正的暴死是頗有疑惑的。
溯自滿人入關以後,社會上的反清復明運動雖然一再被鎮壓,卻一直未曾熄滅。康熙47年被捕的一念和尚,便是一位反清的堅決分子。當時呂留良的長子葆中也被牽連,後來幸而脫罪,卻仍憂懼而死。雍正7年又有張雲如之獄,累及甘鳳池、周璕、陸同庵等人;這甘鳳池是一念和尚的同夥,陸同庵是呂留良的私淑。民間說部中有「江南八俠」之說,其中就有甘鳳池、周璕、呂四娘等。為此稗官很容易把呂四娘視作呂留良的孫女,加以雍正之死頗為實然,因此就有了上述「遇刺」的傳說,這也是不足怪的。
三服餌丹藥,中毒致死說
正常死亡說,是官方史籍所記載,不足以解釋雍正為什麼死得那麼突然。遇刺斃命說,在事實上並不可信。因為雍正6年發生了呂留良文字獄案,至雍正10年12月定案:呂留良,呂葆中父子戮屍梟示,另一子呂毅中斬決,孫輩發遣極邊為奴。早在呂案定讞前,浙閩總督李衛已上奏雍正: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幼俱已嚴禁。連呂留良父子的塋地也早已遣人監視,留良的孫女女絕無漏網的可能。何況雍正臨終前一直住於圓明園離宮,此處至雍正二年起即設護軍營,衛士晝夜巡邏,戒備森嚴,一個女子決難潛入寢宮刺殺皇帝。
那麼雍正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近代學者楊啟樵參考清宮留存的大量原始資料,得出了結論:雍正是因服餌丹藥,中毒死亡的。
常人說富貴已極,慾壑難填,於是做了「皇帝想成仙」。在歷代帝王中,企求長生不老者頗不少見。以雍正的父親康熙來說,他雖然比較開明,對科學甚感興趣,但對佔卜修煉這一套也很熱衷。宮中檔案內,有不少關於康熙命道士煉丹藥的記述。雍正的崇尚方術,比他父親有過知無不及。他迷信佔卜,甚至若干官史的任用、升黜,也憑佔卜來決定。
他到處延訪修煉之士,好祥瑞,崇神道。在《御製文集》中還寫了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 加以他勤於政務,臣下齊奏,無不親拆親行;晚年私生活又有失節制,戕賊身體太甚。當時朝鮮參贊官洪景輔久駐北京,常以其親見親聞向朝鮮國王稟報,一次稟報說:「雍正沉迷女色,病入膏盲,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見《承政院日記》)由此可知,這位一代梟雄早已不得不乞靈於藥石。當年在官廷內,擅用「祝由」術治病的道士賈士芳,終被擅煉丹藥的婁近垣所取代。婁近垣在宮中做了多年「醫藥顧問」,頗得雍正信任,後來獲得巨額內帑,返江西虎龍山擴建道院去了。於是,另兩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就在宮中大獻方術。很可能由於他倆急功好利,想以異少獲寵,沒想到皇帝吃了他們煉的丹藥後就「龍馭上賓」了。
這裡還有一些史料,可以作為參考。
一是雍正朝的心膂股肱大臣、大學士張廷玉在《自訂年譜》中記述,雍正之死,也說雍正在臨終前一切正常。當時張廷玉還「每日進見」,直至那天夜晚十時許,忽被急召進宮,才得知皇帝己瀕臨彌留關頭,使他「驚駭欲絕」。這說明雍正絕非正常死亡。
二是雍正死亡後僅隔了一天,嗣主乾隆在政務倥傯之際突然下了一道諭旨,命令把宮中的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驅岀」,「各回本籍」。又擔心這些道士傳出宮中秘事,諭旨云:「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指雍正-筆者)御前一言一字…,一經訪聞,定嚴行拏究,立即正法」。這道諭旨,收於《高宗實錄》卷一。
乾隆為什麼要在剛剛繼承帝位,政務繁忙的時候,急急忙忙的來處理這批煉丹的道士呢?蛛絲馬跡,隱隱透露了這次「宮廷巨變」的不平常。回顧歷史,皇帝因迷信僧道,服餌丹藥而死的,唐代帝王中就有五人,明代嘉靖帝也是因服丹藥中毒而死的。認為雍正因信任方士誤服丹藥而驟死之說,當離真相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