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PHOTOFAIRS | Shanghai迎來五周年
9 月 21-23日將回歸上海展覽中心!
16個國家50家畫廊
100多位知名藝術家的攝影作品。
足不出滬的攝影藝術環球之旅!
掃碼即刻購票
掃二維碼-進入影像上海網站-選擇票種-填寫個人基本信息以及購票折扣碼photofairslse,即可享受85折優惠!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天國之扉》系列
首次亮相中國!
更有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 Nobuyoshi Araki
深瀬昌久 Masahisa Fukase
須田一政 Issei Suda
馬克·呂布 Marc Riboud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
卡斯騰·霍勒 Carsten Höller
朱利安·羅斯菲德 Julian Rosefeldt
瓦莉·艾絲波特 VALIE EXPORT
等大師佳作展出。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 PHOTOFAIRS | Shanghai )
專注於影像的國際藝術博覽會。
世界攝影組織 (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
2014年9月在上海設立了其第一個專注於影像的藝術博覽會。
當時展會的名字是
上海藝術影像展 PHOTO SHANGHAI
2016年,展會品牌更名為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PHOTOFAIRS SHANGHAI
這場立足上海輻射亞太的攝影藝術博覽會,
匯集了國內外一流畫廊和藝術家的攝影精品。
每年都會引起滬上一陣攝影藝術熱潮,
今年的中秋一定會在你的朋友圈裡霸屏!
而這場城中熱事,一年一度,只限3天!
無論是攝影發燒友,還是潮人網紅,
都要來現場 get 前沿打卡姿勢。
(是的,你錯過,你就 OUT 惹)
本屆「影像上海」到底有什麼亮點?
我們搶先曝光了幾組吸睛的作品,
趕緊先睹為快!
▼ 日本攝影 ▼
荒木經惟 | 森山大道 | 深瀬昌久 | 杉本博司
細江英公 | 須田一政
阿琦·路迷 | 有機·奧諾黛拉
荒木經惟 Nobuyoshi Araki
他的作品著眼於妖媚的花朵、緊縛的裸體、天空景致、食物、東京街景、他飼養的貓等,攝下的物品透過他的鏡頭,顯露出強烈的情慾及毀滅情緒,確立了荒木獨特的攝影風格,獲得日本國內外高度評價,成為日本代表性的當代攝影家之一。
© NOBUYOSHI ARAKI, Saint Laurent Shiki-in (Color Lust), 2017. Courtesy of SAINT LAURENT and Taka Ishii Gallery (Tokyo & New York)
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
與石內都、荒木經惟等人同時崛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日本傳奇性先鋒攝影團體「挑釁」(PROVOKE)的旗手人物,也是獲得世界公認的重要日本攝影家。他以其具有強烈風格的黑白城市街頭攝影聞名,不安、衝動、焦慮、情慾,都是森山大道作品所傳遞給觀者的。
© DAIDO MORIYAMA, Lip, 1989. Courtesy of see+ Gallery (Beijing)
深瀬昌久 Masahisa Fukase
是日本戰後攝影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活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攝影界,曾多次參與展覽並出版過多本重要的攝影集。《鴉》系列作品是深瀨昌久是深瀨昌久攝影風格最集中的體現,也為攝影史留下了一批彌足珍貴的影像。
© MASAHISA FUKASE, Ravens-Shibuya Koen-dori, 1982. Courtesy of see+ Gallery (Beijing)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1948年生於東京,1970年赴美學習攝影。作為一名跨學科藝術家,杉本的創作包括攝影、雕塑、裝置,以及建築等多個領域。通過探索與時間、經驗主義及形上學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其作品講述歷史與臨時存在之物。杉本的藝術創作跨越東西方的二元意識形態,檢視時間的本質、感知以及意識的本源。
© HIROSHI SUGIMOTO, Leaning Tower of Pisa, 2014. Courtesy of Galleria Continua (San Gimignano, Beijing, Les Moulins, Habana)
細江英公 Eikoh Hosoe
是日本戰後攝影史上的泰鬥級人物。他一直以實驗性的方式表現靈與肉的衝突,超越了世俗生活的羈絆,完成了對人類精神領域的飛越。他以獨特的東方思維方式,通過影像完成了在精神領域的探索。此次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上,see+將呈現其罕見的超大尺寸手工銀鹽作品「薔薇刑」之三島由紀夫。
© EIKOH HOSOE, Rose penalty mishima yukio, 1961. Courtesy of see+ Gallery (Beijing)
須田一政 Issei Suda
是日本攝影界的財富,自20世紀末第一次亮相以來,他獨特視角捕獲而來的民族志攝影風格就持續影響著世界範圍的日系攝影,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儘管他的攝影作品給我們帶來強勁,深刻,堅實的印象,然而他拍攝方式卻是自由,即興和隨意的。
© ISSEI SUDA, Folk Song of the Land, 1977. Courtesy of see+ Gallery (Beijing)
阿琦·路迷 Aki Lumi
生於日本,現生活工作於巴黎。長年生活在歐洲,使得藝術家覺得需要運用多重視角去思考,去進行創作。在他的作品裡,他在無序的世界裡尋找有序,似乎也總是在營造精緻,色彩、構圖、形式美、技術、材質等。對細節的關注,也使得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學體驗。
© AKI LUMI, Garden No.6. Courtesy of Vanguard Gallery (Shanghai)
有機·奧諾黛拉 Yuki Onodera
生於日本,現生活工作於巴黎。她的作品總是被形容為「不可思議」、「奇妙」、「隱晦」,她的作品從不停留在視覺指向性明確的事物上,但在其中都蘊含著某種基於個人感知的隱形經驗。這些作品就是藝術家本身自身隱形經驗的物質化的體現。
© YUKI ONODERA, How to make a pearl No.27, 2000. Courtesy of Vanguard Gallery (Shanghai)
▼ 大師經典 ▼
馬克·呂布 | 歐文·潘 | 愛德華·韋斯頓 | 比爾·布蘭德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 | 安塞爾·伊士頓·亞當斯
卡斯騰·霍勒 | 漢斯·歐普·德·貝克 | 吉姆·高德伯格
楊福東 | 朱利安·羅斯菲德
馬克·呂布 Marc Riboud
1953年,他所拍攝的《艾菲爾鐵塔上的粉刷工人》出現在《生活》雜誌上,這是他的第一張出版作品。在80和90年代,他經常回到亞洲以及遠東,特別是在吳哥和黃山,但他同時也記錄著快速發展和變化的中國;一個他已經跟隨了30年的國家。他的作品享譽全球,並在巴黎,紐約,上海,東京等地的眾多博物館和畫廊展出。
© MARC RIBOUD, Taiyuan, 1995. Courtesy of Magnum Photos (London, Paris, New York & Tokyo)
歐文·潘 Irving Penn
歐文·潘 (1917-2009)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有人說是他開創了時尚攝影的黃金時代。縱橫攝影界70餘年,肖像作品從哲學家到畫家、音樂家、演員等。他拍攝了無數傳奇人物,包括達利、赫本、畢卡索、川久保玲、凱特·摩絲。在他的私人肖像拍攝項目中,近乎刻意地不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使用最簡單的照明條件,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和背景,賦予照片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微妙質感。
© IRVING PENN, Still Life with Food, New York, 1947. Courtesy of Pace Gallery (New York, Palo Alto, London, Paris, Seoul & Beijing)
大師曾說:「即便拍攝一塊蛋糕,也可以產生藝術。」此金句未必太適合拍拍拍的社交媒體時代了。看看老爺子去年在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作品,拍拍冷凍的蔬菜,便祭出164萬人民幣的高價。
© IRVING PENN, Frozen Foods,1977,Robert Mann Gallery (New York)
愛德華·韋斯頓 Edward Weston
1937年是韋斯頓攝影生涯中一個重要的年頭,這一年他獲得了美國著名的古金漢姆獎金,從此把他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完全投進了自由創作的天地。他說:「任何事物,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只要激動了我,我就拍攝它。我不是專門去物色那些不尋常的題材,而是要將尋常的題材變成不尋常的作品。
© EDWARD WESTON, Henry Cowell, Composer. Courtesy of Time Space Gallery (Beijing & Zhengzhou)
比爾·布蘭德 Bill Brandt
出生於英國倫敦,著名攝影家。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布蘭德的獨特見解都足夠讓觀眾認識比爾·布蘭德是以怎樣的毅力在不受潮流導向的驅使下另開新徑,並以出色的表現最終得到廣泛的接受,成為公認的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攝影家,同時是影像立即能被認出,卻又不陷入個人模式的少數大師級人物。
© BILL BRANDT, 216 Belgravia, 1953. Courtesy of Time Space Gallery (Beijing & Zhengzhou)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
他是 20 世紀最具爭議的攝影師。他帥,他愛的女孩酷,他愛的男孩帥。他是他照片中的裸體雕塑,也是他照片中的「紐約花」。 1967年夏天的紐約,他還不那麼出名,邂逅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未來的 「朋克搖滾桂冠詩人」「朋克教母」「搖滾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歌手」,無數人追捧的「時代偶像」。他們互相取暖,他為她拍片。他年僅42歲因為愛滋病而去世,終結於一個喧囂時代的致命瘟疫。他就是羅伯特·梅普爾索普。
© ROBERT MAPPLETHORPE, Calla Lily, 1985. Courtesy of Galerie Thaddeaus Ropac (Paris, Salzburg & London)
安塞爾·伊士頓·亞當斯 Ansel Adams
美國攝影師。1902年2月20日生於舊金山,1984年4月22日去世。亞當斯曾做過美國《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人物,還出任主角演了五集的電視影集《攝影-銳不可當的藝術》,是美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象徵人物。他一生曾三度獲憑古根海姆獎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這是國家給美國公民的最高褒獎。
《月升Moonrise》是亞當斯最為滿意的帶有月亮的風景作品之一, 亞當斯對拍攝月亮很有經驗,他能精確地測出月亮的亮度並通過區域曝光法原理預知拍攝後的效果,因此他照片中的月亮總是細節豐富,而不像普通人拍得那樣一個白色的剪影而已。
2018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展期正值中秋小長假(9月21-23日),不妨買下亞當斯這副真跡,將圓月送給心愛的 TA。
© ANSEL ADAMS, Moonrise (New Mexico), 1941. Courtesy of Cipa Gallery (Beijing)
卡斯騰·霍勒 Carsten Höller
他1961年出生在比利時,在成為藝術家之前,曾是一名農業昆蟲學家。也難怪他的藝術作品從事充滿實驗性,好玩的實驗性。比如在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中,他的《試驗場》(2006)——一組巨型金屬滑梯——讓人們排起長隊;《遊樂園》(2006),將一座緩慢運轉的等比例遊樂場設施搬到了美國北亞當斯的麻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中;《飛行機》(1996),以起重機將觀眾置於空中飛行……
© CARSTEN HÖLLER, Fasano Mirage, 2011. Courtesy of Galleria Continua (San Gimignano, Beijing, Les Moulins, Habana)
漢斯·歐普·德·貝克 Hans Op DeBeeck
漢斯·歐普·德·貝克(1969,比利時)的作品包括雕塑,繪畫,繪畫,裝置,攝影,視頻動畫電影和短篇小說創作。正是他追求最有效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作品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決定了藝術家最終選擇的媒介。藝術家還故意採用多種美學形式,從經濟、簡約的視覺語言到過載、誇張的設計。他的作品非常有情感召喚力(儘管不一定愉快),像科幻小說的末日場景,也如同卡夫卡小說裡的異態生存。
© HANS OP DE BEECK, Staged Exterior (forest) (black and white), 2018. Courtesy of Galleria Continua (San Gimignano, Beijing, Les Moulins, Habana)
吉姆·高德伯格 Jim Goldberg
作品在全球展出已近30多年,他對圖片與文字的創新運用使他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標誌性攝影師之一。吉姆·高德伯格的作品在全球被廣為收藏,他獲得的眾多獎項包括三項美國國家攝影藝術獎學和古根海姆獎等。
© JIM GOLDBERG, China, 2017. Courtesy of Magnum Photos (London, Paris, New York & Tokyo)
楊福東
1971年生於北京,現工作生活於上海。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被譽為目前中國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2004年入選紐約古根海姆當代藝術獎,成為繼蔡國強、黃永砯之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人藝術家。楊福東憑藉其極具個人風格的電影及錄像裝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術館以及重要藝術機構舉行多場展覽。
© YANG FUDONG, The Light That I Feel 8, 2014.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 Singapore)
朱利安·羅斯菲德 Julian Rosefeldt
現生活工作於柏林的德國藝術家和電影人。他的作品被包括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倫敦薩奇收藏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內的機構收藏。2017年由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電影裝置《宣言》,作為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首次在亞洲展出。
© JULIAN ROSEFELD, Manifesto (Kazimir Malevich, 1916), 2015-2017. Courtesy of König Galerie (Berlin & London)
▼ 親臨現場 ▼
與國際一線藝術家面對面交流
瓦莉·艾絲波特 VALIE EXPORT
奧地利畫廊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會攜瓦莉·艾絲波特本人蒞臨本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並且瓦莉·艾絲波特會在藝博會現場會主講對談環節(9月21日下午1-2pm@上海展覽中心)。千萬不要錯過這個膜拜本尊的機會!
瓦莉·艾絲波特,奧地利藝術家,1940年出生於林茨,原名 Waltraud Lehner。她是行為藝術教母,是名字永遠大寫的藝術女巫。 她的行為藝術曾深深影響阿布拉莫維奇。1967年,她將自己的名字更改為 VALIE EXPORT,這些字母從來都是大寫的,就像一個藝術標誌,脫掉了她父親和丈夫的名字,並從一個受歡迎的香菸品牌中挪用了她的新姓「我不想再讓我父親『Lehner』的名字代替我,也不想我丈夫『Höllinger』的名字佔有我。所以我取名『Export』(出口)。」
© VALIE EXPORT, Einschluss, 1972. Courtesy of Galerie Thaddeaus Ropac (Paris, Salzburg & London)
安雅·尼埃米 Anja Niemi
來自挪威的藝術家安雅·尼埃米習慣於獨立工作並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自2015年她在倫敦首次在 The Little Black 畫廊舉辦個人展覽以來,她在奧斯陸,倫敦,巴黎和紐約舉辦了展覽,其作品在藝術博覽會(Photo London,Photofairs San Francisco,AIPAD)上都有過亮相。在2018年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上,安雅·尼埃米也會蒞臨對談環節現場(9月22日下午2-3pm@上海展覽中心)。
© ANJA NIEMI, Darlene and Me, The Desert House, 2014. Courtesy of Galerie Photo 12 (Paris, Santa Monica & Shanghai)
杜布拉夫卡·維多維奇 Dubravka Vidovic
來自今年世界盃亞軍故土克羅埃西亞的藝術家杜布拉夫卡·維多維奇,二十年前「離開故土,遠航他鄉」。這段記憶裡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她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元素。在她的「海浪」系列中,那些曾拍攝上海黃浦江上或蘇州河中帆船的老照片,先被轉印在的絲綢上,隨後裝裱於紙上並彎曲成波浪形。起伏的紙面賦予了這些舊照片新的生命,每一幅照片都在講述一個關於航海者探索異域的旅程故事。她的作品關注生命的脆弱,甚至是最簡陋,最荒廢的事物都會注意到。她是 ArtCN 畫廊帶來的藝術家,會蒞臨本屆影像上海現場。
© DUBRAVKA VIDOVIC, The Wave series, 2014. Courtesy of ArtCN gallery (Shanghai)
亨克·范·任斯伯格 Henk van Rensbergen
生於196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你肯定不敢相信亨克是攝影藝術家的同時,還是一名波音787的機長!每每結束飛行任務,他的乘務組在泳池邊休憩的時候,他就拿著相機去拍那些空寂的建築。他的照片總散發著陳腐的味道,卻也流露出寂靜之美。在2017年,亨克有一組名為《無人之境No Man’s Land》的拍攝項目,在這一組照片中,人類不復存在,全是動物佔領了廢棄的建築。
© HENK VAN RENSBERGEN, Haruki, 2015. Courtesy of Galerie DUMONTEIL (Paris, New York & Shanghai)
而本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杜夢堂畫廊將攜亨克·范·任斯伯格蒞臨現場。先感受一下機長叔叔年輕時候的模樣吧,看看你能不能在現場認出現在50歲的他!
▼ 多元浪潮 ▼
全球攝影藝術家帶來了一股充滿活力的多元潮流
© CHEN WEI, In the Waves #3, 2013.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 Singapore)
© VIK MUNIZ, The Goldfish, after Matisse, 2016. Courtesy of Matthew Liu Fine Arts (Shanghai)
© INKA & NICLAS LINDERGARD, 4K ULTRA HD, 2018. Courtesy of BROWNIE Project (Shanghai)
© PIXY LIAO, Ping Pong Balls, 2013. Courtesy of Chambers Fine Art (New York & Beijing)
© VALENTINA LOFFREDO, Alike, 2017. Courtesy of Novalis Contemporary Art (Hong Kong)
關於主辦方
「世界攝影組織」
世界攝影組織, 創辦於2007年。
世界攝影組織是攝影活動的國際性平臺,
覆蓋180多個國家。
"A global platform for photography"
在這個平臺上,攝影師被給予全球範圍的關注,
在整個攝影行業中搭建關係網絡,
提升攝影相關話題的關注度。
世界攝影組織每年舉辦一系列豐富的活動,
世界攝影組織還是全球最大攝影競賽的組織者
索尼世界攝影大獎
這個國際攝影大獎免費並向所有攝影師開放,
2017年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攝影比賽其十周年紀念。
每年獲獎的攝影師會飛往倫敦,
蒞臨年度頒獎典禮現場。
入圍和獲獎的攝影師作品
將在每年春天在英國倫敦舉行的
索尼世界攝影獎展覽上展出。
除了索尼世界大獎,世界攝影組織每年影像活動之一
便是亞太地區極具影響力的攝影與影像藝術博覽會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PHOTOFAIRS | Shanghai
第五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於2018年9月21-23日回歸上海展覽中心。作為亞太地區影響力非凡的影像藝術平臺、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顯著的藝博會,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在過去幾年中,對亞洲藝術影像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亦建立起關於藝術影像媒介權威和活躍的交流平臺。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保持開拓精神,聚焦國際前沿,以博物館品質提供諸多版塊的全新內容,為亞太藏家、觀眾和專業人士提供欣賞和發現影像藝術的上佳體驗。第五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由世界攝影組織和保時捷聯合呈現。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的參展畫廊均通過嚴格甄選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Main)和平臺(Platform)兩大版塊,前者匯集了專注於現當代攝影的國際頂尖畫廊,後者則是新興藝術家和國際畫廊的重要平臺。從教科書級別的藝術大師,到活躍在國際攝影和移動影像前沿的藝術新星,逾百位各個年齡層次的優秀藝術家的力作將濟濟一堂。本屆藝術博覽會亦推出『在場』(Staged)、『洞見』(Insights)、『焦點』(Spotlight)、『對話』(Conversations)等精彩特展和公共內容版塊。
『在場』特別委約藝術家創作
影像藝術博覽會的『在場』版塊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實驗性平臺,通過大型作品探索影像藝術與裝置、錄像、行為等其他藝術媒介的關係。在今年的博覽會展覽空間中,『在場』將推出四件兼具思考啟迪和情感表現力、同時反映亞洲當代社會的作品,其中兩件由影像上海博覽會特別委約藝術家創作。
蔡東東2018年的大尺幅新作《千面門》與《盜竊物》超越攝影本身,在圖像的解構與再建構中,讓圖像變成一個純粹的物體,一個有形的場所。藝術家提醒人們在按下快門的剎那,以為自己實現了一次「觀看」,但很可能無意中充當了又一次意識形態的同謀。
韓國藝術家白承祐(SeungWoo Back)創作的全新特定場域作品,將出現在博覽會的入口。藝術家從自己的《烏託邦》(2008)系列中汲取靈感,捕捉並放大了一系列建築影像,顏色被扭曲的同時,形態被誇大了。它將觀眾帶入一個反烏託邦的世界,在那裡所有的人類痕跡都消失了。
© SEUNGWOO BACK, Utopia #017. Courtesy of Gana Art (Seoul) & Suum Projects (Seoul)
臺灣藝術家陳界仁(Chen Chieh-Jen)的《殘響世界:種樹的人》(2014)將在博覽會期間每天放映兩次。這部作品將觀眾帶到臺北一家廢棄的麻風病院的遺址,探索該空間的歷史與故事。《殘響世界》運用四個不同的角度,探索過去似乎已解決的事件是否真的結束這一命題。
韓國藝術家元性媛(Won Seoungwon)的《IT專家們的水-草網絡》(2017)將於博覽會的貴賓室展出。該系列由八個數碼修改過的虛構風景組成,組成了虛構的自然景觀擬人化的心理肖像。
© WON SEOUNGWON, The Water-grass Network of IT Specialists, 2017. Courtesy of Arario Gallery (Seoul, Cheonan, Shanghai)
『連接』全新錄像藝術特展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連接』展覽平臺是一個放映項目,聚焦當下國際藝術家正在探索的主題,並帶來新技術的新鮮氣息 。該項目將展出由文化合作夥伴提供的錄像作品。
錄映太奇 (香港)將帶來藝術家 Joseph Chen 和 Simon Liu 關於香港主題的作品。錄像局(北京 & 廣州)將推出藝術家陳秋林和繆曉春的作品。昊美術館(上海)將呈現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hlich)。NOWNESS(上海)將帶來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威姆·文德斯(Wim Wenders)和佩特拉·柯林斯(Petra Collins)等藝術家的作品。
© MIAO XIAOCHUN, Film Still from Samsara, 2015. Courtesy of Video Bureau (Beijing & Guangzhou)
『焦點』杉本博司系列首次亮相中國
『焦點』版塊旨在聚焦對當代攝影空間和當下市場具有特別意義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博覽會很榮幸在2018年『焦點』版塊中推出杉本博司的特別展覽《天國之扉》。杉本博司的作品展繪製了16世紀日本傳教士的歷程。這一系列大尺幅的壯觀作品追溯了日本和西方之間歷史與宗教的聯繫及其文化交流焦點。
《天國之扉》描繪了「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的旅程:在16世紀後期,東西方之間的第一次重大文化、宗教和政治交流中,四名年輕的日本天主教徒被送往歐洲的宮廷。杉本傅司的這一系列作品回顧了使節團的旅程,重遊了佛羅倫斯的大教堂、羅馬的萬神殿和比薩斜塔等景點,將觀眾的視點引向數百年來文化交流的過程。
© HIROSHI SUGIMOTO, Duomo, The Florence Baptistery. Courtesy of Galleria Continua (San Gimignano, Beijing, Les Moulins & Havana)
著名日本藝術家杉本傅司(b.1948)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開始從事影像創作。他的作品通常探究現世生命、歷史、經驗主義和形上學的主題。杉本博司屢獲殊榮,他的作品亦被泰特美術館,芝加哥現代藝術博物館, 以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此次『焦點』項目中的作品由常青畫廊(聖吉米納諾,北京,穆琳,哈瓦那)提供。
『對話』國際專家、策展人與藝術家濟濟一堂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對話』系列講座,是深入探討國際影像藝術的開放式平臺,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以及行業領袖濟濟一堂,2018年對話嘉賓包括:
瓦莉·艾斯波爾(Valie Export)(Galerie Thaddaeus Ropac,薩爾斯堡,巴黎 & 倫敦)
樸慶根(Kelvin Kyung Kun Park)(Vanguard Gallery,上海)
白承祐(SeungWoo Back)(Gana Art,首爾 & Suum Projects,首爾)
蔡東東(單行道畫廊,北京)
海波(佩斯畫廊,紐約,帕洛阿爾託,倫敦,巴黎,首爾 & 北京)
陳界仁(Chen Chieh-Jen)(長徵空間,北京)
洪浩(佩斯畫廊,紐約,帕洛阿爾託,倫敦,巴黎,首爾 & 北京)
鳥頭(香格納畫廊,上海,北京 & 新加坡)等。
『對話』系列講座的詳細內容安排將於官網 www.photofairs.org 公布。
『洞見』兩代藝術家同臺重構《物是人非》
『洞見』聚焦於攝影發展歷程中的特定主題或重要時刻。本屆博覽會的『洞見』特展版塊成為2018年公眾項目的重頭版塊,將由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 全力支持。
該版塊特邀常駐上海和倫敦雙城的策展人和學者王宗孚(Victor Wang)策展,將呈現1999年一次未能公開展出的開創性展覽——《物是人非》的重新構想。提出通過策劃展覽進而回顧藝術歷史事件的方式,恰是體現了圖片能夠重現這些「物是」時刻的特性,從而重新思考展覽標題更深一層的涵義,即攝影圖片本身作為一件事物的同時也是歷史中另外一個時刻的展現,使那些被視為僅僅存在於過去的事物在已發生了變化的環境和語境中重現。當年參展的陳曉雲、耿建翌、胡介鳴、梁玥、向利慶、楊振中、楊福東、劉韡和徐震均將出現在『洞見』展覽,與陳哲、楊圓圓、範西、馬秋莎、苗穎和施政等新一代藝術家同臺。
© MIAO YING, Contant Aware, 2016. Courtesy of MadeIn Gallery (Shanghai)
LSE校友會
By Alumni, For Alum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