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與他的「第二故鄉」麻城

2021-02-07 品讀麻城官微

 李贄(1527~1602)是我國明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南安市)人。在其光輝、戰鬥、著述的一生中,從萬曆十三年(1585)春移居麻城,到萬曆三十年(1602)去世,他先後寓居麻城10餘年時間。在麻城生活的10年,是李贄生命燃燒最熾熱、人生價值實現最大體現的人生巔峰時期和高光時刻。可以說,麻城是孕育李贄思想和成就李贄光輝價值的搖籃,堪稱李贄的「第二故鄉」。



      按時間先後順序,李贄在麻城生活的10餘年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萬曆十三年(1585)三月從湖廣黃州府黃安縣遷居臨近的麻城縣,直至萬曆十九年(1591)五月離開麻城前往武昌,時間為6年餘;第二個時間段是萬曆二十一年(1593)春,自武昌返回麻城,直至萬曆二十四年(1596)六月離開麻城前往山西沁水等地,時間長達3年多;第三個時間段是萬曆二十八年(1600)夏秋間,李贄結束從山西、北京通州、山東濟寧、南京和武當山等地遊歷回到麻城,當年冬遭到湖廣按察司僉事馮應京(字可大,安徽盱眙人)等人迫害和驅逐後離開麻城,避走河南商城縣黃櫱山(現名黃柏山),這次只生活了幾個月時間。     李贄在麻城生活了10餘年,先後寓居過三個地方:萬曆十三年(1585)三月至次年正月,暫住在好友周思久(字子徵,號柳塘)的女婿曾中野家中;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至萬曆十六年(1588)秋,寓居在城北維摩庵中;萬曆十六年(1588)秋直至最後離開麻城,都是淹留在龍潭湖芝佛院(現閻家河鎮境內)。在龍潭湖寓居時,李贄已搭建好藏骨塔,作好了將麻城作為最終歸宿地的打算。

            (麻城龍潭遺址)


     正式寓居麻城前,李贄先後四次到過麻城:第一次到麻城,是萬曆九年(1581)臘月,他從黃安到麻城,與麻城好友周思久商議第二年春遊覽龍潭湖之事。第二次到麻城,是萬曆十年(1582)春,李贄如約來到麻城龍潭湖與周思久、無念法師等相聚、宴遊,直至仲夏才返回黃安。第三次到麻城,是萬曆十一年(1583)冬末,李贄再次來到龍潭湖小住了一段時日。第四次到麻城,是萬曆十二年(1584)十月,李贄急切地想離開黃安時來到麻城,雖然「不數日又回」,但卻下定了從黃安徙居麻城的決心。李贄寓居黃安4年時間,每年都來麻城一次,自此與麻城結下了終生不解之緣。

         (李贄講學的龍湖寺舊址)


     在麻城的10餘年,李贄最具啟蒙精神的思想久經砥礪後日臻成熟,文學、史學、美學、教育和社會改革等思想逐步形成理論體系和著作結晶,他的主要著作《焚書》《藏書》《續焚書》《續藏書》和《初潭集》以及關於小說、戲曲的評點,絕大部分都是在寓居麻城期間完成的。同時,這個階段也是他與耿定向(字在倫,黃安人,著名理學家,官至戶部尚書)為代表的「鄉愿」、假道學勢力論戰的高潮期,也是他反抗封建壓迫、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和反對封建理學鬥爭的高潮期。可以說,16世紀末李贄在麻城寓居講學和從事著述活動10餘年並成為彼時耀眼的「學術明星」,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麻城乃至湖北學術史上的佳話。


     李贄出、致仕期間,特別是徙居麻城登臺講學、著書立說期間,與一大批麻城人廣泛接觸並交往,開放、多元、包容的麻城文化為李贄提供了思想土壤,而以「異端」自居的特立獨行的李贄,也深刻影響了麻城的文化和社會思想流變。他在麻城講學時,「從之者幾千、萬人」,可以說,李贄的一生都與麻城和麻城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有關他的傳記及與其相關的歷史史料中,屢屢出現麻城人的身影;而在他的作品中,麻城人也是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地域性群體,僅《焚書》《續焚書》中就提到了不少麻城人。其中,可查證的有名有姓(包括僧尼法號)的麻城人就有49個,如《焚書》卷一中提到7個麻城人,即丘若泰、周思久、周南士、楊定見、周思敬、無念、劉金吾(劉守有);《焚書》卷二中提到9個麻城人,即劉近城、丘長孺、曾中野、曾繼泉、鄭子玄、周公瑾、明因、梅國楨、梅澹然;《續焚書》卷一中提到了6個麻城人,即鄧東裡、大智、梅國樓、梅之煥、周貴卿、常覺等。除去這49人之外,李贄著作中提到的無從考證或根本就沒有提及的麻城人或麻城的路人甲肯定會更多,如麻城奇僧道一法師(俗名周之首,系周思久侄兒)與李贄相善,在各個版本的麻城縣誌及《周氏族譜》(愛蓮堂刻本)中都有諸多記載。因李贄在萬曆十六年(1588)夏在維摩庵中落髮出家,與僧尼同道交流交往和書信往來頻繁,故49人中以僧尼及居士居多,其他則為同道好友和崇拜追隨者,及與其論學者。



     在李贄的麻城朋友圈中,有崇拜、護持他的「超級粉絲」和與其交情深厚的摯友,也有認為他是渾身長滿厲刺的「離經叛道」者的反對派,這些人無疑都會對他的人生產生一些重要或重大的影響。如與李贄交往較早,且對他提供幫助較多的麻城友人,當首推周思久。李贄在麻城的三處居所,都與周思久有著或深或淺的關聯。如他正式移居麻城的萬曆十三年(1585)三月至次年正月,就暫居在周思久的女婿曾中野家中。而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至萬曆十六年(1588)秋寓居的麻城城北維摩庵,也是周思久的弟弟周思敬從別人手中買下的民宅改建而成的。李贄在麻城居住時間最長的龍潭湖芝佛院,亦是周思久的私家佛堂。


     李贄的朋友中,與他感情最深厚,也最受他推崇的,要算梅國楨(字克生,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詔贈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明史》有傳),而聲望卓著的梅家望族,也是李贄在麻城的重要支持者和堅強後盾。李贄和梅國楨之間,是一種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之誼。


     萬曆十六年(1588)二月,赴任河南道試御史前,梅國楨攜母歸裡,在麻城郊外龍池邊的環陽樓宴請朋友賞景賦詩,李贄受邀前往,兩人相識後互生相見恨晚之感。而梅國楨作為麻城頗有名望的豪門大族梅氏的頭面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朝廷現任官員,這次見面相聚後,不僅與李贄開始密切交往,而且公開讚揚和支持李贄的思想和學說,這對處於爭議毀譽漩渦中心的李贄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支持。此後,李贄與梅國楨之間緘札往來不斷,共同探討時政、關注國事,兩顆憂國憂民的心越走越近。萬曆二十五年(1597)初,在山西大同巡撫任上的梅國楨致信李贄,邀請他赴大同寓居。約八月間,李贄經山西沁水抵達大同。在大同期間,梅國楨對李贄「供養備至」,悉心照料,並為李贄的《孫子參同》《藏書》作序。     萬曆三十年(1602)三月十六日,李贄自剄於北京北鎮撫司詔獄中。他去世後,400多年來,在他生活了10餘年的「第二故鄉」麻城,人們對他的懷念、哀思和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明末竟陵派重要作家、麻城人劉侗和於奕正(北京宛平人)在《帝京景物略》中撰寫了《李卓吾墓》專章,將李贄墓列入京都名勝古蹟。



     進入21世紀後,麻城學人們掀起了一股研究李贄的熱潮。2002年9月6日至9日,麻城市政府與中國李贄研究學會和紅安縣政府聯合舉辦了「李贄與麻城」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及日本的6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與會者對李贄思想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他在麻城生活期間的重要地緣文化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

2018年11月24日至25日,由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儒學分會、省哲學史學會、武大哲學學院等主辦的「李贄與近四百年湖北文化」學術研討會再次在麻城市舉行,來自湖北、山東、江蘇、上海、福建等省市近70位學者,就麻城乃至鄂東北如何造就出思想大家李贄等進行了更深入廣泛的學術探究。


伴隨著李贄研究熱潮,十幾年來,麻城市李贄思想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學人們組織成立了麻城李贄文化研究學會,陸續出版了《「李贄與麻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李贄其人》《李贄與麻城》等李贄研究專著。通過對李贄思想的研究,還衍生出了《梅國楨集》《麻城梅國楨大傳》等研究成果的出版。而李贄曾長期生活過的龍潭湖所在地的閻家河鎮,先後投資近千萬元,部分修復了芝佛院建築原貌,重新修建了寒碧樓。2013年9月,閻家河鎮政府將鎮區的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李贄大道,表達了古鎮人們對李贄的無比尊崇和深切懷念。近年來,麻城市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大力開發紅色文化、孝善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等,一方面組織麻城本土學人不斷深化對李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全面有序地推進李贄文化品牌的建設,重建了李贄講學的釣魚臺,興建了李贄文化館和文化廣場。人們在踏上這片李贄曾經長期生活過的土地時,一種穿越歷史時空的厚重感和蒼茫感,一份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的無限敬仰和崇敬之情,會油然升起⋯⋯


     近幾年來,通過對李贄思想的弘揚和傳承,特別是對他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和運用,麻城市博達學校秉承李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理念,並將其引為校訓,提出「沒有一個差生」的口號,從推進教育教學公平發展的角度,推進基礎教育差異化均衡發展,使該校逐步發展成湖北省具有影響力的民辦基礎教育學校。


       麻城,是李贄的「第二故鄉」,在「第二故鄉」的襁褓裡,孕育出一代思想巨擘李贄。李贄,是麻城多維文化符號的重要標識,他在麻城生活的這段崢嶸歲月,成就了千古風流麻城。


來源於靜守歲月餘香


     作者王紅燈,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公務員。已出版散文評論集1部,主編著作2部,參與編著15部,發表作品多篇。



識別上圖二維碼關注《品讀麻城》公眾號《品讀麻城》網站www.pindumc.com   



編輯:高漢平  馮梅      

顧問:熊明修  李向農

投稿郵箱:2754847109@qq.com

聯繫電話:136 3586 1623

相關焦點

  • 文史 | 晚明李贄的「鐵粉」們
    李贄是何許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我這樣中文系出身的,學古代文藝理論必讀過他的《童心說》。他鼓吹「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而眾多讀者,是從黃仁宇那本暢銷的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知道李贄的。這本結構別致的斷代史,通過七章五個人物來展示那個悲劇性的時代。
  • 離經叛道,禁書很多:他是李贄,今天他的誕辰
    他的一些言論卻是今人耳熟能詳,「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聖后」。這些都是他第一次提出來的。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當時超級男神。李贄揭露道學家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李贄橫掃儒、釋、民, 強烈衝擊傳統思想。
  • 【李贄,明朝第一「思想犯」】
    這決定了他做官僅有兩個特點:一、傲慢;二、清貧。首先來看看李贄怎麼個傲慢法。第一,他非但不像範進中舉一樣,給左鄰右舍來點喜劇,反而堅決不再考進士。所以打這以後,舉人李贄,只能在八九品小官的基層公務員崗位上接受鍛鍊,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刑部員外郎……統統祿俸微薄,公務不多。
  • 麻城:福田河鎮與福白菊
    「麻城福白菊」成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與浙江桐鄉杭白菊、江蘇鹽城白菊並駕齊驅,而產業規模和產能列全國三大菊花基地之首。麻城福田河鎮享譽海內外,被譽為「中國菊花之鄉」,湖北省「菊花特色小鎮」,全國「一村一品」(菊花)示範鎮。
  • 明末,湖北麻城名人沈家莊梅之煥軼事
    他就是本文主角-明末麻城「西陵三老」之一的梅長公,梅之煥。「同母六進士」一度在麻城傳為佳話。住在釣魚臺的李贄,沿著河岸跑到沈家莊賀喜,連說三聲「好光榮呀」。百歲婆婆在感受光榮的同時,竟把孫兒梅之煥的名子添在孫大聖送來的那張紙上,把它墊在腳下。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梅之煥亦中進士,「百歲婆婆腳下墊高官」一語流傳至今。
  • 他是明代版白子畫,學問橫掃儒釋道,卻被官府斥為邪教
    他就是晚明思想家——李贄。李贄在辭去政府的公務員職位之後,就寄寓在黃安、湖北麻城芝佛院等地。而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可謂萬人空巷,來聽課的還有不少婦女。不是因為李贄先生長得帥,根據歷史遺留的畫像,李贄先生劍眉星目,稜角分明,容貌的確俊朗,但是卻一身正氣,絕不是那些長著一雙桃花眼的媚態男子。
  • 故鄉 父親 肉糕
    麻城人心誠,讓祖人菩薩們嘗嘗家裡最好的東西,心裡才舒坦。還有麻城不管紅白喜事,都要把這個當成主菜列入宴席中,並且在第三道菜中端出來。麻城人把赴宴叫吃席,更通俗的叫吃肉糕席。小孩子盼過年,盼紅白喜事,其實就是盼肉糕。久居外境的麻城人,不管走多遠,不管多富有,不管當多大的官,都把肉糕當成鄉愁的寄託,當成一條無形的繩索,一頭牽著故鄉,一頭牽著遊子的心。當成麻城父母對遊子的牽掛,和麻城遊子對故園的眷戀。
  • 隱居麻城的陳季常丨《品讀麻城》精選
    原麻城市委書記李開壽同志曾在《黃岡日報》上撰文《麻城有個杏花村》,目的是宣傳麻城,發展旅遊經濟。但從歷史角度探究,麻城的杏花村更符合史實,更確切。麻城杏花村位於麻南古鎮---歧亭,緊鄰106國道,距離市區40餘公裡。杏花村依小山,山丘蔥蘢,田壟彎彎;傍清泉,湖水清澈,綠樹蔭蔭,的確是一個觀光、度假、休閒、養性的好去處!
  • 【麻城百家姓:莊姓】莊氏尋根記
    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這是五百年來流傳在川、渝、陝、雲、貴等二十餘省市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記述的是成千上萬麻城孝感鄉移民對故鄉的眷戀與記憶,對麻城祖籍的一種鄉愁。「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每年來麻城尋根問祖的移民後裔絡繹不絕。
  • 麻城籍院士彭建兵回家鄉啦!
    楊遙表示,希望院士利用寶貴時間在家鄉多走走,多看看,為麻城發展把脈問診,指導麻城在發展規劃上將思路規劃得更清晰、更合理、更具有操作性。同時,希望藉助彭院士的資源、平臺、名望,幫助麻城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利用專業領域優勢,幫助麻城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 李贄——當全世界都不正常的時候,正常的人就是不正常
    人物李贄01歷史課本上對他的評價為——異端思想家李贄。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上把他放在收尾的一篇壓軸出場。他沒有王陽明那麼出名。在東瀛,將軍東鄉平八郎會高舉腰牌,上面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欣賞他的人覺得他思想超前獨特,有著自由平等的氣息,抨擊他的人覺得他思想偏激,離經叛道之至。他就是李贄——一個叛逆又自私自利的人,卻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02公元1527年,正值嘉靖六年,李贄誕生於福建泉州。第二年,王陽明溘然長逝,冥冥中仿佛完成了一種交接。
  • 跟皇帝玩碰瓷的李贄,整天盼著去監獄打卡,真是為了名留青史嗎?
    搞學問的專家李贄遊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七十六歲高齡的時候將最後一站定在了大明朝的監獄,原因竟然是覺得就這裡的門檻他沒踏過,真可謂是世間僅此一枚的絕世奇葩啊!但其實在李贄這句奇怪的玩笑後面,隱藏著的,卻是一位離經叛道者不容於世的殘酷現實。
  • 圓夢巴蜀,尋根麻城——東路花鼓戲《麻鄉約》
    2016年7月11、12日兩晚,由湖北省麻城東路花鼓戲劇院帶來的東路花鼓戲《麻鄉約》在長安大戲院上演。四川經過元末的戰亂,人口急劇減少。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下詔遷徙外省居民入川,由此形成移民潮,其中以緊鄰的湖廣人士居多,史稱「湖廣填四川」。湖北省麻城東路花鼓戲劇院編演的《麻鄉約》即以明初的這次移民潮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起伏跌宕、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
  • 麻城杜鵑花登上央視紀錄片《花開中國》
    縣市新聞/col/col33/index.html 麻城杜鵑花登上央視紀錄片 5月2日晚8:0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錄頻道播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第二集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童心說》而探看《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性情與李贄如出一轍,但與李贄相比,寶玉更進一步,他由對儒家經典的厭惡升華至對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的批判。讀儒家經典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考取功名又是為了報效國家,建功立業,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社會」展開的,這也是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核心觀點。
  • 湖北麻城:米酒香飄老屋灣(文|畢久經)
    老屋灣老米酒就產自這裡,沉寂了幾千年現經過開發,如今已走出大別山,名譽鄂皖,成為鄂東的龍頭支柱產業,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三屆中國農博會金獎,第二十五屆中國食博會金獎,綠色食品標誌,第四屆湖北麻城老米酒吊鍋文化節推薦產品等。老屋灣老米酒可口而又纏綿,讓人飲後餘香嫋嫋,飄飄欲仙。
  • 麻城,又見蜘蛛俠
    麻城,又見蜘蛛俠秋盡處,初冬立,麻城的天氣正在一天天變冷,街上人們的衣物也在一層層加厚,每天早上七八點鐘,當我們正忙著上班或是送孩子上學的時候,有一種人已經習慣性地「爬高高」了。最後向麻城蜘蛛俠致敬!
  • 明代李贄《童心說》
    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於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的話,那麼從他嘴裡連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童心已失,而後天得到的聞見道理卻入主心靈的緣故。        既然以聞見道理為本心,那麼說的話就成了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說得天花亂墜,跟我又有什麼相干。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
  • 臺灣富邦金控向老區麻城捐贈愛心物資
    這批物資由愛心臺企臺灣富邦金控公司捐贈,全部用於老區麻城人民抗擊疫情。  臺灣富邦金控隸屬於臺灣富邦集團,是臺灣第二大金融控股公司,2014年臺灣富邦金控與臺北富邦銀行對總部位於上海的華一銀行完成併購,更名為「富邦華一銀行」。富邦成為華人銀行中唯一一家在大陸及港臺均設立銀行子行的金融機構。本次捐助除了援助麻城以外,還向武漢市捐款捐物,以切實的行動助力疫情防控,彰顯了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 「殺人狂魔」張獻忠:在麻城「文質彬彬」,還發明一種納涼的水床
    他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可是,四川民眾並不歸順他,他就大開殺戒,殺人如麻,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殺人狂魔」。正因為張獻忠的濫殺,才導致了後來的「 湖廣填四川 」。據說,湖廣填四川,湖北的麻城就佔了一半。現在,湖北省 麻城 市主打移民文化,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移民文化公園,以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也便於川渝的人民來麻城尋根問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