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2021-02-08 紅樓不紅

引言:《紅樓夢》中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一直受到廣泛的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問題便是賈寶玉的叛逆思維,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人也無法理解賈寶玉不以世俗為要,並貶低認真讀書考取功名的人為「祿蠹」,這種思維嚴重脫離了人的社會屬性,實際上是對長期以來在思想方面佔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的挑戰,而賈寶玉的這種叛逆思想並非曹雪芹獨創,細究歷史淵源,賈寶玉和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李贄有著諸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尤其是跟李贄提出的「童心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就從「童心說」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賈寶玉這個複雜的人物形象。

貶低程朱理學,抨擊儒家經典是「陳詞濫調」

李贄離經叛道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對前人遺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極為不屑,尤其是對六經、《論語》、《孟子》極為反感,認為這些拙作之所以被認為是「經典」,是因為史官的過度崇褒,其作品本身漏洞百出,並無任何意義。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讚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隨其所見,筆之於書。——《童心說》

而探看《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性情與李贄如出一轍,但與李贄相比,寶玉更進一步,他由對儒家經典的厭惡升華至對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的批判。讀儒家經典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考取功名又是為了報效國家,建功立業,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社會」展開的,這也是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核心觀點。

賈寶玉卻率先從以正道自居的程朱理學的世界中,撕開了一道口子,他日日鑽在女兒堆中,本身就是對經世致用思想的極大蔑視。寶玉被薛寶釵稱為是「富貴閒人」,寶釵對他的稱呼一定意義上帶有貶義色彩,因為寶釵是程朱理學的堅定維護者,自然對寶玉「不作為」的行為深感失望,故以言辭激之,可賈寶玉卻對此毫不在意。

最能體現寶玉對儒家思想態度的案例便在《紅樓夢》第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雲軒」中,此回賈寶玉和襲人聊到了「人活百歲,橫豎是要死」的話題,寶玉對此發表了長篇大論,以示對自古以來「文死諫,武死戰」思想的不滿。

寶玉便笑道:「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拼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第三十六回

脂硯齋評語:玉兄此論,大覺痛快人心。

由此可見,賈寶玉對儒家的「愚忠」思想大為批判,而他在心中如何才是有意義的死呢?我們回到書中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賈寶玉因為琪官和金釧之事被父親賈政笞撻,回到怡紅院後,眾人紛紛前來探望,薛寶釵一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裡也疼」,就讓寶玉心中大暢,將疼痛丟去九霄雲外;其後趕來的林黛玉眼睛哭得紅腫,勸他以後改掉貪戀裙釵的毛病,轉而「立身經濟之道,委身孔孟之間」,寶玉卻長嘆一聲:「你放心,別說這樣話,就便為這些人死了,我也是情願的。」

賈寶玉對孔孟之道厭惡的原因在於,它阻撓了寶玉追求自我的腳步,寶玉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並不願為「社會」而活,而要為自己的信念「護法裙釵」而活,即便為此搭上了性命,他也再所不惜。這種境界已經遠遠超越了李贄簡單的厭惡孔孟經典的層次,具有人性覺醒的重大意義。

從中我們也可以推斷出,明代到清代,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興起,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李贄的「童心說」在此期間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曹雪芹在此思想基礎上,才創作出賈寶玉這個超越時代的人物形象。

李贄的「童心遺失」與賈寶玉的「魚眼珠理論」

《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經典言論有不少,聽得最多的便是「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醒,見了男人,便覺濁臭逼人」,也因此,賈寶玉被世人認為是嚴重誤解,正如冷子興對賈雨村所言「將來必是色鬼無疑了」。

而隨著紅樓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看待事物的深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到了第五十九回曹公借春燕之口說出了寶玉對女子的看法:

怨不得寶玉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第五十九回

至此,寶玉對女兒們的看法從「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切換至「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實則是意識層面的再一次細化,曹雪芹筆力入木三分,每個人物的思想隨著劇情推進,年齡增長而在不斷深化,也給刻畫出一個立體的寶玉。而關於寶玉的困惑「一個人變出三樣來」,李贄在《童心論》中早有論述。

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童心說》

李贄的觀點很明確,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擁有一顆童心,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人漸漸忘卻了最初的本心,而將這些「道理」當做自己人生的信條,最終迷失本性,成為穩定社會的一個工具。

當然,李贄並不是反對知識學問,他也指出「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他認為,古之聖人,不管有沒有讀書,他都能守住自己的童心,而遺憾的是,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只是普通人,而不是聖人,一旦遭受外界因素的感染,便會立刻丟失童心,《紅樓夢》中此類人物不再少數。

就《紅樓夢》中的人物而言,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等人就屬於「寶珠」,寶黛兩人即便遍讀群書,也經歷了世俗之事,卻始終不改初心,正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聖人讀書,童心固在」,而晴雯雖然沒有接受過教育,但她秉承自己天然的本性生活,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她代表了賈府內所有尚未沾染世俗之氣,以本性童心為行事準則的丫鬟們。

而寶釵、襲人等人則屬於「死珠」,因為他們積極入世,渴求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寶釵一家本為選秀進京,後選秀失敗,便滯留在賈府,想借嫁入賈府來維持薛家的繁華,為此寶釵曾頻繁勸寶玉立足實事,以考取功名為要事,寶玉卻並不買帳,每次寶釵還未說完他便「抬腳就走」;而襲人則以寶二姨娘的位置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身為丫鬟,卻拿著姨娘的分例,為此不惜成為王夫人安插在怡紅院的內線,此等種種,不一而論。

站在世俗的角度,寶釵、襲人等人的思想的行為固然沒錯,甚至她們還是積極入世的正面典型,但站在卻缺乏了為人的「童心」,他們將自己的定位立在社會層面,缺乏對自我的解剖分析,將掩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棄之不理,縱然成為世人眼中的「社會棟梁」,但對於自己內心而言,卻無半點所得。

「魚眼珠」的典型例子則非趙姨娘莫屬,很多研究《紅樓夢》的人會將晴雯和趙姨娘進行類比,認為年輕時候的趙姨娘便是像晴雯這樣性格的姑娘,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畢竟晴雯和趙姨娘在性格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而趙姨娘卻沾染了極其濃重的市儈之氣,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叔嫂逢五鬼」中,就是趙姨娘讓馬道婆對賈寶玉和王熙鳳下蠱毒,鬧得賈府大亂;再有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動唇舌」中,賈環無中生有,誣賴寶玉強姦金釧未遂,導致寶玉被笞撻,而賈環對寶玉的仇恨,無疑跟趙姨娘的日常教導有著直接關係,可見趙姨娘真真淪為「魚眼珠」一般的女人。

由此可見,賈寶玉的「魚眼珠理論」與李贄的《童心說》不謀而合,可見曹雪芹當年創作《紅樓夢》之時,陽明心學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李贄的「童心說」則對曹雪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曹雪芹刻畫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的重要思想工具。

「童心說」的缺陷,因《紅樓夢》的出現得以彌補

李贄的「童心說」雖有很強的進步性,但因為受到歷史背景的限制,也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童心」的概念始終處於一種抽象的狀態,並無實實在在的載體供來人理解參考;另外,「童心說」本身就顯得零散雜亂,並無系統的研究成果,李贄一直批判《論語》只不過是孔子弟子的簡單記要,並無系統的理論,可他卻忽略了自己的「童心說」也是如此!

時至今日,李贄的「童心說」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揚,一些便於理解的通俗書籍也開始相繼出現,如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牧羊人的奇幻旅行》,以及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等書籍,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對「童心說」的進一步發揚和完善,對李贄的「童心」一說,也有了更為具體、通俗、詳細的解釋。

而《紅樓夢》無疑是對「童心說」最早的具體詮釋,李贄一直提倡的「一念之本心」,在《紅樓夢》未出現之前,一直以一種「雲裡霧裡」的形式存在,直到曹雪芹筆下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的誕生,終於讓童心二字得以用具體的文學形象展示出來,那便是沒有被社會汙染,不被世俗觀念所遮蔽的最真實、自然的人性!

不僅如此,曹雪芹對「童心說」還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索,他由「童心」延伸到平等、自由觀念,通過對晴雯、司棋、鴛鴦等人的命運悲劇,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對人的迫害,更通過賈寶玉埋下自由平等的萌芽,從第六十六回小廝興兒對寶玉的評價可管中窺豹:

興兒道:「他有時見了我們,喜歡時,沒上沒下,大家亂頑一陣;不喜歡,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們坐著、臥著,見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責備。因此沒人怕他。只管隨便,都過得去。」——第六十六回

由此可見賈寶玉心中並無等級觀念,對下人並不以主子自居,為此和晴雯鬧矛盾後,主動前來道歉,甚至將貼身扇子遞給晴雯讓其「撕著玩」;彩雲偷拿玫瑰露,東窗事發,也是賈寶玉自己應了下來,以避免彩雲被攆出去;齡官明明只是個戲子,卻敢拒絕寶玉邀請「唱戲」的要求,寶玉也只是訕訕走了,並無半點為難。這些種種都是寶玉自由、平等意識覺醒的最佳證明。

由追求「童心」延伸至追求自我價值,再從自我價值的探索窺探到人人平等,賈寶玉的心理歷程可以說是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一個載體,曹雪芹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窺探到整個人類的意識發展歷程,即人類的思想意識終究會從社會意識回歸至自我意識,這個發現具有跨時代性,直到今天,我們也不敢說實現了這一點。

結語:李贄作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童心論》對後來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無疑起到了思想啟迪的作用,追求「人之初心」加上曹雪芹入木三分的筆力,最終誕生了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曹雪芹寫自然之性、兒女之情,進一步豐富了「童心說」的具體內容,也讓《紅樓夢》成為內蘊深厚的名著,由此觀之,《紅樓夢》能成為四大名著之首,李贄也有一份功勞。

參考資料:

曹雪芹:《紅樓夢》脂硯齋批評本80回本

唐利平:李贄「童心說」對《紅樓夢》人物創作的影響

張軍強、白靜:李贄「童心說」的思想內涵以及啟蒙意義

張錦池:李贄的「童心說」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本文乃「紅樓不紅」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明代思想家李贄:童心說
    詩何必古《選》<4>,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5>,又變而為傳奇<6>,變而為院本<7>,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於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麼六經<9>,更說什麼《語》《孟》乎<10>!
  • 明代李贄《童心說》
    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製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於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麼六經,更說什麼《語》、《孟》乎!
  • 《童心說》---【明】李贄
    龍洞山人敘《西廂》[1],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 淺論賈寶玉的文化性格
    【摘要】賈寶玉的文化性格是多元的,以賈寶玉言行舉止特徵與中國哲學思想相比照,可以對其文化性格進行多元化定位。以先秦儒家思想為比照,得出寶玉性格中「仁義」、「仁愛」 的一面;寶玉更多的是受到陽明心學「良知」本性的影響,他對清朝已發生偏離的程朱理學顯然是批判反對的;再將其與佛學思想尤其是禪宗的思想相比照,我們可以發現寶玉對禪的領悟是階段性的,是現實使然。
  • 【李贄,明朝第一「思想犯」】
    他迅速摸清民情,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對民族糾紛,「無人告發,即可裝聾作啞」,從不擴大事態;對民族上層人士,以禮待之,輸以至誠。三年任期下來,民族工作抓得有聲有色,令雲南巡按御史劉維刮目相看,要向朝廷舉薦他。按說,這該是一輩子顛沛流離的李贄官場生涯轉折點。哪知道李贄聽到消息,拔腿就跑,逃進了滇西雞足山裡。辭了官的李贄心裡非常難過。
  • 賈寶玉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在賈寶玉的直感生活裡,她們和那些以世俗男性為主的居於中心統治地位的勢力,在每一點上都形成鮮明的對照:聰明和愚蠢,純真和腐朽,潔淨和汙濁,天真和虛偽,善良和邪惡,美好和醜陋。賈寶玉在這樣的環境裡,逐漸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愛憎傾向。     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
  • 離經叛道,禁書很多:他是李贄,今天他的誕辰
    李贄(1527~1602),漢族 ,福建泉州人。她讀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委》等等通通被禁。單看書名,很文藝啊!怎麼被禁呢?而且屢屢被禁,明清兩代視他為"異端""邪說"。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當時超級男神。李贄揭露道學家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李贄橫掃儒、釋、民, 強烈衝擊傳統思想。李贄12歲就寫出《老農老圃論》,公開批評孔子。
  • 賈寶玉性格的複雜性
    文/歸途如虹賈寶玉是《紅樓夢》的男主角。他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
  • 文史 | 晚明李贄的「鐵粉」們
    李贄是何許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我這樣中文系出身的,學古代文藝理論必讀過他的《童心說》。他鼓吹「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而眾多讀者,是從黃仁宇那本暢銷的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知道李贄的。這本結構別致的斷代史,通過七章五個人物來展示那個悲劇性的時代。
  • 財話紅樓之:富貴閒人賈寶玉
    (詳見:承包經營見效益與探春理財樹榜樣)連黛玉都說:「要這樣才好,咱們家裡也太花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從這段對話裡面,也可以看出,賈寶玉和林黛玉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會談戀愛的兩個人,對居家過日子,興家理財,都有自己的看法,還知道怎樣評論別人當家理財的好與壞。
  • 何以說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乃紅樓最長一夢,有何玄機?
    這些大大小小的夢,道盡一部紅樓"諸法無常、三世因果",到頭來終究是南柯一夢、萬境歸空。不過,這些長夢短夢、大夢小夢在曹公的筆下,卻沒有千篇一律,每個夢都別開生面,各有不同的寓意。其中,最蕩人心魄的紅樓第一長夢乃是賈寶玉第一次夢遊太虛幻境,夢中,以"金陵十二釵"為主的紅樓女兒無常的人生命運已然提前劇透。
  • 《奮鬥在紅樓》:賈環逆襲!完勝哥哥賈寶玉\\私趣
    做人就做賈子玉,絕對不學賈寶玉。書荒。只好點開九悟的《奮鬥在紅樓》,又看一遍。原諒我的通俗加庸俗,這部幾百萬字的小說,似乎比《紅樓夢》本體更吸引我。九悟不知何處人也。只知道他是一個網絡作家。我猜他應該是一個資深紅學家,寫這部小說時,他應該把《紅樓夢》研究透了,把裡面的每一位角色,都揣摸了好多遍。
  • 甄寶玉浪子回頭賈寶玉遁入空門 甄賈寶玉描寫的思想意義
    甄、賈寶玉描寫的思想意義1、認識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方法的問題。甄寶玉是個人物類型的代表,甄寶玉這類人是普遍存在的;而賈寶玉是既普遍又特殊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每個人在年少時,都有些怪誕和叛逆。他倆相貌名字、模樣性情都一樣。都自幼淘氣異常,天天逃學,父母也不便十分管教。可一般過了青春期就會歸入世俗洪流。例如甄寶玉後來就與世人無異了。
  • 李贄——當全世界都不正常的時候,正常的人就是不正常
    他被貼上了很多標籤,例如「大明第一狂人」,「挑戰封建禮教的戰士」,「明朝第一思想犯」等。欣賞他的人覺得他思想超前獨特,有著自由平等的氣息,抨擊他的人覺得他思想偏激,離經叛道之至。他就是李贄——一個叛逆又自私自利的人,卻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02公元1527年,正值嘉靖六年,李贄誕生於福建泉州。
  • 李贄與他的「第二故鄉」麻城
    在麻城生活的10年,是李贄生命燃燒最熾熱、人生價值實現最大體現的人生巔峰時期和高光時刻。可以說,麻城是孕育李贄思想和成就李贄光輝價值的搖籃,堪稱李贄的「第二故鄉」。同時,這個階段也是他與耿定向(字在倫,黃安人,著名理學家,官至戶部尚書)為代表的「鄉愿」、假道學勢力論戰的高潮期,也是他反抗封建壓迫、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和反對封建理學鬥爭的高潮期。可以說,16世紀末李贄在麻城寓居講學和從事著述活動10餘年並成為彼時耀眼的「學術明星」,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麻城乃至湖北學術史上的佳話。
  • 紅樓春上春
    只能說天要其亡,必使其狂。 賈政,把這位爺放在哥仨中間,好像有點正經的不好意思。今天不討論這個是真正經還是假正經,只818同款恨子不成龍的老父親身上,有多少教育理念的鄙俗。 政老爹自幼酷喜讀書,為人謙恭厚道,然而深受傳統思想的荼毒,對上愚忠,對下迂腐,特別是面對寶玉,時刻保持著橫眉冷對的打壓態度。
  • 紅樓夢話:遇人不淑,解讀林黛玉的性格養成之路
    顯然林黛玉是後者,這也是為什麼黛玉能夠和賈寶玉成為知己的原因之一。因為賈雨村的身份既是老師,又曾經是為官者。也由此她自小就形成了這種認知:功名利祿不一定是件好事。03 丫鬟紫鵑紫鵑是賈母派發給林黛玉的貼身丫鬟,負責林黛玉的衣食住行,是林黛玉離得最近的一個人,也可以說是最熟悉林黛玉的人。對於黛玉來說,儘管是個丫鬟,但仍然覺得與紫鵑情同姐妹。
  • 紅樓夢:姓名隱含的意義,賈寶玉的真實名字
    紅樓裡的名字,幾乎都有一定的隱含意義,有些是諧音,如甄英蓮(真應憐)、卜世仁(不是人,賈芸舅舅)、單聘仁(善騙人,榮國府清客)、卜固修(不顧羞,榮國府清客)、傅試(附勢,賈政門生)有些是幾個人合在一起,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她們的命運「原應嘆息」。
  • 【舞臺劇《古今一夢說紅樓》介紹】
    然而,大多數學生對於《紅樓夢》的了解,多來源於影視作品,而非真正讀過《紅樓夢》原著,為了使廣大學生深入了解《紅樓夢》的故事梗概、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蓮池國學社師生集體創作了舞臺劇《古今一夢說紅樓》。 有鑑於此,蓮池國學社師生在深入、細緻地研讀《紅樓夢》原著和各類有代表性的「紅學」研究著作的基礎上,以央視87版《紅樓夢》的角色設定和表演風格為範本,廣泛借鑑戲曲、歌劇、舞劇、繪畫等多種《紅樓夢》題材作品,編寫了《古今一夢說紅樓》的「劇場版」和「教學版」劇本。
  • 1.分享童心之:童心說
    我們說「勿忘初心」,我以為,「初心」即「童心」。那麼,童心究竟是什麼?童心是孩子氣。陸遊說,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嬉。孩子氣就是喜歡玩耍,喜歡歡樂,喜歡沉浸於「我」的世界。李贄在《童心說》裡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