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晚明李贄的「鐵粉」們

2021-02-21 各界導報

李贄是何許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我這樣中文系出身的,學古代文藝理論必讀過他的《童心說》。他鼓吹「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而眾多讀者,是從黃仁宇那本暢銷的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知道李贄的。這本結構別致的斷代史,通過七章五個人物來展示那個悲劇性的時代。這五個人物除了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孤獨的將領」戚繼光,就是「自相衝突的哲學家」李贄。由此可見,李贄在那個年代思想文化領域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事實上,李贄以四品高官而退休的身份、七十六歲的高齡,被皇帝下旨從寓居通州馬家莊的病榻上逮進詔獄受審,也正是他的影響力太大了!禮科都給事中(七品言官)張問達彈劾李贄的奏疏寫得明白:「(他)壯歲為官,晚年削髮,近又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倘一入都門,招致蠱惑,又為麻城之續……」

李贄的思想為什麼會「流行海內,惑亂人心」呢?

首先,當然是因為他追求思想自由,敢想敢說敢寫,道出了前人和別人未曾想到或想到了也不敢形諸筆墨的觀點。說我是「異端」,那我就做「異端」吧!其實,他不過是反對「鹹(全)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深信「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孔子要是活到當朝,很多看法也會變化,「與時俱進」嘛。「以卓文君(同司馬相如私奔)為善擇佳偶」,是張問達列舉的李贄「狂誕悖戾」的罪狀之一,今天看來不就是婚戀觀超前了一點嘛。李贄何嘗像萬曆皇帝批示的「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他在《童心說》裡還讚美過「今之舉子業」,他堅信自己的著述有一天將作為給皇帝上課的「經筵」的教材呢!儘管如此,破除陳陳相因的思想禁區,比同代人的思想超前那麼一點點,也是很了不起,很有吸引力的。

其次,李贄的影響力之所以那麼大,與晚明刻印行業的發達,有很大的關係。他著述豐富,品類繁雜,基本上是寫畢即有印刷,風行於世。所謂「焚書」「藏書」,只是表明他意識到出版風險,倒像一個推銷其挑戰性的廣告。

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眾多知識精英對李贄的推崇備至。李贄寓居湖廣黃安(今名紅安)、麻城這樣的山區小縣,當地固然有不少奉他為宗師的信徒,而到了留都南京這樣的大都會,也像大明星一樣受追捧。年輕的湯顯祖也曾去聽李贄講學,在李贄自刎詔獄後所作的哀悼詩文中,他贊道「尋其吐屬,如獲美劍」。

本文特別想說的是,我研讀李贄過程中最深的一點感慨:李贄居然有那麼多「學位」比他高、官階比他高的「鐵桿粉絲」!對,是「粉絲」,即仰慕者,而不是心理上完全處於平等地位的「朋友」。

明代很看重「學位」,科舉制度在明代達到歷史上最完善的程度。「進士」是最高的「學位」,而明英宗之後,非進士不能入翰林院學習,非翰林不能入內閣。同一屆舉進士的人不分年齡大小互稱「同年」,結成互相關照的小圈子,這叫「年誼」。

由於家境貧困,急於求職養家,李贄中舉取得做官的起碼資格後,便放棄了進京會試,到河南輝縣做了縣學教諭。儘管李贄的「學位」只是舉人,但崇敬他的人裡卻不乏進士與翰林。這些高「學位」的粉絲裡,現在最知名的當然是「公安三袁」。萬曆二十一年夏天,三兄弟同他們的啟蒙老師一起從家鄉專程到麻城去拜會李贄時,老二袁宏道已「舉萬曆二十年進士,歸家下帷讀書」,而這是他第二次到麻城訪學於李贄;老大袁宗道,是「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庶吉士,進(翰林院)編修」。老三袁中道,雖然是在李贄逝世後的次年才舉進士,但又編書又寫詩文追記李贄,那種崇敬是發自心底的。

另一個「粉絲」陶望齡,萬曆十七年以會試第一、廷試第三的成績,授職翰林院編修,曾任給皇帝上課的「侍講」及國子監祭酒(校長);平生以「自得於心」為宗旨做學問,著作等身。

最相契的是狀元出身的焦竑。此公是晚明傑出的學者、著作家和藏書家,其「澹園」藏書樓一直傳存到1994年,南京修建同仁大廈才被拆。他比李贄年輕十五歲,是耿定向的得意門生,「定向(官督學時)遴十四郡名士讀書崇正書院,以竑為之長。及定向(回湖廣黃安縣)裡居,復往從之。」就是在黃安縣耿家大院,焦、李相識。及至「萬曆十七年,(焦竑)始以殿試第一人,官翰林修撰」,此時李贄與焦的恩師耿定向已分道揚鑣成為論敵,但這絲毫沒有影響焦、李二人的關係,真乃「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今天我們到北京通州區的西海子公園,所看到的「李卓吾先生墓」題碑,就是焦竑的手跡。

相關焦點

  • 文史知識 | 周育德:湯顯祖與晚明社會
    湯顯祖是「王學」後勁羅汝芳的及門弟子,是李贄的崇拜者。他對宋明理學有重大的突破,主要是他把王陽明心學的「良知說」置換為「尊情說」,給「至情」以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的地位,在文化界影響廣遠。湯顯祖是晚明宗教界的活躍分子,有關於佛教和道教的重要論著,與名僧真可交情深厚。湯顯祖是關注社會現實的文學家、戲劇家,他的「臨川四夢」折射著晚明社會的種種世相。
  • 離經叛道,禁書很多:他是李贄,今天他的誕辰
    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當時超級男神。李贄揭露道學家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李贄橫掃儒、釋、民, 強烈衝擊傳統思想。李贄12歲就寫出《老農老圃論》,公開批評孔子。
  • 一代文宗袁中郎 讀曾紀鑫《晚明風骨·袁宏道傳》
    《晚明風骨·袁宏道傳》   曾紀鑫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文學史上,和陶淵明、謝靈運一樣,明代的袁宏道(字中郎)屬於開宗立派式的人物
  • 熊秉真 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一一折照晚清與晚明
    但今時此地要比往前文史工作者在各自領域,分別找尋自己的理性客觀知識之時,相互的對照了解較前更加殷切而不可或缺。因為目前強調歷史之幻的史學研究更加需要徵引了解文學世界,而強調作者自主聲音與讀者主體性閱讀的文學批評已經不能不認真了解晚清與晚明的時代與文字之真實。
  • 明代李贄《童心說》
    關鍵在於,聖人們不讀書時,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絕不像那班書生,反會因為比旁人多讀書識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書生會因為多讀書識現而雍蔽童心,那麼聖人又何必要熱衷於著書立說以至於迷人心竅呢?童心一旦雍塞,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點;寫成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
  • 晚明(萬曆朝)經世思潮的興起:兩次思想界的辯論,心學走向禪學
    王襞在晚明士人中廣受歡迎,他的弟子李贄在《續藏書》卷二十二中記載了王襞受人歡迎的盛況:羅近溪迎於宛,蔡春臺迎於蘇,李文定迎於興化,宋中丞迎于吉安。歌聲與林樾相激發,聞者以為舞雩詠歸之復出。從王襞心體自樂說及李贄「舞雩詠歸」之描述來看,王襞之樂與曾點之樂相仿佛。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卷三十二《王襞傳》中說得好:「此處最難理會,稍差便入狂蕩一路,所以朱子言曾點不可學。」
  • 【李贄,明朝第一「思想犯」】
    他迅速摸清民情,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對民族糾紛,「無人告發,即可裝聾作啞」,從不擴大事態;對民族上層人士,以禮待之,輸以至誠。三年任期下來,民族工作抓得有聲有色,令雲南巡按御史劉維刮目相看,要向朝廷舉薦他。按說,這該是一輩子顛沛流離的李贄官場生涯轉折點。哪知道李贄聽到消息,拔腿就跑,逃進了滇西雞足山裡。辭了官的李贄心裡非常難過。
  • 李贄與他的「第二故鄉」麻城
    在麻城生活的10年,是李贄生命燃燒最熾熱、人生價值實現最大體現的人生巔峰時期和高光時刻。可以說,麻城是孕育李贄思想和成就李贄光輝價值的搖籃,堪稱李贄的「第二故鄉」。而梅國楨作為麻城頗有名望的豪門大族梅氏的頭面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朝廷現任官員,這次見面相聚後,不僅與李贄開始密切交往,而且公開讚揚和支持李贄的思想和學說,這對處於爭議毀譽漩渦中心的李贄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支持。此後,李贄與梅國楨之間緘札往來不斷,共同探討時政、關注國事,兩顆憂國憂民的心越走越近。萬曆二十五年(1597)初,在山西大同巡撫任上的梅國楨致信李贄,邀請他赴大同寓居。
  • 王中旭 |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圖十五  南生魯四樂圖之逃禪圖  明  陳洪綬  蘇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館藏圖十六  雅集圖卷之觀音像  明  陳洪綬  上海博物館藏      這種小型佛或菩薩像多出現在晚明信佛文人案頭,並且多形制高古,既是晚明文人佛教信仰之表達,亦為晚明文人好古風氣之體現。
  • 重寫晚明史.晚明大變局(5)
    正如《宋明理學史》的作者所說,叛逆精神是泰州學派最可寶貴的傳統,「從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思潮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我們仍能看到這一傳統給予不同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們的深刻思想影響」。在李贄看來,「異端」這頂帽子,是那些俗子、假道學、無見識人強加給他的,索性以「異端」自居,我行我素,君子坦蕩蕩。他的「異端」言論驚世駭俗,令假道學們「莫不膽張心動」。錢謙益說:「卓吾所著書,於上下數千年之間,別出手眼,而其掊擊道學,抉摘情偽,與耿天台往復書,累累萬言,胥天下之為偽學者,莫不膽張心動。」什麼樣的言論竟然有如此魔力,使得「偽學者」們「膽張心動」呢?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尤其是跟李贄提出的「童心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五十九回至此,寶玉對女兒們的看法從「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切換至「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實則是意識層面的再一次細化,曹雪芹筆力入木三分,每個人物的思想隨著劇情推進,年齡增長而在不斷深化,也給刻畫出一個立體的寶玉。而關於寶玉的困惑「一個人變出三樣來」,李贄在《童心論》中早有論述。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 李贄——當全世界都不正常的時候,正常的人就是不正常
    他就是李贄——一個叛逆又自私自利的人,卻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02公元1527年,正值嘉靖六年,李贄誕生於福建泉州。第二年,王陽明溘然長逝,冥冥中仿佛完成了一種交接。當時,儒學是社會的根基,儒術是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不二準則。程朱理學的發展把儒家思想繼續推向頂峰。
  • 跟皇帝玩碰瓷的李贄,整天盼著去監獄打卡,真是為了名留青史嗎?
    李贄,生活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是中國「以儒為本」思想史上的一個反叛者。男女平等的時代最強音,李贄早在他那個朝代就喊了出來,就連現代吃貨不離口的那句「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也是李贄發明的。槍打出頭鳥,活的太高調就很容易被盯上,暢銷書作家李贄,就很快讓人打了小報告,而這個打小報告想把李贄封殺的人叫張問達。 百家講壇:張問達彈劾李贄的,第一個罪名是,惑亂人心。
  • 明代思想家李贄:童心說
    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11>,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範圍也日益擴大,從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醜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不復存在了。人的聞見、道理,都是通過多讀書,多明理才獲得的。可是,古代的聖賢又何嘗不是讀書識理的人呢!關鍵在於,聖人們不讀書時,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
  • 與秦淮八豔相媲美的晚明女詞人——王月
    秦淮八豔是晚明歷史中一道絢麗的風景,八位青樓女子以絕世稀有的美貌和才華,不僅在晚明後三十年風月場中獨領風騷,更成為近四百年來從學術殿堂到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然而,有一位與秦淮八豔同時期的青樓女子,在當時豔名高標、才華出眾、冠壓群芳,甚至比秦淮八豔影響力更大,去世後卻在歷史的塵埃中湮沒無聞,這位奇女子就是王月。
  • 《撫州文史》千金陂文史專刊正式面世
    中國水利網站2月24日訊(通訊員 鄧偉)近日,由江西省撫州市水利局與撫州市政協聯合編輯的《撫州文史——千金陂專刊》正式面世。從華陂到土塍陂、冷泉陂,再到千金陂,繼而從金臨渠到橡膠壩、翻板閘,圍繞著千金陂的功能效率和民生需求,先後經歷了20餘次修建、重建、改擴建及更新完善,形成了以千金陂為渠首,以孝義港為主幹,鬥門菱湖旱保湖為支點的「千金陂——中洲圍灌溉工程體系」,傾注了一代代建設者們的智慧與心血,凝聚了歷代撫州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才幹,積澱了豐富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創造了不畏艱險、契而不舍、堅忍不拔的千金陂精神,是撫州地域彌足珍貴的水利遺產和文化瑰寶
  • 晚明福州曹學佺石倉園平面復原及特徵研究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摘要:晚明福州著名文人曹學佺的石倉園是當時福建地區最負盛名的園林之一,其設計營造既表達了晚明文人園林普遍的趣味與手法,又呈現出較為鮮明的閩中地區的造園特徵。
  • 晚明「頂流」唐伯虎其實曾飽嘗人間悲苦,也沒「點」過秋香
    晚明風氣漸開,商業發達。蘇州地處江浙,商業氣息更為濃厚,進而帶動文化的興盛。但同時,民間對科舉的追求更甚以往,許多大商巨賈都費盡心力讓子孫走仕途,歷史的弔詭可見一斑。唐寅的父母經營著一家酒館,家境頗為優渥的唐家照樣醉心科舉。唐寅在這個環境中薰陶長大,一方面具備了聲名在外的傳播條件,一方面承擔著更為艱巨的光宗耀祖的責任。
  • 晚明文學家李若訥
    身處晚明,家國不幸李若訥(1572-1640),字季重,號渤海,明代濟南府臨邑縣人,晚明重要官吏和山左著名詩人。其始祖李彥祥,原籍登州府萊陽縣,永樂年間遷臨邑縣業農。曾祖父李訪,專攻《毛詩》,候補縣學廩生。祖父李國禎,以子貴贈文林郎、隴西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