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學家李若訥

2021-01-18 德州新聞網

張明福

明朝中後期,今臨邑縣邢侗街道辦事處賈家村曾出過父子進士李汝相、李若訥。

父親官職做到從四品的河南布政使司參議,著有《李參政詩集》二卷、《李山人謬義》《掖垣疏草》,但官階與文名俱不如其子。兒子李若訥,官職做到正三品的四川布政使司攝布政使,文名異常顯赫,著述頗豐,是山左詩人圈中的佼佼者,與新城王象春、蒙山公鼐號稱「山東三才子」。

由於李若訥的詩文集在清代被列為禁書,不僅沒被收入《四庫全書》,也不準社會上刊印,因而一代文化名人被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身處晚明,家國不幸

李若訥(1572-1640),字季重,號渤海,明代濟南府臨邑縣人,晚明重要官吏和山左著名詩人。其始祖李彥祥,原籍登州府萊陽縣,永樂年間遷臨邑縣業農。曾祖父李訪,專攻《毛詩》,候補縣學廩生。祖父李國禎,以子貴贈文林郎、隴西知縣。父親李汝相,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擔任過甘肅隴西和北直隸魏縣知縣、戶科給事中、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河南布政使司參議。李若訥弟兄三人,大哥李若虛,二哥李若思,他本人排行老三。

李若訥早慧穎異,15歲考中秀才,成縣學廩生,17歲中舉,1604年考中進士。李若訥刻苦自學,自《六經》諸史以及百家之言與裨乘掌故,無不了如指掌而融會貫通,其撰寫的文章也卓然一家。

李若訥歷官河南歸德府夏邑縣知縣、內鄉縣知縣、歸德府同知、睢州知州、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南直隸太平府知府、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四川按察使司川西副使,四川布政使司攝布政使、廣東羅定兵備道參議。崇禎三年(1630年),同榜進士的臨邑人王洽遭遇牢獄之災後,使李若訥看清了崇禎皇帝自毀長城的昏庸和明後期官場上派性鬥爭的殘酷和兇險,加之自身耿直的個性常常招來小人的非難,遂於崇禎七年(1634年)以有病為由辭官歸裡。

李若訥晚年患有脾病(有說胃病),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清軍搶掠臨邑縣城受到驚嚇而病情加劇,從此臥床不起。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享年69歲。

李若訥是個十足的孝子。他從讀書到為官,時時處處秉承父命;不論到什麼地方為官,他總是將母親迎至自己的官邸,做到晨昏問安。母親稍有不適,即輟政侍藥,直到母親康復而止。

李若訥做官有了俸祿後,家中的良田美宅全部讓予兩位兄長。二哥早逝,他撫其遺孤及諸孫,教誨婚嫁,不異己出。

李若訥個人的家庭生活卻一直充滿不幸和艱辛。先是妻子病逝,繼而愛女病故,再後來,他最疼愛的小兒子李士竑11歲病重去世。李若訥曾經悲痛欲絕,萬念俱灰,在所寫《幼男士竑墓志銘》中說:「痛哉,男既殤,餘適以不善宦,遭佐郡之命。餘之沉淪以不慧,男之損折以慧,造物不可解也,如此!」情真意切,令人傷感。此後,每逢愛子的生日、忌日他總是憂鬱不樂,先後寫有《亡兒生日》、《亡兒亡日》等詩稿思念愛子。

嗜讀勤寫,著述頗豐

李若訥喜歡安閒度日,對於飲宴、聲色、珍玩、宮室、輿馬諸好一無所愛,唯獨喜歡讀書。他為官所到之地,必載書自隨,有空即展卷閱讀。退休歸田後,也是關起門來讀書課子,不輕易到官府遊玩。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小萬卷樓」,足見其藏書之多。對造訪的客人,不是志同道合者,他不曾宴請接待。居家期間,偶出郊外,也是幅巾草履而已。

李若訥年輕時與王象春、公鼐齊名,晚年更加工於詩文。所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四品續稿》十卷,《楊花詩》二卷(凡二百首),《訓兒義》二卷,《學術辨》《良知議》《孟氏三事議》《原性》《原仁》《皇極經世論》《易老論》《佛氏輪迴論》各一篇,《策略》若干卷。李若訥喜歡獎掖後進,其所賞拔,皆有所成就。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他曾「分校中州鄉試,得士五人」,其中有三人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有二人成了知名學者。

清道光、同治《臨邑縣誌》記載:李若訥工於文、表、疏、策、論、序、記、說、誄、贊、詩、賦等,無體不能,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訓兒義》二卷、《二請堂詩集》一卷、《楊花詩二百首》二卷。《四品稿》《五品稿》詩集之名,是以李若訥寫詩時所居官職的職級來命名的。該志還收入了李若訥大量的文稿,其中有《擬上命秋爽東宮講學閣臣賀表》《請裁革二十四馬房驢頭疏》《錢穀論》《屯鹽策》《原性》等文章26篇,詩9首,為後人研究明朝的賦稅制度和臨邑縣的風土人情留下寶貴的史料。李若訥除了留下大量的文稿之外,還遺留有一枚象牙朝笏,光潔如玉,溫潤如脂,其高48釐米,上寬4釐米,下寬6.2釐米,今由李侍御村其後人珍藏著。

康熙《內鄉縣誌》記載:「(李若訥)清惠精明,民愛而畏之,遷歸德府同知」。該志對此專門評論道:「清,則民不忍欺;明,則民不敢欺。李若訥為民所愛,又為民所畏,非真能清且明者乎?」

康熙《濟南府志》對李若訥的人品、官品、文品給予高度評價——「(李)若訥事親至孝。守太平,郡以大治,而橐中止二十四金。薦歷參藩,所至以文學飾吏治,清執不阿,不事結納,僅以三品終……與王象春、公鼐主張重開詩界、不沿襲那些陳腐濫調,詩風縱橫放馳,『齊氣』奔軼,獨立一方。」

相關焦點

  • 《金瓶梅》:晚明「食貨志」
  • 文史知識 | 周育德:湯顯祖與晚明社會
    《牡丹亭》的經典地位確定了湯顯祖是偉大的戲劇家,但是湯顯祖的身份屬性不限於一個戲劇家,他是和晚明社會大有關係的人物。湯顯祖是晚明官場中很難得的清正官吏,他和張居正的關係為史家所深切關注。湯顯祖是晚明宗教界的活躍分子,有關於佛教和道教的重要論著,與名僧真可交情深厚。湯顯祖是關注社會現實的文學家、戲劇家,他的「臨川四夢」折射著晚明社會的種種世相。湯顯祖在各種體裁和題材的著作中所表達的思想,有著晚明社會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學問涉及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等諸多方面,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值得做全方位研究的人物。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 與秦淮八豔相媲美的晚明女詞人——王月
    秦淮八豔是晚明歷史中一道絢麗的風景,八位青樓女子以絕世稀有的美貌和才華,不僅在晚明後三十年風月場中獨領風騷,更成為近四百年來從學術殿堂到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然而,有一位與秦淮八豔同時期的青樓女子,在當時豔名高標、才華出眾、冠壓群芳,甚至比秦淮八豔影響力更大,去世後卻在歷史的塵埃中湮沒無聞,這位奇女子就是王月。
  • 熊秉真 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一一折照晚清與晚明
    一個晚近人文學上的新徘徊 以文學與世變為雙焦點,思考晚明與晚清之間的聯繫,是一個很有創意但實踐起來難度相當高的一個議題。我決定試用學科回顧的辦法,談談文學與歷史間,在晚清跟晚明這兩個時段的了解上可能有的關係,主要也是因為不完全明白目前任務的特性。
  • 一代文宗袁中郎 讀曾紀鑫《晚明風骨·袁宏道傳》
    《晚明風骨·袁宏道傳》   曾紀鑫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文學史上,和陶淵明、謝靈運一樣,明代的袁宏道(字中郎)屬於開宗立派式的人物
  • 晚明福州曹學佺石倉園平面復原及特徵研究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摘要:晚明福州著名文人曹學佺的石倉園是當時福建地區最負盛名的園林之一,其設計營造既表達了晚明文人園林普遍的趣味與手法,又呈現出較為鮮明的閩中地區的造園特徵。
  • 「我從商不是為了賺錢」:一位晚明江南落第士子的「致富經」
    到了晚明時期,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事商業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經商成風。明代學者林希元就曾說:「今天下之民,從事於商賈技藝遊手遊食者十而五六」。江南地區作為當時的經濟重心,商品經濟發展程度極高,經商風氣尤其濃厚,例如松江府,「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江南地區的士人也紛紛投身商業活動之中。
  • 永井荷風與晚明詩人王次回
    《疑雨集注》《疑雲集注》掃葉山房石印本曾令知堂老人激賞不已的日本唯美主義文學家永井荷風對明清漢詩,尤其是生活在崇禎年間江蘇金壇窮愁潦倒的詩人王次回十分推崇。在小說、隨筆甚至記錄四十年生活起居讀寫的《斷腸亭日乘》裡,頻繁引用王次回詩作,而且天衣無縫地嵌在行文之中,成為文章意境的有機部分,令人擊節。
  • 晚明書法技法的繼承和開拓:徐渭、張瑞圖
    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劇作家、曲論家, 在文學史上是明中葉至晚明浪漫文學的先鋒。其書法充分代表著浪漫主義精神。徐渭傳世作品以行草為主, 小行書師法米芾, 大幅行草立軸可謂是代表了徐渭的書法風格。他的作品不受傳統約束, 幾乎令人無法分析他的師承。但細察他的書法卻又使人感到雖法無定法, 卻又無法有法, 並非無跡可尋。
  • 文史 | 晚明李贄的「鐵粉」們
    其次,李贄的影響力之所以那麼大,與晚明刻印行業的發達,有很大的關係。他著述豐富,品類繁雜,基本上是寫畢即有印刷,風行於世。所謂「焚書」「藏書」,只是表明他意識到出版風險,倒像一個推銷其挑戰性的廣告。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眾多知識精英對李贄的推崇備至。
  • 【MOD推薦】新版《晚明悲歌》V2.0震撼發布!
    新版《晚明悲歌》V2.0今日正式發布!《晚明悲歌》是騎砍中文站近年來發布的一款以明末為背景的精品國風劇本MOD,在汽油圈廣受歡迎,十分火熱!已製作《漢殤194》、《晚清1856》等優秀MOD的作者幼稚園殺手大大仍然堅持花費大量時間去構思和創作,旨在讓晚明更加完善!新版本《晚明悲歌》加入了眾多全新元素與玩法。
  • 晚明山人普遍不受歡迎,李維楨為何在晚明士林中有獨特地位?
    「山人」本指遁跡山林的隱逸之士,晚明山人則是一群科考不暢,不能出仕謀生,也無耕種之力,只能以詩文書畫幹謁權貴,遊走四方的知識流民。有明一代,人口不斷增長,讀書人日漸增多,但科舉名額卻未隨人口增長而增加,大量士子或科考失利,或不滿科舉制度,於是棄舉學詩,形成山人隊伍。
  • 帝國名妓:晚明風流故事
    這位瑰麗脫俗、後來被列為秦淮八豔之首的奇女子,對那位比她年長十歲,卻是晚明復社骨幹,寫詩治文「高華雄渾」的陳子龍,愛得如痴如狂。▲劇照:柳如是才貌雙絕,引得晚明名流競相追逐 被稱為「雲間三子」之一的 逮捕的緣由,是因為此時錢謙益在柳如是的勸說下,經常秘密協助南明軍隊刺探消息,錢謙益內心,有著文人的畏縮流氣,他曾經附從閹黨、投降滿清,如果沒有時代劇變,他或許還能以晚明文壇領袖的身份終老,然而晚來失節,對此他心中也是痛苦不堪的,畢竟禮義廉恥,還是時時在制約、譴責著他自己,因此從北京歸來後,錢謙益也開始秘密聯絡義軍,資助反清復明事業。
  •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但既然如此,晚明的軍隊卻為何無視一切「世界先進槍械」,死抱著三眼銃不撒手呢?首先一個原因,就是「三眼銃」自己的可愛之處,別看有那麼多缺陷,可三眼銃畢竟能在距敵三四十步的距離上連射或齊射,打完了還能直接當冷兵器與敵死磕,著實簡單粗暴好使。對付防護裝備有限的韃靼遊騎或倭寇士兵,也確實在有效攻擊距離上有奇效。當然,對付「升級」了的對手,那就倆說了。
  • 晚明(萬曆朝)經世思潮的興起:兩次思想界的辯論,心學走向禪學
    晚明心學順著以無為本、良知現成的狂禪一路走下去。許孚遠、顧憲成等人憂慮的是晚明是非雙譴、節義掃地的士風世情,在他們看來,這正是「無善無惡」說帶來的流弊,「性善之說只是破個『惡』字,無善無惡並要破個『善』字,卻曰『無善無惡謂之至善』,到底這善字又破不得也」。他們以性之善惡為儒家學說的立足點,認為善字一破,種種流弊隨之生出。
  • 晚明古吳張氏古琴初探
    晚明琴書《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溪山琴況》等為後人留下系統研究明代甚至明代以前古琴發展的寶貴資料。目前明代古琴傳世數量較多,作為實物資料,其本身承載了豐富的信息,如當時的琴學審美觀念、斫制方法等等,為後人研究琴學審美觀念、古琴斫制方法以及古琴反應的社會生活需求變遷提供有力證據。若以製作人的社會地位來對明代古琴分類,大體可分為官斫琴和在野斫琴。
  • 《我是文學家》:郭德綱帶你穿越古今,講解不為人知的文學
    文學家,古往今來,被人廣為所知,叫的出名頭的才敢自稱為文學家,郭德綱厲害,直接自稱是文學家,還出了本書《我是文學家》,不得不說老郭牛。郭德綱,出生於天津,相聲演員,電影、電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德雲社班主,文史專場:《文史專家》、《你要高雅》、《我是文學家》。
  • 晚明「莊子嘆骷髏」主題文學流變考
    嘉靖時調《莊子嘆骷髏》引領了晚明各類「莊子嘆骷髏」主題文學的興起和流行。明萬曆十二年至崇禎六年的五十年之間,以莊子嘆骷髏為主題的文學體裁計有:北曲時調、民間宗教寶卷、道情、道經附錄、徽州滾調、文人改編道情、文人雜劇傳奇、擬話本小說。
  • 王中旭 |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在晚明山水畫由於董其昌等倡導的「南北宗論」發生重要轉折的同時,佛道人物畫也因丁雲鵬、吳彬、陳洪綬、崔子忠四家的變革展現出蓬勃生機。據孟遠《陳洪綬傳》,陳於朝「既與甬東屠隆輩學道,年三十五而殂」[28],屠隆是晚明縱情聲色的士人代表之一,佛道兼修,他認為儒道釋「三教修習之途徑雖不同,而為道則一」[29],陳於朝與屠隆「學道」,應指的是學習佛和道。陳洪綬為來斯行作傳稱他十七歲起即侍奉先生,「先生見儒學與佛氏且吾,作一家言,通二宗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