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生,率領60軍和平起義,為遼瀋戰役的勝利做出卓越貢獻

2020-12-20 荒郊野史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又迎來了解放戰爭,那時候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其中就有遼瀋戰役,這場戰役解放軍幾乎是取得了在東北的全部勝利,摧毀了國民黨在東北的中堅力量,也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長春起義是這場戰役中的一場重要行動,當時的解放軍在長春城外實行的是保守策略,一直不主動進攻,城內的國民黨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其中駐守在城內的國民黨軍隊就有六十軍,而曾澤生就是六十軍的軍長,經過我軍的策反和遊說,曾澤生也看到了解放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祖國的統一也是大勢所趨,所以他帶領著六十軍脫離了國民黨,加入了解放軍的隊伍。那麼在那個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促使他做出這樣的決定?

其實六十軍原先是屬於雲南軍隊,是龍雲的勢力,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之後,龍雲失去了在雲南的兵權,六十軍也成為盧漢的軍隊。後來盧漢受命前往越南接受日本的投降,六十軍跟著一起前往,但是受降儀式完成之後,六十軍沒有馬上回到雲南,而是受到了蔣介石的指令直接前往東北。

當時六十軍的士兵也十分不理解這樣的命令,畢竟當時剛剛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士兵們都沒有休息,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和家人團聚,而如今卻被送到了遙遠的東北。雖然很多人都有怨言,但還是遵從了命令,盡職的保衛長春城。

當解放軍開始圍攻長春的時候,城內的國民黨其實是非常沒有底氣的,他們深知自己和解放軍軍事實力的差距,正面對抗只會輸得一塌糊塗。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原先六十軍的副團長李崢先被解放軍俘虜之後,成功被策反,接著被送回六十軍幫助進行策反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先後策反了六十軍的多個軍官,雖然他的行動已經儘可能小心了,但這一切還是被曾澤生看在眼裡,他默認了李崢先的想法,全軍上下也有想要加入解放軍的想法。

經過慎重的思考,曾澤生決定派李崢先去和解放軍談判,告訴他們,六十軍願意繳械投降,和平起義,加入解放軍。解放軍代表唐天際聽到這個消息後很高興,並且希望曾澤生幫助他們殲滅城中其他國民黨軍隊。可是曾澤生拒絕了這個要求,他認為其他的國民黨軍隊也是愛國之人,他不忍心對自己的夥伴下手。解放軍方面理解他的處境和想法,沒有逼迫他,後來六十軍正式加入了解放軍。

曾澤生的決定可以說影響非常大,長春起義的勝利促成了遼瀋戰役的最後勝利,國民黨的其他軍隊在看到六十軍投降之後,其實也動搖了,紛紛也放下了武器,加入了解放軍。所以真正意義上遼瀋戰役是和平取勝的,解放軍之所以會人心所向,就是因為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正確的道路。

相關焦點

  • 在遼瀋戰役中,放棄抵抗的新7軍軍長李鴻,為何後來又跑到臺灣?
    當時,負責防守長春的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企圖負隅頑抗,計劃率領手下的新7軍和第60軍兩個軍突圍。結果,愛好和平、厭惡內戰的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領部隊發動了起義,新7軍軍長李鴻則率領部隊放棄了抵抗,成為光杆司令的鄭洞國,最終被手下人挾持宣布投誠。
  • 志願軍50軍,第一支整軍起義的國軍部隊,抗美援朝率先打進漢城
    在推翻清王朝和鞏固辛亥革命勝利成功的的鬥爭中,這支部隊做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雲南王龍雲立刻宣布出兵10萬人,出動壯丁30萬人,而當時雲南的地方軍隊並不多,也不過十萬之眾。龍雲迅速從法國購買了一批法式裝備,將滇軍60軍擴充到了四萬人的規模,由盧漢擔任軍長,率部開赴前線。最初這支部隊因為裝備精良,軍紀嚴明,被蔣介石派到了武漢閱兵,以鼓舞國人的抗戰熱情。
  • 中將曾澤生:當軍長時間最長,兩次被主席召見,因一事遺憾終身
    他1948年10月17日率部起義,所部國軍60軍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1949年1月2日,曾澤生被任命為50軍軍長,跟他搭檔任政委的,是特別擅長改編舊軍隊的徐文烈將軍。第二年10月,二人率部赴朝作戰,用一個有一個的勝利,將一個在國軍中被嘲笑為「60熊」的60軍,變成了兇猛如虎的「50兇」,簡直就是翻天覆地。
  • 曾澤生:國軍雜牌軍長到志願軍王牌軍長,毛主席為何勸他先別入黨
    為了抵禦敵人的衝鋒,曾澤生身先士卒,端起機槍向日寇猛烈掃射。日寇自詡勇猛不怕死,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群雲南人更不怕死。在禹王山戰鬥中,60軍整整打退了日軍100多次進攻,最終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贏得了堅實的基礎。到了第二年,曾澤生又指揮部隊參加了武漢外圍的保衛戰和南昌戰役。
  • 曾澤生第60軍光榮起義絕非偶然,我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深謀遠慮
    六十軍駐越南安定期間,更換了關式裝備,軍、師、團各級人事進行了調整,曾澤生任六十軍軍長。騎兵搜索營撤銷,任命楊重為六十軍軍部副官長兼特務營長。楊重同志長年工作不但沒引起敵人的懷疑,反而一躍成為曾澤生身邊的人,這正是我地下黨長期潛伏方針的勝利。1946年,蔣介石發動反人民內戰,滇系部隊的第六十軍和九十三軍,奉命開赴東北。
  • 漢江防禦戰中志願軍50軍
    60軍以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阻擊任務,打破了南下日軍奪取運河、控制隴海、直取徐州的企圖,為第五戰區60萬國軍完成戰略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遺憾的是,60軍在徐州會戰中為60萬國軍完成戰略轉移的作用,一直缺乏十分到位的中肯評價。  繼邳縣禹王山阻擊戰後,60軍又參加了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贛北對日作戰等。
  • 鄭洞國赴任長春,事先極不願意,只因下屬兩軍成分複雜
    可現實情況就是,長春後來被困以後,並未起到牽制我大軍南下的企圖,衛立煌在遼瀋戰役後期,一度拒絕將所有主力撤往錦州,這一舉動也讓人感到十分疑惑,也導致了長春的孤立。事實上鄭洞國不願意去長春,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長春守軍之間的不睦,長春守軍為李鴻的國民黨軍新編第七軍以及曾澤生的60軍。
  • 遼瀋戰役:為何在解放戰爭中影響力排第一?看看蔣介石怎麼說的!
    抗戰勝利後,東北成為了國共雙方的爭奪焦點,從而拉開了東北戰場的序幕。 為什麼,抗戰之後,我軍與國軍都把焦點放在東北,而不是其他地區呢?原因其實很簡單。1945年4月23日,主席在延安開會時,發表過一次重要講話,決定了我軍必定會將東北作為首要爭奪對象。
  • 解放戰爭中第一個起義的將領,來自哪裡?結局又如何?
    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然而在幾場戰役打下來,蔣介石只重視自己的黃埔系部隊,而其他的地方派系,常常當做炮灰使用,這樣一來,搞的地方將領對蔣介石十分不滿,於是,就出現投誠起義的局面,像解放戰爭中,從國軍內部起義的將領還真不少,如:程潛,陳明仁,董其武,盧漢,曾澤生,潘朔端等人。
  • 抗美援朝故事之曾澤生和50軍的浴血漢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有一支不被看好的非主力部隊,在第四次戰役中擔任阻擊任務時卻打出了驚天動地的戰績,一躍而起,成了志願軍裡的鐵軍典範,它就是我志願軍第五十軍。50軍的前身是原國民黨軍的雜牌部隊滇軍第60軍,這支部隊是在長春圍城戰中起義過來的,1949年被改編為東野第50軍,軍長仍由原國軍60軍的軍長曾澤生擔任。
  • 滇軍60軍血戰臺兒莊剩下一個師,漢江防禦戰只剩下4個營4個連
    兩天後,第六十軍四萬多雲南子弟開拔出徵,步行40多天,近2000公裡,抵達長沙。一路上都飄揚著威武雄壯的《六十軍軍歌》。同時,雲南各界也積極參與到支援抗戰活動中。選拔了60名女學生組成戰地服務團,經過培訓後,送上前線戰場參與抗戰。
  • 抗美援朝時期,四野出動了8個軍,軍長分別是誰?他們後來成就如何
    首先第一個要說的便是38軍,這支部隊原來是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由李天佑率領,後來第四野戰軍成立後就被改編為第38軍。 38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可謂是一支非常強悍的部隊,尤其在四戰四平戰鬥中,38軍一戰成名,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由梁興初率領。
  • 雲南軍區所屬第15軍浴血奮戰上甘嶺
    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肩負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雲南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在全省範圍內廣泛動員,開展了以增產節約、支援前線和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抗美援朝運動,為抗美援朝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駐雲南的部隊及一批批英勇的雲南兒女相繼奔赴朝鮮戰場,與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展開了血與火的殊死戰鬥,先後參加了數百次大小戰役,為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
  • 說服盧漢將軍起義,楊維駿多年前就為雲南乃至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
    楊靖華說,世人在開公車反映問題後才知道楊維駿,其實他在很多年前就為雲南乃至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是他說服盧漢將軍起義的,當時我們的遊擊隊的力量根本到不了昆明。」盧漢一生有兩大功績:抗日和起義。1949年12月9日,他領導的雲南起義,讓雲南乃至西南地區數以萬計的軍民免遭戰爭塗炭。也正是這個國民政府大後方的起義,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國內戰爭的格局。毛澤東曾慰勉盧漢說:「你在雲南起義,為人民立了大功。你抗了日,又起了義,你就是黃花晚節香。」
  • 抗美援朝「東北三隻虎」,38軍、39軍和40軍,誰是真正虎王?
    四野參戰的梁興初38軍,吳信泉39軍,溫玉成40軍,吳瑞林42軍,蕭全夫46軍,曹裡懷47軍,曾澤生50軍,丁盛54軍。其中46軍、47軍實力稍差,50軍是長春起義部隊,42軍和54軍是後起之秀,實力最強的還是東北「三隻虎」。
  • 盧漢為雲南解放貢獻巨大,為何1955年沒被授銜?資歷太深不敢授!
    憑藉著出色的軍事謀略,盧漢被任命為第六十軍軍長,在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等多項戰役中都表現十分出色。1940年,日軍登陸越南曲線進攻。為了保衛家鄉,盧漢又率領第六十軍回到雲南抗敵。當時雲南軍部高層無人料到日寇會通過越南進攻,因此兵力比較空虛。
  • 隋末將領竇建德,如何率領農民起義軍,助力隋朝滅亡
    這其中的竇建德是隋朝末年河北一帶農民起義的首領,他的家族歷史可謂是極其優越,還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但到了他那一代卻得依靠著農業生產而勉強維持著生活。成年之後他為人豪爽,重視諾言,因此被大家推選為裡長。在這期間,廣交天下豪傑,被家鄉一帶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