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東北成為了國共雙方的爭奪焦點,從而拉開了東北戰場的序幕。
為什麼,抗戰之後,我軍與國軍都把焦點放在東北,而不是其他地區呢?原因其實很簡單。1945年4月23日,主席在延安開會時,發表過一次重要講話,決定了我軍必定會將東北作為首要爭奪對象。
在會議上,主席提到,如果東北能被我軍領導,我們的革命就有了基礎,現在我們的根據地被敵人分割,相當分散,各個根據地都不牢固,沒有工業就有被覆滅的危險。所以,現在我們要爭取城市,包括東北在內,就全國來說,我們的革命就有了勝利的基礎。
相對我軍來說,東北是非常重要的,我軍的根據地基本以手工業為主,沒重工業,大工業,而這些都在東北。而且我軍根據地都是分散著,東北卻不是,即便沒了其他根據地,我軍也可以依靠東北再次崛起,再說當時我軍其他根據地也沒丟失,加上東北這塊寶地,我軍就有了基礎。
所以,這次會議後,我軍將爭奪東北作為了今後的戰略重點。
而國民黨這邊,在1945年6月,蔣介石也開了一個高級軍事會議,他在會議上同樣提出,東北有豐富的礦產,如果被我軍奪走,華北就會不保……
蔣介石還說,東北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國革命的歸屬地。中國的革命經過了30多年的奮鬥,已經到了歸屬的時候。
兩軍都把東北作為能打勝仗的基礎,也就是說誰先佔領東北,誰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革命的勝利。
兩位大佬,都把東北放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遼瀋戰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上述都是兩軍戰略上的思考,軍事上的行動,則就比較複雜了。蘇聯人從東北撤走後,東北則成了軍事真空地帶,國共兩軍都在爭分奪秒儘可能拿下更多的地盤。
解放戰爭中的三場戰略決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這三次戰役對於我軍都至關重要,不過遼瀋戰役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已經顯露無疑,要比其他兩大戰役都重要。
遼瀋戰役,我軍採用「關門打狗」的戰法,先將連通東北與華北的重要戰略地錦州,作為了首要攻擊目標。
錦州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場決定性戰役,也是遼瀋戰役第一階段戰役。此戰我軍投入25萬兵力,以傷亡2萬餘人的代價,成功拿下錦州。
錦州失守,在東北的國軍已成為了甕中之鱉,之後被困長春的60軍,在軍長曾澤生的帶領下起義,後在東北軍強大攻勢下,剩下的頑抗之敵也被殲滅,至此長春解放。
之後,廖耀湘兵團被東北野戰軍殲滅於遼西戰場,不久瀋陽之敵也被我軍殲滅,瀋陽得到解放,經歷52天的燒腦決戰,我軍終於在東北打了一次大勝仗,取得了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後,我軍有什麼本質變化?
遼瀋戰役後,我軍最顯著的改變,當然是兵力大增,武器裝備又提高了一個檔次,戰後我軍兵力增加到三百萬人左右,而國軍則銳減到了290萬人,這是我軍首次在兵力上超越國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遼瀋之戰後,國軍的攻守之勢,因兵力的限制發展逆轉。經此一戰,國軍內部的悲觀情緒也在不斷提升,從遼瀋戰役開始,國軍開始走下坡路。
當然,上述並不是最重要的,對於我軍而言,最重要的是東北野戰軍變成了一支戰略機動部隊,東北沒了戰事,這支幾十萬人的部隊,湧向哪個戰場都是能決定戰場走向的,他們隨時可以入關,支援我軍其他戰場。
第二個變化就是我軍終於有了自己的穩定大後方。本來我軍原定5年的計劃,如今只需要1年就可以完成。
所以,遼瀋戰役,不管從戰略,還是戰役上,他的影響力都是其他2大戰場無法比擬的。當然,解放戰爭少了其他2次大戰也是不行的,三場大戰從戰略上來說,都是承前啟後的關係,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