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將領竇建德,如何率領農民起義軍,助力隋朝滅亡

2020-12-24 布衣憶史

殷侔在《竇建德碑》云:「雲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傑焉,不得受命,而名歸聖人,於是玄黃之禍成,而霸圖之業廢矣。」

這其中的竇建德是隋朝末年河北一帶農民起義的首領,他的家族歷史可謂是極其優越,還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但到了他那一代卻得依靠著農業生產而勉強維持著生活。成年之後他為人豪爽,重視諾言,因此被大家推選為裡長。在這期間,廣交天下豪傑,被家鄉一帶所尊重。

大業七年,在隋煬帝為了攻打高句麗政權而大力徵兵的時候,竇建德也加入了軍隊中並擔任一個小官,因親眼目睹到了百姓和士兵們的困苦,非常的憤怒不已,因此帶頭抗拒朝廷。之後他便帶領全家公開反抗隋朝的統治,其家人都遇害,好在他得以逃過一劫,率領軍隊歸順東海公,之後又先後打敗宇文化及等勢力,自稱為夏王,建立了夏國,割據在河北地區虎視中原。

大業七年,隋煬帝大舉進攻高句麗,無奈兵力不足,便開始面向社會徵兵。竇建德的家鄉自然也不例外,郡裡面挑選那些勇敢的人當作小將,竇建德也憑藉才華脫穎而出,擔任一個小官員。當時山東地區發生水災,許多百姓為了生存被迫背井離鄉,同郡的人有個孫安祖,房屋財產也在洪水中被衝走了,家人都被餓死了。郡中的人看孫安祖一身本領,就將他招到了隊伍中。但他卻不願意加入軍隊,並當著縣令的面當面說不願,縣令大怒狠狠的打了他。

孫安祖一怒之下殺死縣令,轉而投靠竇建德,竇建德也收留了他。竇建德曾對孫安祖說:「隋文帝統治時期,天下富足,百姓安穩,曾派出百萬人馬徵討遼東都被高句麗所打敗,今年發生水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皇帝卻不體察民情還要御駕親徵,再加上常年來的徵戰損失的元氣還沒有得到恢復,在外的人都不能夠回家,這樣怎麼能夠取得勝仗呢?還不如自己建立一份功業。」孫安祖信服,跟隨他身邊出謀劃策。不久之後,竇建德就專門召集那些逃避徵兵或者沒有家產的士兵,得到了幾百人之後,又通過其他的方式使得其力量在不斷的壯大。

五年之後,經過了多年來的發展,竇建德的力量已經逐漸強大起來,且佔據一方城池,依附在高士達的領導下。後來涿州通守率領一萬多人討伐高士達,高士達自己知道智慧不如竇建德,就將軍隊交給竇建德掌管。竇建德也想要建立一番戰功來確認自己的地位,因此自己挑選的精兵強將7000人抵禦朝廷的入侵。

他假裝與高士達出現了矛盾而背叛了他,再加上高士達又宣揚說竇建德逃跑,然後主動向隋朝部隊靠攏。隋朝方面相信了他的話,就帶領軍隊跟隨竇建德來到了長河的邊界線,正準備跟他訂立盟約,然後共同攻打高士達。卻沒想到就在隋朝軍隊放鬆警惕的時候,竇建德突然掉過頭來攻打他們,使得隋朝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涿州通守帶著自己的親信悄悄逃跑,卻沒想到竇建德不依不饒,命令手下一直率領軍隊追趕,最終斬下他的首級獻給高士達,從而使得竇建德的權威更加提高。

隋朝末年時期,各地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更有許多大地主階級乘機起事,而這唐高祖李淵便是其中一位。依靠著眾多能人義士的幫助,李淵於長安登基為帝。也正是在那一年,竇建德聚集了自己屬下的文武官員,正好有五隻大鳥降落在城中,幾萬隻鳥兒都跟著飛過來,過了整整一天之後才走。當時的人都以為是吉兆。

果然不久之後有人主動向竇建的進獻一塊玉,因此屬下有人建議竇建德自立為帝,稱為夏王。在這之前上古郡的一些賊人便自稱為漫天王,聚集了數萬人馬進犯幽州,卻不幸中箭而死。其副將接替了其部隊,卻沒想到在竇建德與他訂立盟約的時候,突然襲擊打敗了他,佔領了他全部的領土。之後他們帶領軍隊進攻宇文化及,無奈之下宇文化及逃到了聊城一帶,竇建德就用拋石車來投石塊,最終使城池被攻陷。在進城之後,竇建德便拜見蕭皇后,名正言順的登基為帝,自立為夏王,也算是在亂世之中實現了自己的一番大業。

房彥藻曾贊曰:「公逸氣縱橫,鷹揚河朔,引蘭山之驍騎,驅易水之壯士,跨躡燕齊,牢籠趙魏,好通戎夷,聲振華夏。」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起義軍,在山東,河北等地區堅持反抗隋朝的殘暴統治,是推翻隋朝腐敗政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看來,雖然他比不上李淵的才華,但他確實是一位傑出的農民將領。在他的帶領下河北地區得到了短暫的穩定,因此他的美名永遠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

參考資料:

《舊唐書》

相關焦點

  • 王朝滅亡,非亡於「農民」,而是亡於他們!
    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起義,沒過幾年就被皇室後裔劉秀給兼併了,為他人做了嫁衣;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被曹操、袁紹殺得一敗塗地;隋末,瓦崗寨起義,不久也投降了;唐末,黃巢起義,被唐政府軍節度使朱溫、李克用等擊敗。
  • 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楊廣為何率軍東進江都揚州,而不退守關中長安
    因為他的荒淫無道,使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頻繁爆發。而在南北朝之後一統天下的隋朝也在農民起義戰爭中覆滅,而平定天下的李唐王朝也同時誕生。回顧隋朝滅亡的歷史,可以發現很多讓人疑惑的地方。在天下大亂之時,楊廣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應對也有很多地方讓人難以理解。其中東進揚州,困守江都的決策,便被認為是楊廣的一大敗筆。正是因為他的這個荒謬操作,才爆發了江都兵變,他在兵變中被殺,隋朝也因此而滅亡。
  • 十八路反王大起義,天命最終歸父子齊上陣的唐王李淵
    王薄起義好像星星之火,點燃了全國農民戰爭的序幕,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國各地燃燒起來。 隋統治集團陷入農民起義的大包圍中。大業十二年(616),農民軍經過五年多的奮戰,由分散到集中,逐漸形成了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起義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等幾支強大的農民起義隊伍。
  • 隋煬帝:能讓隋朝富強
    苦役者,始為群盜」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已經開始有百姓無力承擔這繁重的賦役,開始謀划起義了。——《隋書·煬帝上》而此時距離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等諸多起義軍領袖於大業七年(611年)所發動的「隋末農民起義」事件,也不過僅僅一年時間而已。
  • 李世民為什麼能打敗竇建德和王世充
    在清除異己,控制洛陽城後,王世充從容布置,對付傷筋動骨的李密,瓦崗軍遭遇成軍以來最大的失利,成員各奔東西。王世充得到了河南大片土地,卻因為沒有根基,導致內部人心不穩,李淵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會,派遣李世民,攻陷洛陽城。
  • 隋朝末年,蕭銑在南方建大梁國,為何卻被李淵所滅?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號稱有「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大家對瓦崗寨李密、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甚至是西涼李軌都不陌生。
  • 竇建德之死:掌河北精銳,得萬民之心,終究還是輸了天下
    竇建德:「我如果不來,他日你也會帶兵攻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虎牢關之戰,竇建德十萬大軍被年僅23歲的李世民以三千五百精銳直接打崩,自己也被活捉於亂軍之中,王圖霸業夢,旦夕間化為泡影。 同年,竇建德被李淵斬殺於長安。一代雄主,歸於塵埃。
  • 瓦崗寨在正史是如何的存在?翟讓為何讓位給李密?
    近幾年,有關隋唐英雄系列的電視劇可謂是多如牛毛,其中瓦崗軍則更為人所知了。在演義小說中,程咬金、秦瓊等一大批唐代名將都是出於瓦崗寨。那麼今天就來聊聊隋末瓦崗寨的歷史。 翟讓時期 在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影響最大,威震中原。
  • 真正的大唐雙龍傳:隋朝末年割據江淮的杜伏威和輔公祏
    隋大業七年(611年),齊郡鄒平人王薄因兵役繁重,與同郡孟讓以山東長白山為據點發動農民起義,自稱「知世郎」 ,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農民參加起義軍。活動在齊郡、濟北郡之間,山東農民紛紛響應。當時下邳被起義軍苗海潮部所佔據,於是輔公祏奉杜伏威之命到下邳,勸說苗海潮合力抗隋,進一步壯大江淮農民起義軍的隊伍。
  • 史上10大起義口號!隋朝超長,清朝振奮人心,哪句最具煽動性?
    陳勝吳廣起義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這場起義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而軍閥也紛紛割據一方。王薄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王薄因兵役繁重遂發動農民起義,自稱「知世郎」,同時作《無向遼東浪死歌》。隋朝末年,煬帝大興土木,巡幸遊樂,徭役、兵役甚為繁重,民不聊生。隨後這首詩讓人們紛紛響應。612年,起義軍擴大至數萬人。但因麻痺輕敵,為隋齊郡通守張須陀所敗。此後,王薄率起義隊伍轉戰於山東中部地區。
  • 為什麼秦朝和隋朝滅亡速度如此之快,有什麼歷史規律?
    眾所周知,秦朝和隋朝都是我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但是這兩個王朝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秦朝帝國結束了戰國諸侯割據的時代,隋朝帝國結束了南北朝戰亂的局面,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楊堅都是中華民族統一史的重要人物,但是這兩個人所建立的王朝卻都非常短命,那麼,秦帝國與隋帝國有什麼歷史規律呢
  • 李世民為何不願在《秦王破陣樂》中醜化竇建德、王世充等人?
    像《蘭陵王入陣曲》這樣純粹歌頌戰功的曲子並不多,後來北齊還是被北周滅亡,而楊堅篡周立隋。當然在《七德舞》的改變過程中,太常卿蕭瑀曾提過一個建議,他認為《七德舞》並不能完全將唐太宗的聖功表達完全,這其中就缺了「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如果能將這部分添加進去,相信會更加讓人熱血沸騰。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就具體歷史而言,身處那個時代的人的判斷往往更有參考性,今天我們來看看最接近那段歷史的明末清初史學家、《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的作者計六奇是如何評價明朝的滅亡的。計六奇認為,明朝之所以丟掉整個天下,不考慮崇禎帝自身的德行和政治操守的話,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第一,明朝邊境強大的外部侵略勢力。自從遼東失守後,邊境上戰事頻發,這迫使明朝增加軍費開支和徵發更多百姓勞役。
  • 大家可曾了解過隋朝,隋朝這麼強大,為什麼會滅亡!
    了解一點點隋朝歷史的是不是有點迷茫,隋朝不就是荒淫無道所以才被滅的嗎?其實他滅亡的理由是得罪了一個隋朝相當強大的勢力,隋煬帝的發展和他們的發展方向相反列入以下廣開科舉:廣開科舉其實沒什麼錯,甚至是給了貧苦人家和普通百姓一條出路,但是隋朝的那股勢力可以說是貴族根本不想這樣,因為如果貧苦人家和他們走到同樣位置這便是擋了他們的路,而且這樣的話隋朝雖然會強但是他們的利益,財路便會得到壓制那怎麼辦呢
  • 建國700年後,這個導致隋朝滅亡的國家,沒了……
    考古學界目前出土了15名唐代高句麗遺民的墓誌,其中也記述了高句麗滅亡後,其民族逐漸分化解體,一部分遺民流向中原的史實。這個曾經帶甲數十萬的「戰鬥民族」,怎麼說沒就沒了呢?在詩仙還未降臨人世的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名將李勣與薛仁貴率領唐軍東徵,掃平了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城池,攻陷平壤,俘虜末代高句麗王寶藏王(一名高藏)與權臣泉氏一族。高句麗政權至此滅亡。
  • 隋朝大運河系列 | 如果你是隋朝皇帝,如何統治南陳政權的四大遺民階層?
    開國皇帝喜歡他們,其一是他們是滅亡政權的首領,恩待他們,可以收買亡國百姓的人心。其二是他們看起來蠢蠢的,沒有野心,對皇權沒有威脅。在隋朝皇室的眼裡,陳叔寶就是個傻子。準確的說,陳朝皇室內部,不僅陳叔寶無能,90%以上的皇室成員都是默默無名之輩,幾乎沒人能引起楊堅的忌憚。對付他們,楊堅還是有心得,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