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反王大起義,天命最終歸父子齊上陣的唐王李淵

2020-12-26 騰訊網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94,《隋唐史話》連載04(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暴君隋煬帝即位以來,進行無休止的橫徵暴斂,早已叫百姓透不過氣來。三次徵伐高句麗的戰爭,全國規模的大徵調,更使永濟渠沿岸的村落,幾乎找不到男丁。

勞力缺乏,田園荒蕪,再加上一場洪水,糧價漲了幾百倍,人民靠樹皮野菜充飢。他們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飢餓的折磨,紛紛揭竿而起。

01、王薄和竇建德起義

大業七年(611),齊郡鄒平(今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起義。

王薄自稱「知世郎」,他以先知先覺自居,藉以樹立自己的威望。他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民起來反對隋煬帝,從而得到人民的擁護。歌辭道: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王薄起義好像星星之火,點燃了全國農民戰爭的序幕,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國各地燃燒起來。

隋統治集團陷入農民起義的大包圍中。大業十二年(616),農民軍經過五年多的奮戰,由分散到集中,逐漸形成了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起義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等幾支強大的農民起義隊伍。

竇建德是比較富裕的自耕農,他勇敢而且有謀略,在漳南鄉間很有威望。當隋煬帝為徵高句麗而大徵調的時候,漳南縣令知他勇武過人,派他當二百人長。

竇建德見煬帝窮兵贖武,料定天下必亂,所以勸貧農孫安祖起義。孫安祖聚眾起義以後,隋政府懷疑竇建德和農民軍有聯繫,就殺了他的家屬。竇建德被迫參加了高士達起義隊伍。

竇建德才略過人,受群眾擁護,高士達就讓他當司馬(管作戰的),領導農民軍作戰。從此,高士達與竇建德成了漳南農民軍的領袖。

大業十二年(616),當瓦崗軍在中原不斷壯大的時候,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河北也很快發展到1萬餘人。

大業三年(617) ,起義軍與隋朝軍隊在七裡井打了一仗,隋軍戰敗。

七裡井戰役是河北戰場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這次戰役以後,河北大多數郡縣,都被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軍佔領。618年,竇建德改國號為夏,改元五鳳。

唐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傀儡皇帝,自稱丞相,掌握軍政大權,並以宇文士及為內史令,智及為左僕射,在江淮成立獨立政權。

武德二年(619)二月,唐將李神通在貝州一帶打敗宇文化及。竇建德抓住戰機,大舉圍攻宇文化及,迫使他節節敗退,最後龜縮在聊城。

農民軍集中兵力強攻,王薄眼看聊城危在旦夕,於是打開城門,迎接竇建德。建德進城以後,俘虜了宇文化及、蕭皇后、義成公主、元武達、楊士達等,把宇文化及斬首示眾。

這時,竇建德軍處在極盛時期。他的政策,最初和隋朝有顯著區別,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在義軍統治區內,「境內無盜,商旅野宿」。

竇建德雖然是千軍萬馬的領袖,卻仍然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他不食肉,不飲酒,經常以粟飯蔬菜充飢。打仗得來的資財,除公用以外都分給將士,因此得到廣大義軍的擁護。

這一帶群眾,長期懷念竇建德,在他死後設立夏王廟(或竇王廟)悼 念他。

02、瓦崗軍威震中原

大業七年(611) ,滑縣(今河南滑縣)法曹翟讓,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判刑下獄。當時管獄的小官黃君明同情他,偷偷地把他放了。

翟讓逃到滑縣東南的瓦崗寨,在那裡暫時隱蔽起來。恰好這裡的農民正醞釀起義,缺乏首領,翟讓一到,就被推舉為領導者,起義便開始了。

翟讓的同鄉單雄信、東阿人程咬金、濬縣大任山起義的徐世勣和內黃起義的王伯當,也先後統領所部和瓦崗軍會合,形成了一支強大的農民隊伍。

不久,瓦崗軍打下滑縣和浚儀(今河南開封),並西佔鄭州(今河南鄭州),東據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

曾參與楊玄感反隋的李密,由於楊玄感的失敗而到處流浪,他為了尋找個人出路,便投奔翟讓。

翟讓接受李密的建議,主動聯合周文舉、李公逸等農民軍,把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瓦崗軍發展到數萬人。

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從金堤關出發,攻取黃河以南幾縣,打到滎陽外圍。

滎陽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滎陽的得失,直接影響中原戰局。因此隋煬帝特派河南討捕大使張須陀為主帥,前來鎮壓瓦崗軍。

張須陀曾多次鎮壓過農民軍,他到達滎陽以後,立即和通守楊慶一道調兵遣將,搶佔交通要道,妄圖阻止瓦崗軍前進。

面對隋軍進攻的新形勢,翟讓、李密共同研究了對策。他們分析了敵方情況,根據張須陀驕傲、輕敵的弱點,決定由李密率主力埋伏在滎陽北面的大海寺兩翼,翟讓率兵從正面進攻。

張須陀打敗過翟讓,非常貌視翟讓。翟讓把張須陀的兩萬人馬引誘到大海寺一帶,全部殲滅。張須陀也被迫自殺。

大海寺戰役的勝利,使「河南郡縣為之喪膽"。瓦崗軍威震中原,所到之 處,隋軍有的望風逃竄,有的開城投降。登封、密縣、汜水等地,未動一刀一槍即被瓦崗軍軍佔領。

大業十三年(617)春天,瓦崗軍決定奪取洛口倉。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鞏縣(今河南滎陽西)東北部,伊、洛兩水會合處。倉城周圍有20餘裡,是當時最大的糧倉,城池堅固,常有重兵把守。

進攻洛口倉的瓦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滎陽向西,從正面進攻。另一路由登封繞到洛口以南,從側面襲擊。兩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臨城下,使隋軍棄城逃竄。

瓦崗軍佔領倉城以後,立即開倉放賑。饑民們奔走相告,無不感激!

大業十三年(617)二月,瓦崗軍正式建立統一的政權。當時在瓦崗內部已混入大量降官,他們具有政治鬥爭經驗,熟悉隋政府內幕,又善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拉攏,在農民軍中形成一股勢力。

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大貴族李密擔任了魏公兼行軍元帥,執掌瓦崗軍政大權。翟讓任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任左武衛大將軍,徐世勣任右武衛大將軍。中原的小股起義軍,如王君廓、李士才、魏刀兒、李文相、孟讓、郝孝德、王當仁等,都歸附瓦崗軍。「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

李密為了鞏固基地,令護軍田茂廣築洛城,方40裡,作為瓦崗軍的重要基地。同時派房彥藻向東擴大陣地,攻克了汝南(今河南汝南)、安陸(今湖北安陸)、淮安(今河南泌陽)、濟陽(今山東曹縣)。

這年四月,瓦崗軍積極設法切斷東都洛陽的補給線,準備奪取東都,此後一年多時間裡,雙方作戰達40餘次,其中較重要的是黎陽倉戰役。

大業十三年八月,徐世勣、郝孝德、李文相等合力打下了黎陽倉。開倉濟貧,擴大影響,遠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旬日間得勝兵二十萬人」。武安(今河南涉縣)、義陽(今河南桐柏)、永安(今山西霍縣洪洞)、飛陽(今河南潢川)守吏相繼投降。

煬帝死後,宇文化及在江都立秦王浩為帝,掌握實權。越王楊侗也在洛陽稱帝,以王世充為大將,有兵五六萬人。

當時全國群雄割據,四分五裂,只有瓦崗軍佔據中原,勢力較強,有可能奪取全國性勝利。但是正在這時候,瓦崗軍發生了分裂。

恭帝義寧元年(617)十一月,李密以宴請翟讓為名,殺掉翟讓和他的哥哥翟宏及王儒信等。徐世勣拔腿外逃,在門口被砍一刀。單雄信叩頭求饒,李密才放了他。

不久,徐世勣、王伯當率一部人回到濬縣,駐守大狉山。瓦崗軍的勢力逐漸衰落。

武德元年六月,宇文化及率10萬隋軍北上,和竇建德、李密爭奪中原。而東都洛陽的王世充,此時又集結兵力向瓦崗軍進逼,李密腹背受敵,進退兩難。就在這月,李密投降了楊侗,被封為太尉、 尚書令。

李密降楊侗後,宇文化及進軍滎陽以東,企圖奪取黎陽倉,消滅徐世勣。由於農民軍英勇善戰,宇文化及未能得逞。

當時李密為了討好楊侗,率部大敗宇文化及於童山下,迫使宇文化及只帶兩萬殘兵逃到河北。化及又被竇建德打敗。

李密打了勝仗,正準備到洛陽領賞,走到半路,王世充發動兵變,強迫楊侗封他為左僕射,又領兩萬人攻打李密。

李密因久戰疲憊,內部矛盾很大,偃師一仗,被王世充打敗。這時王伯當仍據守河陽,徐世勣還在黎陽,假若李密投奔徐世勣,瓦崗軍仍然可能東山再起。但是,他聽信隋朝降官的勸告,領兩萬人降唐,後又反,武德元年(618)十二月被唐將盛彥師設計殺害。

03、杜伏威、李子通掃蕩江淮

竇建德起義後第二年,杜伏威、輔公袥在長白山舉起反隋旗幟。杜伏威是齊州章丘人,輔公袥是他的好友,齊州臨濟人。他倆生活都極端貧困,最初參加左才相起義軍,但得不到信任,就離開左才相,自己組織隊伍。

杜伏威強悍有力,大公無私,在作戰中 「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

大業十年(614),齊郡一帶農民起義遭張須陀的圍剿,左孝友部失敗。屯軍祝阿(今山東長清東北)的盧明月,也在這年年末被張須陀擊潰,殘部向河南方面轉移。

在這樣情況下,杜伏威、輔公袥也離開齊郡,轉向淮河流域。

十二月,杜伏威到達淮北。這時苗海潮領導下的農民軍在下邳(今江蘇邳州)活動。杜伏威為了壯大力量,派輔公袥勸說苗海潮合力抗隋,井表示:如果你能當主帥,我們就聽你指揮,假若你覺得無力領導這樣大的隊伍,就聽我們指揮。再不然就兩軍較量一下,誰強就服從誰。

苗海潮兵力較弱,只好和杜伏威合併。

兩軍合併後,杜伏威向淮南進軍,準備包圍江都。江都通守派宋顥前來鎮壓。杜伏威誘敵深入,把敵人引向蘆蕩,然後從上風縱火,迫使隋軍陷入大澤,消滅了很多隋軍,取得反擊戰的勝利。

江淮地區另有一支李子通領導的農民軍。李子通是東海(今江蘇連雲港)人,家貧賤,以漁獵為業。平時,他經常扶老攜幼,見義勇為。

大業九年(613),他在長白山參加左才相起義。由於李子通不好殺人,所以「人多歸之」,半年之間,部眾發展到1萬餘人。後來他和左才相發生矛盾,自己引兵到達淮南,並且一度和杜伏威合作。

武德元年(618)三月,江都政變,宇文化及帶領十萬人到中原爭奪天下,江都空虛,李子通乘機圍攻。江都通守陳陵向大士族沈法興和杜伏威求救。當時沈法興正屯兵揚子(今江蘇儀徵),杜伏威在清流,他們之間相隔數十裡。

沈法興招募江南流民,夜襲杜伏威,擴大了沈法興和杜伏威的矛盾,因而無力協助陳陵,從而江都孤立。

李子通猛攻陳陵,攻克江都,稱帝,國號吳,年號明政。這樣,農民軍的聲勢大振,又有隋丹陽守樂伯通率萬餘人投降李子通,從此,這支農民軍的勢力便擴充到長江以南。

武德三年(620)十二月,杜伏威派輔公袥圍攻李子通。這時李子通的部眾甚多,超過對方10倍以上。但輔公袥智勇雙全,他精選甲士千餘人,各執長刀打先鋒,另以千餘人殿後,有臨陣懦怯者立即斬首。

輔公袥親自督戰,雙方戰鬥非常激烈。結果李子通大敗,降者數千人。李子通食盡,放棄了江都,渡江到了京口(今江蘇鎮江),杜伏威進佔丹陽。

李子通奔向太湖區域,擴充農民軍達兩萬餘眾,準備攻打沈法興,奪取浙北地區。

沈法興是吳郡大族出身,曾任吳興太守。他以誅宇文化及的名義擴大武裝,掌握精兵6萬,佔領了吳郡、餘杭(今浙江杭州)、毗陵(今江蘇常州)等10餘郡,武德二年(619)八月自稱梁王,改元延康,署置百官。

武德三年 (620),李子通渡江攻沈法興,取京口。沈法興敗走奔吳郡,又被 李子通襲破,部下也紛紛反對他,最後投江自盡。李子通乘機佔領沈法興故地,佔有「北自太湖,南至嶺,東包會稽,西距宣城」地區。

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政府平定中原,向江南進軍。這時杜伏威、王雄 誕已降唐,王雄誕奉命鎮壓李子通。李子通被俘,被解送長安。

江淮農民起義的最後階段是輔公袥的反唐鬥爭。

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五年被留居長安。他離開丹陽的時候對輔公袥、王雄誕說:「我到長安以後, 如果他們保我人身安全,並且有了官職,你們也共同歸唐。否則一定要堅持反唐,不要放下武器。」後在長安被毒殺。

04、晉陽起兵和定鼎關中

隋末農民戰爭爆發以後,各地有不少官僚豪強乘機脫離隋朝統治,擴大自己的勢力,準備奪取政權,其中最主要的是李淵集團。

李淵原來是西魏柱國大將軍李虎之孫,其父李昺,曾任北周安州總管,襲封唐國公。

隋朝建立以後,李淵先後任譙州(今安徽滁州)、隴州(今陝西隴縣)、岐州(今陝西鳳翔)刺史。

大業九年(613),楊玄感起兵反隋,煬帝調李淵為弘化(今甘肅合水)留守,節度隴右諸軍。

大業十一年(615) , 李淵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鎮壓毋端兒起義。

大業十三年初,李淵以太原留守兼晉陽宮監。晉陽(今山西太原)是軍事重鎮,兵源充足,「食支十年」。 因此,李淵「私喜此行」,到達晉陽後,在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的形勢下,便準備奪取政權。他令長子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令次子世民「於晉陽密招豪友」。他們「傾財仗施,卑身下士,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就這樣,李淵為起兵反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擺在李淵面前的問題是:怎樣消滅隋朝在河東的殘餘勢力,奪取長安?怎樣防止突厥在背後的襲擊?

劉文靜建議暫時和突厥妥協,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李世民同意這個意見,並提出佔領河東以後奪取關中、在長安站穩腳跟後再反擊突厥的作戰方針。

李淵立即派劉文靜出使突厥,給始畢可汗送去金帛,還把李淵的紅旗改為紅白狼頭旗,表示臣服突厥,並且與始畢可汗約定,將來同突厥共定京師後,長安土地歸李淵,子女財帛歸突厥。始畢可汗喜出望外,立即遣使晉陽,送馬千匹。

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李淵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自稱大將軍,開府置官。任裴寂為長史,李建成為隴西公兼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隴西公兼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武士彠(武則天父親)、唐儉、姜菁、長孫順德等都參與大將軍府工作。

晉陽圍積的數百萬斛糧食、數萬匹雜繕,都由李淵控制。李淵父子率甲士3萬人從晉陽出發, 李元吉留守晉陽。

隋朝代王楊侑駐守長安,聞李淵宣布獨立,立即派宋老生、屈突通加強河東防務,把主力部署在霍邑(今山西霍縣)一帶,阻擊李淵。七月以後,李淵先打敗高德儒,奪取了西河郡。八月,大敗宋老生,奪取了霍邑。

大軍在霍邑休整十餘天后,進圍臨汾(今山西臨汾),隋兵迎降。不久,絳州郡守陳叔達也當了李淵幕僚。河東各縣一舉平定,成了李淵經營關中的根據地。

李世民渡過黃河以後,領兵西進,沿途小股反隋軍隊,都歸服李世民,到達涇陽(今陝西涇陽)的時候,部眾增至9萬餘人。當時有黑城(今山西汾陽)縣尉房玄齡來降,李世民和他一見如故,引為謀主。

正在這個時候,李淵之女、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帶領娘子軍前來。從此以後,娘子軍便歸李淵統一指揮,全軍擴大到20餘萬人。(編者按:平陽公主,即唐高祖李淵第三女,母為太穆皇后竇氏。才識膽略過人,早年嫁給千牛備身柴紹。大業末年,為了策應父親在晉陽起兵,聚攏關中豪傑,發動司竹起兵,統領「娘子軍」,建功立業,挑選精兵與弟弟李世民會師於渭河北岸,共同攻破長安。唐朝建立後,冊封平陽公主。長城娘子關即由平陽公主所築,名稱亦由此來。)

李世民和平陽公主會師的時候,隋朝的代王楊侑正據守長安,楊侑當時只有13歲,輔佐他的是京兆內史衛文升。衛文升巳經是年過70的老官僚,他聽說李淵的軍隊兵臨城下,憂懼成疾,不能視事。負責防守的只有左馮翊將軍陰世師和郡丞骨儀。

長安城裡的隋軍雖然人數不多,但工事卻很堅固,易守難攻。

李淵率兵到達長安城郊以後,立即對守城將士宣稱:擁護代王楊侑,願與隋軍共同防守關中。並下令入城後保護代王楊侑和隋宗廟。

當時煬帝還在世,李淵準備利用隋朝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

隋軍不聽,李淵下令攻城。軍頭雷永吉等利用雲梯首先爬上城牆,後繼部隊跟著破城,殺敗守軍,攻克長安。

長安內史衛文升,聽說李淵打進來,活活被嚇死了!代王楊侑仍在東宮,保 衛他的衛隊早已逃散,只有侍讀姚思廉陪伴著他。

恭帝義寧元年(617)十一月,李淵進入長安,宣布約法十二條,取消煬帝苛法。把拒不投降的陰世師、骨儀等隋將領梟首示眾,並釋放囚徒。然後,擁立楊侑,即位大興殿,改元義寧,尊煬帝為太上皇。

李淵自號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令其長子李建成為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為齊公,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

武德元年(618)三月,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為傀儡皇帝。五月,李淵聞訊和李世民、裴寂等密商後,精心導演一場禪讓的鬧劇,代王楊侑退位,李淵當了皇帝,改國號稱唐,年號武德,定都長安。

又任李世民為尚書令,封秦王。裴寂為右僕射,劉文靜為納言,蕭瑀為內史令。

李淵定都長安以後,當時關隴方面最大的威脅是隴西薛舉。薛舉是隴西土豪,任隋朝的金城校尉。義寧元年(617)七月,薛舉囚金城令,自稱西秦皇帝,並立他兒子薛仁杲為太子。

薛仁杲善於騎馬射箭,綽號萬人敵。他們佔領了隴右各縣。武德元年六月,薛舉進攻涇州。李世民奉命領總管兵反擊。薛舉進逼高墌(今陝西長武)。當唐軍到達高墌時,李世民因症疾發作,由劉文靜、殷開山指揮戰爭。劉文靜中計,大敗。唐將劉弘基、李安遠、慕容羅喉被俘,士卒死者十五六,唐兵退還長安,李淵罷了劉文靜的官職。

八月,薛舉又派薛仁杲進攻寧州(今甘肅寧縣),被刺史胡演打退。此時薛舉病死,薛仁杲當了西秦皇帝。唐秦州刺史竇軌奉命討伐薛仁杲失敗。薛仁杲乘勝進攻涇州(今甘肅涇川),唐將劉感出戰,戰敗被俘。

李淵再以李世民為徵西大元帥,反擊西秦。唐軍到達高墌以後,養精蓄銳,堅壁不戰。雙方對峙60餘天。不久,西秦將翟長孫來降,並說,西秦缺糧,無力再戰。李世民認為戰機已經成熟,決定反擊。

西秦將士由於長時間作戰,疲勞不堪,加上口糧不足,無力再戰,不少人四散奔逃。李世民增派兩千勁卒,親自帶領,一直窮追。李世民舅父竇軌勸他不可輕進,李世民卻抓住有利時機,指揮部隊猛攻高墌城。

薛仁杲最初在城外列陣,隔涇水與唐軍對峙。西秦的驍將渾乾等,夜間偷渡涇水,投降唐軍。薛仁杲軍心不穩,引兵退人城內。在唐軍圍攻下,深夜裡,秦軍多繩城投降,薛仁杲知自己大勢已 去,武德元年十一月,奉表請降。

徵西元帥李世民勝利入城,收俘虜萬餘名,男女百姓5萬餘。

從此,隴東地區,置於唐政府統治之下。

05、鎮壓其他起義軍

李唐王朝定都長安以後,潼關以東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竇建德的農民軍在河北建立夏國。輔公袥、杜伏威佔領江淮,自稱吳國。東都王世充擊潰了瓦崗軍,於武德二年四月自稱鄭國皇帝。長江中遊,還有蕭銑割據。劉武周被突厥封為定揚可汗,佔了晉陽,並向汾水下遊進犯,威脅關中的安全。

武德三年(620)五月,李世民打敗了劉武周,收復了晉陽, 穩定了河東的局勢。

關中兩面的威脅基本解除後,唐政府進攻的鋒芒,便指向中原。武德三年(620)七月,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東進。第一個勁敵就是王世充。

唐軍對王世充的作戰方針,大體採取兩個步驟:一是打東都外圍據點,設法切斷其補給線。二是包圍洛陽,全殲守軍。

王世充聽說唐軍壓境,大為惶恐,特派其親信防守要地。王世充又怕他的部隊投降,特立禁約,宣布一人失蹤,殺其全家。武德三年(620)末,汴州、滎州、隋州、許州等地全部被唐軍佔領。王世充的補給線,基本上被唐軍切斷。

在聊城戰役以後,竇建德軍繼續向南發展,武德四年(621) 初,攻下了周橋(今山東城武縣),吞併農民軍孟海公部。

正在此時,秦王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王世充,包圍了東都。竇建德為了保全自己,向西擴充地盤,於是決定出兵支援王世充。這年二月,竇建德指揮大軍挺進中原,攻下了管州(今河南鄭州一帶)、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

竇建德與王世充合作的消息傳來以後,對唐軍有很大影響,將領們對戰局產生不同看法。蕭瑀和封德彝認為:現在竇建德乘打敗孟海公之威,士氣旺盛,銳不可當。而我軍戰線太長,東西兩面作戰,腹背受敵,主張暫時退至新安(今河南新安),進行休整,等待良機,再行決戰。

郭孝恪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王世充現在是日暮途窮,勢將必降,目前我軍仍舊要固守武牢,伺機進攻,必能破敵。

薛收認為:王世充據守東都,府庫充實,部下皆江淮精銳,勇敢善戰,只因缺乏糧餉,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斃。現在竇建德和他聯合,運糧相濟,恐怕賊勢更強,戰爭將曠日持久,前途不堪設想。請分兵固守東都,深溝高壘,不與爭鋒,秦王親率精銳,先據成皋,以逸待勞,一定能打敗竇建德。竇建德如果失敗,王世充必然投降。

李世民採納了薛收的意見。他根據新的形勢,調整了作戰部署。首先,從武牢召回屈突通,叫他輔佐李元吉,繼續圍攻東都洛陽。李世民自己則親率徐世勣、秦叔寶、尉遲恭等,到武牢阻擊竇建德。

這時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軍已達成皋東原,築宮板渚(今河南汜水),作為行轅,並且派人通知王世充。

唐將王君廓率輕騎千餘,切斷農民軍的糧道,俘虜其大將張青特,給竇建德以很大打擊。此時有人給竇建德建議,叫他攻取懷州、河陽,進入汾晉,奪 取關中,如果唐軍腹背受敵,他們可能從中原撤兵。

但竇建德拒不接受這個建議,貿然進攻武牢。他調齊人馬,從板渚出牛口,列陣20餘裡,擂鼓而進,被唐軍打敗,死傷五六萬人,自己也做了俘虜。

大勢已去,王世充也只好投降了唐朝。唐兵進入洛陽。

06、消滅最後的堅持,統一天下

竇建德的部眾除了被俘或犧牲者以外,還有一些人解甲歸田。唐政府強迫竇建德部將董康買、範願、高雅賢、劉黑闥等到長安報到。範願說:「我等至長安,必無保全之理。」於是大家一致推舉劉黑闥為首,於武德四年(621)七月,在漳南二次起義。第二年正月,進取洛州,黑闥自稱漢東王。在這一年內,連續打敗河北唐軍,恢復了夏王時期的故地,取得了重大勝利。

李世民到河北鎮壓劉黑闥起義。決戰於洛水的農民軍慘遭失敗。唐政府統一了中原各地。

河北的劉黑闥二次起義失敗以後,全國多數農民軍都被唐政府鎮壓下去,只有輔公袥、張善安在江南繼續戰鬥。武德六年(623)十一月,朝廷派趙郡王李孝恭率領強大水軍直奔江州(今江西九江);嶺南道大使李靖督交廣步騎北上宣州(今安徽宣城);懷州總管黃君漢從譙亳出發;齊州總管李世勣從泗水引兵入淮。四路大軍集中兵力圍剿輔公袥。

當時唐軍方面的作戰方案,首先是除掉輔公袥羽翼,控制長江中遊。十二月,江南安撫大使李大亮奉命攻打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他利用欺詐手段使張善安脫離自己隊伍,然後抓住他,瓦解了這支反唐武裝。

在丹陽,李靖打敗輔公袥,輔公袥見大勢已去,棄城逃走,後在武康(今浙江吳興)被俘,慷慨就義。到這年為止,唐政府終於統一了天下。

隋末農民起義是唐朝以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這次起義狠狠打擊了士族門閥及反動官員,從此「燕趙右姓,多失衣冠之緒。齊韓舊俗,或乖德義之風。名雖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關東魏齊舊姓……皆淪替"。

另一方面,由於隋朝政權被推翻,部分地主死亡流徙,有些農民取得土地,唐初個體自耕農顯著增多。與此同時,過去被嚴格控制和奴役的部曲、佃客,多在農民戰爭中爭得人身解放。

總之,這次農民大起義,推動了唐初的政治改革,「貞觀之治」就是在隋末農民戰爭推動下出現的。

從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亂爆發,共137年,這是唐朝的盛世。因為這個王朝是在隋末農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所以唐初的統治者,對人民力量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們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貞觀政要》卷一《君道》)。假若不採取妥善措施安撫百姓,給群眾以必要的生產生活條件,就有可能像隋末那樣,激起百姓的反抗。

因此唐初輕徭薄賦,勵行均田,改善吏治,嚴明賞罰。這就緩和了階級矛盾。同時還實行府兵制、科舉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經濟、文化大繁榮,形成「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出現了唐朝盛世。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焦點

  • 李淵進攻長安之戰,天時地利人和皆佔,真乃天命所歸之人
    對於這兩個建議,一向謹慎的李淵並沒有立即做決定,他準備先招降關中的義軍,與他們聯絡之後再做打算。八月十八日,李淵給關中最強勢力的首領孫華寫了一封信,希望孫華能前來歸附他。六天後,孫華果然率兵前來歸附李淵。
  • 隋唐十八反王最畏懼的武將是他,一首詩足以證明,可惜少有人知
    隋煬帝連續發起規模龐大的對外戰爭,又組織徵調民夫開挖大運河、修築長城,沉重的賦稅和勞役,使得隋朝百姓民不聊生,衣食難繼,掙扎在死亡線上。隋朝大業七年(611年),不堪忍受的山東農民,在一代英雄王薄的帶領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從此打響了武裝反抗隋朝統治的頭一炮。
  • 裴寂:李淵起義,改變的第一個男人
    結果,封德彝的老爹,戰敗被俘,去了揚州,十多年後,江南豪族起義爆發,22歲的封德彝,被拉進了楊素的大營,成為楊素的貼身小秘書,重走江南路。正是這段經歷,楊素很欣賞這個年輕人,而且自己做主,把親戚家的妹紙,許配給了封德彝。在修建仁壽宮時,認識了岐州刺史李淵,隨後官拜內史舍人,在楊廣被殺後,投奔李淵,因為興趣相投,封德彝成了李淵的親信,官拜內史侍郎。
  • 李孝常獻糧倉:肥了李淵,害了隋煬帝,學曹操卻被李世民先斬為淨
    經過他十幾年的不懈折騰,大隋帝國已經搖搖欲墜,特別是三徵高句麗搞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外有突厥始畢可汗威脅,內有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不思挽回民心的隋煬帝已經是破罐子破摔了。對隋煬帝來說,壞消息一個接一個。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李淵打進長安城,自封唐王,北方只剩下東都洛陽和幾座孤城。
  •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自跟隨李淵在晉陽起兵反唐後,展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帶領唐軍南徵北戰,迅速平定了戰亂,建立了大唐帝國。後來奪位登基後,以文治天下,以武徵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使百姓國泰民安,一手開創了貞觀之治。他的文治武功,自古便為人津津樂道,頌揚備至,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被異族稱為「天可汗」。
  • 「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看李淵的立業之基晉陽
    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由此拉開。史稱「黃河之北,則千裡無煙;江淮之間,則掬為」。李淵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不斷的招降納叛,廣結豪傑,網羅人才,史稱李淵「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而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都成了李淵的主要謀士。
  • 重審大唐:李淵的「開國皇帝」是撿來的?
    但用心去審閱歷史案卷,詳察淵叔的個性素質,還原一下太原起兵的諸多細節,可能你就不會輕易再人云亦云了。當事情鬧成的那一刻,父子關係在那兒擱著,早前的頭銜也在那兒擺著,李世民能隔著鍋臺上炕?本事再大,總沒法讓老子給他叫爹吧?功勞只好暫放一邊,龍椅先讓老爸上去感覺感覺軟硬熱熱屁股。細心的人讀唐史,李淵新政權的結構與運作,與其之前的劉邦和之後的趙匡胤、朱元璋,情形都不太一樣。
  • 隋唐十八好漢排名!堪稱最準的隋唐18好漢排名榜!
    唐初戰神秦瓊,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徵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秦瓊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秦瓊(595~638),字叔寶.漢族,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秦瓊的曾祖父秦孝達、祖父秦方太、父親秦愛三代均系魏、齊兩朝文職官吏.
  • 隋末將領竇建德,如何率領農民起義軍,助力隋朝滅亡
    殷侔在《竇建德碑》云:「雲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傑焉,不得受命,而名歸聖人,於是玄黃之禍成,而霸圖之業廢矣。」這其中的竇建德是隋朝末年河北一帶農民起義的首領,他的家族歷史可謂是極其優越,還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但到了他那一代卻得依靠著農業生產而勉強維持著生活。成年之後他為人豪爽,重視諾言,因此被大家推選為裡長。在這期間,廣交天下豪傑,被家鄉一帶所尊重。
  • 薛仁貴家族滿門忠良,共輔佐20多位皇帝,為何到了薛剛就反唐了?
    薛家滿門忠良,薛仁貴之後更有薛丁山,為何到了第三代就反唐?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走向滅亡時有很多的英雄揭杆起義,逐鹿中原。在這一段時期湧現了很多英雄人物,並且在21世紀的時候,我們還將這些英雄人物的經歷改編拍成了電視劇。
  • 《重返地球》曝預告片 威爾·史密斯父子齊上陣
    《重返地球》曝預告片 威爾·史密斯父子齊上陣     電影網訊(編譯/何小沁) 日前由高分佳作《靈異第六感》導演M·奈特·沙馬蘭
  • 李淵作為開國之君,擁有絕對的掌控權,為什麼控制不了李世民呢?
    按照功勞來看的話,李建成和李世民此時可以說是半斤八兩,後面李建成成為太子負責在長安輔佐李淵,而李世民就是統帥大唐的武將們東徵西討,先後滅掉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和宋金剛、王世充和竇建德,可以說李唐面對的最強大的對手都是擋在了李世民的腳下,隨著李世民戰功的提升,李世民不斷得到冊封,最終李世民先後擔任秦王、太尉、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以及李淵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已經無法再封,也就創造性的開創了一個
  • 隋唐十八條好漢,你知道哪幾個是歷史真實存在或者是有原型的
    相信很多看過《隋唐演義》和《說唐》的人都知道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豪傑紛紛起義,其中以十八好漢最為出名。隋唐十八好漢中,有哪些是虛構,哪些是真實存在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第一好漢:趙王李元霸(清朝因避諱康熙帝玄燁名由李玄霸改稱為李元霸)。他是李淵的第四子,李世民的親弟弟,自幼長相嚇人,但是力大無窮。
  • 揭密:唐太宗為何堅持要讓自己老子李淵堆土為陵?
    那那這類唐朝世世代代承襲的葬制沒有從李淵開始呢,照理說也應當是新皇朝新面貌的嘛。這還得從李淵和唐太宗的各種各樣恩仇談起。話說隋末之時「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粉塵」揭竿起義,李淵曾被隋煬帝召至江都區審議,李淵有疾在身沒法前往。隋煬帝便心存顧慮詢問道:必得死否?實際上那時候煬帝早就被反賊弄得驚慌失措,敏感多疑,「猜疑屠戮重臣」之事不在少數。
  • 隋唐十三傑結局大盤點!最終贏家只有一人
    1、西府趙王——李元霸,隋唐第一猛將,也是隋唐十三傑之首,傳說他是金翅大鵬雕轉世。李元霸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兩臂卻有四象不過之力,無人能敵。使一對鐵錘,四百斤一個,共重八百斤。曾在四明山一戰,一人擊敗十八路反王230萬大軍。紫金山一戰,殺死宇文成都,將185萬軍隊殺得只剩65萬。後來收軍回長安時,李元霸因舉錘罵天,死於雷雨霹靂之中。
  • 《我的城 我的歌》沂蒙老男孩「十八般兵器」齊上陣 戴荃現場喝sa喲
    《我的城 我的歌》沂蒙老男孩「十八般兵器」齊上陣 戴荃現場喝sa喲 2020-06-07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又一重磅諜戰劇將襲,杜淳父子齊上陣,演繹紅色特工的革命故事
    又一重磅諜戰劇將襲,杜淳父子齊上陣 ,演繹紅色特工的革命故事說到諜戰劇,近年來最經典的,應該就是靳東、胡歌、劉敏濤、王凱主演的《偽裝者》了,這部劇通過明家姐弟的角度,講述了抗日期間,上海攤上,國、共、日三方勢力之間的較量與搏鬥
  • 又一部重磅諜戰劇將襲,杜淳父子齊上陣,演繹紅色特工的革命故事
    又一部重磅諜戰劇將襲,杜淳父子齊上陣 ,演繹紅色特工的革命故事說到諜戰劇,近年來最經典的,應該就是靳東、胡歌、劉敏濤、王凱主演的《偽裝者》了,這部劇通過明家姐弟的角度,講述了抗日期間,上海攤上,國、共、日三方勢力之間的較量與搏鬥。
  • 《星球大戰·歌舞伎》名角市川海老蔵父子齊上陣
    《星球大戰·歌舞伎》即將於11月28日開演,近日官方宣布領先主演、日本歌舞伎大腕市川海老蔵將攜子齊上陣,一起來了解下。·島國喜歡把各種二次元題材給歌舞伎化,比如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等,而這次則把目標放在了經典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將再次帶來火花,《星球大戰·歌舞伎》的主演為日本代表歌舞伎名角·市川海老蔵,而《星球大戰·歌舞伎》的主題內容也將圍繞著星戰系列的主軸——天行者一家的愛恨糾葛的物語展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