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楊廣為何率軍東進江都揚州,而不退守關中長安

2020-12-22 驚心鳥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被認為是歷代皇帝的反面教材。因為他的荒淫無道,使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頻繁爆發。而在南北朝之後一統天下的隋朝也在農民起義戰爭中覆滅,而平定天下的李唐王朝也同時誕生。回顧隋朝滅亡的歷史,可以發現很多讓人疑惑的地方。在天下大亂之時,楊廣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應對也有很多地方讓人難以理解。其中東進揚州,困守江都的決策,便被認為是楊廣的一大敗筆。正是因為他的這個荒謬操作,才爆發了江都兵變,他在兵變中被殺,隋朝也因此而滅亡。

眾所周知,隋朝的首都是長安,也是隋朝統治天下的中心。隋文帝楊堅在位時,隋朝統治天下的詔令都是從這裡發出的。雖然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發動了數百萬人修建東都洛陽,但直到隋朝滅亡這個工程都沒有完成,所以長安依舊是天下的中心。而楊廣駐蹕洛陽,率領諸王、百官、后妃,軍隊等數十萬人,卻和他迅遊太原、江都一樣都是臨時性質的。所以洛陽並不是隋朝的正式首都,其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遠遠比不上長安。在山東農民起義激烈爆發的時候,楊廣理應率軍回到長安,固守關中,然後派兵平亂,這才是最正確的操作。

從歷史沿革來看,隋朝皇室是弘農楊氏的後人,是關隴門閥集團的一份子,他們的根據地應該在關中長安附近。回到關中長安故事,楊廣不但具有地理上的優勢,也能夠得到更多皇族的支持。而且楊廣是由關隴門閥集團的楊素、宇文化及等關隴門閥集團的官員擁立上位的,他回到關中長安也能得到關隴門閥集團的支持,對平定農民起義很有幫助。然而楊廣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自己數十萬的隊伍離開洛陽東進,把駐地放到了江都揚州。這不僅放棄了關中長安的有利地勢,也遠離了關隴門閥集團的大本營,對於戰爭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楊廣的選擇感到疑惑,覺得這種操作是自尋死路,然而從楊廣即位後的行為來分析,卻發現這是他被逼無路,不得不進行的選擇。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無道的代言人,搞得隋朝天下民不聊生,反抗的農民起義軍四起。但如果只是這樣,頂多是天下不太平,根本威脅不到隋朝的統治。

因為隋朝延續了南北朝的門閥政治格局,朝廷政治控制在各大門閥集團手中。朝中官員都是來自門閥士族的子弟,代表著各大家族的利益。這些世家大族組成了三大門閥集團,分別為關隴、山東和江南。而皇族楊氏是出身於關隴門閥集團,受到三大集團公推的統治者。

因此隋煬帝楊廣本質上代表的是三大門閥集團的利益,也要讓隋朝朝廷為這些門閥家族服務。而這些門閥家族則通過朝廷控制著國家八成以上的資源,大量的土地、人口被控制在這些世家大族手中。所以民間的各種農民起義都是小打小鬧,沒有足夠的資源推動,又怎麼可能動搖隋朝的統治根基?

可是楊廣即位後的一系列操作,不僅破壞了朝廷中各大門閥家族的政治平衡,也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最終釀成了國家崩潰的大亂。這些操作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建長城,發動數百萬軍隊三徵高句麗。這些操作勞民傷財,不僅使得民怨沸騰,也激化了門閥集團中的矛盾。

史書上對楊廣這些操作的評價是非常負面的,說他是為了自己的私人慾望,才做出了這種好大喜功和驕奢淫逸的國策。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非常片面而膚淺的,楊廣的這些操作的最終目的是與為了與各大門閥集團爭權奪利。這種權利真爭奪是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也是動搖隋朝統治根基的關鍵。

在隋文帝楊堅末期,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互相爭鬥,既是為了隋朝江山的統治權,也代表著背後的門閥士族集團。楊勇身後的是山東世家門閥,而楊廣身後則有關隴貴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雙方在朝廷中爭奪儲君之位,目的就是在新皇登基後主導朝廷的大權。

最終楊廣在政治鬥爭中勝出,成功登上皇位,成為隋煬帝。然而楊廣上位之後並沒有按照各大門閥家族的意願進行執政,反而爆發出巨大的野心。這個野心是要攫取全國的統治權,不願意在繼續與門閥家族共治天下,這就動搖了從魏晉南北朝以來治理天下的根本。楊廣發動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其目的就是利用這些工程所創造的機會,從門閥集團手中奪取土地、百姓等各方面資源的控制權。而修建的東都、長城、大運河等項目,也是為了加強關中、中原和全國各州郡的聯繫,削弱門閥家族在地方上的統治。

楊廣的這些操作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被侵犯了的門閥家族在政治上強烈反對,使得朝廷鬥爭越發激烈。在反對者中有不少是隋朝建立時的開國元勳,隋文帝楊堅留下的老臣。他們在朝廷位高權重,家族掌控了大量的權力,所以對楊廣的皇權產生了不小的威脅。楊廣為了自己的目的,也是加強皇權,與之進行激烈的鬥爭。從史書來分析,隋朝重臣賀若弼、高熲、宇文弼等人被殺的深層次原因便是與楊廣的權力鬥爭,而不是簡單的誹謗朝政。只有越國公楊素得以善終,但也讓楊廣感到憤恨不已。

楊廣雖然用強力的手段抹殺了朝廷中的反對者,卻也直接跟關隴門閥集團鬧僵,使得雙方矛盾和仇恨更加尖銳。於是在楊廣治國的各大政策,尤其是徵討高句麗的戰爭上,關隴門閥集團極度不配合,讓國家的政策得不到策底實施。徵討高句麗的戰爭後期,爆發了著名的楊玄感叛亂,這就是關隴門閥集團與楊廣極度對立的表現。發動叛亂的楊玄感是越國公楊素的兒子,而楊素不僅是關隴門閥集團的核心,也是弘農楊氏的旁支。楊素是隋朝的開國元勳,在平定北齊和南陳過程中立下大功,在關隴門閥中影響力極大。

在楊廣即位之前,楊素是楊廣最強力的支持者。但楊廣即位後,很快就開始猜忌楊素,與楊素及其家族子弟多次發生矛盾。楊素雖然得以善終,但楊廣對楊素家族的打壓並沒有結束。楊玄感的叛亂,從根本上就是這種爭權奪利的延續,也是雙方矛盾的大爆發。而楊玄感叛亂後,受到了關隴門閥和山東世家權貴的大力支持,很多門閥家族的子弟投靠叛軍。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蒲山郡公李密、觀王楊雄之子楊恭道、開國元勳韓擒虎之子韓世諤,另外還有朝中大臣光祿大夫趙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與楊玄感通謀。

雖然楊玄感的叛亂最終被平定了,但隋朝統治集團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對楊廣來講,關隴集團佔據的關中長安,山東世家佔據的中原河北,都已經不是安全的地方。而且這些地方農民起義軍遍地,很多義軍背後都有當地的門閥士族支持,反而讓朝廷的軍隊處於孤立狀態。楊廣不論是退回長安,還是繼續駐紮在洛陽,都處於農民義軍的包圍之中,再加上他與門閥集團的矛盾和仇恨,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一旦農民義軍與門閥集團加大合作,共同圍剿朝廷軍隊,楊廣留在長安或洛陽都是坐以待斃。

與關隴和山東門閥集團不同,楊廣與江南士族集團的矛盾並不是太深。楊廣修建大運河,多次巡行江都,都給江南士族帶來了大量的利益。而楊廣的皇后蕭氏出身蘭陵,是南朝梁國皇族的公主,在江南影響力很大。楊廣與楊勇爭奪儲君地位期間,蕭氏便積極為楊廣奔走,利用影響力拉攏了大量江南士族的官員。正是因為蕭皇后在江南的協助,才使得楊廣有足夠的政治力量擊敗楊勇。而楊廣巡行和修建江都揚州,也是把這裡當做備用的根據地。他可以在這裡得到江南士族集團的支持,以此作為與北方兩大集團對壘的資本。

因此楊廣在局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放棄返回長安和停留洛陽的打算,選擇帶著數十萬軍民南下江都。然而讓楊廣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江都他卻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打擊。一方面,江南士族集團並無意於北方兩強正面開戰,所以沒有擺明姿態支持楊廣,而是做出觀望的動作。甚至部分門閥家族暗中與地方義軍聯繫,做好了趁火打劫的準備。另一方面,他所以來的軍隊來自於北方關中地區,對南下江都反對聲音極大。在北方農民義軍勢力蓬勃發展,瓦崗軍勢力圍攻洛陽,太原李淵起兵攻打關中的大背景下,楊廣麾下的軍隊積極要求返回關中自保。

楊廣知道,返回關中就是送羊入虎口,千裡送人頭,絕不會有生路。而以宇文化及為首的軍隊,則希望在關中搶佔地盤,投入爭奪天下的行列之中。這種矛盾一旦激發就不可收拾,最終釀成了江都兵變,也斷送了隋朝江山。而楊廣被殺後,各地門閥紛紛投入到爭奪天下的戰爭中,隋朝也就滅亡了。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楊廣選擇南下江都是迫不得已的。因為除了江南他已經沒有退路,這是他的救命稻草。如果得到江南士族的全力支持,即便不能平定亂局,也能在江南留下半壁江山。但江南士族也有爭奪天下的野心,並沒有選擇繼續支持楊廣,這就徹底斷送了隋朝的根基。

相關焦點

  • 江蘇揚州發現帝王陵,墓主竟是隋煬帝楊廣,屍骨無存只剩2顆牙齒
    沒想到楊廣竟發動政變,殺了自己的父親隋文帝楊堅,霸佔了父親的妃子,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不僅如此他還殺害大哥楊勇和侄子,更過分的是他還霸佔了自己的嫂子。大業十四年,江都兵變,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及叛軍所弒,楊廣死後由蕭皇后和宮人折床板做了一口棺材,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臺下,唐平江南後,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
  • 屢獲戰功終稱帝的他為何會導致江都兵變?
    隋煬帝楊廣弒父即位以後,馬上撕下偽裝,暴露出殘忍築宮殿庭院,修離宮別館,縱情享樂。每項工程,大的要常年役使一、二百萬人,小的也要徵發二、三十萬人。興建各項工程時,不僅不考慮農時,而且役期嚴急,勞役過重,致使服役者大量死亡,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在大興土木的同時,為炫耀豪華和威武,隋煬帝北出長城,西巡張掖,南遊江都(今江蘇揚州)。
  • 十八路反王大起義,天命最終歸父子齊上陣的唐王李淵
    王薄起義好像星星之火,點燃了全國農民戰爭的序幕,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國各地燃燒起來。 隋統治集團陷入農民起義的大包圍中。大業十二年(616),農民軍經過五年多的奮戰,由分散到集中,逐漸形成了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起義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等幾支強大的農民起義隊伍。
  • 李密淪為逃犯,無人收留,為何來到瓦崗軍就能坐上頭把交椅?
    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而一些對朝廷不滿或包藏野心的貴族,也紛紛趁亂興風作浪,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和抱負,李密就是其中之一。
  • 隋末將領竇建德,如何率領農民起義軍,助力隋朝滅亡
    這其中的竇建德是隋朝末年河北一帶農民起義的首領,他的家族歷史可謂是極其優越,還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但到了他那一代卻得依靠著農業生產而勉強維持著生活。成年之後他為人豪爽,重視諾言,因此被大家推選為裡長。在這期間,廣交天下豪傑,被家鄉一帶所尊重。
  • 隋煬帝楊廣: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這方面情況可參與《淺析古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周期律」:糧荒、大起義、改朝換代》一文】自長安至江都,又營建了四十多所離宮。□自欺欺人,死於江都到大業十二年,隋朝全境可以說到處都出現了農民起義,對此楊廣想充耳不聞也做不到。有一天,他向大臣們詢問當下究竟有多少「盜賊」,大臣宇文述閃爍其詞地回答:「漸少。」楊廣追問:「比先前少了多少呢?」
  • 楊廣登基十四年做了6件大好事,為什麼卻被世人稱為昏君?
    最後是安撫江南,南北分裂太久,隋沒有擺脫徵服者心態,有過激措施,江南人普遍不滿,開皇十年,陳舊地爆發反抗活動。楊廣臨危受命去揚州擔任總管,在叛亂平定後,留在江東,長達10年之久,主要業績是安撫人心。楊廣充分尊重江南文化,籠絡人才,讓江南人擺脫屈辱心境,接受了隋朝的統治。楊堅去世的時候,楊廣34歲,這個時候也出現一件大事,楊諒叛亂。
  • 隋王朝壽限雖短,但不止兩位皇帝。隋朝末帝不應是隋煬帝楊廣
    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巡幸江都的隋煬帝楊廣被權臣宇文化及殺害。在隋煬帝被殺前後的隋末,先後出現過三位楊氏皇帝。即隋恭帝楊侑、隋秦王楊浩、「皇泰主」楊侗。這三位隋末帝王的情況如何,誰才是真正的隋朝末帝?下面,按照稱帝的順序來為大家說一說。
  • 她為何不陪著楊廣殉國?
    雖然有政治因素在內(早期為爭奪太子之位,不太敢,繼位後,估計全身心為國事了,沒那個心情),可身邊有個漂亮老婆,讓楊廣無暇他顧的可能還是有的。可蕭皇后的美麗,真能讓眾多豪傑為他傾心?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弒君時,蕭皇后已經51歲,這麼大年紀的女人能有多少魅力?
  • 毀滅楊廣的一首歌,原作者啥也不是!
    611年大隋在王薄的「煽動下」,就此掀開了「長達14年的隋末農民暴動」。612年三月,隋煬帝楊廣(未親徵)第一次遠徵高句麗。此戰,大隋共調兵113萬(很精準)、徵集民夫約400萬。幾個月後,遠徵軍鎩羽而歸,共死傷士兵34萬、民夫約100萬。
  • 開鑿大運河會加重百姓負擔,為何還要實施?隋煬帝:能讓隋朝富強
    序言:按照《史記·諡法解》中的解釋,「逆天虐民曰煬」,唐高祖李淵之所以會給楊廣追封一個「煬帝」的諡號,就是因為隋煬帝楊廣執政時濫用民力的行為加重了百姓負擔,從而直接導致農民起義,天下大亂。諸如隋煬帝下令開鑿的「隋朝大運河」,便可以稱之為「濫用民力」的直觀表現之一。
  • 為什麼宇文化及著急要殺楊廣,難道讓他當傀儡皇帝不是更好嗎?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巡幸江都的隋煬帝收到了令他最為震驚的噩耗:瓦崗軍首領李密佔據了洛口(今河南鞏縣東北),截斷了隋煬帝的西歸之路,他被迫滯留江都。儘管形勢險惡,隋煬帝仍留戀江南的繁華,無意回到京師,卻幻想以丹陽(今南京)為都城,偏安江東。扈從帝駕的驍果禁衛軍大多是西北關中人,久居在外,思親思鄉思歸心切,又見隋煬帝不想西歸,卻欲久留江東,人心益加不安,便謀劃叛帝西歸。
  • 費軒和他的《揚州夢香詞》(揚州江都)
    費軒(生卒年月不詳),字執御,康乾時期江都人,為清著名學者費密之孫,詩人費錫璜之子。費軒原籍四川新繁,祖父費密因避戰亂,流寓至江都野田莊,費軒就隨之在江都定居。成年後受家人囑託,曾回原籍應試,中新繁舉人。由於家學淵源,費軒才識廣博宏贍,詩詞功底深厚。後居揚州時,常與文人名士聚會雅集。
  • 唯美主義者楊廣的人生另一面
    獨孤皇后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楊廣為討好母親,也把自己打扮成了虔誠的佛教徒,為長安和江都的寺廟充實基業,請大師為自己受戒時的戒名曰孝,以尊佛來博取母親歡心,這一手段非常高明。文帝和獨孤皇后崇尚節儉,楊廣所用侍女都穿著粗布衣服,屋內屏障也一般用粗布,每次入朝的車馬侍從都十分簡單樸素,深得父母歡心。獨孤皇后非常痛恨男人納妾,楊廣的長子和次子都是正妻蕭氏所生,獲得獨孤皇后多次稱讚。
  • 楊廣一共有四子二女,隋朝滅亡之後,李淵是怎麼處理楊廣後人的
    公元617年6月,李淵起兵天下陷入戰爭,第二年的3月,宇文化及在揚州殺死楊廣,5月李淵稱帝,隋朝滅亡,建立唐朝。歷史上當一個朝代被滅亡以後,新朝代的帝王一般都會清除前朝的皇室人員,楊廣一共有四子二女,李淵滅隋以後,李淵是怎麼處理楊廣後人的呢?在楊廣的子女當中,除了兩位公主以外,其餘的其實是不足為懼的。
  • 金融五千年——《真實的楊廣》
    改州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2] ,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3-7]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楊侗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皇帝 [8] ,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
  • 沙俄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勢頭席捲全國,終因寡不敵眾以失敗告終
    一時間原本禁錮的社會開始有了一絲開明的風氣,但開明專制並沒有帶來國家的繁榮,反倒是在這一階段,原本對沙皇制度極度不滿的大批農奴與農民爆發了一系列的反抗與起義。而在眾多起義中,以頓河哥薩克首領普加喬夫為首的農民起義成為沙俄史上最大最有規模的一場。其影響之深遠,傳播之久也是歷來所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