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不願在《秦王破陣樂》中醜化竇建德、王世充等人?

2020-12-27 騰訊網

那一年,邙山大捷中,蘭陵王帶領五百將士殺出重圍,有如天降神兵,在金墉城下緩緩摘下臉上的面罩,那一刻,眾位將士的心沸騰了,他們為蘭陵王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將蘭陵王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也為蘭陵王的死亡埋下了隱患。

像《蘭陵王入陣曲》這樣純粹歌頌戰功的曲子並不多,後來北齊還是被北周滅亡,而楊堅篡周立隋。隋朝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割據勢力打得不可開交,然後在打得差不多的時候,李淵在晉陽起兵了,一路高歌就進了長安,然後形勢一片大好,李淵坐鎮長安,負責軍事調度和內政,而李世民、李孝恭等王室成員負責開疆擴土。

大唐建國的第二年,李淵的壓力很大,當時劉武周得到了突厥的支持,設定入圖晉陽以爭天下的計劃,晉陽一度被攻佔,情勢危急。而李世民奉命追討劉武周,經過幾番部署,最終將劉武周和宋金剛逼逃到了突厥,當然最後兩人都被突厥人所殺,而在這場評定劉武周的戰役中,李世民還得到了尉遲敬德這一員大將。

劉武周被平定之後,慶功宴上,將士為李世民作《秦王破陣樂》,以歌頌秦王李世民的英勇戰績。這部曲子後來在軍中和民間流傳開來,但也僅止於此,就如同《蘭陵王入陣曲》一樣,畢竟不是雅樂,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秦王破陣樂》的情況又比較特殊,因為後來李世民登基了。既然李世民做了皇帝,這歌頌李世民戰功的曲子自然也就被重視了起來。於是貞觀元年的元宵節,即627年正月十五日,李世民大宴群臣的時候,《秦王破陣樂》第一次登上大舞臺,「登於雅樂」。

但當時的《秦王破陣樂》被搬上大舞臺比較倉促,沒有系統的進行編舞,沒有歌詞,甚至名字也沒有改變,總之就是比較粗糙的,但是勝在李世民喜歡,不過李世民也說了:

「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

所以在天下已然四海歸一、歌舞昇平的時期,這種純粹的歌頌戰功的曲子其實是有些不合時宜的,但李世民又捨不得,於是就下令將《秦王破陣樂》進行改造。貞觀七年的元宵節上,有了一支全新的《七德舞》,此即《秦王破陣樂》的升級版,由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等臣子為此曲寫歌詞,而李世民親自作《破陣舞圖》,再由起居郎呂才教導樂工練舞。

《七德舞》的出現是李世民出於偃武修文的考量,畢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劃,這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的。當然在《七德舞》的改變過程中,太常卿蕭瑀曾提過一個建議,他認為《七德舞》並不能完全將唐太宗的聖功表達完全,這其中就缺了「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如果能將這部分添加進去,相信會更加讓人熱血沸騰。

李世民雖然喜歡《七德舞》,但還沒有燒壞腦子,相反他非常的清醒,要不然就不會將《秦王破陣樂》包裝成《七德舞》了。李世民對於蕭瑀的建議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其心乎?」

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是這些人在隋末的大環境下也都是一時英雄,沒必要醜化他們的形象。

其實我們看隋末時期,劉武周也好、竇建德也好、王世充也好,和李淵都一樣,是亂世英雄,都想要在動亂之際在這天下分一杯羹,至於誰能笑到最後,這取決於很多的因素。

但在最開始,大家都一樣,李世民醜化這些對手,對自己又有什麼意義呢?要知道他們越強,能夠打敗他們的李世民才是更強的,所以李世民沒有必要醜化他們,再說,現在勝負已分,沒必要再去折辱他們。

其二就是他們的很多部下如今都在朝中為大唐效力,看到他們的故主被如此對待又如何不傷心呢?

這些亂世英雄,誰手底下沒有幾員大將、幾個謀臣,而這些大將和謀臣在時代的裹挾下有些已經投靠了大唐,成為李世民的部下,更成為朝中大臣,比如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等,這些人都不是從一開始就追隨大唐的。所以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故主被李世民折辱,心情會如何可想而知。

當然,李世民沒有說的一點是,李世民壓根不需要醜化他們,反正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如果非要給李世民一個要醜化的人,那也是楊廣,畢竟大唐是篡隋而立,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將楊廣的形象進行醜化,才能讓楊廣和隋朝失去民心,才能讓大唐和他李世民更得民心。所以,李世民的敵人其實從來不是劉武周、竇建德那群人,或者說這些人只是李世民的階段性敵人,而楊廣和隋朝才是值得李世民認真對待的。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為什麼能打敗竇建德和王世充
    這時候,有人就開始懷念瓦崗的兄弟了,他們不是投降了王世充嗎,人呢?按照歷史的記載,這些可都是名將啊,包括秦叔寶、程知節(就是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人。王世充更懷念,但是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從現在來看,老王還是崇拜李密的,他改良了李密的處事方式,那就是,殺,毒殺楊侗,賜死支持皇族的裴仁基等人,同時,果斷稱帝,建立鄭國。結果呢,王世充控制地盤,但是瓦崗舊部大規模撤離,投降李淵。公元621年,李世民率領部隊圍攻洛陽。
  • 竇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李淵為什麼要殺了他?
    在單田芳老師的這部經典評書裡面,竇建德就是李世民的舅舅。由於單田芳老師評書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小時候就一直認為竇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當時我就一直在想啊:「娘親舅大,李世民怎麼可以打舅舅呢?李淵和竇建德是親戚,李淵為什麼一定要殺竇建德呢?」
  • 秦王李世民的沙河遺蹟探秘...
    虎牢之戰後,王世充部將皆被斬殺,雖然妻子業已歸降,竇建德仍被斬首,對逃回故地的部屬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其三是竇建德在河北經營多年,寬厚待眾,甚有恩惠,深為當地民眾懷念。其四是劉黑闥勇悍善戰,名聞遐邇,熟悉地理和民情,加以竇舊部響應,使局勢迅速惡化。但唐室內部也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對以後的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 《秦王破陣樂》(上)
    在等待演出前,雲傑饒有興致的給亞楠介紹來自家鄉的絳州鼓樂的藝術特點和演出曲目,隨著演出的進行,亞楠莫名地對《秦王破陣樂》的由來產生了興趣,讓雲傑給詳細介紹。雲傑整理了一下思路——那可是國內外都聲名赫赫的大唐太宗皇帝(即位前是秦王)的李世民與絳州鼓樂之間一段不解之緣啊,隨著雲傑的思緒把我們帶到了1000多年前,那段轟轟烈烈的歷史中.
  • 三千精銳戰虎牢,李世民憑什麼以寡擊眾,一戰克敵?
    柏壁之戰後,李世民平定了劉武周、宋金剛勢力,志在中原,依照李淵之命,以先鄭(王世充)後夏(竇建德)、各個擊破的方略奪取中原。 武德三年,七月,李淵下詔秦王李世民徵伐王世充。王世充得知唐軍來犯後,四處部署,並且親自領軍出戰。而唐軍勢大,李世民又領軍有方,所以數敗鄭軍,迅速拿下慈澗,迫使王世充退據洛陽堅守。
  • 虎牢關大戰,3000騎兵大敗十萬大軍,李世民一戰定天下
    01兵圍洛陽武德三年七月,李淵下詔以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率軍八萬徵討王世充。在唐軍的凌厲攻勢下,王世充連戰連敗,河南五十餘州紛紛歸附大唐。到九月,唐軍已經成功切斷了鄭國都城洛陽的補給線,並在洛陽城外建立了環形的圍城工事。李世民還下令,凡是歸順的各州縣長官,仍居原職,不做變動。
  • 李世民要斬殺單雄信,為何求情之人只有徐茂公,秦瓊等人呢?
    單雄信是隋唐時期的一員猛將,被人稱為「飛將軍」,他甚至有兩次差點要了李世民的命。公元621年,李世民在牢虎關之戰裡,大敗竇建德。洛陽軍閥王世充無奈之下,率眾投降於李世民,李世民放過了王世充,卻斬殺了其帳下的單雄信。而當時,為何只有徐茂公一人向李世民求情,其他人卻裝聾作啞呢?下面,請聽小編為你細細道來。
  • 李世民為什麼執意要殺死單雄信?說好的求賢若渴呢?
    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剿滅了洛陽的王世充,俘虜了大將軍單雄信。他不顧徐世勣的苦苦求情,最終將單雄信斬首示眾。而在李密的瓦崗軍潰敗後,能夠與李唐王朝分庭抗禮的,就只剩下了竇建德和王世充這兩股勢力。李世民是李淵手下最會打仗的一個將領,每逢遇到強敵,李淵都會派出李世民率軍進行討伐。在當時李世民的心中,洛陽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是他統一全國路上最強大的兩個敵人。為此,他招攬天下英豪,不斷充實自己帳下武將的實力。
  • 李世民處死單雄信時,那麼多瓦崗寨舊部,為何只有李勣一人求情?
    公元621年,唐朝武德四年,在唐軍統帥、秦王李世民的指揮下,唐軍擊敗了率大軍前來營救洛陽王世充的竇建德並將其俘獲,然後逼孤立無援的王世充投降,跟隨王世充一起投降的還有前瓦崗寨軍方大佬單雄信,但他隨即被李世民處死。
  • 他是李世民手下的第一悍將,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臨死前他用四字道出...
    唐朝初定之後,作為一國之君的李淵,在處理兒子的事情上始終沒能做出有效的制衡,直接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秦王李世民率領手下戰將,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
  • 李世民建立唐朝功勞 虎牢關一戰滅兩國
    一多半都是歸功於秦王李世民。歷來演義小說諸如《說唐》《隋唐演義》都把李世民塑造成一個白面小生,完全是在秦瓊、尉遲恭等人輔佐之下,才打下的江山。實則不然,李世民不論是智計謀略,還是個人勇武,都是當世之佼佼者,在天下諸雄之中,沒有哪路諸侯像李世民一樣,兼具統帥和猛將的氣質。公元7世紀初,隋朝突然崩潰,天下陷入群雄紛爭的亂局。
  • 「原創」小說《秦王貼身帶刀護衛》第178集:太原之城聚群雄
    秦王惜才欲留人,尉遲敬德降大唐。話說秦王李世民收復了河東及太原,為統一天下掃清了道路,而地下秦地宮秦王嬴政也受益匪淺,為何?秦王嬴政正在進行地下之域開疆拓土,秦王李世民勝,則地下秦王嬴政同勝,因果密不可分,這正是老天做的安排。
  •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終是什麼下場?
    杜如晦·杜如晦杜如晦是唐朝名相,其在李淵晉陽起兵之後,就來到了秦王李世民的幕府,做了李世民的謀臣。李世民南徵北戰,先後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杜如晦的作用不可忽視。房玄齡是一個少年奇才,其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考中進士。在隋末亂世中,他毅然選擇投靠秦王李世民,並成為秦王府的得力謀士。玄武門之變,也是他極力主張李世民早下決斷,他也是玄武門之變的五位首功之一。在後來,房玄齡一方面擔任中書令,處理國政,另一方面也主持了國史的編纂,他也因此成為一名史學家。在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逝,也是陪葬昭陵。
  • 李世民:橫跨千年的「偶像」帝王,他究竟有什麼魅力?
    而事實上,李世民堪稱一個「全能」皇帝,在軍事領域上,他的戰術戰法,成吉思汗都要學習;在文化領域上,他擅長詩、賦、書、樂,還親自為《秦王破陣曲》編舞;在用人領域上,他禮賢下士,不問出身,別人棄如敝履的,他視若珍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有十人就是「跳槽」來的。而光環四溢的李世民,究竟都有哪些魅力呢?
  • 千古一帝——李世民
    洛陽之戰中,河南王世昌割據,李世民奉命出徵,唐太宗在此時便顯示出了豐富的軍事才能,李世民帶領的唐軍層層逼近,不斷對王世昌的軍隊造成合圍之勢,一點點蠶食,不斷合圍,封鎖道路,歷時八個月時,王世昌勢力大多投降,只剩王世昌帶著殘兵敗將留守孤城,正當勝利即將到來之時,變故發生:割據河北的竇建德接受王世昌的求援,親自帶兵南下,情況岌岌可危。
  • 李世民一生見過英才無數,為何唯獨稱此人為知己?
    不過,這位讓李世民稱為知己的人,既不是貞觀年間的無敵戰神李靖、李績,也不是以進諫聞名的魏徵,更不是昔日與李世民互為敵手的王世充、李密等人。 這個被李世民引為知己的人,名叫虞世南。凌煙閣上排名第二十,甚至比秦瓊、李績的排名還要更高。
  • 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虎牢關之戰,看李世民的軍事才能
    虎牢關之戰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年李世民率軍討伐王世充,從當時的軍事實力來看,很明顯可以看出王世充不是李世民的對手,經過長時間的對峙之後,王世充率領的軍隊節節敗退。為了能夠保住洛陽,王世充不得已只能向竇建德求助。
  • 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李建成外另一威脅,此人險些攻滅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甚至還是詩人,被人們稱為「天可汗」,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在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仁慈留給了誰?看這10個人就明白了
    玄武門功臣的兩種說法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帶著十名親信及士兵,埋伏在玄武門,等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一天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關於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帶的是哪十位?在《舊唐書》中就有不一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