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頭食品 綠鄉的品牌
福成凍貨批發 品質服務到家
慶安家喻戶曉 美食林蛋糕坊
作者:李鐵慶
本期文章導讀:
40年前一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響祖國大地,激勵著中華兒女崛起奮進。今天我們回顧80年代的慶安歷史,依然為我們的付出而感到欣慰。期待新的催人奮進的時代樂章奏起,唱出新的篇章,新的鬥志,迎接新的挑戰。
請看慶安「陳年往事的記憶」李鐵慶回憶文章《80年代的慶安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80年代對於中國來說,絕對是具有特殊意義年代,它開啟了中國新的時代徵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從此中國走上了富民強國的道路,慶安跟隨沸騰的時代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今天,我們回憶一下80年代與我們慶安人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兒:
80年代是慶安人嚮往萬元戶的年代。
萬元戶的出現,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的思想。此後,黨對農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在農村,推行農業承包責任制。一些農戶靠個人或全家的埋頭苦幹,加上懂技術善經營,迅速成為農村致富的「尖子」。慶安在那之後,興辦了互助農場,有能人領頭,組織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副業收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加快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曾經作為經驗在部分地區推廣。在城鎮,企業實行層層承包,按勞分配。一批接一批的城裡人或迫於生計壓力,或為了實現人生價值,紛紛「下海」,從事個體工商業或者開公司。那時,在慶安一說起開公司,覺得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兒,常常令人羨慕。
有了黨和國家的政策作保證,人們不再擔心被割「資本主義的尾巴」,也不再擔心勞動所得會化為烏有。慶安第一個萬元戶是哪個?我沒有做過調查。想必那個時候也是有尖不露的年代。一般人怕樹大招風,但是,當上萬元戶,的確付出了一定得辛苦和努力,能當上萬元戶也是一些敢為人先者,在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得到的甜頭。
慶安人當之無愧的站在了改革開放,富國強民之列。
80年代是"傷痕文學""傷痕電影"反思的年代。
十年文革期間,無數知識青年被捲入了上山下鄉運動中。「傷痕文學」的出現直接起因於上山下鄉,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官員及城鄉普通民眾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劇性的遭遇。有《班主任》《神聖的使命》等知青創作,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文革」結束後,伴隨著傷痕文學的發展,電影也出現了"傷痕電影"。傷痕電影與當代電影創作在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上有明顯的不同,作品充滿悲情主義的色彩,彰顯著人道主義的思想……在「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在開放的80年代,曾引起巨大共鳴。一些傷痕電影在我們慶安放映,令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重新審視歷史,引起了人們的反思……
一些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不願意回首那段往事。
80年代是知識青年返城再就業的年代。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年代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慶安知青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也有一代知青的奮鬥業績。但是,當初知青們踏上徵程的時候,懷揣著的是要在廣闊天地裡大幹一場的理想與信念,夢想著在烏語花香的環境中成長與進步,期盼著用青春和熱血為祖國建設奉獻一切的動力,在那充滿激情的火紅的年代裡,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使他們意氣風發地投入到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
80年代初期,慶安知青相繼返回了城裡。那時候,能頂替父母接班,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是非常的幸運的。多數知青被安排到了街道工廠,大集體單位。各行各業雖千方百計地創辦各種經濟形式、各種體制的企業,安置回城知青。但是,仍然有很大數量的知青,特別是以傷病等理由返城的非招工回城知青,還是在很長時間裡不能就業,給這些回城知青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甚至影響到知青的婚姻、家庭和後代。
我在1979年返城以後,有幸進入了慶安縣稅務局為安置知青返城創建的木器加工廠,開始學起了木工,想掌握一門技術在社會上生存。這一年年底,我經過身體檢查、政審,或準參軍入伍,離開了慶安。
1971屆慶安北山知青扈淑芬
80年代是「幸子衫」、「光夫衫」、紅裙子風靡的時代。
80年代開啟的改革開放,大眾生活是美好的。1982年,隨著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播放,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一起,成為當時慶安許多人最喜歡的明星。幸子身世之謎,大島茂深沉的父愛,光夫執著不悔的愛情……沉重的故事卻浸染了愛情的曼妙和輕盈,主人公成為慶安人的超級偶像。
當時,慶安滿大街「幸子衫」,「幸子頭」、「光夫衫」、「大島茂包」不僅讓個體戶賺個缽滿盆滿,也讓慶安大眾第一次明白了什麼叫「名人效應」。」80年代初,慶安人開始意識到:穿衣服「出格」一些,不一定與意識形態的健康與否有必然聯繫,喜歡穿紅戴綠,是人們對新生活的追求。
1984年拍攝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反映的是紡織廠的女勞模與漂亮裙子之間的矛盾衝突,由當時的偶像級女星姜黎黎和趙靜主演。銀幕上的「紅裙子」,是中國女性從單一刻板的服裝樣式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點的服裝色彩和樣式的標誌性道具,受其影響,慶安仿佛一夜之間也變成了紅色的海洋。
80年代是假領子和西服、軍大衣的走俏時代。
80年代,假領子的發明,才是真正的原創產品。據說是時尚之都的上海人創造出了假領子,因為這個城市的人講究「面子」。 80年代 我們慶安年輕人不穿件襯衫,總覺得不大對勁,尤其到了天冷的時候,光穿毛線衣,裡面沒有領子,就會變成難看的「和尚領」。我那時也成了追逐假領子的熱血青年,假領子讓我體會到經濟實惠。
假領子其實是真領子,但它不是一件真正的內衣服裝,只是一件領子而已。它有前襟、後片、扣子、扣眼,只保留了內衣上部的小半截,穿在外衣裡面,足以以假亂真,露出的衣領部分完全與襯衣相同,所以美其名曰「假領子」。
假領子用零頭布做,不收布票,也便宜,像襯衫一樣尺碼齊全,非常受慶安年輕人的青睞。有些人會備上好幾條:白色的、灰色的、淺咖啡色的,輪換著穿。我平常上班一般穿深顏色的,耐髒。裡面穿一條假領子,外面是毛線衣,再外面是中山裝,對著鏡子一照,感覺還挺好。如果裡面的假領子是紅格子的,在那時候也算是很驚豔的一抹異色了。
而且,假領子還要從上海南京路上買來的「上海貨」才像樣,因為上海產的假領子是樹脂領,相當挺刮。有了假領子,即使去相親或者和女朋友見面,也不會心虛。但有一點要注意,不可以脫去掩蓋假領子的外衣,因為,裡面的「假襯衫」就只有前面的兩片布,後面一片布,再加兩三個紐扣,還有兩個布帶套住臂膀,以防「假領子」向上「跑」出來。
我在80年代未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了一家照相館,取名叫新奇特照相館,那時,明星照風靡一時,不得不預備一些服裝,在照相時給顧客穿戴,其中,也包括假領子、婚紗等等。不跟隨時代的步伐前進,時刻會被淘汰。
如今,市面上看不到假領子這一奇葩產品,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假領子為何物。假領子給足了八十年代想美愛美又不富裕的姑娘,小夥兒,大叔,大媽的面子,現在上了年歲的我們,自然會對它產生難忘的回憶。
80年代慶安人有喜歡穿西服照相的愛好,我就是這樣。當時,慶安的照相館鮮有婚紗、西服租借,在依舊流行中山裝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普通照相館很難找到一件西服,有的新郎拍照時穿的西服還是新娘在婚前親手做的,雖然領子看上去還有點皺皺巴巴,卻已然成為時尚一族。
後來,便有了「中國特色的西服」,但沒有用領肩熨壓機壓過,所以,穿起來總有一種馬褂的感覺。而且,看上去特滑稽的是,穿西服的人總保留著袖口上的商標,腳上卻還是一雙布鞋。
說來也是,這個階段,慶安人不太會穿西裝,在什麼場合穿西裝並不講究,儘是皺巴巴的不成型。西裝裡還有墊肩,因為成品服裝還比較少,加上也比較貴,一般都是到裁縫店去做。各種各樣西裝在服裝店裡冒了出來,每家裁縫鋪都做西裝,什麼料子都能做西裝,隨便貼個商標就敢穿在身上。那時,男士喜歡把雙排紐扣西裝解開,褲子上還愛掛一串鑰匙,走道譁啦譁啦直響。我結婚的時候,買了灰尼子的布料,到商業街親屬的縫紉店做了兩套西服,雖然沒有成衣好,但穿著很體面。至今,這套西服我還壓在箱底兒,沒有丟棄。前段時間拿出來比量一下,當年的衣服非常瘦,那時,我的體重110多斤,現在變成160多斤了。
80年代中期,陡然又見慶安民眾在冬季來臨時,不分階層、不分男女、不分職務、不分老少地幾乎每人一件軍綠色軍用式棉大衣。這種軍大衣我復員的時候就有一件。軍大衣為什麼時興起來呢?
過後我才弄明白,一是時髦青年進入舞場飯店等場所後,需要著裝單薄,而當時交通工具又以自行車為主,所以,室內服裝無法適應室外的寒冷氣候,購一件裘皮大衣按當時的經濟水平又很難做到。加之剛興起來幾年的防寒服衣身太短,不能保證腿部溫暖,這時的權宜之計就是花上相當於一般月工資三分之一的價格去購一件價廉物美的軍綠色棉大衣。年輕人一旦率先穿起,軍大衣竟成了新潮時裝。
或許是軍大衣確實價格適中,又暖又輕,或許是慶安人求同從眾心理很強,一時各工作單位發放福利品時也常有軍大衣。各級領導幹部去工廠、農村視察、檢查工作及勞動時,凡冬日總是以軍大衣為外套的形象出現。再接著,離退休老幹部、中青年醫生和教師等也都以軍大衣為現代、年輕、精力充沛且不脫離群眾的象徵。
這股軍大衣風在慶安颳了近十年,直到90年代初期,慶安皮衣大量上市,且低、中、高檔價格能滿足不同經濟水平的著裝者需求,人們開始捨棄軍裝包括「軍大衣」了。軍大衣興盛的時候,恰巧我從部隊復員,從部隊帶回來一件新大衣,趕上了時興的時期,後來穿舊了穿不出去了,就把它收藏起來。
80年代是「牛x」的摩託與難坐到「小轎子」的時代。
70年代末期富裕家庭的「八大件」(摩託車、照相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收錄機、縫紉機、手錶),已經不包括自行車,80年代內地不發達地區的慶安縣城甚至鄉村,也出現了摩託車的蹤影:嘉陵摩託,最初引進的摩託車款是CJ70。
80年代摩託車開始逐步成為了慶安人們的新寵。那時,摩託車是家庭富裕的象徵,騎著一臺摩託車遊走於大街小巷無疑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眼光。那時,別說摩託車,就連自行車我還是90年代攢錢買的。從摩託車開始,中國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變了。摩託車逐步進入慶安家庭,這是私家車走進百姓生活的序曲。
80年代是卡式錄音機、迪斯科與卡拉OK流行的年代。
80年代初,錄音機開始在我國興起。慶安馬路上常見留著長發、穿著喇叭褲、拎著錄音機的「新青年」,他們是當時的時尚先鋒,也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的「追星族」。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錄音機進入慶安千家萬戶。
80年代初,隨著卡式錄音機的增多,慶安家庭舞會開始興起。誰家寬敞,就到誰家裡去跳。鄧麗君的歌和一些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靡靡之音」被爭相翻錄。當時,一般慶安年輕人都在家裡跳,跳的是貼面舞、黑燈舞,年紀大一點的就跳交誼舞,我最先學的是跳迪斯科和交誼舞。
慶安出現最早的舞廳叫百浪舞廳,位於原慶安兒童電影院二樓,是我們北山知青戰友韓曉東的兄弟開的。當時,室內的空間非常狹窄,但跳舞的人卻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當年舞廳最火的時候是什麼場面,連早場都是人擠人,有時候擠到根本沒法放開腳步跳,人多得跟下餃子一樣。那時,去舞廳跳舞的客人各個年齡層次的都有,一般來說,早、中場的客人是年齡偏大的,可一到晚上,舞廳就成了年輕人的天下:交友的、談戀愛的、圖新鮮的……很多小青年去舞廳都是為了結識女孩子。在舞廳裡,跳出感情成夫妻的有,跳出婚外情引起家庭動蕩的也不少,所以,舞廳裡也經常會出現因為爭舞伴的打架事件。
慶安的舞廳我過去也時常光顧。在此之前,我和一些朋友專門進行了系統學習,掌握了常用的慢4步、快4步、中4步舞、還有三步、倫巴、探戈等,閒餘時間大家一起參與跳舞活動,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鍛鍊身體,心情倒也舒暢。
不過,在那個年代,慶安舞廳在居民的生活中仍然屬於高檔次的娛樂活動,去舞廳跳舞也是一件特別「時尚」的事。喇叭褲、流行歌曲、長頭髮……所有當時的流行元素,都可以在慶安舞廳裡看到。舞姿也成了慶安舞會管理者關心的問題,舞廳做了這樣的規定:跳舞請勿貼面、貼胸、貼身。後來,慶安出現了斯莫科舞廳等四五家舞廳,持續最久的要算是原縣工人俱樂部舊址的舞廳,當年,有的舞廳還使用了樂隊即時演奏舞曲,可謂是當時的一道亮點。
80年代初,迪斯科開始流行於年輕人中間,勢如破竹。迪斯科來源於美國黑人民間舞蹈和爵士舞,特點是膝部隨節拍顫動,身體中段鬆弛,力量主要用在胯上和膝部的快速屈伸上。迪斯科自娛性強,形式多樣,比較自由奔放。可以單人跳,也可以雙人跳,沒有固定的模式。1982年部隊復員後,我從大連買回的錄音機派上用場,找來好朋友一起跳,使我的心臟細胞活躍起來。「吼!吼!吼!「擺擺手,搖搖你的頭,所有煩惱都從你的腳下溜走。」……迪斯科從開始流行到最後衰敗,我只是一個跟著大幫起鬨的業餘愛好者,只是心血來潮,動作不規範,跳的實在不怎麼地,但是自我感覺良好。
蝙蝠衫,絕對是那個年代慶安的流行裝。蝙蝠衫,是一種在兩袖張開時仿佛蝙蝠翅膀的樣式。具體為領型多樣,袖與身為一體,袖窿無縫合線,下擺緊瘦。後又演變成蝙蝠式外套、蝙蝠式大衣和夾克等,袖子上端肥大,與衣身分開。最近,收拾衣物,我看到了一件愛人過去穿的蝙蝠衫,雖然,愛人體型較胖了,但她依然能穿得下。穿起來依舊寬鬆大方,很得體,只是無人再穿了,過時了,穿不出去了。
80年代後期,隨著國門打開,起源於日本的卡拉OK流入內地,流入慶安。一到夜間,一臺電視、兩個音箱、幾個麥克風就擺上慶安的街頭,露天卡拉OK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市民自娛自樂方式,一元錢一首歌。在一段時間裡,露天卡拉OK,還成為陌生男女戀愛交流的方式。當年,楊鈺瑩的《心雨》,毛寧的《濤聲依舊》、《晚秋》等,成為熱唱歌曲,紅極一時。
隨著經濟的發展,慶安卡拉OK廳,飯店帶卡拉OK音響設備的房間也越來越多,露天卡拉OK逐漸退到城市邊緣地帶,消費人群也由城市青年變為外來打工者,企事業機關單位幹部,商人等。我當年在飯店酒店裡消費,偶爾也會來上一兩曲,為大家助助酒興,活躍一下氣氛。
卡拉OK雖已闖進慶安的文化娛樂市場,但歌曲及其視盤錄像帶的數量、質量還不能適應需要。卡拉OK使用的雷射視盤絕大部分也不是國產的。開展家庭卡拉OK活動也有一些限制:組合音響、錄像機,對大多數家庭來說仍然算是奢侈品:卡拉OK錄像帶約50元一盤,每個家庭擁有量有限。
後來,有條件了,我特意買了一套音響,搬回了家,弄了一些光碟,時常放出幾曲。因怕擾民,放低音量,悄悄的聽歌,極少展開歌喉,縱情歌唱。90年代,我們電臺曾經每周六周日,在慶安兒童電影院舉辦了「卡拉OK大家唱」活動,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場面異常火爆。
80年代是鄧麗君、崔健,費翔歌曲最火的年代,進入了慶安城。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人通過海外親戚將鄧麗君的歌曲帶進大陸、有人是通過偷聽臺灣廣播、更多的人靠著那時的「磚頭收錄機」一再轉錄她的歌曲。在部隊的時候,我們班裡有一臺收音機,那時,我們經常打開收音機的短波,收聽澳洲廣播電臺的點歌節目。鄧麗君的歌曲,那時在電波裡時隱時現,我聽得都很入迷。後來,在部隊所在地的車站,我在春運執勤時,第一次從收錄機裡聽到清晰的鄧麗君歌曲。復員回到家裡,買了雙卡錄音機,搜尋鄧麗君歌曲的磁帶,我不知翻錄了多少鄧麗君歌曲錄音磁帶。如今,磁帶還在,只是放磁帶的錄音機擱置很久,罷工了,已經放不出聲來了。相反,通過電腦,還有MP3、MP4這類小型的播放器播放鄧麗君歌曲,音色效果達到極致,遠非磁帶錄音機放音能比。
鄧麗君細緻溫柔的歌聲、一首首訴說親情、愛情、思鄉或感嘆人生際遇的歌曲,仿佛天籟。鄧麗君傳遍大江南北,但在官方口徑上,鄧麗君卻受到指責與攻擊,「靡靡之音」、「黃色歌曲」之類的帽子,都扣到了她的頭上。
聽起來,鄧麗君的歌曲絕大多數都是情歌,這些歌曲唱盡了萬千柔情,她用歌聲把自己裝飾成一束可人的玫瑰,自然而然地盛開並且凋謝。在一首首《小城故事》、《甜蜜蜜》中,人們體會到了「革命友誼」之外的另類情感。它不再關心宏大的人類,只關心個體的細微之情,纏綿脆弱、刻骨銘心。這種感情在很多年裡,被視為資產階級的糟粕而不恥。
但正是這種刻骨銘心和「離經叛道」,成為我們一代人的青春集體記憶,並開始思考生命和個體的意義。80年代,我記得崔健一首《一無所有》橫空出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中國第一位搖滾樂人誕生了!從此,崔健被譽為中國搖滾之父。《一無所有》在中國搖滾甚至流行樂的歷史上,成為一個裡程碑。
《一無所有》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心態。
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可你卻總是笑我
一無所有
1987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個帥氣的小夥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日後成為了偶像。他身高1.90米、一看眼睛就知道他是混血的費翔。他先是文雅深情地唱了一首《故鄉的雲》,突然,他以一種特別的舞姿,像拉著繩子擺渡的姿勢,挾帶著臺下的驚詫和掌聲,唱了一首《冬天裡的一把火》:
你就像那冬天裡的一把火
熊熊火焰溫暖了我的心窩
每次當你悄悄走近我身邊
火光照亮了我
隨即,費翔風靡大江南北,費翔成為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完美偶像。記得費翔唱完《冬天裡的一把火》,當年,大興安嶺地區的漠河"整個浪兒"發生了一場震驚全國的森林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那時,人們也常會聯想起費翔春節唱的這首歌,簡直是太火了!有人開玩笑的說,費翔的歌是惹火燒身,把漠河整著了。
有關漠河這起火災,我找了一下史料,據史料記載:1987年5月6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發生森林大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森林火災。一共有5萬多人參與撲救,耗時28天才徹底撲滅。火災面積達101萬公頃,燒毀儲木場5.5個,林場9個,鐵路專用線17公裡,公路橋涵673座。大火造成211人喪生,266人受傷,很多人終身殘廢。
大興安嶺森林火災
漠河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
前兩年我去漠河,特意到了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紀念館參觀,了解了一些內幕,教訓深刻。
除此之外, 80年代最出名的歌曲就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首歌以其優美動人的曲調、歡快流暢的旋律,迅速在廣大群眾中流傳開來,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至今上了年歲的人,在同學會、知青會,同鄉會等等聚會場合,或獨唱或合唱,大家唱歌的時候異常的興奮。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
蕩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
花兒香,鳥兒鳴,春光惹人醉,
歡歌笑語繞著彩雲飛。
啊,親愛的朋友們,
美妙的春光屬於誰?
屬於我,屬於你,
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80年代已遠離我們而去,如今,再過20年的2000年也過去了20年。40年的光陰帶來了40年的變化,當年的期盼有的已成為了現實,沒有實現的奮鬥目標也令我們產生了期盼和遐想。社會在進步發展中需要腳踏實地的「擼起袖子加油幹」,也還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排除一切的阻力和困難,讓人增強信心,努力實現奮鬥的目標。
四十年前一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響祖國大地,激勵著中華兒女崛起奮進。今天,我們回顧80年代的慶安歷史,依然為我們的付出而感到欣慰。
期待新的催人奮進的時代樂章奏起,唱出新的篇章,新的鬥志,迎接新的挑戰。
主編:李鐵慶
作 者 簡 介
李鐵慶 男,1961年12月生,中共黨員。1977年7月上山下鄉到北山,1979年7月返城。1979年12月參軍,1982年秋復員就職於慶安縣電業局,1984年電大學習獲得大專文憑,1987年調轉慶安人民廣播電臺任記者,編輯,新聞部主任,副臺長。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三十多年,現為慶安縣融媒體中心(慶安廣播電視臺)網絡部主任,負責「慶安融媒」app及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工作。曾榮獲黑龍江省廣電系統文明職工稱號,新聞作品多次在省地獲獎。《這就是慶安》、《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號主編。熱愛文學,音樂,善長攝影,攝像,曾拍攝多部家鄉風光電視片。為《啊,知青戰友》,《這就是慶安》詞作者,紀錄片《不可忘卻的知青歲月》編導,攝像,製作者。北山知青紀念碑,北山知青井紀念碑建立發起倡導者。北山知青網上博物館主編之一。
老秦頭食品 綠鄉的品牌
福成凍貨批發 品質服務到家
慶安家喻戶曉 美食林蛋糕坊
慶安福成冷凍廠(慶安縣福鴻成商貿有限公司)
冷「庫」雖不暖
溫馨送千家
福成凍貨批發
品質服務到家
慶安福成冷凍廠(慶安縣福鴻成商貿有限公司)常年批發雞分割 豬分割 鴨分割 三黃雞 白條雞 大公雞 炸串,丸子 海產品等,適合飯店、喜宴大廳、美食城、熟食店等烹飪使用,品種齊全,價格優惠。容得下千載凍品
裝得下百味魚蝦
慶安福成冷凍食品
家門口的美食廠家
送貨電話:
4337425
15046527777
地址:慶安縣防疫站(慶安疾病控制中心)東一公裡
美食林蛋糕坊
慶安上檔次的品牌
百姓超喜歡的消費
立足高品質的滋味
領先同行業的地位
美食林蛋糕坊2002年創建於慶安,是一家集麵包,蛋糕,西點粽子,月餅經營為主的食品企業。從創立至今,美食林蛋糕坊始終堅持以產品質量、服務體系為主的經營理念,不斷致力於創新和對市場的精準把握,持續保持行業先鋒地位,美食林蛋糕訪創建者、現任董事長任曉林先生始終堅持他的經營原則和哲學理念,在他看來唯有優秀的產品品質才是一切經營行為的前提,而且無論是什麼情況下,對此都以苛刻的態度予以堅持,這種堅持使美食林蛋糕坊實現了長足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美食林蛋糕訪已經發展成為深受老百姓喜愛的知名品牌。
慶安家喻戶曉 美食林蛋糕坊
美食林利達店:4349888
美食林商廈店:4333308
美食林二小學店:4441666
美食林雅典店:8822345
美食林大時代店:4481111
慶安人民文化宮舊照(攝影薛存中)
陳年往事的記憶 相關閱讀請點擊下邊文字
李鐵慶:70年代 孩子們經歷的那些事兒.
李鐵慶:七八十年代的慶安商業街
李鐵慶:你了解七,八十年代的慶安城嗎?
王 飛:財神廟的傳說
曲陸森:母親撿秋
孫振民 《母親的長菸袋》賞析
劉淑蘭:母親的長菸袋
曲陸森:火盆的記憶
李奉啞:我家也曾食品行
廉麗芳:慶安的文革歲月
李靜峰:八卦 我的童年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工作隊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送公糧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殺年豬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冰雪地上的秧歌舞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打柴禾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秋 收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碾 房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人們的飲食
宗樹安:回憶六、七十年代的車工
王鑄:回憶中學時代
馬飛:我的求學之路(上)
馬飛:我的求學之路(下)
曲陸森:我所了解父輩的一些事
王學軍:我和郭頌同臺演出
王 飛:「宋氏德玉」當官為民伸冤 《青天落淚》上演轟動全縣
李奉啞:我的音樂啟蒙老師
賈立軍: 陪著老媽撿紙殼
李奉啞:老家文革拾憶 --上山下鄉
王步文:山火無情人有情--金溝林場撲火記
汪興運:父親母親的傳奇故事
李奉啞:老家文革拾憶--四個偉大
郭鳳志:故鄉的秋
汪興運:我的天堂之旅
郭殿文:永遠的思念--獻給逝去的媽媽
宗樹安:我記憶中的那些事兒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服 裝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婚 俗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住房的變遷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農業學大寨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水 井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春 耕
曲陸森:保密的12號工程
蔣文輝:我的籃球生涯
任約格 :不老的疙瘩山情
王 鑄:難忘的老黑溝
張 強:努力做生活中的強者
田文山:桃山鐵路清篩時的人和事
黃金武:難忘的北山麥收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生產隊長
曲陸森:給母親做手術
吳豔秋:故鄉的記憶
孫振民:遠逝的背影
曲陸森:由《老照片裡的冷先生》一文想起的一點往事
汪興運:也說說我的童年
叢玉梅:我的童年記憶
王鑄:北城壕的趣事
伍仲仁:老照片裡的冷先生
陳慧芳:繁榮郊大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
劉福順:故鄉的小河,少年的快樂(續)
曲陸森:小城文革中被毀掉的文物
蔣文輝:懷念父親蔣忠誠
王 飛:下鄉北山的日子
曲陸森:東北大醬
劉世智:走馬觀花說「時尚」
郭鳳志:美麗的鄉愁---瓜棚
王 飛:金馬駒的傳說
曲陸森:一個值得懷念的人——王玉祥
張永勤:父愛如山--懷念父親張廣信
曲陸森:懷念母親
王 鑄:我的父親
羅海生:我的童年記憶
邢顯友:旋轉的青春圓舞曲 ——我和我的大立車
李本田:在抗美援老的日子裡
郭鳳志:家鄉風景畫
國明哲:慶安藝人系列之三 食品行
國明哲:慶安藝人系列之二 鐵器行
國明哲:慶安藝人系列之一 木器行
王 飛:格木克河的傳說
郭進學:進瓜地的風波(五七幹校生活拾零)
賈立軍:「東風」歲月
李奉啞:慶安打炮
林秀雲:北山的黑瞎子
賈立軍:我的「初戀」
馬 飛:狼為啥又叫「張三兒」(東北瞎話兒)
黃金武:殺豬的故事(下)
黃金武:殺豬的故事 (上)
劉福順:放豬遇到狼
大山之子:故鄉的碾坊
大山之子:櫻桃紅了
劉世智:母親蔡淑範一一鮮為人知的軼事
柳 河:風景名勝區(省級)
鄭 謙:五七幹校述論
張秀巖: 我在柳河五七幹校的一段學習經歷
柳 河:文革中全國第一所五七幹校(2010組圖)
郭進學:慶安五七幹校經歷的那幾件小事兒
大山之子:正月十五雪打燈 一1961年的正月十五
王 飛:想起唱戲的日子
劉世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賈立軍:我給老鄉辦的那些「為難」事兒
劉福寅:輾轉蘇贛陝之間的軍營往事
大山之子:從衣食住行,看歷史變遷
李奉啞:神秘的「拉都來鬥」
大山之子:在大躍進的年代
黃金武:《北山二連食堂火災親歷記》
劉世智:父親劉英——最後的藥師
王 飛:父親的音樂情懷——懷念我的父親王忠範
李偉成:長歌當哭——母親逝世十三周年祭
李奉啞:我的奶奶
程新亞:來自爆炸中心的回憶
講慶安老「話兒」,聊慶安「老事兒」,慶安「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號誠邀五、六、七零後閒聊慶安,一道回憶、撰寫伴我們一起勞動、生活的家鄉的「老人兒」、「老事兒」。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您的勞作有大家的分享,才是其樂無窮!
「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平臺,由慶安廣播電視臺媒體人李鐵慶義務主辦編輯,發布家鄉的文學寫實回憶作品,同時發布老照片、視頻、微電影,以及奇聞軼事等等健康向上作品,力求在網上為慶安人義務奉上豐盛的精神文化食糧!
關注「陳年往事的記憶」微信公眾號,慶安的陳年往事都能瀏覽到!
投稿電子郵箱:
466687597@qq.com
投稿微信號:
qar46668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