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節與中秋節恰巧同一天。這個特別喜慶的日子,同時也是《北京晚報》在1980年發起主辦的「新星音樂會」40周年紀念日。今天,《北京晚報》推出紀念特刊,記者再次聯繫了當年的策劃者和參演藝術家,漫長時光裡,他們有人依然活躍於舞臺,有人遠赴國外,也有人退隱幕後,但「新星音樂會」在他們生命中留下的印記不曾淡去。
1980年中秋夜,新星音樂會演員在首都體育館合影 左起:闞麗君(報幕員)、遠徵、吳國松、任雁、蘇小明、朱明瑛、鄭緒嵐、李默、王靜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蕩起小船兒,晚風輕輕吹……」1980年9月23日,中秋之夜,首都體育館歌聲飛揚。
這個夜晚,註定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新星音樂會」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座豐碑,音樂會上唱響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軍港之夜》等新歌曲成為觀眾難以忘懷的最美記憶,40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逐夢前行……
對太多人而言,這場音樂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演出本身。希望我們的文字,能幫助讀者朋友找到共鳴和溫暖,也予以當下樂壇一些啟示。
為什麼上海有「上海之春」,哈爾濱有「哈爾濱之夏」,瀋陽有「瀋陽音樂周」,唯獨北京沒有?一封又一封的來信寄到報社,報社要怎麼作答呢?
1980年9月18日,復刊不久的《北京晚報》在頭版刊登了《推出新人 推薦新歌》一文,開篇就替無數讀者提出了這個關心已久的問題。
那是一個大夢初醒、萬象更新的時代關口,人們沉寂太久的精神世界泛起了無法平息的漣漪,流行音樂的起步也箭在弦上。但當時,鄧麗君的歌曲仍被許多人批駁為「靡靡之音」,關於李谷一和《鄉戀》、劉雪庵和《何日君再來》的爭論又波瀾頻起,一批年輕的歌壇新秀沒有施展的舞臺。
新的音樂究竟該何去何從?
同樣是在《推出新人 推薦新歌》這篇文章中,晚報編輯部大膽地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個時期以來,音樂界有一種現象,對於新的歌手、新的歌曲,這也挑剔,那也指責,這也不行,那也不是,弄得人家無所適從。我們認為,批評是需要的,但首先要愛護,要扶持。多給他們和她們創造一些條件吧!先讓他們先唱出來,讓廣大人民群眾來鑑定。
由一張報紙自行籌備,要公開賣票,演出場地還是在能容納18000人的首都體育館……「新星音樂會」的每一步,幾乎都在「冒大不韙」。文藝團體紛紛觀望,遲遲沒有準確的回覆……
晚報記者們幾經奔走,在東方歌舞團團長王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等前輩的支持下,匯集了朱明瑛、蘇小明、鄭緒嵐、任雁、吳國松、李默、遠徵、王靜八位新星以及中央歌舞團報幕新秀闞麗君的陣容才終於落定,朝氣蓬勃的他們帶著《軍港之夜》《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新歌。
1980年新星音樂會節目單封底
蘇小明
老照片裡的朱明瑛、蘇小明、鄭緒嵐
經過電視廣播的轉播和唱片卡帶的發行,新星和新歌火遍大江南北。一時間,大街小巷裡,明快輕柔的旋律總能落在耳畔。那是時代熾熱的迴響,也是流行音樂發軔的前奏。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
今天,中秋佳節又至,適逢新中國成立71周年華誕,家和國慶人團圓。彼時「年輕的朋友們」青絲間大多添了白髮。回望四十年,心潮依然澎湃。
來源:藝綻
流程編輯: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