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推進廉潔文化建設,注重家風建設」精神,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按照羅田縣第二十一個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的有關部署,中共羅田縣紀委機關、羅田縣婦聯、羅田縣融媒體中心在全縣開展了「傳承好家訓 培育好家風」徵文活動,其中優秀作品將通過羅田縣融媒體中心等多個平臺推送。今天分享《爺爺的教誨》,作者趙衛星。
爺爺的教誨
爺爺在世時常說的一句話:勤儉好比針挑土,奢侈好比浪淘沙。
這句話俗語有好多個版本,我第一次聽到爺爺講這句話的時候,是三年級的小學生,那時候已經開始寫簡單的作文,老師讓我們要經常觀察身邊的人,豐富自己的寫作。於是就在放學後的一天,我在生產隊的打穀場上,就看到爺爺漲紅了臉,大聲訓斥包括生產隊長的婆姨在內的一群婦女。她們在用風播揚谷的時候,為了趕時間,力氣用的太大,不少穀粒也被播到秕谷裡面,作為保管員,爺爺大發脾氣。爺爺威風凜凜的樣子,那些婦女滿面通紅的窘態,雖然我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不一般的分量。
第二天,我把這句話學給語文老師聽,想知道「奢侈」怎麼寫,結果,老師也愣了半天,寫出「賒恥」,他還解釋說,沒有錢還要享受,賒欠是可恥的,像大浪淘沙一樣會讓人窮得一乾二淨。想了一會,他說,你乾脆寫浪費好比浪淘沙吧,這樣好懂一些。
我後來問爺爺,爺爺說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他卻始終沒有改過這個說法,他也始終用這個俗語作為我家的家風傳承。
爺爺那一代只有兄弟二人,到了我父親這一代,父親是過繼給他的,因此,我們兄弟姊妹七人依次出世,爺爺感到極其欣慰。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吃酒,所吃的煙完全是自己種的菸葉。但是僅僅這樣,是養不活這一大家十口人的。當我們開始記事的時候,爺爺就要求我們大哥、大姐每天放學回來,每人要扯一籃子豬草,我在上學之前是和他一起到保管室那些地方,這樣目前就可以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到了晚上,大哥大姐們還要舂米,要舂完至少第二天的一天的口糧。我常常在旁邊跟著上去踩兩腳,一家兄弟倒也其樂融融。
到了我上學的時候,家裡的人口更多了,嫂子進門了,侄兒出世了,那時還沒有分家,這時候,家裡已經由父親把持家務了,而母親,此時更加顯出了一個當家人的勤勞品質。除了參加生產隊勞動得工分,每天還要負責一家人的夥食,晚上回家,她還要種菜,有時候乘著夜色澆菜。好在當時我們家在一個大山頭上,自己開荒的的地比較多,瓜菜代的替糧食是那個年代的記憶。除了種菜,她還要養十幾隻雞、兩頭豬,這樣才能保證每年完成國家上交的豬任務,然後保證我們家有豬肉過年。我記得每年殺豬的時候,我家總要先跟生產隊會上豬頭,有時就是兩個豬頭,再加上一點豬油。我也不知道,就是這麼一點肉,母親怎樣精打細算,在年三十的晚上,讓一家人都吃的開心,也不知道,在正月那些來來往往的客人碗中,怎樣保證每餐桌子上有一點肉做的菜。也不知道每次來客下麵條時,怎樣保證客人碗裡有肉。我的爺爺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每年過年的時候,即使那些剔除的豬臉骨,他也要還啃一啃,一邊津津有味的跟我們說,石頭縫裡的土,骨頭縫裡的的肉,都是好東西。
終於,生產隊土地承包到戶了,我們也都開始成人了,勞動力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糧屯裡開始堆滿了糧食,每年也可以自家殺一頭豬,光肉就是200來斤。由於日子好些了,殺豬時,常常把親戚都接來,燉上滿滿的一鐵罐,又稱晃子湯。但是爺爺也常常念叨他的那句話,跟父親說,孩子們還要成家娶媳婦,日子還是要緊一些。
現在,我們姊妹們有時候回憶起那些年代,總感覺不可思議,現在我們養一個孩子就覺得身累心累,那時候,我們的父母用什麼來保證一個十一口之家的生活呢?
我們總結就是父母的勤儉,父母的簡樸生活。最終在我師範時接觸到奢侈這個詞,我就一下明白了爺爺當年那句話的本來面目。奢侈:揮霍浪費的錢財過多,過分追求享受。與浪費還是有區別的,浪費是誰都知道不對的,可是奢侈的生活習慣卻首先是意識上的問題,他更像一把軟刀子,慢慢的消磨著人的意志。當我弄清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卻似乎忘記了這句話的鞭策。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的時候,我家的廚房裡進行了一次大清理,突然發現我們好像在書寫一份親情的清單:苕粉、幹豇豆、豆豉、小河蝦、幹白菜、幹馬齒莧……每一份乾菜後面都是一次回家時父母千言萬語的叮囑和不舍。可是這又何嘗不是他們把這種勤儉的家風在代代傳承的一種方式呢?
在視頻中,我們互相問候,互相發放視頻,看到乾菜的時候,我們都突然有些眼淚盈眶,那後面我們勤勞的娘親把自己的勤儉家風,賦予於食物的品相,在我們這一代中落地生根了嗎?
值得慶幸的是,勤儉節約被重新提起,這是一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自我覺醒與自律,我不禁想起了爺爺的那句俗語。
編輯 匡 彬 陳石磊
媒體運營 方國強 | 監製 趙海紅 李格娟 | 總監製 姚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