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裡,特別是小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衝突:明明兩個小朋友玩得好好的,突然一個嚎啕大哭,接著另一個也哭起來了。
眼尖的旁觀者立馬報告老師:某某咬人!
家長們平時帶娃跟好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可能也遇到過類似事件。
我家兒子上幼兒園那會兒,有個頂要好的哥們叫琦琦——從小班開始,兩人就黏糊得形影不離,琦琦還總喜歡揉捏他的臉頰,就像捏一個橡皮玩具。
然而有天晚上洗澡,一脫衣服,把我嚇一跳:背上、肩上都出現了傷痕,有一處還破了。
「這是怎麼回事?」我點點他的傷處問。
「今天上完鋼琴課,琦琦吃我的。」
「寶貝,那不是吃,是咬。小朋友不能咬人的,這是不對的,你有沒有告訴老師?」
「沒有。」
「那,疼不疼呢?」
「疼!」
爸爸也跑來驗傷,並告訴他:「兒子,你要記住,無論是被小朋友還是小動物咬,都是很危險的。」
「不危險,又不是刀。」小傢伙辯道。
真是個憨兒!
這下氣的我這個當媽的咬牙切齒,第二天送去時跟老師反映了情況,老師問琦琦:「你為什麼咬他啊?」
得到的回答也很離奇——「因為他不好好吃午飯!」
老師氣道:「他不吃飯,跟你咬他有什麼關係!」
「因為我擔心他長不大。」莫名委屈!
此事就此了結。
後來有次家長開放日,我遇見琦琦媽,她反覆跟我道歉:「不好意思哦,把你家兒子咬成那樣,也不曉得他到底怎麼回事,我回家批評他了,他居然還很委屈,說自己是關心好朋友長不大,為他好……真搞不懂這小孩是怎麼想的,反正他保證過以後不咬人了,就看他的表現了。」
當時的我心想,算啦,我也學兒子大方點,就笑道:「沒關係的,小孩之間玩在一起,難免的。」
可惜啊,假如「當時的我」讀過《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如何養育男孩》這兩本書,那麼我一定不僅僅只能跟琦琦媽展示一番「自以為是的大方」,還會試著告訴她,孩子為什麼會咬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我們的孩子在0-6歲,要經歷這兩個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
通常而言,從孩子喜歡用手指揉捏比較軟的食物(如麵團、土豆泥)或玩具(如橡皮鴨之類)開始,就意味著這個孩子口腔敏感期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就是手的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被專家稱為是更智能的一種方式——因為孩子們不再只是「感受」某人某事某物,而是開始進化到像大腦一樣「辨別」。
就像進入小班的琦琦,特別喜歡「揉、捏、掐」,其實就因為他在經歷手的敏感期,他需要隨身帶一個「軟綿綿」的橡膠玩具來滿足自己想「捏」的感覺,繼而他還會想通過手嘗試更多「高難度」的操作,例如自己使用筷子夾菜、繫鞋帶、端東西、彈琴等等。
那麼,按道理琦琦小朋友既然已經「進化」到了手的敏感期,怎麼還會莫名其妙地咬了他的好朋友呢?並且好像並不知道這是不對的。
很多大人會覺得這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其實,這很可能是孩子在小的時候,自己「吃手」時總被人打斷,從而導致口腔敏感期滯後。
既然在他的觀念裡,咬自己是不可以的,那麼他就會在上了幼兒園之後,通過咬別人來補上這一敏感期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特別愛乾淨的家長看來,亂咬東西不衛生,當然也包括吃自己的手,於是極力阻止孩子。
這樣一來,孩子口的敏感期被破壞,進而帶來一些問題。
比如「咬人」就是沒有過渡好這一敏感期的一個重要表現。
另外一個原因主要針對男孩,尤其是剛上幼兒園3-4歲的小男孩,用資深兒童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年幼的男孩咬人這很正常,因為嘴巴是他們最早發育成熟的身體器官。因此,當他們的身體感到特別焦慮緊張時,往往通過嘴巴來表現。」——注意:伶牙俐齒的女孩可能會使用語言,向老師打報告,但男孩情急之下的表現可能就比較「不同」。
當然這樣肯定是行不通的,這會讓其他孩子感到疼痛,讓老師感到洩氣,也會讓父母感到難堪,可你要明白,其實他自己也並不想咬人——他是出於絕望才做出了這種舉動,事實上他是在尋求我們的幫助。
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產生的摩擦先放在一邊,被咬的孩子家長最擔心的一定是,傷口怎麼辦?會不會留疤?會不會感染病毒?用不用去醫院打狂犬疫苗呢?
被小朋友咬傷,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礙,皮膚上有個小牙印,也不會留疤痕的,只要沒傷到皮下組織,問題不大。
不過人的口腔雖然是吃東西的地方,但是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乾淨。人們吃東西之後,總會有食物殘渣存留在牙齒表面和牙縫裡,這就為細菌的生長提供直接的食物來源。
有統計稱,人的口腔中有500多種,至少有2000億個細菌,即使是非常注意口腔衛生的人,口腔中的細菌也不少於500億個,而不注意口腔清潔的人口腔中的細菌會多達1萬億個。
所以,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咬了,出現傷口後,老師或家長需要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徹底清洗傷口,然後用酒精消毒,最後塗上碘酒。
如果咬得比較厲害,沒有超過24小時可以冷敷局部防止淤血的部位加重,48小時後可以熱敷局部促進淤血的吸收。
傷口較深的話,就需要去醫院外科處理。
首先建議家長不要過於斥責孩子,可以買一些手指餅乾或咀嚼棒來給孩子咬,幫助孩子彌補一下口的敏感期需求。
孩子的口頭語言豐富了,就不會藉助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了。
早期教育專家唐納·維特默,在《從咬到擁抱》一書中,也講到孩子的情緒及社交問題:
第一步:先要讓孩子理清雙方的情緒,比如別人搶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讓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氣」,而對方很「傷心」;
第二步:再讓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案,家長可從旁提供建議;
第三步:鼓勵孩子自己去修復矛盾關係。達到「從咬到擁抱」的一個和好過程。
對於男孩,講道理或許只是個良好的開端,但這對於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可能並沒有多大用處。
如果你的兒子被批評後屢教不改,作為家長,你可以嘗試找老師商量以下幾個方法幹預:
首先給他弄個私人空間,可以讓他平舉胳膊,以此半徑,畫個圈,作為他自由玩耍的領地。是的,有些孩子不在乎,但可能你的兒子很需要。
其次,噪音也可能讓他受不了,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老師播放一些和緩的音樂,讓房間變得安靜些。有時候這能改善整個氛圍。
最後,就是請配班教師額外花幾天時間,坐在你家兒子身邊(盯著他)——目的當然不是監督他,而是留意別的孩子靠他太近,當他抓狂或不知所措的瞬間,提醒並幫助他控制好自己的衝動行為。
如果我們的孩子已經出現攻擊行為,家長一定不能縱容和不聞不問,首先要表明當自己的態度,同時也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講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同時,家長可以通過遊戲、講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孩子明白打人、推人、搶奪、罵人等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讓孩子認識到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不受人歡迎,讓其發自內心減少攻擊行為。
當孩子咬人、打人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當孩子因委屈咬人打人時,說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
當孩子因生氣咬人打人時,說一句:「你很生氣對不對?」
當孩子因恐懼咬人打人時,說一句:「別怕,我陪著你。」
當孩子因無助咬人打人時,說一句:「沒事,我來教你。」
當孩子被冷落咬人打人時,說一句:「來,媽媽抱抱。」
那個愛咬人、打人的小孩,更渴望父母的懷抱和疼愛。
對孩子以愛治暴,永遠是最管用的。
招生對象 秋季席位
託班:2017.9.1—2018.8.31 5人
小班:2016.9.1—2017.8.31 10人
中班:2015.9.1—2016.8.31 8人
大班:2014.9.1—2015.8.31 3人
博苑佳佳貝貝嬰幼園全年滾動招生,在班級狀態穩定的情況下,陸續安排報名新生分批入學,以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幫助孩子可以快速融入集體生活。
微信或電話預約報名——預約園長面試、觀園——確認錄取——繳費確認名額——預約入園時間——安排家訪——正式入讀
早9:00——晚4:00(如果觀園時間有變,園所將另行通知)
蒙臺梭利系統課程、韻語識字、博苑特色課(遊泳、陶藝、烘焙、創構、兒童平衡車、籃球、足球)、自然森林教育、遊學、博苑體智能、繪本閱讀及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