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在麾下謀臣、武將的勸諫之下,選擇了在成都登基稱帝。劉備稱帝還沒三個月,便不顧朝中所有大臣的勸阻,非嚷嚷要傾全國之力揮兵東吳。劉備貴為皇帝,既然下定決心怎麼返回,於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伐吳,前期一篇順利,接連拿下數十座城池,打得東吳毫無還手之力。
孫權為此還特地向曹丕稱臣,害怕曹丕趁機也來攻打東吳。當然,孫權這期間也不斷地向劉備求和,希望劉備能夠撤軍,但劉備卻勢在必得,根本不同意求和。可惜的是劉備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之下,卻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直接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大軍基本上全軍覆沒。劉備在殘軍的幫助之下一路逃到了白帝城,無奈劉備始終沒辦法接受這一次的戰敗,外加這一戰更是使蜀漢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能力,最終劉備因此一病不起,接著便上演了一場白帝城託孤的好戲。
劉備託孤時看似是將大權全部交予了諸葛亮,但同時卻還讓李嚴擔任副手,說什麼兩人一同協助劉禪料理蜀漢朝政。說真的,李嚴儘管曾經乃是跟隨在荊州舊主劉表的帳內,但他後來投靠到劉璋這邊時,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益州派的代表人物。劉備去世之前特地讓荊州派的諸葛亮為大,益州派的李嚴為小,這裡面的意思非常清楚,劉備此舉就是要告訴眾人,李嚴的作用則是鉗制諸葛亮,而並非是讓荊州派一家做大,這同時又安撫了益州派的人物。
劉備死後,內政這方面歸李嚴管理,而軍政這方面則歸諸葛亮管理,而這畢竟是益州,諸葛亮的地位受到了眼中的影響,於是諸葛亮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可謂是步步為營,先是重新組建了一下荊州派,像馬謖、鄧芝、楊儀、孫乾等人都徹底收入了益州派,同時又重用費禕、蔣琬二人,讓他倆同時在朝中紮根,建立自己的勢力。諸葛亮覺得此舉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於是還自薦自己當上了益州牧,等於直接將李嚴在益州的權利直接架空,軍政、內政同時掌控到他一人的手中。諸葛亮做完這些事情之後,內心還是不放心,於是下令將魏延從漢中調走了,下令讓李嚴前去鎮守漢中。大傢伙可能覺得這什麼,但是漢中這些年在諸葛亮的操控之下,已經有了無數的心腹,李嚴到漢中之後,不管幹什麼事情都等於在諸葛亮的監視之中,說白點也就是沒有了什麼權利。
李嚴之所以後面會因為糧草運送不當被貶為庶人,這是必然的,即便李嚴糧草運送得當,諸葛亮也會找機會幹掉李嚴,就好比諸葛亮是一隻貓,而李嚴則是一隻老鼠,最後這隻老鼠還是沒能夠逃過貓的爪子。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要獨攬蜀漢所有的大權,其實這只是表面,諸葛亮並非只是為了自己,他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眾所周知,劉備畢生的願望就是匡扶漢室,但劉備卻還未完成就不幸病逝,而諸葛亮則就間接性的成為了匡扶漢室的接班人。荊州儘管已經被東吳奪走,但諸葛亮還可以從祁山這條路北伐,並不是沒有荊州就不能北伐,而諸葛亮為了北伐也是付出了生命。諸葛亮希望北伐魏國,可李嚴卻不同意,因為北伐要消耗蜀地大量的人力以及資源,使得原本就不強勢的蜀漢更是衰敗,那麼到時候即便曹魏沒有對蜀漢發起進攻,蜀漢內部的矛盾就已經可以使蜀漢滅國。既然李嚴不同意北伐,甚至還一直阻撓諸葛亮北伐,那諸葛亮只有通過架空李嚴,從而來率兵北伐。
小編覺得諸葛亮奪取真的不是為了自己,完全都是為了蜀漢,倘若蜀漢這個時候已經完成了一統,那麼諸葛亮定然不會打壓李嚴,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大傢伙如若聽不明白,小編就給大家在舉一個比較易懂例子:咱們好幾天沒有吃飯,突然看見了有一大鍋白米飯,但有人卻偏偏擋在你的面前,不讓你吃,敢問大家這個時候會做出什麼舉動?肯定會上前一塊圍著這個不讓吃飯的人暴打一頓,而諸葛亮就是咱們,李嚴則就是不讓吃飯人的。各位讀者現在明白了吧,道理其實特別簡單,如若咱們大家都不餓,肯定不會打這個人,都是有不得已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