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似乎存在著地域性的理解區別。不同地區的青春劇有著不同的特點。國內,青春更多的是懵懂純真、情竇初開,青春期的美好佔據上風,遺憾緊隨其後並點綴其間。而歪果仁對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的刻畫更加貼近於現實,沒有過多的美好想像,相反,他們更傾向於揭開人性陰暗面,去反思社會問題,也許這些都是出於東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吧。
歪果仁的青春劇影視作品中,犯罪題材的劇佔據上風,鏡頭角度更具主觀性,大都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推動人物的心路變化,亦如現實生活中的年輕人在青春期的迷茫與探索、掙扎與領悟。恰如豆瓣2017年的高分英美劇榜單冠軍《去他*的世界》(The ending of the f**king world)對兩名個性鮮明、思想獨特的年輕人的描繪,從表面上看,James 和Alyssa是我們印象中典型的「小流氓」,一個行為古怪、心理扭曲(總想殺人),另一個滿嘴髒話、小偷小摸。但是問題少年是從一出生開始便是問題少年嗎?答案顯然不是。家庭、社會環境,無一不對其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近來,擅長於以黃、毒、暴手法展現社會問題的HBO新推出了一部關於成長、青春創傷、家庭問題的殘酷青春劇《亢奮》(Euphoria)。該劇根據以色列同名劇《亢奮》改編,描述了一群美國年輕人頹廢至極點的日常生活,他們用毒品、性去逃避現實的洪流,消極面對生活。這部劇也延續了HBO的慣常風格,尺度大得驚人,甚至一集中的一個畫面就有幾十個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畫面。此劇一上線時就遭到了眾多美國父母的抵制,但這部劇也折射了許多當下美國青年的成長困境。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2分。
故事的視角首先來到了一位名為Rue的女孩這裡,她的出生是一場不負責任的意外,「911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她來到了這動蕩不安的世界。由於家庭原因,Rue患上了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藥物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周遭事物是她煩躁痛苦的根源:陌生男孩給她發送性騷擾簡訊,或大或小的操蛋事也慢慢都加劇了Rue的焦慮感。那無比壓抑、焦慮的情緒一直纏著Rue,她急需尋找宣洩的出口,不幸的是,Rue選擇了毒品,而她也因此染上了毒癮。被發現後,戒毒所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地方,但Rue卻絲毫沒有想擺脫毒物,生活的殘酷與人性的黑暗壓的她喘不上氣,戒毒也只變成了走過場。
在美國,部分州省將大麻合法化,這也導致了毒品的泛濫,吸毒群體的趨於年輕化,Rue也成了政策的受害者。在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社會階層的固化日益嚴重,拜金主義的盛行,年輕人往往心懷野心卻缺乏實現的能力,毒品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方式。Rue也只是這群誤入歧途的年輕人的縮影,雖然渴望回歸正常生活,但生活卻總是讓她們越陷越深。
除了毒品問題,《亢奮》也通過一名叫做朱爾絲的靠著雌性激素維持性別的跨性別女孩的視角,去討論LGBT群體。而《亢奮》也並非是通過展現問題少年的生活去鼓吹這種頹廢糜爛的生活,恰恰相反,《亢奮》的出現是為了讓人們去重視未成年或者青少年的成長,而視頻最後的那段話也表明了這部劇的立場:「if you or someone you love needs help , text Eurphoria to 741741 or visit EurphoriaResources.com」
青春期,正是年輕人開始嘗試去探尋自身的自我價值的時期,其中正確的引導是極其重要的部分,而家庭、社會往往忽視了這一部分,也導致了許多青年陷入或大或小的困境裡,與美好未來錯開了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