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丹尼·博伊爾拍了一部《猜火車》,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爭議,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幫遊手好閒的英國年輕人,整日藉助毒品、暴力來打發時間。他們間歇性努力上進,持續性的頹廢放縱。《猜火車》中表現出來的墮落青年現象,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人們紛紛探討:青年何以至此?
在這部與《陽光燦爛的日子》齊名的青春電影裡,觀眾們看不到陽光燦爛;這幫英國年輕人們只會逃避、發洩;他們活的懦弱、暴力、無意義、卑微且邊緣;與我們想像中的陽光青年形象截然相反。
導演丹尼·博伊爾為什麼要拍一部如此殘酷的青春電影?他想要表達什麼呢?
其實,從電影名字來看,便能看出一些端倪。猜火車,是一種很無聊的遊戲,是一群人閒著沒事,猜火車到達的時間與班次。
用一個無聊透頂的遊戲作為電影名字,某種程度上透露了影片的虛無主義態度。聯繫當時電影拍攝的社會背景:20世紀末的英國、歐洲再次出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塌陷,他們無所事事,渾渾噩噩,靠著社會福利荒唐度日。《猜火車》即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影片裡有5位主角,分別是:阿麥、貝比、病仔、薯仔、湯姆,一群年輕人完全是由於「無聊」聚在一起,彼此並沒有什麼義氣可言。他們沒有傳統的價值觀念和信仰,坑蒙拐騙,啥壞事兒也做過;他們也迷惘,也努力掙扎,想做個正常人,最後還是輸給了自己,一無所獲。此外,他們彼此之間也互相欺負、背叛,這場青春友誼以一地雞毛的紛爭結束。
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想起了復旦大學的陳果老師的一段犀利評論:青春其實並不美好,而只是代表青春痘,代表無知、幼稚和特別自以為是,青春還要故作自信、故作冷漠,擺出無聊的扮酷的造型,青春只是抽著無聊的煙,飲著無情的酒。
片中的主角們,完全按照陳果老師的「傷痕文學式」青春演繹了一遍。接下來,咱們就先來分析一下,《猜火車》中的墮落青年,是如何一步步走進人生死胡同的。
1·通過逃避現實,來表現反抗精神的墮落青年
影片一開始,5位主角站在了一個失控的人生起點上。他們沉浸在毒品、暴力帶來的快感中,逃避現實生活。
阿麥和病仔是兩個口嗨,多次聲明:我要戒毒。然而沒有一次成功。他們嘗試各種方式轉移注意力:去打槍玩惡作劇,去夜店尋歡。然而一夜縱情歡愉之後,兩人再次依賴上了毒品,又回到原點,什麼也沒有改變,戒毒失敗。
這種自以為能掌控自己的幻覺,想必每個人都有過:
「打完這把遊戲就寫作業」
「喝完這瓶可樂再也不喝了「
「睡一覺就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計劃「
其實,他們根本無法按計劃執行自己的任務,只是在假意承諾未來,換取逃避苦難的機會。
作為癮君子,阿麥和他的夥伴們更擅長此道。每當他們遇到不爽、想不通的事兒,阿麥就會來一針,利用毒品帶來的快感,幫助他逃避現實中的迷茫、枯燥。
然而,快感之後,又是無盡的空虛,阿麥心理滿是負罪感,他想要改變自己,戒掉毒癮,做一個正常人。
於是,他們陷入了一種死循環:「失落——尋求毒品快感——事後更失落——期待更多的毒品快感」。
阿麥們仿佛置身於光滑的水井之中,他們想爬出水井,每當他們向上爬三步,馬上就會滑落兩步。以阿麥的耐心,很難爬出水井。
在反覆受挫後,他們索性安然待在井底,用不掙扎來表達自己的掙扎。
其實,他們並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只是慌忙的跳出這一個「坑」,然後在掉進另一個「坑」。
2·阿麥們的根源性問題:人生目標缺失
這夥兒墮落的年輕人所能想像到的未來,是像父母那樣的生活:工作、結婚、生病、死亡。
然而,這般索然無味的成年人生活,阿麥們沒有興趣,卻也無可奈何。
他們企圖努力掙扎,擺脫父輩那樣平庸的生活,但卻無法戰勝自己的懶惰與懦弱。
當最終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都難以改變人生軌跡時,阿麥和他的小夥伴陷入了人生的虛無感中。
在電影中,這種心理上的虛無與迷茫,是通過毒品帶來的幻覺體現的。
毒品是阿麥們的逃避現實的渠道,每當他無法改變自己時,他便會藉助毒品,讓自己進入幻覺,那裡只有虛無的快樂。暴力狂貝比更是瘋狂的傷害別人,打架搞破壞;通過壓迫別人,好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有一些意義。
但越是逃避,便越是迷茫,找不到人生目標。青春的氣息在迷茫中漸漸消逝殆盡。
與《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馬小軍相比;《猜火車》裡的年輕人是乾癟的,精神塌陷的。
雖然同樣是表現荒誕不經的青春,姜文塑造的「馬小軍」是有理想的,他幻想成為戰鬥英雄,他自尊、自強,有自己的底線,在那個物質貧瘠,選擇不多的時代,馬小軍那一幫孩子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而《猜火車》的主角們,沒有崇拜的偶像,也沒有要追求的宏大目標,他們只想混日子。
他們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不會面臨溫飽問題;他們所擔心的是如何活出個性,主角們陷入虛無主義陷阱,很大原因是因為生活給了他們太多的選擇。
3·選擇權過剩,導致他們任性的浪費青春年華
回到影片開頭,主角阿麥一連串說出了十多個選擇,他看到的未來,有很多東西,多到他無從下手。
擁有太多的選擇權,而他自己又沒有一套選擇的標準;就像一個人走進了琳琅滿目的人生商店,店主問他:你想用你這一輩子的時間,換點什麼呢?
阿麥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阿麥想戒毒,但他並沒有不知道自己戒毒之後要幹嘛?
相較於毒品帶來的快感,生活中再沒有其他事情,能引起這些癮君子的興趣。
他們選擇不選擇,把迴避問題當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選擇毫無責任感,毫無目標的生活,這樣便不會痛苦,不會焦慮。
救贖之道
迷茫,沉淪,消極,渾渾噩噩的生活背後是年輕人混亂的內心秩序;阿麥們不知道自己真正該選哪條路?
他們沒有勇氣做決定,邁出人生的第一步。但是,想要成長,就必須做出選擇,必須要面對無盡的迷茫。因此,想要獲得救贖,首先要砍掉多餘的選擇權。
1·砍掉多餘的選擇權,直面人生獨木橋上的怪獸
選擇權過剩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當你擁有太多的人生退路,你便很難去堅持做一件事。項羽破釜沉舟之所以能勝利,是因為他砍掉了將士們的退路,那些多餘的選擇會成為士兵們懦弱的理由。
當士兵們沒得選的時候,他們便只能一往無前的戰鬥。
當阿麥沉浸於毒品的快感時,他也很難走出舒適圈,探索新生活。因此,阿麥必須戒毒,斷掉這種毒品依賴。但被毒品侵蝕了意志力的阿麥顯然失去了這份毅力。
當一個人深陷泥潭的時候,僅憑自身掙扎,是無法掙脫的,必須依賴外界的力量。
法院、阿麥的父母就是強有力的外援,他們強制阿麥戒毒。在此過程中,阿麥所恐懼的人和事,一一浮現在腦海當中,他的意志多次崩潰。在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折磨後,阿麥成功了。
經歷了痛苦洗禮的阿麥,第一次有機會做一個正常人,他來到巴黎,工作生活,像這個城市千千萬萬的白領一樣,他說,我從未感到如此充實。
這是救贖的第一步:直面痛苦,直面恐懼,不要妄想臨陣逃脫,忘記那些退路。
2·Just do it
阿麥們的虛無主義的很大緣故是因為過度想像,這些想像毫無依據、常識基礎;他們未經世事,卻一副看清世事的樣子。實際上,他們只是毫無工作、生活經驗、缺乏社會毒打的菜鳥。
當戒毒成功的阿麥來到巴黎,找了一份房屋中介的工作後,他感覺自己很充實。原來,正常的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般無聊、枯燥;那些想像中的困難,都有解決的辦法。
這是阿麥第一次工作,便顛覆了之前的想法。由此可見,解決空虛的最佳辦法是行動。行動一旦開始,人便會墜入一股洪流之中,將人帶到從未到達過的地方。
當然,只要行動就有可能失敗,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犯錯誤,便什麼都不做,那樣便又會重新陷入虛無主義。
所謂夢想,一般都是實現可能性很低的目標,但恰恰是這一絲的可能性,讓生活變得有趣。
在人生探索的旅程中,我們不可能事事一步到位。我們必須接受這一現實。只要行動,必然會犯錯,我們需要做的是,正視這些錯誤,及時改正。
這是救贖的第二步:及時行動,不斷試錯
3·遠離誘惑,避免再次墮落
所有發生過一次的事,可能永遠不會再發生;但所有發生過兩次的事,肯定還會發生第三次。——《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影片中,在巴黎工作的阿麥,後來還是被這幫狐朋狗友糾纏,差點重新墮落。阿麥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背叛了這幫「兄弟」。
從某種程度上說,阿麥這麼做是對的。在這幫「兄弟」的誘惑下,阿麥遲早會再次墮落,選擇背叛兄弟,起碼阿麥救贖了自己。
事實上,我們的自律是經不起誘惑的。所以,不要用誘惑去考驗自己,風險太大,且沒有任何意義。有一句老話叫「學好三年,學壞三天。」保持 最保險的方式就是遠離誘惑。
結語:
資訊時代來臨之後,很多年輕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特點:他們涉世未深,卻又在這個資訊時代裡變得「無所不知」。實踐與理論脫節,直接表現在年輕人身上就是:消極、迷茫。工作學習中的年輕人經常會為自己樹立了遠大的目標,一番努力過後,卻發現自己只是個語言巨人。這種失落帶來的焦慮日積月累,會摧毀一個人的信念,從而陷入虛無主義的陷阱。
《猜火車》雖然上世紀末的電影,但對於當代年輕人仍有諸多啟示。隨著世界的快速發展變化,我們會越來越頻繁面臨這些精神層面問題;在物質化的世界裡,如何尋求內心的充實安寧,保持積極、陽光的生活態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