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本是一種遊戲,指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在火車經過的地方,打賭猜測下一班火車經過的時刻和目的地,從而打發無聊的時間。
它是繼60、7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憤怒青年」之後,90世紀末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車》便是反映這種現象題材的代表影片。
這部電影以「猜火車」為名意義深遠,當火車狂嘯過站時,誰也不知道這列匆匆行駛的火車,要將無處安放的他們載往何方。
《猜火車》被視為「1996年最令當代青少年感動,甚至讓放浪形骸、孤苦無依的那一部分人痛哭流涕的一部電影」,相較於他們的「憤青」前輩,這一代的迷途青年更為頹廢。
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它裡面沒有家長式的對於這一代年輕人苦口婆心的說教、沒有道德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可容納一切的港灣。更多的是對觀看者視覺、聽覺的衝擊和自己對於青春的認知。
它與筆者前面所描述的電影《夢之安魂曲》,看似兩部電影有很多的共同點:毒品、犯罪、頹廢、墮落但又天良未泯。但細細品味,這部電影還有一些它的特性是對於情誼、無知、背叛和暴力的深析。
在電影《猜火車》中,吸食毒品被作為了一種無可選擇的選擇成為了片中迷失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妄想掙脫而又不得。
在電影片段中,馬克的夥伴在空蕩寂靜的鐵道邊大喊著:「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而身邊的其他人在肆意狂笑——而這正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
他們在夢境中迷失,在嘈雜中混跡,諾大的一個世界卻沒有這群自甘墮落青年的容身之地。他們周圍如夢魘般的事物,侵蝕著他們每一寸皮膚,每一寸殘留的光芒。
這部歐洲的文藝電影風格就是如此,它不強加給你所謂的觀念,只是單純的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和深度刻畫人物,讓觀影者從中自己體會。
因為每一位觀影者的經歷、文化基礎、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有所不同,所以對於同一部電影、同一件事物、同一個人物,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認知。歐洲文藝電影推崇把思想還給觀眾自己。
而這類電影的導演通常只是通過鏡頭語言、人物對話、場景描述將自己的看法低調隱晦地表達出來,不會大張旗鼓的宣揚自己的觀念,也不會將自己的認識強加到觀眾的身上,給觀眾留有餘地和遐想思考的空間。
猜火車的青春終會完結,時間留給我們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