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歌舞團青年歌唱演員集體亮相《春風又綠江南岸》情景音樂會
「我喜歡的江南就像一幅水墨畫一樣富有詩意。」上海歌舞團青年歌唱演員席燕娟說。
《朱䴉》《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舞劇作品讓上海歌舞團在全國觀眾中打響了知名度與美譽度,28日晚在上海大劇院亮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情景音樂會則是該團聲樂部11位演員的一次集體亮相。「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底色,我們希望呈現一臺立足當代、年輕化的跨界音樂會,不光有江南地區的民歌,也有美聲和流行作品。」疫情期間開始策劃這臺音樂會的席燕娟說。「從選曲來說,這次音樂會不僅有江南的吳語歌曲,也擴展選取了具有典型江南文化意象、展現江南文化影響力的歌曲,比如袁隆平作詞的《我有一個夢》,水田稻浪就與江南文化有關。」項目監製柴志星表示。
於是,在《暮江春雨》《嫋嫋炊煙》《他鄉逢君》《繁華依舊》四個篇章中,觀眾不僅聽到了《漁光曲》《太湖美》《送別》《採茶舞曲》《茉莉花》等耳熟能詳的曲調,還有新創流行歌曲《我的綠水青山》、美聲唱法《那就是我》等作品。
跨界,還體現在不同藝術門類。高博文、夏慧瑩兩位評彈藝術家帶來蘇州彈詞開篇《西廂記·鶯鶯操琴》,高博文還在《採茶舞曲》中獻聲。這首浙江民歌重新編創了豐富的和聲,加入鋼琴和大提琴點綴,蘇州評彈的韻白與越劇音調的交融,如一問一答,頗有趣味。「創新不一定成功,但一定要試試。」席燕娟笑說,《採茶舞曲》在學校的時候就學過,這些年聽到的幾乎都是相似的唱法,「這次舞臺上有三弦、鋼琴、大提琴等好幾種中西樂器,演唱者也是最多的,以此呈現熱鬧、美好的勞動場景與氣息。」
令觀眾耳目一新的還有溫州民歌《對鳥》,「青翠飛過青又青哎/白鴿飛過打銅鈴哦/尖嘴鳥飛過紅夾綠/長尾巴汀飛過抹把胭脂哎……」一改過去經典版本中舒緩的節奏,速度活潑明快,人聲在琵琶的伴奏下更顯清脆空靈。
除了「會唱」,上海歌舞團的青年歌唱演員還在這臺音樂會上展現了「能演」的本領。音樂會沒有採取傳統的主持人串場,而是由兩位獨唱演員梁彬、周敏霞進行情境扮演,串聯起一個關於從淺入深領略江南文化魅力的故事。
舞臺上隨著歌曲情境變化的多媒體水墨畫卷也令觀眾讚嘆不已。柴志新說,這場音樂會更像是當代江南概念的一場「行為藝術」,不單是唱一首歌、表現江南的音樂風情,更以曲目全新的編配與融合,包括裝置藝術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表達江南文化不限於上海、不限於長三角的開放、包容與創新。
「疫情期間,對音樂會的構思,一開始只能在線上交流。當時正是春天,一個不平凡的春天。」談到音樂會的主題「春風又綠江南岸」,席燕娟感慨,在詩意中包含著美好的期許。「在考慮音樂會的情感基調時,大家一致希望,少些憂傷,多些明快。」席燕娟告訴記者,《春風又綠江南岸》主創團隊大多是80後、90後,「一群年輕人做成一件有意思的事。這是我們用歌聲獻給江南、獻給觀眾的一份禮物。」
據悉,《春風又綠江南岸》情景音樂會為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資助項目,未來有望通過文聯平臺走向更多城市,加入當地民間曲調、聯動當地藝術家,展現江南文化百花齊放的風貌。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