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若甫
每年年底,樂迷們總會將目光投向維也納金色大廳,期待那裡一年一度由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新年音樂會。2015年對於音樂之都維也納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因為今年是維也納環城大道落成的150周年。這條環繞維也納內城的景觀大道不僅擁有27間漂亮的咖啡館、豪華的國賓館、商鋪和宏偉的建築,更是一些家喻戶曉的音樂機構的所在地。不管是直接坐落於環城大道的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還是位於環城大道內的舉辦新年音樂會的金色大廳或展示維也納愛樂樂團歷史的音樂博物館,它們都見證了世界音樂史中最跌宕起伏的篇章。
音樂之都始於建築
維也納環城大道的歷史可以從1865年算起。就像很多景點一樣,這條長5.3公裡,寬57米的環路在更早的年代中一直是城牆,屬於軍事用途的防禦工事,用來抵擋土耳其人的侵略。隨著奧匈帝國逐漸強盛以及更多的鄰近地區併入維也納,人們日漸發現城牆阻礙了首都內城和外城的交通,也不利於城市拓展。因此,在1857年的《維也納時報》中,當時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聲明,表示「我希望維也納能夠拆除城牆,並打通市郊通往帝國中心的大道」。經過幾年的規劃和論證,1865年年中,弗朗茨·約瑟夫為環城大道壘下了奠基石。在其後50年的建設中,除了皇室和貴族之外,新興商人和大資本家紛紛入駐環城大道大肆開建,於是才有了如今環城大道的模樣。
如今的環城大道周圍坐落著不少樂迷耳熟能詳的音樂機構,首當其衝的便是維也納愛樂樂團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駐地金色大廳。雖然維也納早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年代便樹立起了音樂之都的形象,但直到環城大道建設完,包括金色大廳在內的第一批演出場所的出現後,維也納才真正確立起音樂之都的地位。比如1869年開幕的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870年開幕的金色大廳,1913年開幕的維也納音樂廳——這三座演出場所奠定了日後維也納的音樂會格局。
由建築開啟維也納音樂之都的說法雖然大膽,但不無道理。雖然維也納愛樂樂團早在1842年便創建,但直到1870年才搬進其歷史上第三個駐場——金色大廳,正式名稱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金色大廳幾乎成為與卡內基音樂廳並舉的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音樂廳,是有相當的底氣。這股底氣不僅來自於從開幕以來無數在那裡登臺的音樂家和首演的作品之巨、之高大上,也是緣於這座音樂廳超凡的建築聲學。在美國建築聲學專家利歐·柏仁內克撰寫的權威著作《音樂廳與歌劇院——音樂、聲學與建築》一書中,作者就在序裡開門見山地指出,「大部分人都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音樂廳是在1870年、1888年和1900年建造完成」,這三座音樂廳分別對應的是金色大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和波士頓交響音樂廳。在這三座音樂廳中,又以金色大廳「清晰明朗度勝過阿姆斯特丹,比波士頓則更加響亮」而居於首位。正是在這座音樂廳裡,馬勒、勃拉姆斯和勳伯格的諸多作品第一次響起,面對世人。
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人類的記錄在接二連三地被後人打破,但金色大廳的優質音響空間很難被後來者居上,這點似乎讓人難以置信。作者在書中用斯特拉迪瓦裡製作的小提琴來做比較,用來證明一些古舊的技術是技術革新也無法超越也無法破解的。
網絡時代的應變之道
然而,這座城市的音樂盟主們還是要順應時代變革,尤其是跟上網絡時代的步伐。在這方面,2000年開張的維也納音樂博物館(Haus der Musik)首當其衝。這座離金色大廳步行十分鐘就到,坐落於老城裡的博物館是奧地利的第一座音樂與音響博物館。因此,如何在其約6000平方米的展區內,展示整個奧地利的音樂地圖,博物館為此承擔了極其重大的社會壓力。博物館因此開發了全球也許是第一套商業運營的交互式模擬指揮系統,於2005年投入使用。這套系統允許遊客拿著指揮棒,對著巨大的屏幕指揮六首樂曲,在屏幕裡演奏的就是金色大廳裡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祖賓·梅塔簡單介紹使用說明後,樂團就會根據指揮棒的指示演奏,動作不均勻或者速度掌握不好都會迫使樂團停下來,這時就會有一位樂手站起來抱怨,遊戲結束。雖然這座博物館還設有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檔案室,並展出了許多施特勞斯家族的真跡,但對於許多樂迷而言,這個遊戲恰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此外,博物館也開通了手機app,在app裡有完整的中文版內容。
不過將維也納的音樂力量帶入到網絡時代的另有其主,那就是環城大道上的地標性建築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在前不久熱映的電影《碟中諜5》中,男主角伊森·亨特就在歌劇院裡一場虛構的《圖蘭朵》的演出中,挫敗了辛迪加的一場陰謀。雖然劇情純屬虛構,但發生在歌劇院裡的打鬥場面就是在總控室裡拍攝的。這個總控室除了要負責全部舞臺的燈光和道具置景以外,還要為歌劇院的網絡直播提供信號。網絡直播,就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面對新時代的回應。
如果說柏林愛樂樂團的數碼音樂廳(DCH)改寫了古典音樂的網絡在線傳播方式的話,那維也納人則把這一方式精益求精,並在技術上做到像沙赫飯店的巧克力糖球一樣天衣無縫。目前,該歌劇院除了成為全球首家推出民用版4K高清網絡直播測試的音樂機構外,還完成了對國際流行的電視盒的全方位兼容覆蓋,包括安卓、蘋果和亞馬遜電視,基本實現了完整的三大手持設備平臺接入。此外,歌劇院還通過奧地利國家電信Telstra的業務擴展,打算於2016年進入亞太地區,包括中國。
相較於柏林愛樂樂團數碼音樂廳的獨家性,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在其院長多梅尼克·梅爾和數碼項目負責人克里斯多福·維道爾的規劃下,第二步措施便是打造平臺。就像奧匈帝國時代的維也納是歐洲音樂界的舞臺一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也想把自己的直播服務升級為可以和其他歌劇院共享的平臺。目前,巴黎喜歌劇院、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柏林音樂廳、卡內基音樂廳、英國皇家歌劇院和國家大劇院等都在將自己原本的網絡直播服務接入到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平臺中。也就是說,歐洲乃至全球的觀眾,很快就能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在線平臺上欣賞到國家大劇院的自製歌劇的高清轉播。
平臺之爭利來圍繞著渠道之爭。總部位於香港的NAXOS唱片公司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很早就將主營業務從製作自製唱片轉到代理銷售其他獨立廠牌的唱片,繼而代理它們的網絡銷售,打造在線渠道,如今成為全球最大的音像製品在線分享平臺和物流服務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做法與NAXOS類似,從賣產品到鋪渠道,再到如今的打造平臺,其野心不僅在於孤立柏林愛樂的數碼音樂廳,更在於一統未來的歐美音樂會及歌劇樂季的在線直播業務,甚至染指亞太,真正做到遍及全球。
也許21世紀的維也納,除了豐厚的歷史名勝、三大演出場所及兩大樂團作為其音樂之都的基石之外,未來的競爭力便在如何稱霸網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