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李嘉誠一直是一個被神話的人物,其中關於李嘉誠的一個傳說就是李嘉誠現金非常多,多到他做生意從來不借錢。現在富豪做生意都需要靠銀行借貸,還有發行債券等等融資手段,因為只有依靠融資才可以以小博大。
很多人說李嘉誠是現金之王,他的地產、零售、電信、能源、電力、港口等等生意,都是現金流龐大的生意,所以不需要借錢,他自己就有非常多的錢。
另外還有很多人說,1996年張子強綁架李澤鉅,李嘉誠一天內就拿出了10億現金,成功救回了李澤鉅。於是很多人都說,今天能夠拿出10億現金的人也不多,更別說當年了。
因此很多人就說李嘉誠現金非常多,完全不需要跟銀行借錢,甚至李嘉誠的錢多到可以借給別人。比如說最近兩年李嘉誠就借了不少錢給香港另外一個富豪潘蘇通,借款都在百億的規模。
另外許榮茂等富豪收購李嘉誠的中環中心,李嘉誠也給買方提供了貸款。另外今年李嘉誠出售成都的項目,李嘉誠也給買方提供了貸款。
不過這些事情並不能說明李嘉誠就從不借錢。所謂的從不借錢不過是一個神話。這個世界沒有一個公司是不需要貸款。李嘉誠的長實集團今年上半年負債就上漲了6%,資產負債率達到了28.8%。
目前李嘉誠的總負債已經高達1296.87億。所謂從不借錢的李嘉誠,其實負債也超過了千億,是不是很多人想不到。其實在香港的四大地產公司裡面,長實集團的負債率是比較高的。新鴻基的負債率才在12%左右。
1296.87億的負債還僅僅是李嘉誠長實集團的負債,還不算上其他幾家公司的負債。事實上李嘉誠的長江和記負債更高,總計達到了3千億左右。
事實上李嘉誠做的生意雖然大部分都是現金流非常龐大的,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因為這些生意都是資金密集的生意,不管是地產、還是能源、電力、港口都是如此。這些生意都是前期需要巨大的投入,然後回收周期又非常長,肯定是需要銀行的支持。如果沒有銀行支持,李嘉誠肯定無法做到的。
李嘉誠的優勢在於,他在香港的地位跟口碑都比較好,而且他做的生意也是比較穩定的生意,所以李嘉誠可以靠著自己跟銀行的關係,拿到較低利率的貸款。這才是李嘉誠的優勢。
事實上李嘉誠不僅僅不是從不跟銀行借錢,相反他當年起家就是靠了銀行的幫助。70年代,李嘉誠就是靠了包玉剛的關係,搭上了滙豐銀行這個大財團,才可以迅速發家的。
當年李嘉誠為了搭上滙豐銀行,也算是煞費苦心。當時滙豐旗下的華人行大廈要重建,當時香港眾多的地產公司都有意跟滙豐合作,因為滙豐財大氣粗,誰都想賺滙豐的錢。不過李嘉誠卻是另闢蹊徑,他提交了一個非常好的設計方案,但是價錢卻是非常低的。
事實上李嘉誠要的就是跟滙豐結下好的關係,賺不賺錢不重要,因為李嘉誠知道,只有自己跟滙豐的關係打好,以後有的是賺錢的機會。於是李嘉誠當時給的方案不僅僅不賺錢,而且是不計成本的。
李嘉誠最後也成功拿下了整個項目,新的華人行建成之後,滙豐銀行十分滿意。這個事情李嘉誠已經跟滙豐達成了不錯的關係。後來李嘉誠打算收購和記黃埔,當時這家公司是託管在滙豐銀行手上。
李嘉誠通過了包玉剛的關係,成功從滙豐銀行手上收購了和記黃埔。正式這次合作,讓李嘉誠在香港一步登天,從一個二線富豪,一夜成為了香港頂級富豪。同時也因為這個合作,李嘉誠跟滙豐的關係更加緊密了。
後來滙豐銀行的大班退休,李嘉誠特意送了一座黃金的滙豐總部大樓雕像給他。這個黃金雕像高達1米,耗費了非常多的黃金造成,可以說是價值不菲。李嘉誠的發家,一半靠自己努力,另外一半就是靠滙豐的幫忙。
如果沒有滙豐的財力支持,李嘉誠在80年代不會發展這麼快。其實李嘉誠一樣也是會在銀行貸款,只是他的負債率沒有內地的地產富豪這麼多而已。內地的很多房地產富豪,他們的公司動輒7成甚至是8成的負債率。李嘉誠的負債率才2成多,顯然是低了很多。
當然李嘉誠負債率這麼低,跟長實最近幾年發展不好有很大的關係。過去幾年內地房地產公司發展十分迅速,他們不斷攻城略地,規模增長非常快,幾年之前千億房企非常少見,如今銷售額超過5千億的公司都有好幾家了。
李嘉誠的公司年銷售額去年才600多億,這幾乎就是一個二三線的房地產公司了。關鍵是李嘉誠很多地皮都是多年之前拿的,最近幾年一直沒怎麼拿地,李嘉誠的成本自然低,而且資金壓力非常小了。公司不拿地,自然就沒有開支,同時公司不停有收入進來,那麼負債自然降得非常快了。如果恆大跟碧桂園也學李嘉誠這種模式,那麼他們一樣也可以做到負債率非常低。
其實房地產公司負債率高並不是壞事,只是需要控制好風險,並且保證好現金流的運轉。其實李嘉誠很多東西都是被神話了,除了不從銀行借錢外,還有李嘉誠的隱形資產。雖然李嘉誠的資產是被低估了,但是並沒有傳說的那麼多。
李嘉誠現在的四大旗艦公司,2年內市值縮水了4千億,其實李嘉誠損失了不少。李嘉誠現在的總計資產不超過500億美元,並沒有外界傳聞的千億美元那麼多。另外李嘉誠一生也不是戰無不勝的,他的很多投資就都失敗了。比如說最近他賣掉赫斯基能源,就沒有在最高位的時候賣掉,而是在現在市值跌了9成的時候才出售。李嘉誠損失至少2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