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克幫助吳宇森通過《英雄本色》翻身後,兩人的合作也開始倒計時了。
曾經,徐克急著上馬《英雄本色2》,但吳宇森不願意。
雖然後來還是拍了,但吳宇森開始有所不滿。
漸漸地,徐克和吳宇森在創作理念上開始產生分歧。
這也使得吳宇森最終離開徐克的電影工作室,自立門戶。
而創業作,就是吳宇森野心頗大的:
《喋血街頭》
其實史詩片一直是吳宇森心心念念的。
後來,吳宇森也有了資本支持,也拍出了在資本上堪稱史詩的《赤壁》,《太平輪》。
但若論電影本身,我個人反而角色《喋血街頭》是吳宇森作品中,最接近史詩的片子。
那不是依託於資本的轟炸,而是依託於整個電影的概念,跨度,氛圍等。
吳宇森也覺得這是他最滿意的一部作品。
儘管當年票房慘遭滑鐵盧,但這也卻是吳宇森當時最滿意的,屬於他自己的江湖。
當年,這是香港電影製作費最為昂貴的一部:兩千萬。
內核,是吳宇森的兄弟情。
而吳宇森鍾意的這種兄弟情,這回被放到一個大的時代格局中:
60年代暴亂的香港,戰爭中的越南。
在這個故事中,角色在兩地輾轉,再回去卻已是另一番天地。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它也算是史詩了。
而大製作費做出來的效果,放到今天,我覺得也不輸於很多國產大片。
只是,這部有野心的電影票房的滑鐵盧,才有了後來的《縱橫四海》。
《縱橫四海》的出現,是吳宇森為了彌補《喋血街頭》帶來的虧損,用兩個月時間匆匆上馬而成。
加上賀歲檔,《縱橫四海》把《喋血街頭》賠了的錢賺回來了。
但吳宇森是不滿意《縱橫四海》的,他說道:
我覺得《縱橫四海》蠻多瑕疵的,前半部還好,是向法國電影《祖與佔》致敬,但是後面香港部分的戲太誇張了,變成兩種風格,好像不大協調,這是我個人蠻遺憾的。
後來,吳宇森多次公開表示,當年這部票房滑鐵盧的《喋血街頭》,依然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光是搜集資料就花了吳宇森四個月的時間,這在當時節奏飛快的香港影壇,是很少見了。
電影的改編,很大一部分是根據吳宇森的自身經歷。
梁朝偉,張學友,李子雄扮演的三個朋友,原型就是吳宇森和他的朋友。
梁朝偉扮演的阿B,就是吳宇森本人。
曾經的生活,被吳宇森放在了這部電影裡面。
他把自己曾經的生活,故事結合在了這部電影裡面。
梁朝偉的阿B,就是吳宇森本人。
張學友的阿輝,原型吳宇森幼時鄰居。
在面上看,這個開賭檔的鄰居,經常去打架,也常被警察追捕。
但在吳宇森看來,這個鄰居是被誤解的人。
於是,吳宇森經常掩護及保護對方。
幾番來回,兩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李子雄扮演的阿榮,則是另一個鄰居,其父是掃垃圾的。
片中,阿榮是背叛兄弟的奸險小人。
但現實中,這個鄰居的原型很努力。
一路從酒樓服務員,做到了酒店總經理。
友情,在吳宇森那裡,是一種很江湖氣的表達方式。
有架一起打,有酒一起喝。
兄弟被欺負,自然不分對錯,先幫兄弟出頭再說。
而女性角色(如袁潔瑩扮演的阿B老婆),則一如既往地,成為了兄弟戲份的註腳。
在《喋血街頭》裡面,吳宇森已經不再傾注《英雄本色》中那種鬱郁不得志了。
心境也隨風景變化,到了《喋血街頭》已成為大導演的吳宇森,傾注的是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隨波逐流。
空間也更大,因此,吳宇森對於本片的故事,也拍的更為殘酷和悲情,色調自然更偏向灰暗。
因為我以前的電影都在講友情,但是這個戲是反面的,是講背叛,友情的失落,就是當一個朋友變成不忠不義的時候,初心怎麼樣,到底還要不要堅持一份情意,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但戲又是帶有浪漫化的,那又是屬於兄弟間的浪漫。
做兄弟,不談利益。
也因此,才有梁朝偉和張學友的友情,與阿榮要金子不要兄弟的強烈反襯。
因此,戲味更濃。
但吳宇森卻也沒有因為要塑造這樣的反派而反派,而是給了合理的身世背景:
阿榮出身貧民區,父親收垃圾,這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讓他性格中更為自私。
他的背叛雖然讓人討厭,卻也合理。
所以,當初在阿B和阿輝決定跑路之時,阿榮毅然決定一起去。
不是為了兄弟,而是想著出去後,自己可能會出頭。
後來,在越南街頭遇到暴動,阿榮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們帶的那箱貨
在酒吧,阿B和阿輝奮不顧身去救淪落為妓女的香港歌星甄秀清,而阿榮卻只顧念自己搶到的一箱金子。
甚至為了金子,還譴責兩人這時候還要拖個累贅連累他。
在越南河邊,大家都忙著逃亡,他還是奮不顧身地要搶那箱金子。
做兄弟的,三個人一起出來,阿B想的是照顧好自己的兄弟,阿輝想著的是幫助好大哥,而阿榮想著的是,誰阻止我發達,兄弟都沒得做。
由此,故事一步步走向悲情。
尤其是在三人被越軍俘虜,越軍逼著三人殺其他俘虜的一段戲,張學友演的太好了。
這段戲,張學友扮演的阿輝,殺了三人。
一開始,對面那人和他無冤無仇,讓你近距離殺了他,怎麼下得了手?
於是,阿輝怕了,這第一槍,他是被迫開的。
那血濺到臉上之時,阿輝不敢看。
殺第二個人之時,阿輝已經接近精神崩潰。
這個時候心理上的折磨更甚於讓他去開那一槍。
精神已經弱到連站都站不穩了。
但不殺,就是自己死。
這樣的硬撐,很痛苦。
這一槍開出去,精神完全崩潰。
到了第三個人,則是一種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狀態。
也只能這樣來逃避了,痴痴笑笑,不告訴自己在做什麼。
不告訴自己害怕,不告訴自己殺人多殘忍,有的就是一種機械動作般地開槍。
看看這個表情,反而還笑的出來。
這已經是走到瘋的那一條分界線了。
這個笑,則完全是一種潛意識的東西,要逼著自己撐下去。
為了救阿輝,阿B主動站出來,要殺人給越軍看,讓越軍開心。
卻沒想到,越軍要阿B殺自己的兄弟阿輝。
這場戲裡面,吳宇森再次用了那種兄弟情的表達方法:
阿B:我說過,一起出來,就要一起回去。
接著,在前面的諸多氣氛渲染下,這一幕我覺得挺燃的:
突然一個開槍,一個側頭,接著兄弟一起反撲,殺出去!
第一次看的時候,本來以為這段殺人戲已經夠虐了。
沒想到後面更狠。
而在這一段戲中,又是張學友貢獻了精彩表演。
就在阿B再遇阿輝之時。
那時候的阿輝,已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因為自己的兄弟阿榮,往他頭上開了一槍。
雖然阿輝被救活了,但那個狀態,還不如救不活。
他在街頭幹著殺人的勾當,就為了拿錢買毒品止疼。
像一條狗一樣。
看看張學友的表演,表情痛苦,眼神傳達出信息。
看到他這樣生不如死,阿B決定幫他解脫。
這一槍,原本阿B是要對著阿輝的後腦勺開的。
但阿輝卻握著阿B的手,將槍移到心臟的那個位置。
看著兄弟,這一刻,兩人又是沒有言語,就憑眼神的交流。
一個終於相對平靜地要解脫了,死在自己兄弟手上。
另一個,卻留著眼淚,要親手殺了自己的好兄弟。
另外,吳宇森還通過梁朝偉的訴說,道出兄弟間的過去。
我們說過,有飯一起吃,有難一起當。我們自小就跟兄弟一樣,一起跟人打架,一起追女孩子。你整天叫我大哥,我說做朋友就夠了,朋友無所謂大不大哥的。
之後,兄弟兩人陰陽相隔。
而最後,回到香港的阿B找到阿榮,說:
你(對阿輝開的那一槍)那一槍,為什麼不開得準一點?
這句話之後,兄弟兩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連吳宇森自己也說,《喋血街頭》這種戲,只拍一部:
我覺得有種電影就是拍一個就夠了,如果再重現的話,好像我對人生也悲觀起來,也失去了意義,因為我做人蠻樂觀的,那個電影只是一時間的感受,我對人生還是充滿希望的,不會再重拍或者重現像《喋血街頭》那種題材的電影。
做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阿B和兩個兄弟一起出來,回去之時,卻單獨一人帶著另一個兄弟的頭骨。
回去後,第一件事,卻是殺了自己另一個曾經的兄弟。
這一世兄弟,走到這個下場。
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