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

2021-02-12 書目文獻

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

編著者:蒲松齡 撰;(清)徐康 批校

定價:200元

ISBN:978-7-5013-6790-0

出版時間:2020-07

裝幀:平裝

開本:32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青柯亭刻本在促進其廣泛流傳的過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晚清收藏鑑賞家徐康積數十年之力,對青柯亭本《聊齋志異》進行了批註,趙性禾過錄並經徐氏親校本現藏於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題跋文字敘述了批校過程,非常珍貴。將此本與何垠注釋本、何守寄評點本、呂湛恩輯注本、全校匯注集評本等比勘,在繼承前人評點、注釋的基礎上,徐康自己多所發揮,並顯示出獨特的角度,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次將其收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以餉專家讀者。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採。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於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採用鎖線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寫就的短篇小説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在中國古代小説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魯迅在《中國小説史略》中評價云:「《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魯迅:《中國小説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第一四七頁。在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僅有其稿本和傳鈔本流傳。清乾隆年間的青柯亭刻本是《聊齋志異》的第一個刻本,自此之後,很快風行天下,坊間紛紛翻刻,並且出現了注釋本、新評本、合評本、繡像本等等。《聊齋志異》現存主要版本有:一、蒲松齡稿本二百三十一篇,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文學古籍刊行社曾據以影印;二、康熙鈔本,殘存二百五十篇,藏於山東博物館;三、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張氏鑄雪齋鈔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一九七四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據以影印;四、二十四卷鈔本,藏於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〇年齊魯書社據以影印;五、乾隆黃炎熙選鈔本,存十卷,藏於四川大學圖書館;六、乾隆青柯亭刻本及其翻刻本等等。相關學者研究得知,山東博物館藏康熙鈔本,與稿本同出一源。對比兩卷重合者,無論行款還是內容,都是高度一致的,與稿本合璧的六卷,最能反映其原貌。青柯亭刻本對篇目順序、內容等有所改動,並不是忠實原本的版本,但其刻印對《聊齋志異》的傳播,是功不可沒的。清代對《聊齋志異》進行評點注釋的有王士禛、馮鎮巒、但明倫、何守寄、王芑孫、方舒巖、呂湛恩、何垠等。任篤行先生輯校《全校彙注集評聊齋志異》(清)蒲松齡撰,任篤行輯校:《全校彙注集評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本文比對徐康批校內容,主要參照此本,特此説明。,集有清一代多家評注大成,是現在頗便參閲的本子。但是,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録,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青柯亭刻本《聊齋志異》,標注為徐康批校本,任先生輯校本並未提及,且至今尚未引起學界的關注。除了見録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這部批校本《聊齋志異》還見於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卷九所載「徐康」條:「康又批註《聊齋志異》,餘見過録本。」吳則虞撰《續藏書紀事詩》,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第三六六頁。此次影印,即據此本,特述其特點、價值於下。

 

一、徐康生平著述

徐康生於清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約卒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壽七十五歲上下 沈津:《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序,《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序第一頁下。。徐氏字子晉,號窳叟,別署玉蟾館主,蘇州人。室名「神明竟」。他博雅嗜古,精於鑒賞,擅長書法。其存世著作有《前塵夢影録》二卷、《石室秘藏詩》一卷、《神明竟詩》一卷、《窳叟墨録》一卷等。《前塵夢影録》為徐氏最著之作,無需贅言。《石室秘藏詩》一卷、《神明竟詩》一卷為其子徐熙所刻,吳大澂題簽,前有沈秉成、潘鍾瑞二序,後有徐熙識語。據徐熙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題識,徐康善於為詩,有「《心太平軒詩稿》若干卷,會遭寇亂,散佚無復存者」,此二卷主要是其晚年所作。沈秉成評價其詩云:「言情體物,瀟灑出塵。」潘鍾瑞則曰:「簡樸蘊藉,擷古之腴,絶不撫唐規宋,取面目之近似。」(清)徐康撰:《神明竟詩·石室秘藏詩》,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刻本。《窳叟墨録》一卷,則是吳昌綬刊印《十六家墨説》時移録刪次其《前塵夢影録》前十頁而成,並非另一種著作。書前節録徐氏光緒乙酉自識,卷末記其概況云:「徐叟子晉精於鑒賞,少日在吳中猶聞緒論所著《前塵夢影録》,前十頁皆述明以來諸名家墨,特賅洽可傳,略為刪次,迻寫別行。夾注標案者,亡友元和江標建霞也。壬戌立夏吳昌綬記。」(清)徐康撰:《窳叟墨録》,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刻朱印本。《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有顧廷龍先生過録吳昌綬批語 (清)徐康撰,章鈺、顧廷龍等批校:《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其於前十頁論墨之處多有刪改考訂,正與此卷基本相合,可供參考。此外,徐康生於岐黃世家,曾批註其曾祖徐錦《心太平軒醫案》一書盧棣、楊亦豐:《對徐康眉批〈心太平軒醫案〉的初評》,《陝西中醫》二〇一三年第六期,第七五頁。。其簡單的傳記資料,散見於《[民國]吳縣志》《前塵夢影録》及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吳氏主要總結其作為藏書家、鑒賞家的特點,詩曰:「夢影前塵百感生,著書幸喜眼猶明。花田賓主今誰在,把筆淒然復自驚。」吳則虞撰:《續藏書紀事詩》,第三六五頁。其實,徐康還對《聊齋志異》做了細緻的詮注工作。

 

二、批校本的基本情況

 

書內除了卷前和末尾有徐氏長跋,在卷二—十六之末,還分別有一則簡短識語。為了方便大家瞭解詳情和研究,全部移録於此:卷前墨筆跋語:「性禾世講為摯友趙次公之侄,識之十餘年矣。恂恂儒雅,好學不倦。知餘十餘年前曾將《志異》詮釋,其時為兩兒邂兵奔走,久拋筆硯,若重督課,年皆二十外,扞格不入,思作捷徑,以明曉字義,為之句疏字剔,指其作題行文之意,凡經數十寒暑。後身愈衰朽,往往於枕上臥書,旁行側上,潦草已極。性禾逐本假去移書,僅四五月全部録畢。餘喜其既勤且敏,真佳子弟也。將來再至虞山,當為細校。若人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此書亦作如是觀。光緒十年八月杪日雨窗,書於神明竟。窳叟。」鈐印「徐康」。卷二末墨筆:「光緒丙戌三月初八日校於舊山樓右非昔軒。窳叟。」卷三末墨筆:「丙戌三月十二日校。窳叟。」卷四末墨筆:「丙戌三月十四日校。窳老人。」卷五末墨筆:「三月十四日齋日,在舊山樓下校。窳叟,時年七十三。」卷六末墨筆:「丙戌三月,窳叟校。」卷七末墨筆:「三月十四日校。」卷八末墨筆:「三月望校於舊山樓下。窳。」卷九末墨筆:「丙戌三月望非昔軒。窳。」卷十末墨筆:「三月望,窳校。」卷十一末墨筆:「三月望校,窳。」卷十二末朱筆:「光緒丙戌三月十七日,窳校。時年七十三。」卷十三末墨筆:「丙戌三月十七日校於非昔軒。窳。」卷十四末墨筆:「丙戌三月既望,窳叟校。」卷十五前朱筆窳舊句:「微雨怒生當前筍,嫩晴喜放及時花。」卷十六墨筆:「三月十七日。窳校。」又墨筆跋:「光緒十二年丙戌三月朔,至虞山下榻次翁舊山樓下。小阮性禾以手過拙批註《聊齋》囑為校正。隨窮數日之力了畢。性禾臨過批時誤字不少,自九、十卷以後漸少,此即學問日益處,鍥而不舍,金石可開。勉之。七十三窳叟康記。」鈐印「徐康」。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網站、卡片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著録此書為「乾隆青柯亭刻本,徐康批校」。為了減少枝蔓,此處不對該刻本進行過多探討。細讀跋文,不難發現,這個本子並非徐康手批本,而是他的摯友趙宗建的侄子趙性禾於光緒十年的過録本,他作跋語於前,對自己詮注《聊齋志異》的過程和趙性禾過録做了簡要的説明,並表示日後再行校對。光緒十二年三月,徐康再到虞山舊山樓,用半個多月時間,通校趙氏過録本,改正錯字不少。兩年之後,徐康去世,如今其手批本不見存於世,而其校勘題跋的這個過録本被幸運地保存了下來,讓我們能一睹徐康批校的細節,實在是不幸之萬幸。
卷內鈐印有「蓉汀氏珍藏」「德符」「徐康」「忍饑誦經」「南宮窳叟徐康」「子晉」「窳叟」「不昧」「厚基」「亥有二首六身」「東海」「漚客」等印。印章大部分為徐康所鈐。「蓉汀氏」未詳何人,待考。「厚基」當為許厚基,字博明,流寓蘇州。近代蘇州著名藏書家。

 

三、批校內容及其價值

如上文所言,此本是趙性禾過録徐康手批,絶大多數朱筆批校為其手書,而對硃批的墨筆校改,則是徐康校改痕跡。全書十六卷,著墨非常均勻,從序跋(卷前依次是餘集序、唐夢賚序、趙起杲弁言、《淄川縣志》載「聊齋小傳」、聊齋自識、高珩題識、「刻聊齋志異例言」)到正文,逐篇圈點、「詮注」,一絲不苟,過録和校改都非常認真。從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對正文的題注,字詞、人名、地名、典故等註解,總評等幾個方面,在繼承前人評點、注釋的基礎上,自己多所發揮。下面一一舉例説明。首先説題注。這裡的題注,指徐氏對《聊齋志異》篇題的注釋。注釋短則一字,長則數行。從內容來看,大約有兩個層面。一是對故事類型或主角身份進行界定,如卷一《考城隍》《瞳人語》《陸判》等下注「神」,《嬌娜》《玉成》《青鳳》《賈兒》《董生》等下注「狐」,《畫皮》下注「怪」,《畫壁》下注「幻想」;卷二《聶小倩》《水莽草》《任秀》下注「鬼」,《蓮香》下注「狐鬼」,《阿寶》下注「情痴」,《鳳陽人士》下注「非人非鬼」,《張誠》下注「孝悌」,《小人》下注「邪術」;卷三《王者》下注「幻術」,《保住》下注「異能」,《香玉》下注「花妖」;卷四《申氏》下注「龜妖」,《阿纖》下注「鼠精」,《瑞雲》下注「仙術」;卷五《續黃粱》等下注「幻想」;卷六《劉海石》下注「狸」,《汪士秀》下注「魚精」,《翩翩》下注「仙」,《庚娘》下注「盜」;卷七《郭秀才》下注「鬼魅」,《鴿異》下注「癖」,《八大王》下注「鱉妖」,《葛巾》下注「牡丹妖」,《黃英》下注「菊花妖」;卷十一《布商》下注「佛」;卷十二《崔猛》下注「俠」,《紉針》下注「雷」;卷十三《口技》下注「技藝」,《段氏》下注「妒婦」,《二班》下注「虎」,《噴水》下注「怪」;卷十四《沂水秀才》下注「鄙陋」,《死僧》下注「貪痴」,《地震》下注「災異」;卷十六《邑人》下注「果報」,《王子安》下注「科場」,《牧監》下注「寓言」,《某乙》下注「賊」,《太原獄》下注「良吏」等等。概而言之,以故事主角而論,大致有「神」「仙」「佛」「妖」「精」「鬼」「怪」「人」幾種,每類之下又有子類,如鬼有「知己鬼」「痴情鬼」等,「精」有虎精、狐精、鼠精、魚精等等,「人」則分俠、盜、賊、孝悌、妒婦等等;以故事內容而論,則有寓言、幻想、邪術等等。從這些簡單的標注不難發現,徐康在閲讀註解《聊齋志異》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對其中的故事有意識地進行內容上的分類。
徐氏題注第二層次,首先是對故事源頭的揭示或補注相關知識和史實。如卷二《嬰寧》註:「嬰寧見《莊子》。」按,《莊子·大宗師》:「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者也,攖而後成者也。」(宋)呂惠卿撰:《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第九八頁。卷三《織成》註:「按,織成乃錦業,織成五採者,始於唐時,如今鬼手貢帶之類,取以名婢,主自風雅。」《水災》註:「吳門於道光三年淮城以下高堰倒,江浙大受其害。西北地高少湖,一旱即成災,非若江浙水鄉。」卷四《白秋練》註:「白魚精。此魚江海多有之,一名鮠魚,其肚潔白,最益人胃。小目,口在頜下,高背無鱗,通體白皙。」其次,對故事整篇內容和思想的把握和概括。如卷一《考城隍》註:「滿腹牢騷,首篇即書此,謂衹能考試於冥中耳。」卷一《瞳人語》下註:「懺悔。佛氏曰懺悔,吾儒曰自新。」第三,與同時代其他文言小説的簡單比照。如卷一《長清僧》下注(按,此為徐康墨筆校補內容):「借屍易形,《閲微筆記》中有之,《柳厓外編》中亦有。」第四,對故事內容提煉,進而發出感慨或簡短評價,頗似篇末總評功能。如卷三《瑞雲》註:「聊齋生平少知己,此託之狎邪。」卷四《書痴》註:「書之為物,末進首出,流浪子弟視如深愁,故比先賣,不知祖上銖積寸類而得。」卷五《續黃粱》註:「始念是妄想、隨想,成因竟成炙手可熱之境,後失意隨現苦趣。」《胡四相公》註:「言兄弟情薄不及狐。前卷西席姓胡,此亦姓胡,胡者,狐也。」卷六《連城》註:「此篇所重在知己二字,恐亦是寓言。閲後評蛾眉一笑,當知之。」《羅剎海市》註:「此寓言代哭。蓋抱才不能行於中原,而行於海外又不行,乃至龍宮始吐氣,難矣。」
其次,徐氏對《聊齋》字詞、人名、地名、典故等做了較為詳盡的註解,並補注了為數不少的史料,與文義、故事等相佐證,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一是音注,大致有直音、反切、注聲調等幾種方式。直音最多,如卷一《考城隍》「廨」旁註「音解」,《瞳人語》「佻」旁註「挑」,「茀」旁註「音弗」,「覷」上注「音趣」,「掬」旁註「菊」,「颺」旁註「揚」,「眯」旁註「迷」,「瞼」上注「音檢」,「翳」旁註「衣」,「簌」上注「音速」,「尀」上注「即叵音」,「眶」旁註「匡」,「溉」旁註「蓋」,「闢」旁註「音匹」,「膜」旁註「音莫」,「忸」上注「音紐」等等;有見於何垠注釋者,也有徐氏所注。徐氏所注直音,還有一種情況,如《考城隍》「幩」旁註「音文」,《瞳人語》「抓」旁註「音查」,「裂」旁註「音力」,「褻」旁註「息」,「侮」旁註「音父」等,這些初看有些彆扭,與現在的讀音有不小的差異。其實,這正體現了徐氏注音的特點——善用方言方音,檢《蘇州方言詞典》等工具書,這些字在蘇州方言的讀音與徐氏所注是基本吻合的,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反切是古人注音的常用方法,這裡當然也不例外。如《瞳人語》「赧」上注「乃版切」,按《説文》:「赧,從赤,(服)聲。」王筠《句讀》作「(撚)聲」(王筠説為確);《廣韻》:「奴板切。」此處何垠注「音戁」,「戁」字亦非常見字,於此直音作注,顯然不如徐氏所注反切高明。《陸判》「湔」上註:「子延切」。按《廣韻》:「湔,子仙切。」此外,還有直音與反切兩注者,如《瞳人語》「覘」旁註「音穿,醜廉也」,按「覘」,《廣韻》:「醜廉切。」在一些字的注音上,徐氏除了註明「音×」之外,還註明「×聲」,對於一些破音字,還標注了「亦音×」或「俗音×」,或「據文義當都×聲」。如卷一《陸判》篇中「蘸」上注「音斬,去聲」,「靨」上注「音押,俗音乙」,「墮」旁註「音灰,亦音度」,「從人馬」之「從」旁註「去聲」等等。總體上説,徐氏在注音上花費的精力比較多,為我們保留了一些重要的語音資料和蘇州方音素材。二是語詞註解,簡潔明瞭,點到即止,少有冗繁的考證。如《考城隍》中「疾」,注「帶病也」,「鏤膺」旁註「馬飾」,《瞳人語》「不持儀節」旁註「不守規矩」,「薄尾綴之」注「跟隨其後」,「瞼」上注「眼皮」,「劇」上注「甚也」等等,有的節録前人註解,前人無解處則自注其意,文字簡潔,文義明曉,易於理解。三是人名地名的注釋,人名之下,簡述生平出處,地名之旁,注出所屬區域及沿革等,頗資參考。如《畫壁》「都中」上註:「今順天府。」《嶗山道士》「嶗山」上註:「《齊乘》:大勞、小勞在山東即墨縣東南六十裡,又名勞盛山。又見顧寧人《山東考古録》。」《瞳人語》「長安」上註:「漢唐長安在陝西,晉初與宋五代皆汴洛,晉南渡在金陵,前宋齊梁陳亦然,金元明在直隸,本朝因之。」《陸判》「陵陽」上註:「安徽宣城宛陵地。」「蘇溪」上註:「小地名。」「太華」上註:「在陝西有太華山。孫曰:華陰,五嶽中之西嶽。」等等。三是對典故的溯源,言簡意賅,不加贅語。如卷一《考城隍》「白顛馬」上注「《詩·秦風》:有馬白顛。額有白毛,謂之的顙。」《陸判》「迎刃而解」上註:「《莊子》句。」「數武」上注「數步,見《禮記》。」「曰渾曰深」上註:「此用晉王渾弟兄名典。」「佩刀宜贈渾也」旁註:「用呂虔贈刀事,見《三國志》。」僅僅點明出處,並未細緻展開,這主要是因為注者對典故較為熟悉,無需長篇纍牘。當然,對今天的讀者而言,這樣的註解,則無法滿足要求了。四是補注與文義、故事相關的史料,詳實可據。如《長清僧》註:「乾嘉時長沙唐仲冕號陶山,本山左岱山僧,轉劫而自知之。入都引見,曾至僧寺,舉目了了,頓悟前因,遂作《岱覽》一書,刊行後升陝西方伯。遺命囑其子孫藏陶山山,即岱宗之旁。子為鏡海太常。吳梅村之婿為素安中堂子,乙榜,能記三世。因見吳詩注及國初人説部。」《陸判》有:「中舉。國初及乾隆中當沿明人制度,士子習一經,自注卷面,入場後,即分送房師亦習此經者薦卷。」等等,這些材料是徐氏根據自己所知史料進行必要的補充,以便對《聊齋》所記故事所反映的現實生活進行直接的瞭解,值得特別重視。第三,在一些故事的篇中,有對精彩語句的點評,一些故事的篇末,又批有「總評」,兩相結合,相得益彰。而徐氏這些評語,並非鈔自前人,絶大部分是自己對文中精彩之處和所反映內容思想的評點。卷一《考城隍》文中有評二處:一是「文中有云: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之上有「文亦奇特,與題相稱」;二是「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月無燈夜自明』之句」上評:「真是鬼詩蕭颯之至。」《瞳人語》末句「鬼神雖惡,亦何嘗不許人自新哉!」圈出,並在其上評:「勸懲之詞。」等等,或對文章結構品評,或對妙文佳句賞析,或就內容點出精髓所在,雖然衹有短短數字,卻起到很好的導讀和指引作用。其卷末評語則有對全篇故事源流的追溯、故事性質的判別、精彩結尾的品評等等。如《陸判》末評:「此亦寓言。面目換當可,若心換則豈有是理?一切皆不明本人之事矣。《莊子》云:七日而渾沌七竅盡鑿,亦死矣。」又云:「湔腸伐胃,三國華佗傳事。言醫病非去愚益慧術也。」又如卷四《珊瑚》末評:「此篇無詼諧一字,其勸世良言,宜熟誦之。」卷五《狐諧》末評:「一結有千鈞之力,又如騎駿馬飛馳道路,忽然勒住。」《連瑣》末評:「溪山悠然無盡,化工之筆。」《夜叉國》評:「至此始暢罵矣。」卷六《劉海石》評:「此恐亦寓言。凡中年喪妻而子女已年長者,忽興至納妾,無不引狸入室,可不戒哉?」卷六《毛狐》評:「先生長句不累墜,短句極明簡,不能學也。」卷六《青梅》評:「大可演為傳奇。」卷六《八大王》評:「賦共五段,末四言最佳。」枚舉數例,足以辨明大概。如文章開始所言,《聊齋志異》存世批校本有數家之多,通過近年來學界的考察和揭示,絶大部分已經進入研究者的視野。而此部徐康批校本,一直沉睡在西北師大,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通過對原書基本情況的揭示、徐氏批校內容的初步勾勒,我認為此批校本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亟待學界關注。首先,這是徐康耗費數年心力詮釋的成果,以其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史料,為我們研究《聊齋志異》的內容提供了有益參考。其次,徐氏音注頗具特色,為我們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蘇州方言資料,值得吳方言研究者注意。第三,徐氏對典故的詮釋雖然是點到即止,但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綫索。而其對字詞、地名、人名的註解,對相關史料的增補,相當部分的資料在現有《聊齋志異》注釋評校中是沒有的,這無疑對我們今人理解聊齋故事內容,進一步闡釋故事思想有很大的幫助。第四,徐氏的文中評語和總評雖然從數量上無法與但評、何評等相提並論,但也有自身明顯的特點,在把握故事行文結構、揣摩學習留仙精彩語句、總結故事思想等諸多方面都可以視作對前賢有益的補充。今得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慨允,據原書高清掃描,影印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方便讀者閲覽和學界研究。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〇二〇年五月

第一冊

徐康跋  三

餘集序  七

唐夢賚序  一三

弁言  一七

聊齋小傳  一九

聊齋自誌  二一

高珩題記  二五

刻聊齋志異例言  三一

目録  三七

卷一  五七

卷二  一六五

第二冊

卷三  一

卷四  一三五

第三冊

卷五  一

卷六  一三一

第四冊

卷七  一

卷八  一三三

第五冊

卷九  一

卷十  一

第六冊

卷十一  一

卷十二  一三五

第七冊

卷十三  一

卷十四  一三五

第八冊

卷十五  一

卷十六  一三一

轉自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薦書 |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
    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編著者:蒲松齡 撰;(清)徐康 批校定價:200元晚清收藏鑑賞家徐康積數十年之力,對青柯亭本《聊齋志異》進行了批註,趙性禾過錄並經徐氏親校本現藏於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題跋文字敘述了批校過程,非常珍貴。將此本與何垠注釋本、何守寄評點本、呂湛恩輯注本、全校匯注集評本等比勘,在繼承前人評點、注釋的基礎上,徐康自己多所發揮,並顯示出獨特的角度,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次將其收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以餉專家讀者。
  • 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
    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編著者:蒲松齡 撰;(清)徐康 批校晚清收藏鑑賞家徐康積數十年之力,對青柯亭本《聊齋志異》進行了批註,趙性禾過錄並經徐氏親校本現藏於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題跋文字敘述了批校過程,非常珍貴。將此本與何垠注釋本、何守寄評點本、呂湛恩輯注本、全校匯注集評本等比勘,在繼承前人評點、注釋的基礎上,徐康自己多所發揮,並顯示出獨特的角度,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次將其收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以餉專家讀者。
  •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宋本杜工部集》
    【其他亮點】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一九五七年商務印書館據此本影印出版,列為《續古逸叢書》第四十七種。其缺葉數處,悉據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錢曾述古堂抄本《杜工部集》配補,學人始得獲見此稀世珍本。全書綫裝六冊,共二十卷,其中詩十八卷,卷一至八為古體詩,卷九至十八為近體詩,共一千四百一十首;末二卷為文賦,計二十八篇。前有王洙記,末附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王琪後記、裴煜補遺九篇、毛扆跋、張元濟跋。
  •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套色本(馮其庸序言)
    新書介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全八冊)(清)曹雪芹
  • 古籍新書·2020年秋季|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
    國學經典典藏版系列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傳承創新,從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精心篩選最具代表性的典籍,鑄就百部「國學經典」。《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全80冊)王建朗 馬忠文 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本書為「珍稀日記手札文獻叢刊」系列之一種,精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
  • 石隱園:《聊齋志異》誕生地
    他在石隱園內建起宏大軒敞的藏書樓,名曰「萬卷樓」,專門收藏他自己的著作及購得的珍貴藏書,最盛時達十餘萬冊,當年與寧波的「天一閣」齊名。  沒有西鋪的萬卷樓,就沒有《聊齋志異》的誕生。年輕時的蒲松齡熱衷功名,曾數次赴濟南參加鄉試,西鋪村是他的必經之路。相傳蒲松齡在考試的路上,正巧遇到畢家晾曬書籍。
  • 數據集示例【聊齋志異】
    、吳京、元華《聊齋之花姑子》,2004年,大陸,導演:江海洋、曹駿華 主演:張庭、邱心志、王豔、沈曉海、寧丹琳《聊齋之龍飛相公》,2005年,大陸,主演:陳彥、謝元真、關禮傑、孫耀威、午馬《聊齋之粉蝶》,2005年,大陸,主演:張瀟瀟、沈世朋、謝元真、陳彥、關禮傑《聊齋1》,2005年,大陸,導演:吳錦源、黃偉明、衛翰韜 主演:黃曉明、林志穎、
  • 新書介紹:清代閨秀集叢刊續編(全三十二冊)
    此外,筆者編纂《續編》注意採用較全較優的版本,如李心敬《蠹餘草》,《江南女性別集初編》的《整理說明》稱其採用了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二餘詩集》本,其卷前曹錫寶序有四處缺損,以□□表示。《續編》收錄的是南京圖書館所藏乾隆刻《二餘詩集》本,此版本完好無損。《續編》同時收錄了上海圖書館所藏清嘉慶刻《書三味樓叢書》本。影印面世後,讀者可自行比對兩個版本,獲得更完整的信息。
  • 新書推薦 | 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全65冊)
    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全65冊)  編著者:西南大學圖書館 編  定價:46000元    二  作為一場本源於「青萍之末」凡二十載乃得各派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的社會運動,作為回應跨世紀「三農」這一重大本土化現實問題的社會實踐,雖然進入今日公眾視野的鄉村建設宏大敘事屈指可數,但據當年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調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全國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團體和機構有六百多個,先後設立的各種試驗區有一千多處,呈現出「群體性」和「多樣化」特點。
  • 《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
    原標題:《聊齋志異》即將出版法文繪圖本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深度解讀】 法國映象出版社與北京外研社今秋在巴黎推出《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將蒲松齡《紅玉》等五十餘篇名作配以清朝畫家的精美插圖,首次在西方面世。法國最大的出版集團弗納克宣告:中國文學經典《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將於11月9日出版。
  • 聊齋志異之小謝——唐寧
    當初的《聊齋志異》系列真的聚集了好多美人,風情靈動的女子、古靈精怪的女子、妖豔動人的女子在小編心目中,既溫柔又可愛的女子就是唐寧姐姐飾演的小謝啦當初真的好喜歡小謝哦,她溫柔知禮,又不缺乏可愛的師妃暄也是驚豔了小編的童年那個時候年少,關注的點竟然是在師妃暄的名字上,就覺得怎麼會有人叫這麼好聽的名字呢嘿嘿嘿戴著面紗也難掩唐寧姐姐的盛世美顏,她在小編心目中也是小仙女般的存在了電視劇中的小謝最後投胎重生成人啦,和陶望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霍思燕姐姐也在《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然而,採納的「人種志」視角竟未提及《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名字,概因不將之視為一代文豪所致,更沒有凸顯《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經典中的重要地位。法國知名作家阿納託爾·法朗士對遙遠的東方「中華帝國」知之寥寥,但在讀了陳季同的《中國故事》後,卻也以「中國故事」為題,在「時報」上撰文,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定性為「民間故事」。
  • 讀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不可不讀《聊齋》 不讀《聊齋》,不知天下竟有如此奇聞異事.
    《聊齋志異》初稿出來,就逐漸在朋友間流傳,隨後越傳越廣,名聲遠揚。但蒲松林那時真的太窮了,沒有財力來把這本書刊印出來,直到他過世後,乾隆三十一年,才有人將《聊齋》刊印出來。目前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被全球的名人大力的推廣。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我們下面就其中的《畫皮》、《嬌娜》、《小翠》、《連城》、《蓮香》、《小謝》、《連瑣》、《白秋練》這八篇文章進行分析研究,看看蒲松齡究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擁有起死回生現象的世界。在《聊齋志異》當中有一些人是通過仙人、仙藥、道士、狐仙或鬼的幫助下得以起死回生。
  • 【聊齋】孫啟新:聊齋志異刪去唐夢賚納婿的篇章
    此詩序文曰:「青城範神童八歲射覆,無所不知。問:"以餘尚得見其成立否?"即疾應日『見』。問:"尚得見太平否?"即連應曰:『見,見。』二語頗合詩,以志之。"據唐夢賚詩文可知,青城縣有一範姓神童,其答問頗合唐夢賚之意。            委託文友孟慶堯先生查閱《青城縣誌》,有一則資料對此記敘詳細。
  • 《貴州文庫》第三批94冊圖書出版發行
    《貴州文庫》既要取先行各省叢書之優點,又要保持貴州本土之特色;既徵漢族典籍,又採含少數民族文獻,而這一切都基於摸清我省古籍文獻的「家底」,有版本目錄學的支撐。  貴州歷史文獻的經典集成  自2016年3月啟動,2017年12月推出首批10種53冊圖書,到2018年12月出版第二批28種92冊,再至今年推出14種94冊,《貴州文庫》本著「精選精編精印」原則,系統發掘、整理貴州歷史文化文獻資源,重點收錄貴州這片土地自有人文典籍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經典文獻遺存,主要包括貴州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非貴州籍人士在貴州工作生活期間的代表作品以及其他涉及貴州內容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品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自蒲松齡40歲《聊齋志異》成稿後,因家庭貧困無力刊印發行,最初的時候全憑愛好者手抄流傳。直至在蒲松齡逝世51年後,才第一次在浙江刊印發行。從20世紀20年代起,根據小說原本改編的影視劇,約有70多個版本。
  • 不讀《聊齋》,不知天下竟有如此奇聞異事.
    《聊齋志異》初稿出來,就逐漸在朋友間流傳,隨後越傳越廣,名聲遠揚。但蒲松林那時真的太窮了,沒有財力來把這本書刊印出來,直到他過世後,乾隆三十一年,才有人將《聊齋》刊印出來。目前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被全球的名人大力的推廣。
  • 聊齋志異「特殊版本」入手記
    作者 | 北平狂人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收集聊齋志異的各種版本特別熱情。大小書攤,不同的書店,網上幾大平臺,都留下了我孜孜尋找的足跡。聊齋志異對於人的這種魔力,應該是影響了不同層次的人,影響了不同城市,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愛好者。它從最開始的傳抄本,到後來的木刻本,再到後來的石印本鉛印本,一直到今天的膠印本,版本不可謂不複雜,所以想收集齊全也相當不容易。在收集了一部分當代印刷本以後,又開始接觸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