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全八冊)
編著者:蒲松齡 撰;(清)徐康 批校
定價:200元
ISBN:978-7-5013-6790-0
出版時間:2020-07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青柯亭刻本在促進其廣泛流傳的過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晚清收藏鑑賞家徐康積數十年之力,對青柯亭本《聊齋志異》進行了批註,趙性禾過錄並經徐氏親校本現藏於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題跋文字敘述了批校過程,非常珍貴。將此本與何垠注釋本、何守寄評點本、呂湛恩輯注本、全校匯注集評本等比勘,在繼承前人評點、注釋的基礎上,徐康自己多所發揮,並顯示出獨特的角度,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次將其收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以餉專家讀者。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採。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於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採用鎖線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寫就的短篇小説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在中國古代小説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魯迅在《中國小説史略》中評價云:「《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魯迅:《中國小説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第一四七頁。在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僅有其稿本和傳鈔本流傳。清乾隆年間的青柯亭刻本是《聊齋志異》的第一個刻本,自此之後,很快風行天下,坊間紛紛翻刻,並且出現了注釋本、新評本、合評本、繡像本等等。《聊齋志異》現存主要版本有:一、蒲松齡稿本二百三十一篇,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文學古籍刊行社曾據以影印;二、康熙鈔本,殘存二百五十篇,藏於山東博物館;三、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張氏鑄雪齋鈔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一九七四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據以影印;四、二十四卷鈔本,藏於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〇年齊魯書社據以影印;五、乾隆黃炎熙選鈔本,存十卷,藏於四川大學圖書館;六、乾隆青柯亭刻本及其翻刻本等等。相關學者研究得知,山東博物館藏康熙鈔本,與稿本同出一源。對比兩卷重合者,無論行款還是內容,都是高度一致的,與稿本合璧的六卷,最能反映其原貌。青柯亭刻本對篇目順序、內容等有所改動,並不是忠實原本的版本,但其刻印對《聊齋志異》的傳播,是功不可沒的。清代對《聊齋志異》進行評點注釋的有王士禛、馮鎮巒、但明倫、何守寄、王芑孫、方舒巖、呂湛恩、何垠等。任篤行先生輯校《全校彙注集評聊齋志異》(清)蒲松齡撰,任篤行輯校:《全校彙注集評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本文比對徐康批校內容,主要參照此本,特此説明。,集有清一代多家評注大成,是現在頗便參閲的本子。但是,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録,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青柯亭刻本《聊齋志異》,標注為徐康批校本,任先生輯校本並未提及,且至今尚未引起學界的關注。除了見録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這部批校本《聊齋志異》還見於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卷九所載「徐康」條:「康又批註《聊齋志異》,餘見過録本。」吳則虞撰《續藏書紀事詩》,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第三六六頁。此次影印,即據此本,特述其特點、價值於下。
一、徐康生平著述
徐康生於清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約卒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壽七十五歲上下 沈津:《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序,《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序第一頁下。。徐氏字子晉,號窳叟,別署玉蟾館主,蘇州人。室名「神明竟」。他博雅嗜古,精於鑒賞,擅長書法。其存世著作有《前塵夢影録》二卷、《石室秘藏詩》一卷、《神明竟詩》一卷、《窳叟墨録》一卷等。《前塵夢影録》為徐氏最著之作,無需贅言。《石室秘藏詩》一卷、《神明竟詩》一卷為其子徐熙所刻,吳大澂題簽,前有沈秉成、潘鍾瑞二序,後有徐熙識語。據徐熙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題識,徐康善於為詩,有「《心太平軒詩稿》若干卷,會遭寇亂,散佚無復存者」,此二卷主要是其晚年所作。沈秉成評價其詩云:「言情體物,瀟灑出塵。」潘鍾瑞則曰:「簡樸蘊藉,擷古之腴,絶不撫唐規宋,取面目之近似。」(清)徐康撰:《神明竟詩·石室秘藏詩》,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刻本。《窳叟墨録》一卷,則是吳昌綬刊印《十六家墨説》時移録刪次其《前塵夢影録》前十頁而成,並非另一種著作。書前節録徐氏光緒乙酉自識,卷末記其概況云:「徐叟子晉精於鑒賞,少日在吳中猶聞緒論所著《前塵夢影録》,前十頁皆述明以來諸名家墨,特賅洽可傳,略為刪次,迻寫別行。夾注標案者,亡友元和江標建霞也。壬戌立夏吳昌綬記。」(清)徐康撰:《窳叟墨録》,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刻朱印本。《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有顧廷龍先生過録吳昌綬批語 (清)徐康撰,章鈺、顧廷龍等批校:《自莊嚴堪藏諸家批校本前塵夢影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其於前十頁論墨之處多有刪改考訂,正與此卷基本相合,可供參考。此外,徐康生於岐黃世家,曾批註其曾祖徐錦《心太平軒醫案》一書盧棣、楊亦豐:《對徐康眉批〈心太平軒醫案〉的初評》,《陝西中醫》二〇一三年第六期,第七五頁。。其簡單的傳記資料,散見於《[民國]吳縣志》《前塵夢影録》及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吳氏主要總結其作為藏書家、鑒賞家的特點,詩曰:「夢影前塵百感生,著書幸喜眼猶明。花田賓主今誰在,把筆淒然復自驚。」吳則虞撰:《續藏書紀事詩》,第三六五頁。其實,徐康還對《聊齋志異》做了細緻的詮注工作。
二、批校本的基本情況
書內除了卷前和末尾有徐氏長跋,在卷二—十六之末,還分別有一則簡短識語。為了方便大家瞭解詳情和研究,全部移録於此:卷前墨筆跋語:「性禾世講為摯友趙次公之侄,識之十餘年矣。恂恂儒雅,好學不倦。知餘十餘年前曾將《志異》詮釋,其時為兩兒邂兵奔走,久拋筆硯,若重督課,年皆二十外,扞格不入,思作捷徑,以明曉字義,為之句疏字剔,指其作題行文之意,凡經數十寒暑。後身愈衰朽,往往於枕上臥書,旁行側上,潦草已極。性禾逐本假去移書,僅四五月全部録畢。餘喜其既勤且敏,真佳子弟也。將來再至虞山,當為細校。若人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此書亦作如是觀。光緒十年八月杪日雨窗,書於神明竟。窳叟。」鈐印「徐康」。卷二末墨筆:「光緒丙戌三月初八日校於舊山樓右非昔軒。窳叟。」卷三末墨筆:「丙戌三月十二日校。窳叟。」卷四末墨筆:「丙戌三月十四日校。窳老人。」卷五末墨筆:「三月十四日齋日,在舊山樓下校。窳叟,時年七十三。」卷六末墨筆:「丙戌三月,窳叟校。」卷七末墨筆:「三月十四日校。」卷八末墨筆:「三月望校於舊山樓下。窳。」卷九末墨筆:「丙戌三月望非昔軒。窳。」卷十末墨筆:「三月望,窳校。」卷十一末墨筆:「三月望校,窳。」卷十二末朱筆:「光緒丙戌三月十七日,窳校。時年七十三。」卷十三末墨筆:「丙戌三月十七日校於非昔軒。窳。」卷十四末墨筆:「丙戌三月既望,窳叟校。」卷十五前朱筆窳舊句:「微雨怒生當前筍,嫩晴喜放及時花。」卷十六墨筆:「三月十七日。窳校。」又墨筆跋:「光緒十二年丙戌三月朔,至虞山下榻次翁舊山樓下。小阮性禾以手過拙批註《聊齋》囑為校正。隨窮數日之力了畢。性禾臨過批時誤字不少,自九、十卷以後漸少,此即學問日益處,鍥而不舍,金石可開。勉之。七十三窳叟康記。」鈐印「徐康」。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網站、卡片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著録此書為「乾隆青柯亭刻本,徐康批校」。為了減少枝蔓,此處不對該刻本進行過多探討。細讀跋文,不難發現,這個本子並非徐康手批本,而是他的摯友趙宗建的侄子趙性禾於光緒十年的過録本,他作跋語於前,對自己詮注《聊齋志異》的過程和趙性禾過録做了簡要的説明,並表示日後再行校對。光緒十二年三月,徐康再到虞山舊山樓,用半個多月時間,通校趙氏過録本,改正錯字不少。兩年之後,徐康去世,如今其手批本不見存於世,而其校勘題跋的這個過録本被幸運地保存了下來,讓我們能一睹徐康批校的細節,實在是不幸之萬幸。
三、批校內容及其價值
如上文所言,此本是趙性禾過録徐康手批,絶大多數朱筆批校為其手書,而對硃批的墨筆校改,則是徐康校改痕跡。全書十六卷,著墨非常均勻,從序跋(卷前依次是餘集序、唐夢賚序、趙起杲弁言、《淄川縣志》載「聊齋小傳」、聊齋自識、高珩題識、「刻聊齋志異例言」)到正文,逐篇圈點、「詮注」,一絲不苟,過録和校改都非常認真。從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對正文的題注,字詞、人名、地名、典故等註解,總評等幾個方面,在繼承前人評點、注釋的基礎上,自己多所發揮。下面一一舉例説明。首先説題注。這裡的題注,指徐氏對《聊齋志異》篇題的注釋。注釋短則一字,長則數行。從內容來看,大約有兩個層面。一是對故事類型或主角身份進行界定,如卷一《考城隍》《瞳人語》《陸判》等下注「神」,《嬌娜》《玉成》《青鳳》《賈兒》《董生》等下注「狐」,《畫皮》下注「怪」,《畫壁》下注「幻想」;卷二《聶小倩》《水莽草》《任秀》下注「鬼」,《蓮香》下注「狐鬼」,《阿寶》下注「情痴」,《鳳陽人士》下注「非人非鬼」,《張誠》下注「孝悌」,《小人》下注「邪術」;卷三《王者》下注「幻術」,《保住》下注「異能」,《香玉》下注「花妖」;卷四《申氏》下注「龜妖」,《阿纖》下注「鼠精」,《瑞雲》下注「仙術」;卷五《續黃粱》等下注「幻想」;卷六《劉海石》下注「狸」,《汪士秀》下注「魚精」,《翩翩》下注「仙」,《庚娘》下注「盜」;卷七《郭秀才》下注「鬼魅」,《鴿異》下注「癖」,《八大王》下注「鱉妖」,《葛巾》下注「牡丹妖」,《黃英》下注「菊花妖」;卷十一《布商》下注「佛」;卷十二《崔猛》下注「俠」,《紉針》下注「雷」;卷十三《口技》下注「技藝」,《段氏》下注「妒婦」,《二班》下注「虎」,《噴水》下注「怪」;卷十四《沂水秀才》下注「鄙陋」,《死僧》下注「貪痴」,《地震》下注「災異」;卷十六《邑人》下注「果報」,《王子安》下注「科場」,《牧監》下注「寓言」,《某乙》下注「賊」,《太原獄》下注「良吏」等等。概而言之,以故事主角而論,大致有「神」「仙」「佛」「妖」「精」「鬼」「怪」「人」幾種,每類之下又有子類,如鬼有「知己鬼」「痴情鬼」等,「精」有虎精、狐精、鼠精、魚精等等,「人」則分俠、盜、賊、孝悌、妒婦等等;以故事內容而論,則有寓言、幻想、邪術等等。從這些簡單的標注不難發現,徐康在閲讀註解《聊齋志異》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對其中的故事有意識地進行內容上的分類。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〇二〇年五月
第一冊
徐康跋 三
餘集序 七
唐夢賚序 一三
弁言 一七
聊齋小傳 一九
聊齋自誌 二一
高珩題記 二五
刻聊齋志異例言 三一
目録 三七
卷一 五七
卷二 一六五
第二冊
卷三 一
卷四 一三五
第三冊
卷五 一
卷六 一三一
第四冊
卷七 一
卷八 一三三
第五冊
卷九 一
卷十 一
第六冊
卷十一 一
卷十二 一三五
第七冊
卷十三 一
卷十四 一三五
第八冊
卷十五 一
卷十六 一三一
轉自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