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全65冊)
編著者:西南大學圖書館 編
定價:46000元
ISBN:978-7-5013-7017-7
出版時間:2020-08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西南大學擁有全國高校中最為全面且獨特的鄉村建設歷史資源。西南大學辦學主體之一為1933創辦的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是國內最早以「鄉村建設」為名的高等學府,民國鄉村建設文獻成為西南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此選題我們與西南大學深度合作,對其所藏史料進行整理。本著為學術服務的宗旨,在選取史料方面,我們力求全面、準確、真實。
本書收錄西南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藏有關民國鄉村建設文獻88種。本書所收文獻編排為鄉村調查報告、鄉村建設實施、鄉村自治、鄉村合作組織、鄉村建設專著、鄉村建設期刊六部分,全書65冊,16開,精裝,影印出版。
作者簡介
西南大學圖書館坐落於重慶北碚風景區縉雲山麓腳下,美麗的嘉陵江畔。館舍面積約6.7萬餘平方米,擁有藏書438萬餘冊,涵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學科、多專業領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戰文獻資料及教育學、心理學、農業經濟管理等藏書為特色,特別是抗戰時期大後方出版物為海內外珍本。
本書書影
序
一
鄉村振興在二〇一七年中共十九大上被提為新的國家戰略,二〇一八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講好鄉村振興的中國故事,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二〇一九年則強調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回溯歷史,廣泛存在於二十世紀中國的百年鄉村建設實踐立足國情與鄉土脈絡,包括張謇、黃炎培、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等在內的著名知識分子或實業家,通過回歸鄉土脈絡、整合各種建設性力量並融合中西優秀文明,在鄉村基層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組織創新與制度創新,為二十一世紀啟動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歷史先聲。
回溯西南大學校史,擁有全國高校中最為全面且獨特的鄉村建設歷史資源。西南大學辦學主體之一為一九三三年創辦的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是國內最早以「鄉村建設」為名的高等學府。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晏陽初先生創辦的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和梁漱溟先生創辦的勉仁文學院陸續併入今天的西南大學,二〇一二年該校還率先創辦全國唯一的「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可以說,西南大學具有鄉村建設研究的強大基因。校園內我們既能看到以晏陽初先生命名的陽初樓,也能看到以梁漱溟先生命名的漱溟樓,還能看到一條以鄉村建設命名的鄉建路,鄉村建設正成為西南大學一張靚麗的名片。而其所在的重慶市北碚區,則是全國提出時間最早(一九二九年)、持續時間最長(二十二年)、集群性最顯著(同時匯聚盧作孚、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等)的鄉村建設實驗區。
承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及獨特的辦學淵源,民國鄉村建設文獻正成為西南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基於此而影印出版《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對於已經規劃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以當代鄉村振興戰略為內涵的「中國故事」,既有現實意義,又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文獻價值。
二
作為一場本源於「青萍之末」凡二十載乃得各派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的社會運動,作為回應跨世紀「三農」這一重大本土化現實問題的社會實踐,雖然進入今日公眾視野的鄉村建設宏大敘事屈指可數,但據當年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調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全國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團體和機構有六百多個,先後設立的各種試驗區有一千多處,呈現出「群體性」和「多樣化」特點。其間,曾為高官者如中央政府部長張謇,地方大員閻錫山、韓復矩,國民黨省黨部書記黃展雲等致力於鄉建事業;更有多少海歸、教授、博士捐棄派別之爭而協力奮鬥於大鄉建……可以說,近代史上與「民國黃金十年」經濟高增長同步的鄉村建設在全國的擴展,並非孤立個別的現象,也不是偶然發生,而是由時代的需要與環境的刺激和文化的變動所引起,是民族自覺及文化自覺的心理所推迫而出,其充分內在於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進程中,是在鄉土自覺和社會參與中不斷形成的民眾民間建設史。
正如梁漱溟所說:「鄉村建設,實非鄉村建設,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作為以農業為主要文明類型及農民為主要人口構成的國家,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劇烈轉型既產生著不同形式的「鄉村破壞」,也孕育了以「自我保護」與「鄉土重建」為雙重定位的「百年鄉村建設」,其不僅由農村「被落後」的現實促成,也是知識界對農村重要性自覺體認的產物。因此,鄉村建設不限於技術層面上的單一回應,也不只為個案實踐與微觀做法,它直接關聯著中國近現代的轉型與劇變,其推動者是包括知識分子、農民、學生、市民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內容形式也常因階段和目標的不同而充滿差異。誠然,標準化、規範化是工業社會的要求;千差萬別才是民眾參與式的鄉土中國復興運動之常態。
由於中國人追求工業化崛起的整個近代史不斷遭受外部衝擊甚至直接侵略,每一個忍讓妥協都導致資源外流與國內矛盾惡化的巨大壓力,並由恥辱和焦慮所引發包括「自強、自毀、自救」等在內的複雜實踐與客觀效果,使得鄉村建設內在於因中西碰撞而劇烈變動之近現代歷史進程。雖然其常以「改良」作為主流認可的表現,但卻不應簡單等同於「保守、不徹底、拒絕變革」等標籤化認識。其之所以被後來的研究者認為具有改良性質,恰因其作為鄉土社會的保護性存在,同時立足於廣泛分散的草根與鄉土脈絡之中,對鄉土社會所面對的成本轉嫁有著獨特的敏感與自覺。與常見刻板認識不同,「鄉建式改良」實際上非常反對「坐而論道」或以靜態和浪漫化眼光看待傳統,而希望通過有效實踐以產生出有利於弱勢群體與鄉土社會的建設性改變。
一方面,作為整體性的建設,鄉村建設的形式載體複雜多樣,不僅是對「破壞」的「回應」,而且是數千年中華文明自下而上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揚,還是基於對「老中國」的再認識及對平民、知識分子及中國在現代世界之處境的自覺與反思;另一方面,作為立足地方且與現實問題緊密互動的反思性實踐,鄉村建設自然不是純理論的靜態設計,而是一個運動中「活」的過程,是知識分子與實際相結合,在試驗中不斷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而進行調整、創造與總結的過程。
正如前述,「鄉村建設,實非建設鄉村」,我們對鄉村建設的理解不應拘泥於具體行動或技術層面,也不應滿足於從內容上對鄉村建設的一般性探討,而應該思考這些差異性實踐所共通的內涵和實質——中國鄉村建設始終回應著不同形式的「三農」問題,其是原住民農業人口大國的「三農」在現代化過程中,被迫承接多重代價及在傳統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解體的雙重影響下,勇於擔當的知識分子、農民和各種社會積極力量結合起來,嘗試在外部環境與資源約束下,探索更有利於弱勢群體、鄉土社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由此而與各種困難和限制互動的過程。
也可以說,鄉村建設作為「去鄉土化」普遍趨勢下的「再鄉土化」探索,雖然在內容、形式和效果上充滿差異,但卻有以下基本內涵:與鄉土緊密結合併充分互動,促進各種發展要素向「三農」回流,努力改變鄉土長期被當作「問題」和「對象」的狀況,對鄉村遭受破壞和不可持續困境進行積極應對與創新探索。
首先,從發展要素上看,作為嘗試面對且緩解「三農」問題的鄉村建設,雖然形式可能多樣,但如何讓長期外流的「三要素」有所減緩,甚至逆向回流,則是穩定鄉村的關鍵。這種要素回流不僅涉及原來流出的土地、資金和勞動力,還包括有利於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資源;如果沒有農民「自組織」對鄉村空間生態資源的自主發展權,如果沒有自主推進的多業態創新,希望生產力要素在外部市場定價的制度條件下回流「三農」,那無異於痴人說夢!因此,回流目標不僅是作為經濟產業的農業,也包括從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角度看更為綜合的廣義「三農」領域;回流效果則同時包括由此產生新認識及對原有城市為載體集中資本與風險的工業化坐標的反思與改出。然而在危機爆發嚴重傷害各個利益集團的時候,這種反思和改出才可能被利益相關方接受……
其次,從制度組織上看,近代以來鄉土社會之所以會發生複雜矛盾與對抗性衝突,低成本穩態鄉村治理之所以失效,除由外部原因所引發的「鄉村經濟破產」外,還歸因於師從西方的主流在鄉土社會照搬了高成本的城市上層建築,甚至試圖以西方「公民社會」作為改造傳統小農村社制的目標,進而一般都造成與傳統小農經濟間難以調適的矛盾。因此,鄉村建設在促進發展要素回流的同時,需要通過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努力重建承接「三要素」回流的有效載體。一方面在「回嵌」鄉土的過程中探索一套既能避免已有困境又能體現中國特點的組織制度,從而實現理想化的社會治理;另一方面則是推動更具包容性和有利於城鄉良性互動的制度設計,避免城鄉割裂且減少外部剝奪,強調社會參與、平民立場和可持續發展。
再次,從認識坐標上看,鄉村建設意味著對原有都市導向及經濟主義單一視野的自覺調整,這種自覺殊為不易,來自對以鄉土為「問題」和「對象」之主流坐標的改出,以及因特殊時代及外部壓力所形成的片面認識和定性思維的挑戰。惟其立足多元共生的鄉土社會,認識到單向強調都市發展之不可持續性,才能進而重新發現鄉土的意義與價值,由此也產生出更為多樣化的創新實踐——如新組織形式的創造、新思考緯度的引入、新生活方式的踐行等。
三
從整體上看,鄉村建設的形式和內容十分多樣,但基本內涵卻是相對於「脫嵌」中華文明的主流社會而刻意地「回嵌」鄉土,因自知處於非主流,便自覺地更加充分體現著國情意識、鄉土自覺與文化自信。因此,當代做鄉建研究的人們不應將都市導向思路在鄉村中簡單翻版,而需尊重鄉土社會的內在機理與特點,重新面對並進一步認識真正的鄉土社會對文明傳承的基礎作用,充分恢復鄉土社會的能動機制,儘可能減少各種激進發展對鄉土社會的成本轉嫁。自然,其所面對的挑戰不僅來自鄉村本身,所動員或依託的力量也不僅是農民,而需要包括市民、知識分子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深度融合。
我們研究百年鄉建歷史,其實主要是為了與現實問題結合。因為清末民初的主流社會皆以「救國於崩潰」為己任,遂有「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技救國」……相對於主流的「救國」大任,鄉建前輩則以「救民於水火」為己任。從鄉村建設延續至少百餘年的經驗看,是為了使大多數承載了巨大制度成本的那部分弱勢群體能夠得到可持續生存的條件,要讓更多的青年學生、社會團體、知識分子等多種社會群體結構化地整合在一起,形成防範危機惡性爆發的三共(共生、共享、共治)條件,提高三自(自主、自助、自強)的能力。因為只有自覺減少內外危機代價對三農的「成本轉嫁」,才可以使人類社會與資源環境能夠可持續共存,才能維持子孫後代長期發展的條件。
陶行知先生說過「仿我者死,創我者生」,今天我們面對鄉村建設的歷史經驗也應如此。我們系統整理歷史文獻既是保存和傳承,更要發揚與創新。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把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的研究對象當成對自己固步自封的條件,我們要豐富背景資料,也要更多地與現實問題結合,才能有真正的問題意識,進而在前輩用他(她)們的生命做出諸多開創性的反思與鮮活實踐的基礎上,繼往開來!
溫鐵軍 潘家恩
二〇二〇年七月
總目錄
第一冊
無錫縣農村經濟調查第一集(第四區)顧倬等編輯江蘇省農民銀行總行,一九三一年出版 一
農村建設討論會報告書廣學會,一九三三年出版 二〇五
皖北農村社會經濟實況楊季華編著安徽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一九三三年出版 四三九
第二冊
農村通訊(社會科學彙刊)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編中華書局有限公司,一九三五年出版 一
廣東鄉村工作第一次討論會(專號)一九三五年出版一三九
湖北武昌縣青山實驗區戶口與經濟調查報告王倘、薛建吾合編湖北省立教育學院,一九三六年出版 二六九
青島鄒平定縣鄉村建設考察記袁植群著成都開明書店,一九三六年出版 五三三
第三冊
鄉村社會調查報告書(偽)國務院總務廳統計處編(偽)國務院總務廰統計處,一九三七年出版 一
第四冊
涪陵經濟調查(長渝鐵路計劃線)平漢鐵路管理局經濟調查組編平漢鐵路管理局經濟調查組,
一九三七年出版 一
中國農村問題(東亞研究叢書)太平洋問題調查會編;(日)杉本俊朗譯巖波書店,
一九四一年出版 一一五
第五冊
農本局業務報告農本局研究室編農本局研究室,一九四〇年出版一
江蘇金壇縣王母觀村鄉村調查報告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科鄉村教育及生活研究所編國立東南
大學教育科鄉村教育及生活研究所,民國間出版一五三
現行鄉村法令彙編廣西省政府編廣西省政府,民國間出版二一三
第六冊
營前模範農村概況福建營前模範農村辦事處營前模範農村,一九三〇年出版一
北夏第一年江蘇省立第一教育學院北夏實驗區編江蘇省立第一教育學院北夏實驗區,
一九三三年出版七三
山東鄒平實驗縣實驗規程彙編李鼎編鄉村問題研究社,一九三六年出版二五九
第七冊
黎川農村建設實驗吳椿著一九三五年出版一
山東鄒平之鄉村建設事業項定榮編述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一九三五年出版四三
鄉村防災記(災害防避法)方金墉編著;馬宗榮校定正中書局,一九三五年出版八五
廣西鄉村工作須知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政訓處編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部政訓處,一九三六年出版一三九
第八冊
中國保甲制度之發展與運用葉木青編著世界書局,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江西農業院永修棉場兩周年紀念刊一九三七年出版一七一
鄉村政務督察員及鄉鎮長鬚知廣西省政府民政廳編廣西省政府民政廳,一九三七年出版二八九
第九冊
村街甲長鬚知廣西省政府民政廳編廣西省政府民政廳,一九三七年出版一
第十冊
怎樣修築鄉村道路羅劍魂著民團周刊社,一九三八年出版一
縣各級組織綱要及四川省實施上注意事項四川省訓練團編四川省訓練團,一九四〇年
出版三九
改良社會要從健全鄉村做起廣西省政府編譯委員會編廣西省政府編譯委員會,一九四〇年
出版一六九
鄉村民眾正當娛樂之提倡(四川地方實際問題研究會叢刊)四川地方實際問題研究會編輯
實際出版社,一九四二年出版二一五
兵農合一(上)閻錫山著一九四五年出版二五一
第十一冊
兵農合一(中)閻錫山著民國間出版一
兵農合一(下)閻錫山著民國間出版三一九
第十二冊
實行兵農合一之商榷(附兵農合一舉要)山西省政府編山西省政府,一九四七年出版一
區域農村建設方案與工作(第一種)農村復興服務社編農村復興服務社,一九四八年出版九五
模範鄉村警察制度郝遇林編著獨立出版社,一九四八年出版一四一
鄉村工業示範處業務概況鄉村工業示範處編鄉村工業示範處,一九四九年出版四〇一
新農村市鎮生產建設計劃沈開成著一九四九年出版四五九
第十三冊
中國合作學社第二屆社員大會報告中國合作學社,一九三一年出版一
中國鄉村合作實際問題嚴恆敬著中國合作學社,一九三三年出版一四七
湖北農村合作(第六號)湖北省農村合作委員會編武昌李榮真印書館,一九三五年出版二三七
農村合作手冊江西省農村合作委員會編江西省農村合作委員會,一九三五年出版三四三
第十四冊
一年來的沙埠潭合作社(合作社業務報告)江西省農村合作委員會,一九三七年出版一
合作事業法規章則彙編(第四冊)湖南省建設廳編湖南省建設廳,一九三八年出版一七九
四川省合作金融年鑑(二十六年度)四川省合作金庫編輯四川省合作金庫,一九三八年
出版二七五
第十五冊
四川省合作金融年鑑(二十八年度)四川省合作金庫編四川省合作金庫,一九四〇年出版一
日本合作制度論(社會科學叢刊)楊智編著正中書局,一九四一年出版九七
合作組導技術(社會行政叢書)吳志鐸著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三年出版三六九
第十六冊
班色論合作主義(法)都德班色著;彭師勤譯合作與農村出版社,一九四三年出版一
世界合作運動百年史綱譚天愚、萬行浩著合作與農村出版社,一九四五年出版七九
農村經濟及合作朱若溪編中華書局,一九四六年出版一三三
合作梁慶椿主編正中書局,一九四七年出版三〇三
第十七冊
鄉村自治楊天競著大東書局,一九三一年出版一
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實施(上)黃永偉編著南京提拔書店,一九三四年出版四二七
第十八冊
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實施(下)黃永偉編著南京提拔書店,一九三四年出版一
第十九冊
地方自治概要吳拯寰編三民圖書公司,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地方自治概要胡次威著昌明書屋,一九四八年出版二一一
新縣制的實施粟顯運著國民圖書出版社,一九四一年出版三八三
第二十冊
縣政建設孔充著中華書局,一九三七年出版一
總理地方自治遺教(縣政叢書)行政院縣政計劃委員會編正中書局,一九四〇年出版四一五
第二十一冊
中國縣制改造陳柏心編國民圖書出版社,一九四二年出版一
第二十二冊
新縣制的理論粟顯運著國民圖書出版社,一九四〇年出版一
縣參議會論張鑑虞編著成都新新新聞報館文化服務部,一九四二年出版八七
村制學講義尹仲材編江寧村制育才館,一九二九年出版三一三
第二十三冊
中國農民問題與農民運動王仲鳴編譯平凡書局,一九二九年出版一
國民革命與與農村問題(下)(村治叢書)田中忠夫著;李育文譯村治月刊社出版,一九三二年出版三二七
第二十四冊
農業全書(上編卷一至卷六)賴昌纂譯新學會社,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第二十五冊
農業全書(中編卷一至卷六)賴昌纂譯新學會社,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農業全書(下編卷一)賴昌纂譯新學會社,一九三三年出版三二九
第二十六冊
農業全書(下編卷二至卷四)賴昌纂譯新學會社,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第二十七冊
生計教育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出版,一九三三年出版一
農村問題:中國農村崩潰原因的研究(上)徐正學著中國農村復興研究會,一九三四年
出版一〇一
改進農村問題的理論與實際熊天翼著一九三四年出版四〇五
第二十八冊
中國生產教育問題中國教育學會生產教育委員會著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出版一
中國農村復興問題董成勳編著世界書局,一九三五年出版二八一
第二十九冊
中國農村建設之途徑藍名詁著農村經濟月刊社,一九三五年出版一
中國鄉村建設批判千家駒、李紫翔編著新知書店,一九三六年出版二五五
第三十冊
農村經濟曲直生著一九三六年出版一
山東鄉村建設概觀閻珀玉編著;閻若雨校閱鄉村建設研究會,一九三六年出版一四三
中國鄉村衛生行政薛建吾著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出版三四九
第三十一冊
鄉村衛生薛建吾編著正中書局,一九三七年出版一
國民經濟建設與農村改進(經濟問題座談會叢書)文思安著開封河南大學經濟問題座談會,
一九三七年出版四二五
第三十二冊
如何發動農民謝扶雅、曹日昌、周榮德編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一九三八年出版一
蘇聯的農業改造任君編著世界書局,一九三八年出版一二三
鄉政建設劉振東著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部,一九四一年出版二一七
陝西省之農業建設一九四二年出版四三一
第三十三冊
農業管窺程侃聲、枼德備合著文運昌印書館,一九四七年出版一
鄉村經濟建設概要廣西省政府編民國間出版二七五
鄉村建設季刊(創刊號)四川鄉村建設學院編輯四川鄉村建設學院,一九三五年出版四〇九
第三十四冊
中國農民第一至五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部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中央
執行委員會農民部,一九二六年一月至五月出版一
第三十五冊
中國農民第六至十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部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中央
執行委員會農民部,一九二六年七月至十二月出版一
第三十六冊
中國農民第二卷第一期(土地問題專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部編輯委員會編輯
世界書局,一九二七年六月出版一
村治第一卷第一至四期村治月刊社編輯村治月刊社,一九三〇年六月至七月出版一六七
第三十七冊
村治第一卷第五至十二期村治月刊社編輯村治月刊社,一九三〇年八月至十一月出版一
第三十八冊
村治第二卷第一至六期村治月刊社編輯村治月刊社,一九三〇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十月
出版一
第三十九冊
村治第二卷第七至十二期村治月刊社編輯村治月刊社,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二年九月
出版一
村治第三卷第四期村治月刊社編輯村治月刊社,一九三三年三月出版三七七
第四十冊
鄉村建設第一卷第三至十五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二年二月出版一
鄉村建設第一卷第十七至三十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二年三月至七月出版二二三
第四十一冊
鄉村建設第二卷第一至十五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二年八月至十二月出版五二〇
第四十二冊
鄉村建設第二卷第十六至三十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三年一月至五月出版一
鄉村建設第三卷第一至十五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三年八月至十二月出版三三七
第四十三冊
鄉村建設第三卷第十六至三十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四年二月至六月出版一
鄉村建設第四卷第一至十七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四年八月至一九三五年二月出版二七九
第四十四冊
鄉村建設第四卷第十八至三十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五年二月至六月出版一
鄉村建設第五卷第一至三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九月出版四九七
第四十五冊
鄉村建設第五卷第四至十二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一九三五年九月至一九三六年二月出版一
第四十六冊
鄉村建設第五卷第十三至二十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一九三六年三月至六月出版一
第四十七冊
鄉村建設第六卷第一至六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一九三六年八月至十一月出版一
第四十八冊
鄉村建設第六卷第七至十三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出版,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出版一
第四十九冊
鄉村建設第六卷第十四至二十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出版,一九三七年四月至七月出版一
第五十冊
鄉村建設第七卷第一至五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建設旬刊編輯部編輯山東鄉村
建設研究院出版,一九三七年八月至十月出版一
新農村第一卷第一、二期浙江省農業改良總場編輯浙江省農業改良總場,一九三三年四月至
七月出版一七七
第五十一冊
新農村第一卷第三、四期浙江省農業改良總場編輯浙江省農業改良總場,一九三三年十月至
一九三四年一月出版一
第五十二冊
新農村第一卷第五期浙江省農業改良總場編輯浙江省農業改良總場,一九三四年十月出版一
新農村第一卷第六期浙江省建設廳農業管理委員會編輯浙江省建設廳農業管理委員會,
一九三五年五月出版三〇一
第五十三冊
新農村第二卷第一期浙江省農林改良場編輯浙江省農林改良場,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出版一
新農村第二卷第二期(上)浙江省農林改良場編輯浙江省農林改良場,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出版三七三
第五十四冊
新農村第二卷第二期(下)浙江省農林改良場編輯浙江省農林改良場,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出版一
新農村第二卷第三期浙江省農林改良場編輯浙江省農林改良場,一九三七年一月出版二六五
第五十五冊
農村服務通訊第一至十四期實業部江西農村服務區管理處編輯實業部江西農村服務區
管理處,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八月出版一
第五十六冊
農村服務通訊第十五至二十六期實業部江西農村服務區管理處編輯實業部江西農村
服務區管理處,一九三六年九月至一九三七年年九月出版一
第五十七冊
農村服務通訊第二十七至四十一期經濟部江西農村服務區管理處編輯經濟部江西農村
服務區管理處,一九三八年年四月至一九四三年十月出版一
第五十八冊
新農村創刊號、第二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三年六月至七月出版一
新農村第三、四期合刊 (上)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三年九月出版五〇五
第五十九冊
新農村第三、四期合刊 (下)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三年九月出版一
新農村第五、六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三年十月至十一月出版一六三
第六十冊
新農村第七至九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四年
二月出版一
第六十一冊
新農村第十至十二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四年三月至五月出版一
第六十二冊
新農村第十三至十六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四年七月至九月出版一
第六十三冊
新農村第十八至二十一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至
一九三五年二月出版一
第六十四冊
新農村第二十二至二十五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五年三月至
六月出版一
第六十五冊
新農村第二十六至二十九期農村教育改進社編輯農村教育改進社,一九三五年七月至
一九三六年六月出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