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半年的《姜子牙》終於定檔了,在《奪冠》的強勢打壓下,仍然取得了較好的票房,實屬不易。中國動畫類電影一直不溫不火,直到去年《哪吒》口碑爆棚,還提名了第29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中國的動畫電影才開始小有成就,而封神榜系列也走出了一條不同的國產動畫之路,從耳熟能詳的《封神演義》,再到耳目一新的《哪吒》,再到現在的《姜子牙》,導演與編劇總能另闢蹊徑,找出每個人物的閃光點,單獨做成一部大片,將古老的神話搬上大熒幕,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關注。
《姜子牙》和《哪吒》師出同門,但可謂是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哪吒》以一個叛逆小孩的視角講述大千世界拯救蒼生,也給大家傳達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而姜子牙卻全篇以清冷為基調,展現了姜子牙獨釣寒江的俠氣。二者不同路線和風格。
《姜子牙》雖說是國產動畫出身,但是他的製作與畫面絕不輸美國大片,每一幀畫面都是經過嚴格設計,在神話背景下,顯得出奇地震撼。整個片子以深沉為基調,圍繞著「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主題,渲染出了悲愴的氛圍,但是遺憾的地方在於整個片子立意太大,導致故事劇情跟不上,人物也不夠飽滿,角色通過臺詞的方式來敘述故事,而不是以一個完整的線條推進故事情節,這讓很多觀眾覺得不是很滿意。
在電影上映首日,《姜子牙》就取得了3億票房,但是之後持續走低,而高開低走的原因還是因為觀眾對該片的期待值過高,而動畫敘事本身立意太大、太廣泛,以成人角度來思考的東西太多,反而忽略了小孩這一受眾群體,對成年人來說,他這個恢弘的立意也是需要深思熟慮去仔細思考和感悟的,光靠電影幾幅畫面和幾個情節完全展現不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意義。
一些悟性高的人,可能在看電影的途中就體會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而另一些把他當做一部普通電影來看的,無法升華其中的人生道理,就會覺得劇情很沒有意義,有些觀眾覺得製片方把「封神」系列當做是圈錢的工具,以一個角色引出多個角色,在《姜子牙》彩蛋中的楊戩等人物,都是這條商業化道路的衍生。
《姜子牙》在動畫效果上沒的說,好多畫面渲染,特效炫技,但一部好的電影光靠這些還不夠。《姜子牙》導致兩極分化的原因,還是因為劇情的問題,大多數人看電影還是希望能看明白其中所講的意義,而電影短短一個多小時需要劇情緊湊來推動,這一點在《哪吒》中體現的就比較好,從哪吒叛逆到黑化再到爆發,整個情節跌宕起伏,也充滿笑點,自然會受到觀眾喜愛。希望「封神」系列可以在劇情節奏以及敘述方面再進一步,我們期待之後的作品,也期待「封神」系列可以像漫威世界一樣,成為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