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什麼會在大陸製造業高人一等?

2021-02-15 科幻星系

     現在,只要提到代工製造業:人們就會想起富土康以及他們的總裁郭臺銘,一位來自臺灣的企業家,祖籍山西晉城,很多八卦的媒體喜歡生拉硬扯,說什麼郭臺銘是晉商的傑出代表,給這個自清朝就衰落的團體找一些安慰,但真正的事實是,郭總裁是徹頭徹尾的臺灣人,有著濃鬱的寶島特點。這位世紀老人強大而溫柔:在大陸各地區建設了超過五十座園區,創造了120萬個工作崗位。他在全球代工行業,跺一跺腳,四方亂顫,他在富士康內部,不僅高人一等,簡直就是金口玉言的霸道總裁。其實,縱觀整個中國大陸製造業,比較優秀的企業內,無不充斥著大量的臺灣人,郭臺銘招聘了大量臺灣幹部組成了自己的龐大嫡系,此外,比亞迪、和碩、新金寶、環旭電子等優秀的代工企業,或創始人是臺灣人,或高層管理者來自臺灣,總之,臺灣人在大陸製造真有點高人一等的感覺。

     拋開一些亂七八糟的因素不談,單就從企業管理、市場拓展、維繫客戶關係方面,臺灣人有著自己天然而獨特的優勢,而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又讓臺灣人在大陸製造業脫穎而出,雖然傳統的代工業,正走向沒落,但這個群體留下的「經營脊梁」依舊存在。

師承日本,臺灣企業家把流水線發揚光大

     眾所周知,有很多臺灣年輕人都喜歡去日本留學,那裡是流水線、精益生產、IE理論的發源地,臺灣人創辦的企業大都參考日系企業,比如在富士康、和碩這樣的巨無霸企業內,一條條流水線如同有生命般一樣,不眠不休地轉動著,也正因如此,iPhone的訂單也會被長期地把持在兩家企業手裡,甚少旁落。

     日本豐田有一套非常實用的「精益生產」理念,強調產品的零缺陷,要知道,品質是一家企業生存的基礎,這個理念在臺灣企業家的腦海裡根深蒂固,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達到客戶要求的品質。2013年,iPhone5遭遇巨大的失敗,鋁製的外殼非常容易出現輕微的劃傷和凹坑,為了保證出貨品質,郭臺銘下令任何有瑕疵的產品都要進行返工,而返工一臺的成本要比新做一臺的成本高出2倍之多,自然地,蘋果和富士康在當年虧損了大概幾十億美金,但正是因為如此舉動,他們才聯手迎來iPhone最黃金的時代,正因敢於面對問題,他們的生產線才會持續升級,同樣的事情,換做中國企業家,或許就會想著「如何減損」,把一些有瑕疵的產品出貨,最終的結果是:砸掉蘋果的牌子,自己也再無訂單。中國廉價的衣服、皮鞋、山寨手機,無不是靠這種理念活著,但僅僅是活著而已,並不會如富士康、和碩一樣,能取得歐美超一流客戶的巨大信心,企業等級自然也要低於臺灣企業一等。

     當然,臺灣企業家也並非不注重成本,事實上,他們無限制地提高良品率,強調零缺陷本身就是一種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此外,IE理念,也叫工業工程理念,在日本和臺灣的企業非常流行,他們不如網際網路、通信電子之類行業高深,但卻是一些非常實用的管理手段,比如工程師會把一件複雜的工作,分解成一段一段簡單的工作,智慧型手機組裝如此複雜,但具體到實際工作,據說只是鎖一顆螺絲或者貼一張膠紙而已,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無限制地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畢竟,鎖一顆螺絲真得能鎖得飛快,可不要小看這樣的管理手段,他們真能實實在在地降低企業成本,比如企業每月要支付給工人的費用是2000塊,如果他們每月的產能是1000臺,單臺的成本就是2塊錢,如果每月的產能是2000臺,單臺的成本就是1塊錢,當這1塊錢乘以2億支的產量,最終結果就是天文數字。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企業常常碰到效率問題,為了保全自己的飯碗,不惜故意放慢速度,有太多的國家企業都因效率低、機構臃腫、人際關係複雜而變得搖搖欲墜,而臺灣企業常年奔襲在流水線上,把生產效率看做盈利的基礎,加之,願意在自動化、人工智慧方面投資,他們才能做出最便宜的產品,競爭力自然與日俱增。

兢兢業業,臺灣人有「工作狂」的基因

     臺灣人在大陸製造業高人一等,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優先領會了製造業的精髓,搭建起先進的工廠管理制度,更得益於他們本身的素質和基本技能。一般來講,在富士康、和碩這樣的臺灣企業裡,高層主管大都是臺灣人,雖然郭臺銘、童子賢也意識到臺灣幹部中有大大的敗類,但整體的層級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收入,依舊是臺灣人遠勝於大陸員工。

     首先,臺灣人的付出要遠高於大陸員工,他們不得不長期地背井離鄉,一些功成名就、財務自由的人依舊要長期遠離家人,這種境況反倒成了他們的優勢,正因背井離鄉,他們業餘時間也常常會用來工作,甚至周六日、晚上都要開會工作,而製造業要想賺錢,必須要有訂單和時間的雙重積累,臺灣人對於落葉歸根的觀念也比較淡薄,比較少有「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追求,也就是說,他們在深圳打拼,或者在北京工作,感覺是一樣的。相比之下,大陸人則常常會因家庭、地域等原因,而放棄更高層次職業發展的機會,有的甚至早早退休回老家抱孫子去了,自然不會取得類似郭臺銘、張忠謀之類的成績。

     其次,臺灣人有著強烈地自我管理意識,年輕人都會去當兵,性格堅毅程度以及身體素質要高出一大塊,且早早地樹立起養生意識,他們雖然在大陸生活,但常常只實用臺灣的蔬菜或者去日本料理,基本上拒絕中國大陸的小攤小商販,在其潛意識裡認為:吃飯就是吃毒藥,只要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可以了,如此意識讓他們每日能量充沛,從而能應付非常繁重的工作壓力,而這種繁重的壓力又是造業最常見的壓力,沒有之一。

     因臺灣地域、制度特殊,管理者常常有美國、日本、歐洲留學的精英,無論是數據思維,還是英文溝通能力都遠勝大陸員工,而恰好製造業的訂單大都來自歐美客戶,可以說,這些差異使得臺灣人在大陸製造業佔盡了優勢,高人一等也是情理之中了。(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相關焦點

  • 轉自臺大PTT論壇:臺灣人是如何看待大陸遊客的
    雖說大陸遊客的素質的確讓人難以恭維,不過怎麼會差到這樣呢?我覺得還是有些誇張的成分在罷。如果思想先入為主就不喜歡陸客,會看到的都是負面也不意外。當然我承認大陸遊客的素質的確令人頭疼,不過進步還是有的。如果有機會你們可以自己過來看,這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也很乾淨。人們的衛生習慣在慢慢改變,但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唯物主義,拜金思想,利益至上可能是令人口素質劣化的重要因素。
  • 為什麼臺灣人會覺得大陸特別貧窮和落後?
    「百年友邦」投奔連茶葉蛋也吃不起的窮酸鬼,真是令臺灣當局感到憤慨。茶葉蛋的段子已算老梗,但不容否認的是,部分臺灣人仍然站在「亞洲四小龍」的時代,認為大陸仍是四五十年前的樣子。為什麼臺灣人會覺得大陸特別貧窮和落後?這要從漫長的中國近代史說起。
  • 2017原來臺灣人這麼看大陸
    ↓↓↓為什麼灣灣民眾會如此驚訝?     要知道在臺灣普通商家是沒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種東西的。雖然近幾年馬雲不斷進軍臺灣市場,讓一部分人開始了解支付寶,雙十一時也有人為大力度的折扣心動而選擇境外購物,但這畢竟是佔少數的年輕人,更多民眾依然是傳統的線下購買商品,即便是本土的APP也很少有人使用。
  • 臺灣是如何失去大陸的?(一)臺灣千年不遇的全民發展契機
    被臺灣幾位活躍的網友轉載到臺灣人比較集中的論壇,引起熱烈討論。連同我2004年在《聯合早報》網絡版上的一篇,共十篇,會進行完善後逐漸轉移到本公眾號。通過這個系列文,使得我有機會接觸大量臺灣朋友,在上次大選時,還被臺灣選民卷了進去,深度參與支持洪秀柱的參選。當時寫的支持洪秀柱的帖子甚至被臺灣網友製成海報。  這些文章雖然過去多年,但對於大家了解臺灣問題有些價值。)
  • 大陸考慮加入CPTPP?臺灣「急了」
    但臺灣地區卻不在RCEP協議成員之中,為此,民進黨當局著急跳出來否定RCEP的重要性。大陸考慮加入CPTPP 臺灣或再度受到影響近日關於大陸方面考慮加入CPTPP一事,不少臺灣專家分析稱,大陸看中的正是世界市場。
  •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數字會說話,大陸有商機
    你好臺灣網8月6日消息(記者 蘇伯皓 陳鷺宏)「從第一二季出口到大陸的這個成績單看出來,成長到42.3%,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成長。數字會講話嘛!這最清楚地表明臺資企業、臺商也認為在大陸的投資還是有很大的商機。」
  • 臺灣人誤讀的大陸
    而大陸人的大聲喧譁為什麼如此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大陸最近二十年出國的機會才多了起來,尤其是一些偏遠和農村地區的人,很多都是第一次出國,難免會有些激動。 我第一次出國也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是去德國。德國是那種很傳統的歐洲國家,很講究社交禮儀,比如吃飯喝湯是不能發出聲音的,但是我哪懂啊。
  • 為何臺灣在網際網路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日前,一個名為《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轉。儘管臺灣名嘴描述大陸移動網際網路驚人成就略顯誇張,但不可否認,曾錯過PC時代的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被大陸猛甩N條街,而且不可逆轉,使習慣貶低大陸落後的臺灣人錯愕不已。兩個細節足以說明一切。
  • 大陸吃不起大米?臺灣人為什麼不了解大陸,覺得大陸吃不起茶葉蛋?
    繼大陸吃不起茶葉蛋,吃不榨菜之後臺灣專家又開始叫囂大陸吃不起大米,臺灣作為我國的寶島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什麼很多臺灣民眾都覺得我們的經濟十分的落後,還生活在80年代,現在網絡這麼發達
  • 臺灣前經濟主管: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要素
    尹啟銘(右)指出,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臺灣網5月14日訊綜合媒體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化進展等原因,臺灣內部日前不斷出現與大陸經濟「脫鉤」的議論。對此,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表示,2000年以來,臺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其中最大動力來自大陸,已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綜合臺灣「中國時報」等媒體報導,5月13日,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發表評論指出,1990年10月臺當局開放3353項產品可對大陸間接投資,迄今整整30年。對臺商而言,大陸是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場機會。
  • 臺灣為何在網際網路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事實上,臺灣網際網路行業起步早於大陸,現在卻遠遠落後於大陸,這種發展差距的產生並非偶然。在我看來,主要由4個原因所致:20世紀60年代,臺灣在短短10年內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幕後功臣是其強悍的硬體創新實力,硬體、晶片和代工是代表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湧現HTC、富士康、宏碁、華碩、臺積電等一大批明星企業。臺灣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臺灣非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大量外資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
  • 大陸人買不起茶葉蛋、北大花錢就能讀…臺灣為什麼拼命醜化大陸?
    不過,通過這則新聞也讓我們看到臺灣人「扭曲」的行為:一方面,相當多的人還瞧不上對岸的窮親戚;另一方面,一部分年輕人卻開始選擇進軍大陸。為什麼會出現兩岸信息不對稱?首先,臺灣媒體的不客觀報導,是最主要的因素。
  • 遠遠落後大陸 臺灣移動網際網路怎麼跑慢了?
    日前,一個名為《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轉。儘管臺灣名嘴描述大陸移動網際網路驚人成就略顯誇張,但不可否認,曾錯過PC時代的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被大陸猛甩N條街,而且不可逆轉,使習慣貶低大陸落後的臺灣人錯愕不已。一點開視頻,就看見主持人非常焦慮地問到: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臺媒:許多臺灣人寄望新冠肺炎打垮中國大陸
    然而臺灣許多人非但未對大陸存哀矜之心,反而幸災樂禍,以為大陸未來內外處境將更加艱困,臺灣可趁勢而起。      臺當局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聲稱,如果讓臺商繼續回來臺灣,傳染給臺灣人的機會就很大。最好方式就是「跟中國(大陸)停止往來和通航3個月」。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認為,大陸的首要目標是「全面小康」,大陸決不會停止「惠臺」,只要蔡英文謹慎些,就不會有事。
  • 【薦讀】一位臺灣人在大陸的親眼所見,徹底顛覆了數百萬臺灣人對大陸的認知
    經常有大陸網友很疑惑的問我:「有300萬臺灣人在大陸,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臺灣人誤解大陸?」對此,我常常無言以對。因為我很難解釋,除了自成圈子、先入為主的偏見等原因之外,面對大陸人時出於心理認同上的糾結,以及面對臺灣人時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敢為大陸發聲,其實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但是,請相信交流的力量。對於臺灣人,頻繁的來往大陸,將會是一場心靈救贖。請聽我慢慢道來。
  • 臺灣出口商品43.8%銷往大陸,港媒:疫情放大了大陸對臺灣經濟的重要...
    兩岸日趨緊密的經貿聯繫頗引人注目: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至11月臺對大陸(含港)貿易總額為195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367.4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3.8%。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這些數據表明,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 臺青在大陸:在臺灣了解的,完全不是真實的大陸
    「別人家的父親,都能陪孩子一起玩,我的父親為什麼不能?」1992年,看好兩岸恢復正常交流後大陸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商機,李父作為臺商中第一撥「敢吃螃蟹者」,首來大陸東莞開廠。剛至山東,長期在臺灣亞熱帶氣候生活的李續川,沒料想到大陸北方的冬天會那麼冷。剛到德州的那個冬天,李續川起初按照在臺灣過冬天的經驗,只穿了一條褲子,結果整條腿被凜冽的北方寒風吹得滿是血道。大陸北方的冬天,給李續川下馬威的,不僅是身體上,還給他意氣風發的「登陸」創業夢,也澆了盆冰水。
  • 臺灣專家稱:大陸只會造老舊的磷酸鐵電池!
    自從關注了臺灣磚家後,從來不缺笑料,嘲笑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吃不起涪陵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