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工藝
樸實到聽名字都不用解釋的傳統手工藝
逐漸脫離了實用器具枷鎖的形式
如今逐漸成為了新的老藝術
像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
單純的竹編手藝人現在也變得越來越少
且年齡大多在45歲以上
◎◎◎
竹編,簡單來說就是將竹子破成片狀
然後進行經緯疊壓的編織
在這裡我們把破出來的竹片叫做:「篾片」
▼
竹編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
大多遍布在我國的南方各省
為啥?
竹子多唄
◎◎◎
人類剛開始定居的時候為了存放物品就要製作器皿
選擇了很多的植物枝條嘗試後
才發現竹子是最好的
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
這就保證了竹子易於製作且堅固
簡直完美
但是不能盛水
在我們的某個先人還是熊孩子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竹編器具的底部塗上黏土再用火燒後就不會透水,可以盛放液體。
(難道是用籃子裝了淤泥,怕被家長打用火烤乾的誤打誤撞麼?)
反正
陶器就這樣產生了
所以,早期的陶器都是用竹藤做的骨架,直到後來人們直接全部用黏土來製作陶器,但出於對竹編的喜愛,還是會在陶胚半乾的情況下在表面印上竹子編織的紋理。
竹編這個行當從前是以作坊的形式傳承的
可能是家族的世代相傳
更多的是師徒之間的傳授
徒弟學成之後自立門戶再招新徒
如此往復
但很多人覺得竹編似乎沒有承載什麼手藝
因為在如今的某個菜場或早市還能看見其身影
這就是我們的狹隘之處
總是喜歡輕視身邊的小物
但你們可知,你們隨隨便便可見的某個小筐
就要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
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
正是因為工序的繁多,工具自然也不會少
▼
選一支好的竹子
用來編織器具的竹子不能太老,老則硬
不能過嫩,嫩的後期水分蒸發成品就會變小
挑一支老嫩適中的竹子對於新手而言
估計比跟處女座交往還難
▼
破竹
勢如破竹指的就是這個步驟
現在有很多的機器可以進行破竹
但是老的手藝人和藝術家還是喜歡動手
並不是沒有機器
而是機器破的竹子總是死板的
現有的方法是將竹子分成四份
呈十字狀夾入竹片
▼
用刀在兩個竹片上輕敲
新手注意不要用力過猛
不然會不均勻
▼
這時候,竹子逐漸變成了篾條
仍舊是一點點將它們破細
▼
刮青
注意下面圖片中的女子
竹子破開之後邊緣會很鋒利
為了避免不傷手
要用刀在竹片上來回刮一下
▼
勻蔑
這一步是要使篾條的大小、粗細都相差無幾
使編織出來的竹器更加的美觀和耐用。
▼
煮蔑
煮篾條是很關鍵的
可以使篾條更有柔韌性
▼
剩下的就是編織了
編織反倒是最簡單的一步
在網上找找基本的教程圖案即可
新手雖然不會編的很整齊
但總歸會成一件東西
▼
就像我剛剛說的呀
現在竹編的手藝人大多45歲以上了
剩下的就是藝術家了
但總覺得藝術家可以發揚
卻不能起到傳承的作用
◎◎◎
我想大概呀
當這些手藝人再也砍不動竹子的時候
我們仍舊會看見竹編
那時它們會完全的遠離我們生活
成為放在展臺上完全的藝術品
合作 & 轉載請聯繫後臺
投稿請發到:
yangmeiyishupin@163.com
△長按二維碼可加關注
用有趣的方式看藝術,用有機的觀點看生活,
藝術與生活是一體,
硬要把它們分開就沒意思了。
來吧,來我們這裡,找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