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手工藝人鄭明陸 | 竹編技藝,沉澱生活的詩意

2021-02-18 文成新聞網

來源:文成新聞網

記者:張嘉麗

編輯:陳微言 胡瑜瑤

版權聲明:文成新聞網原創報導 歡迎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

代王叔承在《雨後雜興三首》中寫有:「斫竹編青籃,門前開蟹籪。」《詩經?小雅》中也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詩句,兩首詩中都寫到了竹編與竹製品。後者更是生動描述了牧童暮歸時頭戴笠帽的情景。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是匠人的一門獨門手藝。

早在新石器時代和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帶孔的竹鏃和較為精緻的竹製器物。千百年來,由竹篾編成生產的竹籃、竹篩、簸箕、籮筐、竹蓆、雞籠、鴨籠等竹製器物,已成為農村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後隨著塑料製品的出現,篾製品逐漸減少,如今篾匠的身影已非常少見。

但在嶨口鎮還有一位仍在堅守這門技藝的匠人,他叫鄭明陸。

鄭明陸出生於1950年,嶨口鎮渡瀆村人。1964年,鄭明陸隨珊溪鎮朱坑頭篾藝名師朱壽省學習篾藝加工,出師後一直在福建從事上門篾藝加工,至今已有55年的「工齡」。 

鄭明陸對篾業製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表現手法。不管什麼樣的竹子到了他手中,經過切削、編織等工序,都能變成精美的菜籃、提籃、籮筐、簸箕、火籠、竹蓆等。在渡瀆村,記者就看到由他所編的眾多的竹器。

鄭明陸介紹,他出生在困難時期,那時候的人,若是有一項手藝,便可養家餬口。他14歲時,看到同齡人都出去學手藝,他也想學一門技藝,便拜師去學竹編。

「竹編看著簡單,其實是手藝中最難學的一種技術。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學習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鄭明陸說,「學竹編,首先要學基本功。我剛開始學習時,主要是做一些竹製品的修補工作。我和師傅學習了六年,僅修補就學習了四年。後來慢慢學會了竹編的流程。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編織技藝。其中最重要的是劈篾,竹子要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才能製作出精細的竹絲。這些工序全部是手工操作,過程十分繁瑣。」

就這樣,經過加工好的篾絲,在鄭明陸的手下,經過編、絞、鎖、插、穿、扣等工藝技法,編織出一件件造型優美、工藝精湛、豐富多彩的竹編工藝品、日用品。

▼ 竹編工藝有兩種,分細絲竹編和粗絲竹編。

「細絲竹編」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竹製品,且成品的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如編一些茶具等精細的竹器。

「粗絲竹編」工藝是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的竹編工藝。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籃、籮筐等。

50多年來,鄭明陸編織的器具不計其數。他說,人們普遍稱從事竹編工藝的人為篾匠。他從事篾匠工作主要在福建,為農村農閒兼作的季節性副業,是以前一些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以前,有門好手藝是農村年輕男子娶媳婦的本錢,當時有「有手藝在手,走遍天下能餬口。」的說法,篾匠和其它手藝一樣,是「吃百家飯」的活計,走家串戶上門做,手藝做到哪裡,就吃住在哪裡。有了這門手藝,至少吃喝不愁。那時候,家家戶戶幾乎每年都要請篾匠師傅到自己家來做活,把家中磨損的竹蓆、竹簍拿出來修補,按天數付篾匠工錢。篾匠手藝是細緻活,講究的手上工夫。手藝好,做的竹製品精細,也特別受歡迎。

竹篾行業是個精細的行業,沒有機械設備,沒有模具。僅有的只是一把篾刀、一把刮刀、一付箭門、一條篾尺和鋸子。製作生活用具時,靠的是熟練、技巧、腦筋靈活,俗語說:「破篾靠熟練、製作靠技巧、創新靠腦筋。」篾藝師傅們就是靠著這種堅強的毅力,和勤勞刻苦的精神,創造出精美小巧、經久耐用的手工藝品。

 

在嶨口鎮渡瀆村文化禮堂裡就陳列著鄭明陸編織的食籃、果盤、果盒、梁盛、牌匾等竹器用品,這些器具做工都很精細。有些竹製品上的圖案也很精緻。圖案是經過染色處理的黑白雙色或紅粉等色竹絲構成。多為幾何圖形,也有一些文字等圖案。

鄭明陸還現場展示了編織的過程。只見他蹲在地上,將篾條有序地穿插在一起。編織時,鄭明陸神情專注,一根根細長的竹篾在他的手中飛舞…… 邊編邊說:「如果編花紋,還需要配以其他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豔明快的花紋。」 說著,他指著手中的黑色竹絲說,黑色是將原竹絲埋在泥裡,過一段時間取出清洗,並經過多道工序加工出來的。製作工藝也很複雜,如果製作時間掌控不好,不僅顏色不勻,就是編織好也不耐用。

▷鄭明陸做事細心,又肯學肯問,加上自己愛鑽研,他的竹篾編織技藝在當地堪稱一絕。

✔多年來,他還積極到溫州、安吉、義烏等地拜訪名師,學習現代篾藝製作經驗,不斷創新竹編工藝的製作技巧,擴大了創作範圍。他製作的竹編工藝品食籃、果盤、果盒、竹蓆、梁盛、牌匾和其他的生產生活用品、陳設工藝品,不僅設計獨特,工藝精湛,色彩高雅,並採用平面和立體的兩種編法,使產品更具觀賞性和實用性。而且具有防變形、防蟲蝕,手感細膩光滑等特點,深受用戶們的好評。

竹編看似簡陋,但編竹人用一雙靈巧的手,編出生活的瑣碎與美好。由於竹編是門辛苦活,從破竹到劈篾條,要的是力氣,從編竹到完成要的則是耐心。

如今,像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單純的竹編手藝人也越來越少。採訪中,鄭明陸也表示,如今他的年齡大了,慢慢的,他也要退出編織的行列了。傳統手工業能否一直傳承下去,總是引人深思!

相關焦點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全球竹編藝人現場競技 湖南益陽小鬱竹藝榮獲傳承藝星獎
    國際竹編創意設計作品展、「天府小匠人」(竹編)競技、國際竹編競技、國際竹文化論壇等活動精彩紛呈,通過多種體驗活動來展示非遺傳承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多種路徑和實踐成果。湖南益陽小鬱竹藝參加國際竹編競技,與全球近百位竹編藝人現場比拼,並榮獲傳承藝星獎。
  • 洛南一放牛娃巧手編出新生活,稱想把竹編手藝傳下去
    「我一個放羊娃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這門竹編手藝改變了我的人生。沒有這門手藝,我不敢想像自己現在會是什麼樣子,更不敢奢望還能走出祖輩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會成為城裡人。」初冬的一天,在洛南縣城區八卦橋下,正在橋下銷售竹編製品的竹編藝人劉智平深有感觸。
  • 李盛國:用指尖編織夢想的竹編藝人
    靈巧的手,粗糙的手,智能的手 都在勞動中創造著價值 …… 會同縣群山環抱,青竹蔥鬱,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這裡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竹編藝術的搖籃。當地人因地制宜用竹子編制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由此產生一項專事竹編的職業——篾匠。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楊隆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成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竹編世家,大學畢業後毅然留在家鄉創業,為道明竹編探索出新的創作設計和現代經營理念。2014年成立了道明竹編巧妹子竹編專業合作社,組織有較好技藝的竹編藝人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將合作社發展成現代創新型企業。
  • 雲南騰衝:傳承傳統技藝 發展土陶文化
    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
  • 破竹削篾,尋找瓷胎竹編的前世今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竹子,在我國產地十分豐富,竹製品在我們的生活處處處可見。而竹編藝術則是我國傳承下來的傳統手藝之一,它的原材料是竹子,以竹子為主體,再在上面編制出各種的花紋,然後對其進行加工製成各種工藝品的方式。一直以來,藝人們在探究一種藝術方式,將瓷器和竹編相互結合,而瓷胎竹編的出現,則為中國彌補了這個空白。
  • 竹編技藝之六角孔編法介紹
    在竹編技藝當中,六角孔編法是一種很精美的編法,若干個六邊形組合成的物件看起來很是玲瓏精緻,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六角孔的具體編法
  • 浙江老手藝人「轉型記」:革新傳統技藝 貼近現代生活
    張心榮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竹編傳承人。他將傳統手工藝與中國傳統書畫合璧,創作平面竹編書畫作品,推動象山竹編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藝品再到收藏品的轉型,破局傳統非遺日漸式微窘境,為這門老手藝注入新活力。竹編是門技術,也是門藝術。
  •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當傳統的竹背篼、竹扇子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時,竹編該如何與這個時代親密接觸?竹編花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編竹為器,器以載道。精細的竹編工藝,優雅的插花技藝,相輔相成,復古傳統成就花道一道亮麗的風採。就如竹編花器一樣,竹之美在於它的自然古樸,充滿原始森林的那種氣息,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舒適感。自然的與人的心更貼近,身心才能完全放鬆下來,把這種舒適帶到現代生活中去。
  • 竹編工藝——搖籃裡的夢
    當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就睡在這小小的搖籃裡,而我的家人就坐在搖籃旁白,將我推向夢鄉;慢慢長大了,搖籃容不下我了;再後來,弟弟出生了,我成了那個搖搖籃的人,將我的弟弟推向夢裡。搖籃,承載著我們童年的夢。從小就驚異於竹編匠師的巧手,竟能編制出如此精巧的手工品。然而,當我接觸到萊韻達,步入萊韻達燈具工廠,我仿佛發現了更令人驚喜的工藝!
  • 二十二種民間老技藝……
    為數不多的高級手工定製旗袍,還可以將繡花做到領子上,設計獨到,其技藝也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令人嘆服。因此,手工的溫度,在旗袍製作上顯得尤為珍貴。緙絲扇面7瓷胎竹編竹編,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研究和燒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希望能恢復雲南地方的青花燒造技藝,同時對年輕人報以厚望:要親手做陶,走向民間,在生活中體會到制陶的快樂。
  • 20種民間老技藝,有些已經行將消逝……
    緙絲扇面7瓷胎竹編竹編,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研究和燒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希望能恢復雲南地方的青花燒造技藝,同時對年輕人報以厚望:要親手做陶,走向民間,在生活中體會到制陶的快樂。當時的料器工坊皆隸屬工部御廠,直到民國年間,這批手工藝人流落民間,普通人家才有機會接觸到料器。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舊時竹器與人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如影隨形。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二十二種民間老技藝,有些行將消逝......
    緙絲扇面7瓷胎竹編竹編,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但瓷胎竹編的竹子,細如髮絲,工藝非常複雜,也曾是皇族專享。研究和燒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希望能恢復雲南地方的青花燒造技藝,同時對年輕人報以厚望:要親手做陶,走向民間,在生活中體會到制陶的快樂。
  • 包粽子、做香囊、喝雄黃酒、吃油醪糟 重慶最大「非遺」手工藝人...
    央視用近8分鐘時間,報導了我市這個最大的「非遺」手工藝人聚集地及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成了端午節的標誌。如今,端午節的活動更加豐富起來,南岸壹華裡手工食品市集就是典型的例子。
  • 傳統竹編技法,回疊方底小容器,今晚開課!
    開課時間:2019年4月20日 晚8:00學習形式:在線視頻 + 微信作業群關於竹編和竹器竹藝是挑壓間構建的上古智慧,它取天然之竹,合數術之藝,用於生活,大可製成建築,小可,用於生活之微,其文化橫貫華夏上下五千年... 2008年6月7日竹編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竹編小鬥笠的作法
    竹編鬥笠是舊時很常用的竹編物件,製作手法也有好幾款。
  • 用傳統竹編手藝打造的一款魔燈,喚醒竹編沉睡已久的美
    這份結合了中式竹編的樸實和日本竹編的細膩的手藝之作,被取名為 BAMAGIC。「它不只為完美,更為改變。唯有此,手藝才能長留。」從這句產品文案傳達了設計者對中國竹編手藝文化傳承的希冀。80年代末,39歲的王生民跟隨來自日本的竹藝大師八木澤啟造學習竹編技藝五年之久,並作為最好的兩個學生遠赴日本深造。短短的相處時間讓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徒之情。八木澤啟造其人八木澤啟造1927年生於日本大田原市,卒於2006年。
  • 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今天,成都非遺傳承人用創意創新,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繹出時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為成都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不過,如果你去過崇州市道明鎮重慶路上的「丁知竹」竹藝館,一定會驚嘆:「原來竹編還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