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之美,特別的美!

2020-12-23 騰訊網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舊時竹器與人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如影隨形。

簸箕、籮篼、刷帚、

火棍、淘籮、蒸籠、

筲箕、塘畚、陽帽、

提籃以及暑天乘涼的篾枕、

竹蓆、竹床等等。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

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一般我們鄉下竹編經過選竹(一年的慈竹、單竹等)、刮青、分塊子(平分後再平分)、分篾、煮篾(脫脂增白、染色等),最後分絲。接下來,竹編藝人按模具進行編織。

據考古表明,自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以來,便已經有意識的用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又慢慢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在中國文化裡,竹子具有許多重要意義,它是謙虛為懷的翩翩君子,它也是生命理想與真實精神的標誌。同時,竹子更是從過去開始便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建築、編織、雕刻、造紙等無一不在。

在竹編手藝人的引領下,我們看到原本挺拔的竹子是如何通過選料、裁料、破篾、打磨等極耗時、重複再重複的步驟,成為溫和細膩可被造型的篾絲。

只是看似柔軟的篾絲,依然有著屬於竹的堅韌,在交錯編織之間,手藝人指尖縱橫劃下的深刻紋理,是為創造完美竹編的堅持。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擊播放 GIF 0.0M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旗下品牌 】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喚醒竹編沉睡已久的美
    (點我) 最近他們又在竹編上下了功夫,傾盡全工作室之力,耗時兩年,攜包括德國紅點等三項大獎回歸。2013年秋 尋訪到留日歸來的兩位老竹匠2014年4月 設計師團隊進駐竹編基地一簡園2014年10月 BAMOON多層竹編燈在北京設計周發布2015年1月 園師傅身體等原因,竹編基地一度停擺
  • 用傳統竹編手藝打造的一款魔燈,喚醒竹編沉睡已久的美
    這份結合了中式竹編的樸實和日本竹編的細膩的手藝之作,被取名為 BAMAGIC。「它不只為完美,更為改變。唯有此,手藝才能長留。」從這句產品文案傳達了設計者對中國竹編手藝文化傳承的希冀。80年代末,39歲的王生民跟隨來自日本的竹藝大師八木澤啟造學習竹編技藝五年之久,並作為最好的兩個學生遠赴日本深造。短短的相處時間讓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徒之情。八木澤啟造其人八木澤啟造1927年生於日本大田原市,卒於2006年。
  •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竹編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其的繁瑣,匠人手握篾刀推竹片,刀鋒輕微抖動,竹片徐徐漸進。不急不躁,細工慢活,片竹成絲,編竹成器。縱是竹之稟性,橫為人之感性,剛柔並濟,絲絲迴環,留下縱橫交錯的縝密,織就經天緯地的精緻。
  • 「90後」代表楊昌芹:從「竹子之鄉」走來的「竹編苗妹」
    一縷竹絲配備一雙巧手,精美竹編讓人讚不絕口。「我在兩會代表通道展示的茶杯,外套就是我自己做的竹編。」她指著茶杯,向記者介紹。2007年,楊昌芹作為貴州印江民族職業學校的10名學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學習竹編工藝。學習結束後,楊昌芹主動留下來,跟隨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深入學習平面竹編技藝。
  • 雅惠——花器原來這麼美
    竹編是指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一般稱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根據編織工藝的不同,竹編可分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混合竹編。
  •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公共文化空間建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 弘揚竹編文化 竹編大師陳雲華帶來竹藝文創產品
    四川新聞網消息(陳甜 餘文 文/圖)「2020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即將召開,在青神縣中國竹藝城內,竹編大師陳雲華和團隊成員們正抓緊時間,完善展品,以最好的狀態迎接竹博會。10月26日下午,在中國竹藝城仿真竹編展示廳內,竹編大師陳雲華正站在竹編工藝師旁認真觀看,並時不時地就如何編織出更好的熊貓竹編作品給出建議。據了解,今年青神縣在舉辦2020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的同時,還將舉辦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為了迎接好兩大會節,陳雲華大師團隊特意推出了竹裡熊貓,將竹編和憨態可掬的國寶完美結合,給大家呈現出生態環保的藝術品。
  • 李盛國:用指尖編織夢想的竹編藝人
    5月1日起 懷化電臺974綜合廣播 推出五一特別節目 會同縣群山環抱,青竹蔥鬱,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這裡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竹編藝術的搖籃。當地人因地制宜用竹子編制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由此產生一項專事竹編的職業——篾匠。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竹編小鬥笠的作法
    竹編鬥笠是舊時很常用的竹編物件,製作手法也有好幾款。
  • 破竹削篾,尋找瓷胎竹編的前世今生!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張牆林,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張牆林,四川青神縣人,曾獲得中國非遺協會發起並由中國九州傳媒舉辦的2019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全國首屆最精美工藝竹編三等獎。中國瓷器的特點潔白如玉,也正是因此,中國的瓷器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
  • 2017年聖誕美陳燈飾(臺灣篇),美到心水CHEERLAB
    每年聖誕節都是重要的商場美陳節日,浪漫的節日當然要配上夢幻的燈飾和場景,小編整理了臺灣多家商場的聖誕燈飾場景,無論是充滿時代感的美國聖誕或是童話故事的下雪情景都有,乾貨滿滿哦!新北歡樂耶誕城新北歡樂耶誕城作為全臺灣最盛大的聖誕燈飾場景,當然名不虛傳。
  • 竹編教學專輯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下面給大家分享手工竹編教程基本編法—一挑一編法:竹編工藝主要分為材料處理、編織和收尾三個階段,材料處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編織就是用篾子編成各種產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補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編產品更加美觀、精緻、順手、耐用。在各種竹編產品中,背篼的工藝最為複雜。 材料處理 就是把竹子一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曬,曬乾後進行淋雨,再暴曬,然後存放起來。
  • 100斤竹子取50克竹絲,川妹子竹編名畫《五牛圖》,簡直一模一樣
    ,極大地方便和扮美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四川眉山的竹編舉世聞名,早在 2008年6月,眉山竹編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從事竹編工作的藝人們也開始逐漸增多,這位川妹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韓滉《五牛圖》她的名字叫程麗,說來很有趣,起初程麗為了逃避竹編,來到了上海,後來又一發不可收拾得愛上了竹編,並用竹編創造了很多奇蹟。
  • 竹編工藝——搖籃裡的夢
    作為一個潮汕人,「粿」,也即一種潮汕小吃,是過年過節少不了的,而這種竹編篩子正是用來盛放「粿」的器具。記得小時候,剛剛出爐的粿會首先晾在桌子上,待熱氣漸漸散去便會轉移到竹編篩子裡面,而這期間,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嘴饞不斷從裡面拿出來吃。這是屬於童年的美好回憶。
  • 專訪手工藝人鄭明陸 | 竹編技藝,沉澱生活的詩意
    他14歲時,看到同齡人都出去學手藝,他也想學一門技藝,便拜師去學竹編。「竹編看著簡單,其實是手藝中最難學的一種技術。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學習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鄭明陸說,「學竹編,首先要學基本功。我剛開始學習時,主要是做一些竹製品的修補工作。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美麗富饒的川西平原有一個別致的小鎮這裡的人們以竹編為生竹製建材、竹製工具從古至今伴隨著一代代人的生活這個小鎮就是竹編之鄉——道明 道明竹編,世代相傳,歷史悠久。明清時期,道明竹編經歷了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工藝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產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崇慶縣誌》裡就有「暢銷境外,以獲贏利」的記載。歷史上,道明鎮竹編藝人層出不窮,竹編工藝廣為普及;現在還有很多人從事竹編的製作和生產,楊隆梅就是其中之一。
  • 考察竹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這次考察收穫滿滿!
    考察竹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這次考察收穫滿滿! 考察組來到青神縣雲華竹旅有限公司,在企業負責人帶領下,實地看產品、聽講解,了解竹編培訓的方方面面。 雲華竹旅公司通過學員進企業、上門搞培訓、大師出國門等形式,先後為世界36個國家、國內10多個省市舉辦各類竹編培訓班500多人次,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脫貧。
  • 改造四合院老宅,新舊結合煥發永恆之美
    再美的東西,終究會消逝。建築,是為數不多能捕捉「美」並使之轉化為永恆的一種方式。傳承至後代,歲月在斑駁的磚瓦上留下深刻的痕跡,後代兒時的記憶也跟著剝落、脆化。早期是以竹編加敷土漿、外牆塗抹石灰,然後木柱與磚造底座作為建築體的基本結構。前一次的改建是在1988 年,僅對三合院的正身處理。這些修建都是由未接受過教育也不識字,卻能繪製建築設計藍圖的爺爺完成的。他從無到有,一手包辦彰化老宅的設計與施建,作為設計師與他父親世代,以及其他家族親人們共同回憶的最佳見證。
  • 傳承竹編手藝 過上美好日子
    一月六日,墊江縣大石竹編製作室內,殘疾人員工正在編織竹製品。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走進位於墊江城區的大石竹編製作室,竹子的清香撲面而來,長2.3米、高1.2米的竹編畫《紅樓十二金釵圖》映入眼帘,4名工人有的在用排針剖篾器剖出僅1毫米細的篾條,纖細的篾條在空中舞動;有的用黑白兩色篾條編織肖像畫。仔細觀察,這4人均有不同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