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教學專輯

2021-02-18 滇韻匠心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

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下面給大家分享

手工

竹編

教程

基本編法—一挑一編法:

先將經材排列好,緯材以1/1編織法,一條竹篾在上一條竹篾在下的交織,編法極為簡單而易學。

也可在圖示①的基礎上演變成各 式如4/4編法。


最後為大家展示的是:兩一相間編法;或3/3,2/2編法。

竹編工藝主要分為材料處理、編織和收尾三個階段,材料處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編織就是用篾子編成各種產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補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編產品更加美觀、精緻、順手、耐用。在各種竹編產品中,背篼的工藝最為複雜。 材料處理 就是把竹子一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曬,曬乾後進行淋雨,再暴曬,然後存放起來。用時,取一把先刮去竹節、竹毛,再一分為二剖開,然後在河裡或磨渠中浸泡,泡上兩天兩夜,待竹子變軟後撈出來,這時竹子的柔韌性得到大大提高,適宜於加工,然後用蔑刀剖成勻稱的細條,再刮光,就可用於編織。其次,進行編織。先將兩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當的木棍曲彎,棍子中部交叉疊放,通過用鐵絲紮成的方圈,把四個棍頭擺放到圈的四角,做成背篼棍(也稱背篼角)。然後從下往上編。 編織 要先用筋子(較寬的竹條)盤底子,再用篾子(細竹條)編。編到兩寸處分頭頸、五寸處分二頸、一尺處分三頸。然後鎖邊,小背篼一尺五寸高鎖邊,中背篼一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鎖邊。邊子鎖住了就開始楦棍,就是把背篼口楦圓、楦正,使背篼形狀美觀。再進行纏邊,把嫩竹一分為二剖開,把口沿纏上三圈,實質是對鎖的邊進行細化加固處理,使背篼口拿在手裡舒適,不扎人,又牢固耐用,至此背篼就算編成。鎖邊、楦棍、纏邊都是收口工序,也是顯示編背篼技術水平的關鍵所在。 收尾 也就是在背篼前面拴系帶處做兩根背籤,在背篼後面做四根護籤,使背篼更加結實、耐用。民間有歌謠,專說編背篼:「小時家裡手頭窘,操起篾刀向竹蓬。嘭嘭幾下竹隨破,縴手剝篾似翻書。細篾經緯隨即織,篼底好起口難收。」

相關焦點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弘揚竹編文化 竹編大師陳雲華帶來竹藝文創產品
    四川新聞網消息(陳甜 餘文 文/圖)「2020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即將召開,在青神縣中國竹藝城內,竹編大師陳雲華和團隊成員們正抓緊時間,完善展品,以最好的狀態迎接竹博會。10月26日下午,在中國竹藝城仿真竹編展示廳內,竹編大師陳雲華正站在竹編工藝師旁認真觀看,並時不時地就如何編織出更好的熊貓竹編作品給出建議。據了解,今年青神縣在舉辦2020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的同時,還將舉辦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為了迎接好兩大會節,陳雲華大師團隊特意推出了竹裡熊貓,將竹編和憨態可掬的國寶完美結合,給大家呈現出生態環保的藝術品。
  • 竹編小鬥笠的作法
    竹編鬥笠是舊時很常用的竹編物件,製作手法也有好幾款。
  • 竹編工藝——搖籃裡的夢
    作為一個潮汕人,「粿」,也即一種潮汕小吃,是過年過節少不了的,而這種竹編篩子正是用來盛放「粿」的器具。記得小時候,剛剛出爐的粿會首先晾在桌子上,待熱氣漸漸散去便會轉移到竹編篩子裡面,而這期間,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嘴饞不斷從裡面拿出來吃。這是屬於童年的美好回憶。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用傳統竹編手藝打造的一款魔燈,喚醒竹編沉睡已久的美
    這份結合了中式竹編的樸實和日本竹編的細膩的手藝之作,被取名為 BAMAGIC。「它不只為完美,更為改變。唯有此,手藝才能長留。」從這句產品文案傳達了設計者對中國竹編手藝文化傳承的希冀。80年代末,39歲的王生民跟隨來自日本的竹藝大師八木澤啟造學習竹編技藝五年之久,並作為最好的兩個學生遠赴日本深造。短短的相處時間讓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徒之情。八木澤啟造其人八木澤啟造1927年生於日本大田原市,卒於2006年。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我一輩子不識字,幹了50多年篾匠,沒想過60歲了還能玩網際網路,讓這麼多人知道我竹編老李。」李年根感慨道。    從小做篾匠的「竹編老李」    李年根出生在江西新餘分宜縣洞村鄉。他3歲喪父,6歲跟隨伯父生活,8歲半就開始跟著伯父做篾匠,13歲就能帶徒弟,15歲自立門戶。    「做篾匠好苦的。
  • 破竹削篾,尋找瓷胎竹編的前世今生!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張牆林,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張牆林,四川青神縣人,曾獲得中國非遺協會發起並由中國九州傳媒舉辦的2019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全國首屆最精美工藝竹編三等獎。中國瓷器的特點潔白如玉,也正是因此,中國的瓷器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
  • 非遺竹編手藝人抖音獲贊超3500萬,他編的二維碼可以掃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喚醒竹編沉睡已久的美
    (點我) 最近他們又在竹編上下了功夫,傾盡全工作室之力,耗時兩年,攜包括德國紅點等三項大獎回歸。2013年秋 尋訪到留日歸來的兩位老竹匠2014年4月 設計師團隊進駐竹編基地一簡園2014年10月 BAMOON多層竹編燈在北京設計周發布2015年1月 園師傅身體等原因,竹編基地一度停擺
  •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後在整個封建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盛行不衰。竹編花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編竹為器,器以載道。精細的竹編工藝,優雅的插花技藝,相輔相成,復古傳統成就花道一道亮麗的風採。
  • 傳承竹編手藝 過上美好日子
    一月六日,墊江縣大石竹編製作室內,殘疾人員工正在編織竹製品。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走進位於墊江城區的大石竹編製作室,竹子的清香撲面而來,長2.3米、高1.2米的竹編畫《紅樓十二金釵圖》映入眼帘,4名工人有的在用排針剖篾器剖出僅1毫米細的篾條,纖細的篾條在空中舞動;有的用黑白兩色篾條編織肖像畫。仔細觀察,這4人均有不同殘疾。
  • 李盛國:用指尖編織夢想的竹編藝人
    會同縣群山環抱,青竹蔥鬱,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這裡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竹編藝術的搖籃。當地人因地制宜用竹子編制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由此產生一項專事竹編的職業——篾匠。
  • 傳統竹編技法,回疊方底小容器,今晚開課!
    竹藝是挑壓間構建的上古智慧,它取天然之竹,合數術之藝,用於生活,大可製成建築,小可,用於生活之微,其文化橫貫華夏上下五千年... 2008年6月7日竹編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疊容器,應用的是竹編基礎的人字編,用不同的挑壓組合,構建成為立體的容器,是基礎編法中非常實用的一種,製作難度略高一些,但編法應用廣泛,同樣的編法可以製作成各種各樣大小的容器,或者是盒子,你是否想挑戰?在這裡小墨也提供高矮兩款形制供大家選擇練習。
  • 專訪手工藝人鄭明陸 | 竹編技藝,沉澱生活的詩意
    小雅》中也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詩句,兩首詩中都寫到了竹編與竹製品。後者更是生動描述了牧童暮歸時頭戴笠帽的情景。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是匠人的一門獨門手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和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帶孔的竹鏃和較為精緻的竹製器物。千百年來,由竹篾編成生產的竹籃、竹篩、簸箕、籮筐、竹蓆、雞籠、鴨籠等竹製器物,已成為農村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考察竹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這次考察收穫滿滿!
    考察竹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這次考察收穫滿滿! 16日,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敏,涼山州婦聯副主席朱雪蕾一行蒞眉考察竹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明清時期,道明竹編經歷了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工藝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產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崇慶縣誌》裡就有「暢銷境外,以獲贏利」的記載。歷史上,道明鎮竹編藝人層出不窮,竹編工藝廣為普及;現在還有很多人從事竹編的製作和生產,楊隆梅就是其中之一。
  • 「90後」代表楊昌芹:從「竹子之鄉」走來的「竹編苗妹」
    一縷竹絲配備一雙巧手,精美竹編讓人讚不絕口。「我在兩會代表通道展示的茶杯,外套就是我自己做的竹編。」她指著茶杯,向記者介紹。2007年,楊昌芹作為貴州印江民族職業學校的10名學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學習竹編工藝。學習結束後,楊昌芹主動留下來,跟隨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深入學習平面竹編技藝。
  • 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現在,80後道明竹編傳承人丁春梅和父親,把「丁知竹」竹藝館「搬到」了非遺節主會場非遺博覽園,讓觀眾與道明竹編零距離接觸。在竹藝館內,丁春梅向記者解密她的非遺創新之路,直言「開拓視野」讓她獲益匪淺。丁春梅感慨道:「我們竹編手藝人大多讀書不多,如果再不走出去,看得不多、學得不多,那麼我們的竹編就很難有大發展了。」
  • 中南大學志願者赴雨花非遺館,「湘遇竹編,循覓匠心」
    竹編工藝品與祝福話語。近日,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以下簡稱文新院)為喚醒非遺記憶、探索竹編文化魅力,組織21名志願者,在這個寒冷冬日赴一場「竹編之約」。志願者在觀賞望城皮影。志願者親手製作竹編工藝品。參觀過後,志願者們一同前往竹編技藝傳習所開展體驗活動。傳習所內琳琅滿目的竹編工藝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一處交錯的紋路都飽含匠人精度,每一道削、鎖、釘、扎的工藝都深藏匠心底蘊,或長久駐足,或攝影留念,大家放緩了平日裡匆忙的步伐,安靜地觀賞這滿載匠心的大自然的饋贈。體驗活動是親手製作竹編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