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2021-01-18 華夏經緯網

  丁春梅及其竹編作品

  成都非遺人的創新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DNA。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風民俗,是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正在成都舉行。成都非遺底蘊深厚,項目眾多。今天,成都非遺傳承人用創意創新,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繹出時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為成都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不過,如果你去過崇州市道明鎮重慶路上的「丁知竹」竹藝館,一定會驚嘆:「原來竹編還能這樣做!」在這裡,竹編作品不再只是普通農具,更是前衛時尚的生活用品,比如佇立在綠地上的大地裝置作品,再如親子互動的DIY課程內容。

  現在,80後道明竹編傳承人丁春梅和父親,把「丁知竹」竹藝館「搬到」了非遺節主會場非遺博覽園,讓觀眾與道明竹編零距離接觸。在竹藝館內,丁春梅向記者解密她的非遺創新之路,直言「開拓視野」讓她獲益匪淺。丁春梅感慨道:「我們竹編手藝人大多讀書不多,如果再不走出去,看得不多、學得不多,那麼我們的竹編就很難有大發展了。」

  重設計

  竹編家居用品變得很時尚

  在非遺博覽園的「丁知竹」竹藝館內,全部展品都採用竹編完成,很多和大家傳統印象中的竹編完全不一樣,比如竹編家具、燈具、飾品、擺件甚至竹編箱包……生活所需一應俱全。

  這些竹編產品已沒有人們印象中的粗放簡陋,記者見到,一款落地燈猶如一根高高的竹編竹筍,上面掛著草帽,清新淡雅中透出復古的味道。一把大竹椅,扶手靠背都是用整竹做成,放在家裡誇張大氣,與茶鋪常見的竹椅有著天壤之別。就連竹籃在這裡也搖身一變,成了時尚用品:長方形竹籃配上一款簡約的提手,籃子左上方,一個精緻的大紐扣簡潔大方,設計感十足。最扯眼睛的是一款竹編屏風。只見高約1.5米,長約2米的鐵桿上,一字排開,掛了三組共九個大小不一,好似鳥巢、又好似燈籠的竹編物件。每個「鳥巢」上還有一個洞,可以用作收納。

  這些新穎的竹編家居用品,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愛不釋手、讚不絕口:「好漂亮啊,這些竹編還是我們那個時候的技法,但設計完全不一樣了,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拿著竹編提包,張阿姨禁不住發出讚嘆:「以前總覺得竹編有點土,但現在看到這些竹編,覺得很時尚!」

  跑市場

  在與客戶的溝通中發現金點子

  在非遺博覽園,丁春梅忙前忙後地向觀眾介紹著。齊耳短髮的她思維敏捷、語速極快,對作品充滿想法。忙碌的間隙,丁春梅告訴記者,受新材料新產品的衝擊,道明竹編也曾一度沒落。「我們意識到,要將竹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就必須在傳承中創新,融入時代生活,非遺才能永葆青春。」2013年,丁春梅與父親、道明鎮赫赫有名的竹編傳承人丁志雲,一同創辦了「丁知竹」竹藝館,開始尋求竹編的創新突破。

  「是因為當時就有了創新的方向嗎?」記者問道。丁春梅回答說:「現在看到的這些作品,肯定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創新離不開市場,市場的需求決定了我們的產品創新的方向。成立『丁知竹』前,我們就開始跑市場,看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竹編,然後為他們量身定做。」

  丁春梅直言,竹子的可塑性強,又自然環保,如果竹編的造型更時尚,現在很多家庭都願意接納。她指了指身後燈籠狀的竹編屏風說:「比如這個竹編屏風。前兩年我們聽說有些茶樓、家裝需要竹編隔斷,就拿出竹編籬笆給客戶看,「這個要不得哦!好難看哦!」客戶看到他們推薦的竹籬笆,根本不買帳。「一些客戶會給我們提建議:家中的隔斷首先要做工要精緻,裝飾性要強。我們就根據客戶要求改進竹編,選用打磨精細的竹篾條來製作;有些客戶說,茶坊隔斷不需要太多私密性,於是我們就加入鏤空設計,用輕薄的竹片來鑲嵌;又有些客戶說,隔斷需要有收納功能,我們就在竹編中加入竹編筐,做成鳥巢……」丁春梅與父親就這樣,根據客戶提出的要求,反覆研究如何將隔斷做得好看,滿足客戶。「客戶五花八門的要求,看似很挑剔,其實是在拓寬我們的眼界,再通過我們不斷努力,讓道明竹編走出了一條創新的路。」丁春梅深有感觸地說。

  再學習

  成了中央美院「編外學生」

  向專業設計師們「借腦」,也是傳統非遺開拓視野的又一法寶。2013年,「丁知竹」與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家居產品系合作,為學生提供傳統竹編研究實習基地。師生們從藝術角度提出的思路,與專業竹編技藝相碰撞,也為「丁知竹」產品創新,提供了靈感的來源和寬廣的視野。

  丁春梅告訴記者,中央美院的師生們帶來的先進設計理念,開了她的眼界,並讓她領悟,竹編技藝可以與時尚完美結合。「學習越多,看得越多,就越覺得我們道明竹編的可能性越多。我要走出去,把眼界打開,讓道明竹編走得更遠。」

  嘗到開拓視野甜頭的丁春梅主動走出去。她告訴記者,從2014年起,每年除了參加全國各種展會外,她還會到中央美院進修一段時間,成為中央美院一名「編外學生」。每年,中央美院的教授們都會給好學的她開出「綠色通道」,讓她在中央美院「敞開學」,她想聽的課都可以旁聽,想聽的講座、論壇,都為她提供入場券。

  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她一面旁聽設計、藝術、營銷等各類課程;一面與北京藝術圈、文博圈交流取經,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去中央美院進修,每天接觸海量的信息,各種頭腦風暴、各種前沿資訊……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讓我有能力把道明竹編的發展,放到更高的層面進行思考。」丁春梅感觸地說道。

  丁春梅透露,她對「丁知竹」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大地裝置、室內軟裝設計製作、竹編DIY傳承課程,將是「丁知竹」發展的三大核心產品。據悉,目前「丁知竹」的各種竹編作品銷售額達200萬元,銷售範圍遠及省外。「成都國際非遺節越辦越紅火,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成都非遺人趕上了好時代,我們對道明竹編的未來充滿信心!」丁春梅激動地對記者說。

  亮點作品

  竹編房屋 禪意十足

  在非遺博覽園內,「丁知竹」除了為觀眾帶來的全新竹編產品外,佇立在園區內的竹編房屋,也成為一景,讓人眼前一亮。

  與普通房屋不同,這個竹編房屋的頂棚和四周都是竹竿,房子正中由一個巨大的竹編花瓶支撐而起,四周是鏤空的圓形窗戶,禪意十足,成為非遺節一大景觀。

  丁春梅告訴記者,此次在非遺節上展示的竹屋,是他們的大地裝置作品之一。之前,他們曾嘗試在油菜花地裡創作大型的動物竹編,深受大人和孩子們的歡迎。丁春梅笑著說,父親最大的心願就是用竹子創作30米的青蛙。

  丁春梅的創新法則

  開拓視野

  在崇州土生土長的丁春梅通過開拓視野,看到了道明竹編發展的一種全新可能。她主動向市場學習,了解今天的客戶的審美需求,也向中央美院的師生「偷師」,從他們身上了解最新的業界資訊。每年,她還會抽出時間到北京中央美院進修,設計、營銷、國畫、油畫……所有課程為我所用,極大地開拓了視野,讓道明竹編的發展打破了農用品的桎梏。(記者 王嘉 攝影 謝明剛)

來源: 成都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藝村的生活美學 「竹裡只是一個開始」
    幾年時間裡,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藝村從成都西邊的一個小村落,一路走上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的代表,向世界傳遞中國村落之美。道明竹編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崇州道明竹藝村的傳承卻少了一絲匠氣,多了一縷煙火氣,對於崇州道明竹藝村的傳承者們來說,竹藝本身就是生活,竹籃是他們生活的工具,是與他們日夜相伴的物品。
  • 生於十三五⑨|道明竹藝村「變形記」:從普通小村落,到「網紅」鄉村...
    竹林幽幽,青瓦白牆,遠離城市喧囂,於青山綠水間,道明竹藝村就坐落在這樣優美的地方。四年前,崇州道明鎮龍黃村還是成都西邊眾多川西林盤中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而如今,龍黃村搖身一變成為「道明竹藝村」,不僅被全國所熟知,還走上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的代表,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村落之美。道明竹藝村「變形記」背後,是成都十三五期間的鄉村振興的一個切口,是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一個側面,展開的,是一幅「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畫卷。
  • 十日談|第七季預告:扛鼎未來的非遺新生代(二)
    杭州刺繡作品《觀經圖》在第六季中10位活力四射的新青年用心地做著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以自己的堅守向傳統致敬用自己的探索>其中有苦與磨難、亦有樂與收穫傣族章哈表演道明竹編藏羌繡文創產品:感恩娃娃當「古老」的非遺遇到活力四射的年輕人會迸發出怎樣的活力與生機呢
  • 非遺保護的四川經驗——讓非遺「動」起來
    隨著連續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舉辦,四川非遺的國際知名度越來越高,全省各地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國際非遺節以及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組織最具亮點和特色的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各類活動。 楊華珍是率先搞起品牌授權、跨界合作的非遺人。今年1月,在香港國際授權展上,有一家國外企業想與她合拍動漫,由她提供藏羌文化中大鵬金翅鳥的故事腳本和圖案文樣。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直播中,當被主持人問及令他印象深刻的短視頻時,陳奕迅說:「有一位爺爺帶著他的孫女,歡迎我入駐抖音,他們用竹子編了一幅畫,這個很費功夫。他的匠心文化要承傳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  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崇州造」特產亮相成都優質特色農產品網購嘉年華 買夠網設專區展銷
    崇州市農發局負責人表示,「崇耕」是崇州近年來大力打造的農產品公共品牌,「崇耕」兩字含義深遠,首先「崇」為崇州的崇,代表了崇州,另一個含義指尊重崇尚。「崇耕」兩個字不僅指「崇州造」農產品,同時寓意著崇州人重農、愛農,把農事發揚光大之意。由於「尊重」,那就一定會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尊重品質、尊重食品安全,一定會盡心盡力以生產優質產品、安全產品為目標,所以「崇耕」還包含「質量好」的意思。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明清時期,道明竹編經歷了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工藝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產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崇慶縣誌》裡就有「暢銷境外,以獲贏利」的記載。歷史上,道明鎮竹編藝人層出不窮,竹編工藝廣為普及;現在還有很多人從事竹編的製作和生產,楊隆梅就是其中之一。
  •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20-12-21/345510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2020-12-21/b951ce47a1d313f7519988f3f809f41a.jpg
  • 寶馬中國文化之旅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同時,10位非遺傳承人將在寶馬的資助下,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研修研習。    非遺傳承人的煩惱    相比於江永女書,湘西竹編卻沒有那麼幸運。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竹編根據不同的竹器選用不同的竹子,削平竹節,用蔑刀反覆剖成細蔑,刮篾,使之大小厚薄均勻。然後進行染色,陰乾,編織多種圖案。    徐克雙是湘西竹編的非遺傳承人之一。
  • 心懷大愛的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巫羅海
    「傳承中國印象—巫羅.海非遺繡品展」昨日在深圳非遺展覽館盛大開啟(羅莉蘋 蘇開柳 唐偉浩報導)2021年1月11日,以[傳承中國印象—巫羅.海非遺繡品展]為主題的巫羅.海七大系列非遺展品在深圳非遺展覽館隆重呈現。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這是繼首屆評選以來第二位代表武術界獲此殊榮的世界級著名武術大家,也是本次大會受功勳人物推薦並獲評此獎項的唯一一位武術宗門代表人物。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12月18日,鎮江市對部分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門培訓。培訓立足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實際問題,重點圍繞新時期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傳承活動的開展等方面展開。   非遺如何守正創新,在實際應用中怎樣才能達到傳播效應最大化,怎樣與時尚相結合,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這些話題都讓傳承人們覺得大有收穫。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 崇州竹裡:一首陸遊的詩和一個入選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築
    而上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6年)中,也出現了一個來自成都的建築——建築師劉家琨所設計的西村大院受邀進入了備受矚目的「主題展」單元。攝影:林邊「竹裡」所在的成都崇州道明鎮龍黃村9組,距成都主城區50餘公裡,是川西數不清的「林盤」村落中的一個,但這個有些特別。如果說「林盤」是成都平原典型的「物質文化遺產」,那道明鎮則擁有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
  • 傳承竹編手藝 過上美好日子
    趙行恩是市級非遺大石竹編第五代傳承人,30個徒弟中有10人有殘疾。談起收殘疾人為徒的初衷,他呵呵一笑:「他們掌握一門手藝,能自食其力過上好日子,不就給國家減輕負擔了嘛。」讓趙行恩更感欣慰的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竹編這門老手藝不僅讓殘疾人過上了好日子,更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