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梅及其竹編作品
成都非遺人的創新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DNA。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風民俗,是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正在成都舉行。成都非遺底蘊深厚,項目眾多。今天,成都非遺傳承人用創意創新,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繹出時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為成都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不過,如果你去過崇州市道明鎮重慶路上的「丁知竹」竹藝館,一定會驚嘆:「原來竹編還能這樣做!」在這裡,竹編作品不再只是普通農具,更是前衛時尚的生活用品,比如佇立在綠地上的大地裝置作品,再如親子互動的DIY課程內容。
現在,80後道明竹編傳承人丁春梅和父親,把「丁知竹」竹藝館「搬到」了非遺節主會場非遺博覽園,讓觀眾與道明竹編零距離接觸。在竹藝館內,丁春梅向記者解密她的非遺創新之路,直言「開拓視野」讓她獲益匪淺。丁春梅感慨道:「我們竹編手藝人大多讀書不多,如果再不走出去,看得不多、學得不多,那麼我們的竹編就很難有大發展了。」
重設計
竹編家居用品變得很時尚
在非遺博覽園的「丁知竹」竹藝館內,全部展品都採用竹編完成,很多和大家傳統印象中的竹編完全不一樣,比如竹編家具、燈具、飾品、擺件甚至竹編箱包……生活所需一應俱全。
這些竹編產品已沒有人們印象中的粗放簡陋,記者見到,一款落地燈猶如一根高高的竹編竹筍,上面掛著草帽,清新淡雅中透出復古的味道。一把大竹椅,扶手靠背都是用整竹做成,放在家裡誇張大氣,與茶鋪常見的竹椅有著天壤之別。就連竹籃在這裡也搖身一變,成了時尚用品:長方形竹籃配上一款簡約的提手,籃子左上方,一個精緻的大紐扣簡潔大方,設計感十足。最扯眼睛的是一款竹編屏風。只見高約1.5米,長約2米的鐵桿上,一字排開,掛了三組共九個大小不一,好似鳥巢、又好似燈籠的竹編物件。每個「鳥巢」上還有一個洞,可以用作收納。
這些新穎的竹編家居用品,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愛不釋手、讚不絕口:「好漂亮啊,這些竹編還是我們那個時候的技法,但設計完全不一樣了,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拿著竹編提包,張阿姨禁不住發出讚嘆:「以前總覺得竹編有點土,但現在看到這些竹編,覺得很時尚!」
跑市場
在與客戶的溝通中發現金點子
在非遺博覽園,丁春梅忙前忙後地向觀眾介紹著。齊耳短髮的她思維敏捷、語速極快,對作品充滿想法。忙碌的間隙,丁春梅告訴記者,受新材料新產品的衝擊,道明竹編也曾一度沒落。「我們意識到,要將竹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就必須在傳承中創新,融入時代生活,非遺才能永葆青春。」2013年,丁春梅與父親、道明鎮赫赫有名的竹編傳承人丁志雲,一同創辦了「丁知竹」竹藝館,開始尋求竹編的創新突破。
「是因為當時就有了創新的方向嗎?」記者問道。丁春梅回答說:「現在看到的這些作品,肯定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創新離不開市場,市場的需求決定了我們的產品創新的方向。成立『丁知竹』前,我們就開始跑市場,看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竹編,然後為他們量身定做。」
丁春梅直言,竹子的可塑性強,又自然環保,如果竹編的造型更時尚,現在很多家庭都願意接納。她指了指身後燈籠狀的竹編屏風說:「比如這個竹編屏風。前兩年我們聽說有些茶樓、家裝需要竹編隔斷,就拿出竹編籬笆給客戶看,「這個要不得哦!好難看哦!」客戶看到他們推薦的竹籬笆,根本不買帳。「一些客戶會給我們提建議:家中的隔斷首先要做工要精緻,裝飾性要強。我們就根據客戶要求改進竹編,選用打磨精細的竹篾條來製作;有些客戶說,茶坊隔斷不需要太多私密性,於是我們就加入鏤空設計,用輕薄的竹片來鑲嵌;又有些客戶說,隔斷需要有收納功能,我們就在竹編中加入竹編筐,做成鳥巢……」丁春梅與父親就這樣,根據客戶提出的要求,反覆研究如何將隔斷做得好看,滿足客戶。「客戶五花八門的要求,看似很挑剔,其實是在拓寬我們的眼界,再通過我們不斷努力,讓道明竹編走出了一條創新的路。」丁春梅深有感觸地說。
再學習
成了中央美院「編外學生」
向專業設計師們「借腦」,也是傳統非遺開拓視野的又一法寶。2013年,「丁知竹」與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家居產品系合作,為學生提供傳統竹編研究實習基地。師生們從藝術角度提出的思路,與專業竹編技藝相碰撞,也為「丁知竹」產品創新,提供了靈感的來源和寬廣的視野。
丁春梅告訴記者,中央美院的師生們帶來的先進設計理念,開了她的眼界,並讓她領悟,竹編技藝可以與時尚完美結合。「學習越多,看得越多,就越覺得我們道明竹編的可能性越多。我要走出去,把眼界打開,讓道明竹編走得更遠。」
嘗到開拓視野甜頭的丁春梅主動走出去。她告訴記者,從2014年起,每年除了參加全國各種展會外,她還會到中央美院進修一段時間,成為中央美院一名「編外學生」。每年,中央美院的教授們都會給好學的她開出「綠色通道」,讓她在中央美院「敞開學」,她想聽的課都可以旁聽,想聽的講座、論壇,都為她提供入場券。
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她一面旁聽設計、藝術、營銷等各類課程;一面與北京藝術圈、文博圈交流取經,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去中央美院進修,每天接觸海量的信息,各種頭腦風暴、各種前沿資訊……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讓我有能力把道明竹編的發展,放到更高的層面進行思考。」丁春梅感觸地說道。
丁春梅透露,她對「丁知竹」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大地裝置、室內軟裝設計製作、竹編DIY傳承課程,將是「丁知竹」發展的三大核心產品。據悉,目前「丁知竹」的各種竹編作品銷售額達200萬元,銷售範圍遠及省外。「成都國際非遺節越辦越紅火,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成都非遺人趕上了好時代,我們對道明竹編的未來充滿信心!」丁春梅激動地對記者說。
亮點作品
竹編房屋 禪意十足
在非遺博覽園內,「丁知竹」除了為觀眾帶來的全新竹編產品外,佇立在園區內的竹編房屋,也成為一景,讓人眼前一亮。
與普通房屋不同,這個竹編房屋的頂棚和四周都是竹竿,房子正中由一個巨大的竹編花瓶支撐而起,四周是鏤空的圓形窗戶,禪意十足,成為非遺節一大景觀。
丁春梅告訴記者,此次在非遺節上展示的竹屋,是他們的大地裝置作品之一。之前,他們曾嘗試在油菜花地裡創作大型的動物竹編,深受大人和孩子們的歡迎。丁春梅笑著說,父親最大的心願就是用竹子創作30米的青蛙。
丁春梅的創新法則
開拓視野
在崇州土生土長的丁春梅通過開拓視野,看到了道明竹編發展的一種全新可能。她主動向市場學習,了解今天的客戶的審美需求,也向中央美院的師生「偷師」,從他們身上了解最新的業界資訊。每年,她還會抽出時間到北京中央美院進修,設計、營銷、國畫、油畫……所有課程為我所用,極大地開拓了視野,讓道明竹編的發展打破了農用品的桎梏。(記者 王嘉 攝影 謝明剛)
來源: 成都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