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略敘、捋一下藺相如的動機: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目的要麼達成交易和氏璧換十五座城,要麼,藺相如完成自己的承諾,不理虧,且完璧歸趙。
秦國提出拿十五座城池與趙國交換和氏璧,一塊璧真的換十五座城,趙國也不吃虧,即便和氏璧價值連城,換了十五座城,完全值得的。但對於趙國而言,問題就在於,秦國是真心換否?
在當時,對趙國而言這是麻煩的一樁事。畢竟秦國強大,趙國弱小,若給了秦國和氏璧,換不來實際的城,可能只會得到一個空頭支票。若不答應,又恐怕秦國攻打。兩頭不是,豈不煩惱。
這裡清晰明了,兩種可能,要麼是真換,要麼是假換。真換的話,一手交璧一手交城,明碼標價,誠信買賣。不存在理虧不理虧的問題。而怕就怕的是秦國是假換,只是一個藉口,得了璧又不守承諾,不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為此,趙王與趙國的臣僚們憂心忡忡,感覺到棘手。
這時,藺相如被推薦了出來,藺相如給出了個人的看法:秦國要換,趙國要不換的話,這是不夠友邦情分,理虧,秦國要換,趙國就答應換,秦國要是不夠心誠的來換,不給城,這是秦國理虧。二者對比,寧可答應秦國,讓秦國理虧。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是,鑑於理虧與否,藺相如向趙王建議,答應秦國換城池。這麼著,接下來也就有了藺相如出使秦國,創造了完整的「完璧歸趙」的故事了。
也就是說,藺相如親身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其目的就是要麼能達成交易,要麼要讓趙國不理虧,且完璧歸趙。
首先,秦昭王果真稍微激怒一點,不論理,只論氣勢壓人的話,藺相如可能和和氏璧俱粉碎於秦國了,哪裡還有聽從藺相如在那裡講什麼,先齋戒,然後,設九賓之禮然後才把璧交給秦王的廢話呢。可見,秦王還是有心要和氏璧的,而全非以交換和氏璧為藉口來刁難趙國,然後攻打趙國。否則,完全可以激怒藺相如,以冒犯君威,然後撕破臉皮,就可以有了藉口去進攻趙國。
但是,此時,秦王沒有激怒藺相如,是為了不傷和氣,不損壞和氏璧,完全按藺相如的說法,先齋戒了五天,然後又設九賓之禮來接待藺相如交換和氏璧。可是,五天之後,秦王如約完成了,而藺相如卻變卦了,已經把和氏璧偷偷的送回趙國了。而且,這次藺相如一入見秦昭王,開口就是訓叨秦國歷代君王的不是。很顯然,這是,無理取鬧,轉移話題而已,藺相如是輸理的,大有撕破臉皮,死就死唄的架勢,當面指責訓斥人家的不是,這是無禮,不按約定交易,這是無理。無理又無禮,都是藺相如在先。
而秦國完全在理,藺相如說和氏璧有瑕疵,要為其指出來,秦王允諾,可是,藺相如卻是使了小伎倆,騙秦王的;然後,秦王為了保護璧不撞碎,派人拿地圖劃定出十五城給藺相如看了,又完全按藺相如說的先齋戒、再設九賓之禮來交換和氏璧。秦王完全照做了,都按藺相如說的安排好了,結果,又得到的是藺相如的謊言。秦國有理、有禮。而藺相如卻又是誆騙人家秦國君王及滿朝文武一場。無禮無理。
所以,從理上來說,藺相如是輸理的;從禮節上說,藺相如也是沒禮的;從利上來說,藺相如看似並沒有虧利,但是,假如秦王稍微激怒一點,就完全可以給藺相如定下欺君之罪,誆騙君王,論律當斬。
可是秦王大度,沒有計較也沒斬。所以說,藺相如大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意思。豁出去了。其實是嚴重的冒險,失敗的行當。縱使最後幸運的完璧歸趙,可是空忙活了一場,於秦國而言並未有絲毫損失,反而讓以藺相如為代表的趙國落得一個失禮無理、出爾反爾不按約定的醜陋形象。有失大國的擔當。卻更突顯了秦國及秦國君王的大擔當的氣度。
其次,再或說,這裡有個攸關成敗的關鍵,就是假如,當時秦國稍微對藺相如嚴苛一點,齋戒時完全把藺相如及其隨從監視起來,以保護為理由,或者,設一計謀,來個賊喊捉賊,把和氏璧夜間盜走,等等,則藺相如連哭都沒有機會哭出來。甕中捉鱉,啞巴吃黃連——吃了虧還說不出來。丟了璧還落得一個盜竊之名。那趙國就賠大了。如此,這樣,還能會有走漏掉和氏璧的可能嗎?
但秦國根本沒有使用這些無理的卑劣手段。而是,按著藺相如提出的要求有理有利有節有步驟的一步一步完成了,可是實際情況是藺相如來回變卦了。足見秦國有大國的擔當。
而且,這裡也確實存在著疑問,藺相如的隨從,換了粗麻布衣,然後真的就那麼輕而易舉的帶著和氏璧從秦國抄小路逃回了趙國?且先不說萬一被秦國逮到,該如說是好?就說,偷偷溜走,這形象能好看嘛,偷偷摸摸,如此卑劣的行當有損趙國形象。所以,這裡我覺得,藺相如此次貿然出使秦國,是很冒險、很投機主義的行為。根本不值得贊。
再次,換種說法,我覺得藺相如,更應該把和氏璧留在趙國,然後以使者的身份,與秦王把交易事項交代清楚,談判好,然後約定時間,約定地點,也可有見證人,有自己的君王出面,甚至有軍隊安排等等。按步驟一步一步交易。
而非貿然就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尤其,是在沒有明確要用哪些城池來換和氏璧,如何換,搞不搞交換儀式等等的情況下,直接就把和氏璧帶到秦國,這首先是把趙國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了。以不利於己方的處境然後又想不理虧?這顯然是難的,而事實上,也說明,藺相如出使秦國終並未佔理,藺相如自己說的話,就來回變動,不按約定交易。秦國佔理了,趙國理虧。
再再次,因為,無論如何說,從趙國角度來分析秦國的目的而言,無非兩種可能,要麼,秦國是真有心交換,秦王就是想要和氏璧;要麼是無心交換,就是以交換和氏璧為藉口,想佔有和氏璧,同時挑起攻擊趙國的戰爭。鑑於這兩點,趙國使者一入秦國就帶著和氏璧,顯然都是不妥的。
秦國有心交換的話,兩國之間沒有一點交接的儀式,顯不出趙國對和氏璧的愛護。趙國人越是看重愛惜和氏璧,則越凸顯趙國割愛以結好秦國於是才交換這樣一種國與國之間的友情。而況,秦國真有心,那完全應該先有鄭重其事的商談、訂立信約。若是,秦國無誠心交換,和氏璧留在趙國,派使者前去秦國商談,並不失禮節也不輸理,且一樣可以有趙國使者在秦國表現智慧機巧、勇敢的機會,且同時更不會有損失和氏璧利益的風險。
反之,藺相如的做法,雖然看似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但顯然是冒著損失和氏璧的極大利益風險的,同時藺相如表現出的是猜疑對方的敵對態度,更是輸理又有失禮節。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直接到秦國,這裡一方面存在著炫耀,另一面方面存在著盲目自信的冒險,最主要還不佔據了有利的地位,在已經失利的情況下,然後再想爭取到有理有禮,實際上,二者兼備往往不容易了。
A、秦王佔據了禮和理,並沒有得利,藺相如也並未得利更未得理。不得理的情況下,禮節也就形同虛設,站不住腳,所以,不惜「撕破臉皮要撞碎和氏璧」,「安排隨從偷偷溜走」,對著秦國滿朝文武「誆騙秦王」,這些都是無禮無理的表現,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失利」——失去和氏璧。可是,這個用失禮失理而換取萬一失利的風險是藺相如貿然帶著和氏璧入秦國一手造就的。
不帶的話就不會有這個為了不失和氏璧而失去禮節、失理的表現。當然,這在趙國人從趙國角度看的話還以為是藺相如羞辱了秦國。這是孤芳自賞的表現而已。局外的較客的看的話,是趙國輸理的。更甚的是,在不得理且失禮的境況下,藺相如反而張口就去訓斥秦朝歷代君王的不是,秦昭王並未設法難為藺相如,這到底是襯託了秦昭王的包容大度,還是襯託了藺相如的勇敢呢?二者兼有吧。
B、藺相如的視死如歸的勇氣倒是可嘉,視死保衛國家利益的愛國情懷可嘉。但是藺相如貿然的行動,盲目自信鋌而走險的機會主義的做法,實是不可贊的,是短見的表現,很容易激化矛盾,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帶著和氏璧入秦國這首先是讓趙國處於了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看,倒是藺相如只是藉此事把自己炒紅了而已。
完璧歸趙不到一年,秦國就大舉進攻趙國,又後來秦國長平之戰坑殺四十多萬趙軍,這些與之前秦國與趙國的交往活動的影響是一脈相聯繫的,所謂無風不起浪,凡事雖有偶然,也有其必然呀。
C、秦國靠的變法革新,發展國力。而妄想鼓吹個別人的作用能決定歷史的進程,這是嚴重片面的,趙國的藺相如與廉頗的作用對於外交、軍事上不乏有一定的作用,但這些都起不到根本作用,根本還在於趙國能不能順應時流,變法革新,強大國力。
藺相如並沒有變革制度達到提高趙國綜合國力的巨大作用,他看似大無畏的視死如歸的不怕犧牲的精神,實是不得以,是以犧牲的精神來彌補自己本國國力衰微這個實際。所以,鼓吹藺相如這樣的機巧的貿然行動的機會主義,倒不如實實際際的實事求是的發展硬基礎。比如,先有利有理的友好的結交秦國,積極學習先進,秦國先進的吸收為己所用,糟粕的揚棄,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同時迅速提高自己,只有自己綜合國力足夠強硬。那麼,一些變戲法式的所謂的機巧智慧也就不足以美談哉。因此,長遠說,藺相如的做法不但對趙國無利,反而也會有暫時掩蔽問題,本末倒置,以為靠著所謂的智慧機巧就能國泰民安,長治久安,結果,那只能落得是被「秦國滅亡了趙國」這個事實來反駁打臉了。
搜索<minjianlishigushi>
立即關注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