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到臺灣,一定見過這樣的奇景:
每到傍晚,暮色四合,氣氛曖昧之時
便有一曲《致愛麗絲》傳遍大街小巷
臺灣同胞兩眼放光,循聲而起
拎著大包小包爭先湧上街頭
衝向同一個目標——
垃、圾、車!
臺灣民眾湧向垃圾車
原來,這是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曾經臺灣深受「垃圾圍城」困擾,上個世紀70年代還曾爆發「垃圾大戰」,無法處理的垃圾堆滿街道。1998年,臺灣全年丟棄的垃圾高達900多萬噸,平均每人每天要丟掉1.14公斤廢棄物。為了從源頭上減少垃圾,臺灣環保部門在1996年推出「垃圾不落地」的政策:
馬路上不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門口,居民聽到比如《致愛麗絲》、《少女的祈禱》等垃圾車專用音樂,就自行將分類好的垃圾帶出倒入車內。
垃圾車的音樂
垃圾車一般一天固定來兩次,錯過只能等次日。因此,每天傍晚等待垃圾車、投放垃圾就成了臺灣人的固定節目。如果有一天,你在晚霞爛漫的臺灣街頭,看到一個小哥哥瘋狂追著漸行漸遠的車,苦苦哀求:「賣灶!賣灶!等等我啦!求求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幸運地目擊了偶像劇,這分明是臺灣同胞在追垃圾車啊……
後來,這一政策又做了進一步改革——倒垃圾須用政府統一規定的垃圾袋,由居民自行到便利店等處購買。同時不再收取垃圾費,居民購買袋子的費用就包含了垃圾費。
以在臺北為例,市環保局設計了6種規格的專用垃圾袋,每袋價格從新臺幣2.5元(約合0.6元人民幣)到46元(約合10元人民幣)不等,售價足夠覆蓋收集、清運及處理該型垃圾袋的成本,不含垃圾袋製作及銷售成本,即市民扔的垃圾量越少,需要購買的垃圾袋越少,體現了「汙染者付費原則」。
臺北市的專用垃圾袋
為促進資源循環再生,2005年起臺灣垃圾處理政策再升級,環保部門啟動全面性的垃圾強制分類。有一句話垃圾們想說很久了:「我們不一樣!」在臺灣,它們會被分為資源、廚餘與一般垃圾等三類,資源垃圾主要包含廢紙、廢鐵鋁和玻璃容器、廢電池、廢燈管等,廚餘垃圾主要指生、熟食物、殘渣以及有機性廢棄物,其餘則為一般垃圾。
這三類垃圾要分別送到資源回收車、垃圾車加掛的廚餘回收桶及垃圾車中,如果把所有垃圾混在一起一股腦兒塞進垃圾車——嗶嗶嗶——垃圾車大叔表示,我們不約!向後轉回家整理好再拿來謝謝!
臺灣的垃圾桶
所謂的整理,也並不是分好類這麼簡單,還要對不同的垃圾進行完好打包。比如飲料和牛奶盒這類可回收的物品,要將內容物清空後,將盒子清理乾淨並壓扁,才可以投入垃圾袋;燈泡則必須用套袋打包,以免打破造成危險;就連舊衣服,也要清洗乾淨並保持乾燥,單獨打包交給資源回收車……
有些嚴格的社區甚至會安排檢查員在回收現場,挨個打開垃圾袋檢查,未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打包的居民將受到教育甚至重罰。
臺北市垃圾回收規則(點擊查看大圖)
想趁著夜黑風高暗搓搓把垃圾往角落裡一扔了事?呵呵,天真。環保部門會將垃圾翻個底朝天,抽絲剝繭順藤摸瓜,哪怕違規者只是留下了一點個人信息,也會被他們循著線索找上門,屆時違規者將被重罰1200~6000元新臺幣(約合270~1200元人民幣)。
政策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臺灣的垃圾量從1998年的943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722萬噸,回收率從20%上升到50%以上,每天每人的丟棄垃圾量僅為0.52公斤。全臺灣垃圾處理做得最好的臺北市,人均每天丟棄的垃圾量只有0.39公斤,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要知道,據統計我國平均每人每天大約產生的垃圾就有1.5公斤。
現在,垃圾甚至已經成為一種臺灣特有的文化。臺灣的街道上幾乎沒有垃圾桶,卻十分乾淨整潔。大家出門自備垃圾袋,將在外產生的垃圾收集帶回家分好類。隨著悠揚的音樂聲傳來,人們三五成群的聚在街上,確認過眼神,都是扔垃圾的人,自然而然地開始道家長裡短,等待垃圾車的來臨。
扔垃圾成為臺灣人的集體記憶
當狂追著垃圾車的小哥哥終於順利地將手中的垃圾袋投入車中,興奮地大喊一聲「yes!」垃圾分類投放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使人不禁感嘆:
在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來源:環境守衛者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微信編輯:隋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