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研究 | 蔣勵:亞洲電影敘事中的「輪迴」圖式

2021-02-08 影視藝術研究

在亞洲電影敘事中還存在另幾種常見的、以輪迴觀念為核心的時空圖式。

(一)前世今生的轉世時空

前世今生、因果輪迴的情節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罕見,電影裡也不乏以輪迴轉世為前提展開的「前世今生」敘事,典型例子如胡金銓的《大輪迴》。全片分三個部分,以「第一世」「第二世」和「第三世」來分野,片尾出現「第四世」的字幕,暗示輪迴無盡,在電影落幕後還將在某處繼續。三世時空分別為明朝末年的山中、民國初年的戲班和當代澎湖島,主要人物的身份命運不盡相同,卻又似曾相識,故事之間其實並無特定關聯,依靠潛在的「輪迴轉世」的邏輯隱約聯繫,讓觀眾自行將兩男一女在三生三世之間的關係和身份對號入座。視覺上為了增加辨識度,三個主要角色在三生故事中都分別延用同一個演員來演繹。採用類似情節模式和表現手法的還有《古今大戰秦俑情》和《潘金蓮之前世今生》,不同時空的故事或線性排列或穿插平行,看似輪迴只是一個因緣由頭,實是借著前生故事探討今世。一生際遇不過是浩瀚時空中的一個片段,悲喜、情死、恩仇不斷延續,啟發人們反思其源,才是輪迴形式的意旨所在。輪迴不能被單純看作為消解死亡焦慮而虛構的生命觀,也不僅為縫合敘事斷裂而設,在這種劇作圖式裡,「人物弧光」並不是通過一條人物線實現,而是經由同一魂靈所託生的不同世代的人物各自經歷的命運線累積實現的。每一世故事的結局都不是真的結局,而生生世世對相似結局的重複,加重了某種無法擺脫宿命的無奈和遺憾,因而,這種圖式的應用類型較多是悲劇。

(二)真幻相生的套層時空

宮崎駿導演的《千與千尋》採取的是另一種時空結構 :千尋隨父母從神秘甬道入口步入疑似荒棄的主題公園(實則神明和鬼怪居住的小鎮),黃昏降臨之後的小鎮與之前的時空形成真幻相生的套層時空。千尋為救出父母歷經曲折,當她離開小鎮,再次穿過來時經過的那條乾涸的河流時,卻發現父母已在那若無其事地等她,關於那個世界的記憶仿若夢幻泡影。當千尋走出神秘甬道後,她悵然若失地回首凝望良久,轉身一瞬,她髮辮上的頭繩閃亮了一下,這瞬間的微妙暗示了真幻時空之間隱約的聯繫仍留在她生命中。

深植東方文藝美學的真幻統一觀,其起源來自對佛教幻化觀的接受。隨著印度佛本生故事和中古佛經異相故事在亞洲各國的流傳,佛教打破真幻邊界的時空觀念進一步開拓了文藝創作的想像空間和表現形式。「佛本生」故事基於輪迴轉生的觀念,講述佛祖釋迦在未成道以前修行的故事,釋迦累世轉生,化身作鹿、作獐、作兔、作轉輪聖王、龍與金翅鳥等行菩薩道,啟發眾生。這些故事後來被梁代沙門僧旻、寶唱等收集並加以分類,成為一本佛教志怪故事雜集《經律異相》。「異相」即存在於幻想與現實中具體形象之間的差別相,也是「真如」的體現,而「真如」就是「實相」,是諸法本源。

《經律異相》一書中有一種表現手法鮮明獨特,就是真幻相生、故事套故事的敘述方式。例如卷二五載薩和檀王以身施婆羅門為奴的故事,說的是國王薩和檀以大施捨聞名,文殊菩薩化身為一個少年婆羅門到宮前求施捨,所求的是國王給他做奴僕、王后為婢女,而國王竟然欣然應允並真的遵守奴婢之法對待婆羅門,此間受盡痛苦折磨的考驗之後,復返原來之身的故事。結尾處,文殊師利在虛空中現身色相,稱讚國王與夫人的至誠布施,二人則歡喜作禮。國王與王后的一切經歷不過是文殊菩薩操縱下的一場幻事,恍然一夢。「真幻相生構成了故事情節展開的動力,同時也形成了故事的傳奇性與神異性。」(6)佛教幻化觀強調 :一切虛妄不實,現實與夢幻交錯,極幻即指向極真。《經律異相》故事結尾處常出現佛陀作為敘述者總結認領前述故事就是他本人的前生遭遇,證明那並非虛構,敘事視角再次轉換,敘述者與前述故事中的人物交疊。前面的敘事時空被又一層敘事時空包裹,就像《華嚴經》描述的釋天之網,珠珠相含,影影相攝,映現「於無盡中無盡藏」的法界大千。

這些「異相」故事雖意在勸喻醒世,但其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模式為後世尤其是梁陳隋唐小說所襲用和繼承,如唐傳奇《櫻桃青衣》《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主人公通過一場幻夢而出離當下時空,歷經榮華衰敗後醒來,悟人世倏忽,斷功名妄想。「夢」是人物邁向幻境的門扉,同時也是映照現實的鏡面。雖然類似於「夢的套層」結構的電影在歐美也存在,如《香草的天空》《搏擊俱樂部》,但其理論背書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其中必有一個敘事時空要承載「釋夢」的功能,指證另一層時空為虛構。而基於「異相醒世」的套層敘事最為關鍵的情節設置卻非「釋夢」,而是「驗夢」。《南柯太守傳》中的主人公尋槐下穴,「勘合前夢,皆與夢符」,只有以真證幻,作者的創作意圖才得以實現。電影以視聽手法組織的「驗夢」情節或只寥寥數筆但其意殊勝,胡金銓導演的《山中傳奇》結尾,(7)赴山中抄經的書生夢醒時斜陽如血,風煙四起,遠遠眺見一個與夢中崔參軍相似的人沿海邊碣石行走,而剛剛夢將盡時此人已現為一具枯骨,爾後回到寺院,超度亡靈的法壇上比劃著大手印的正是一路尾隨他並與厲鬼鬥法的那名番僧。佛唄齊誦與怒潮擊空的畫面相接,寓意著為書生洗脫凡塵。真與幻並不相斥,而是相生相驗。金基德的《悲夢》裡夢遊女子的行動像複印機一樣複製著一個陌生男子的夢境。新海誠的《你的名字》以繩結寓意非線性的時空之律,身處兩個時空的少年和少女通過夢境互換身份,在彗星墜落的一刻,兩人終於相見。「時空結」既重疊又相銜,夢境兩端的人物和事物間呈現一種平衡的對稱。


(三)四季流轉的輪替時空

如果說存在一種最具東方審美自覺的輪迴敘事結構,那就是以四季為序的時空圖式。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正是這一時空圖式的體現。正如片名所示,影片敘事按照春夏秋冬及又一春天來臨而循序鋪排,分別對應一個僧人的童年 - 少年 - 青年 - 中年,僧人歷經誘惑和人性試煉,走向頓悟之後,一個嬰兒出現在他身邊,成長為與童年的他相似的頑童,做著與他兒時如出一轍的惡作劇,可能即將重蹈他的人生,周而復始的四季在此成為頗具宗教儀式感的象徵性時空結構。

除了佛教的影響,對四季輪替時空的敘事迷思應追溯至中國古代以「月令」為代表的文化思維模式。它被認為是分析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和思維特質可參考的「一種最典型、最普泛,影響與支配一切的形態或模式」。(8)圍繞農業生產的時令安排而被創造出的「月令」圖式,其時空觀念是以自我(主體)為中心,以五為單位,以農業物候為內容和標誌的。在西方純粹的時空觀念裡,時間和空間是分開界別的,時空單位也是客觀的量度,但在「月令」圖式中,時間卻是與空間結合的,並且與代表物質構成基本元素的五行對照 :木主東方與春合,火主南方與夏合,金主西方與秋合,水主北方與冬合,而土則兼主中央與四季,實際上土就是人的代表,天人一體,時空一體,就是月令圖式時空觀念的特徵。「時間不是直線流逝而是循環往復的,空間不是無限擴展,而是隨時間流轉的。」(9)與空間相聯繫的天幹地支和量度時間的年月日時一起,與人的生命相互感應,構成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

月令圖式觀照下的時空美學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也滲透亞洲各國人文精神,比如日本民族審美意識中的「物哀」,即將「季節流動」與「人生無常」同形對應。日本著名民歌《四季歌》歌詞將春夏秋冬與友人、父親、愛人、母親一一對照,在四時與人的美德之間建立內在聯想。日本導演市川崑根據谷崎潤一郎小說改編的電影《細雪》,將京都四季風物與一個家族中四個女兒的青春生命交融,造出細膩含蓄的東方意境。「風物」二字,風即「人世情俗」,物為「自然景色」。如果說《細雪》是將時、空、人共同納入視覺語彙,那麼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就是對這一美學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如何在四季光影中拍攝四姐妹」是導演在拍攝中考量的重點,因為影片題眼是「日記」二字,只有當風景「擴大」到與故事融為一體,足夠表現出日積月累的點滴生活,才能令人覺察「人是怎麼尋找屬於自己的場所的」。(10)於是,影片中四姐妹的故事隨著「移動的四季」緩緩呈現,鎌倉的風景是表現四時的載體,託起四姐妹的內在視野和情感波瀾。

月令圖式影響下的思維強調平衡和循環,認為和諧合作、循環往復是事物發展的最基本結局或「大數」,這是比較僵化和沉悶的一面。因而,促使創作者對四季時序作新的排列和解讀。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小森林》按照四時分成兩集,《夏秋篇》在前,《冬春篇》在後,一改「春夏秋冬」的慣性思維。市子的心路旅程由躁動難安的夏季開始,在嚴冬酷寒中苦苦思索後做出選擇,最終在象徵萬物萌生的春天再次回到故鄉,此時人物對過去的成長作儀式化的告別,同時開啟人生新階段。

相關焦點

  • 亞洲兒童電影的人文性 |《閃光的事業——兒童電影研究文集》
    這其中,亞洲兒童本位敘事電影,積極彰顯兒童的主體意識、尊重兒童的個體價值,並且考慮到兒童觀眾的認知需要,多以兒童主人公為視角展開單線敘事,令觀眾對其命運產生強烈認同,從而達成對兒童心理、生活狀況的深度關照。兒童電影的哲學價值和藝術使命,無疑是基於電影的意義而被確認的。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認為,「一部電影是否發揮了電影手段的可能性,應以它深入我們眼前世界的程度作為衡量的標準。」
  • 影視分析 | 《撞車》的電影敘事學解讀
    是對一個影視作品敘事結構的抽象性研究分析。 用客觀的敘事角度體現故事內涵 電影敘事學在借用了結構主義理論的同時, 還借鑑了熱奈特的有關學說, 研究電影敘事中的時態、語式、語態、後來的電影敘事學越來越關注敘事角度的問題, 也就是看重研究敘述者的問題, 例如「誰在敘述」, 「誰在看」。法國學者弗朗索瓦·若斯特認為, 在電影中暗含著一個敘述者, 他是一個組織者, 這個掌握一切的組織者負責引導影片中的人物說話, 這些真正說話的人是言明的敘述者。敘述者不是演說的人, 而是採取視角的人。
  • 《當代電影》| 「電影的過去與未來:數位技術、視聽敘事與影像文化」學術會議綜述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教授的《論數位技術與新媒體藝術的美學變革與理論擴容》,從影像世界、生產者、電影作品與觀眾四個維度,系統地考察了數位技術革命對影像本體的重構以及對「主體」觀和作者論的挑戰。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名譽副會長黃式憲教授在《將「第三極文化」理論範式融匯於創造性實踐》中,引用「第三極文化論」,對歐、美、中進行比對,提出了與時俱進、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互惠論。
  • 韓國電影發展之路: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韓國電影發展之路: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2014-06-16 13:52:56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從第50屆百想藝術大賞頒獎看韓國電影發展之路  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近日,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頒獎典禮在位於首爾的慶熙大學舉行。
  • 王羽青 | 誘惑之餌與迷惑之阱:《瘋狂的亞洲富豪》的敘事策略研究
    研究方向:美國亞裔文學、當代美國戲劇。王羽青 博士誘惑之餌與迷惑之阱:《瘋狂的亞洲富豪》的敘事策略研究原文發表在《湖南科技大學學報》[1]《瘋狂的亞洲富豪》正是體現了作家對文化衝突與交融問題的反思。然而,相對於小說在國外獲得的褒獎而言,它在國內並未受到重視,可謂是華裔文學乃至亞裔文學研究的一大缺憾。本文觀照戴維·洛奇 (David Lodge)的小說敘事理論,通過細讀文本與具體分析,揭示敘事策略在這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 範志忠教授談「影遊融合與互動敘事」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發表致辭。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燕教授擔任主持。  範志忠教授首先介紹了影遊融合所處的背景,在電影產業處於增長瓶頸的狀況下,遊戲產業卻出現了一種非常強勁的發展態勢。在這樣一種發展態勢背景下,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媒介開始融合,媒介彼此之間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鮑特拍攝了《火車大劫案》,電影才開始嘗試完整敘事。在電影加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作品成為了電影敘事的重要來源。文學作品和電影敘事各有特點,是不同的敘事藝術,相互影響,互惠互利。文學被頻繁改編成電影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因為其敘事性強,然而電影如何承接文學的敘事性也是一大難點。我們習慣於將鏡頭看作一句話,一種陳述,這樣就使得文學和電影的敘事可以基本對等,但是文學語言的主要功能在於述說。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11期目錄
    一種闡釋:產業語境下電影藝術中表現與再現 丁亞平 王 妍電影、文化與視野的構建——論2019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研究及走向季華越 胡 晉2019年韓國電影創作觀察《我和我的祖國》:人民史觀、集體敘事及文化認同何利娜敘事倫理、社會鏡像與生態摹擬:電影中動物形象的多元文化意蘊朱 慧
  • 虞吉教授談「影像傳奇敘事的另面拓展」
    講座邀請到西南大學二級教授、新聞傳媒學院院長、博士、博士生導師、重慶市電影學學術技術帶頭人、「五個一批」人才、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副會長、重慶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重慶作家協會影視創作委員會主任、重慶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虞吉教授主講。
  • 電影《芳華》的敘事藝術特色淺析
    該部影片有著極為豐富的敘事藝術特色,能夠打動人們內心,促使現代社會青年群體去深入探討上一輩人的如歌歲月。電影《芳華》的敘事拍攝創新採用了綜合敘事方式,導演科學地將文學多視角敘事與電影多視角敘事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出了多向度敘事藝術結構,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具有時代人文情懷和質感的電影畫面。文章進一步對《芳華》敘事藝術特色展開分析與探討。
  • 乾貨 | 王家衛的電影敘事手法解析
    王家衛是亞洲電影作者的代表,他的電影作品帶有的濃烈的個人氣息,很難將其電影歸為某一範疇,也難以用一般的觀影經驗來闡述對他的電影觀感
  • 工作坊徵集|亞洲藝術文獻庫與 OCAT研究中心合辦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計劃:研究工作坊」現正接受申請
    工作坊由在研究華人當代藝術具卓越成就的學者擔任導師,旨在為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新晉研究者給予指導,分享高水平研究的範例和心得。 本年的工作坊由芝加哥大學藝術史教授、OCAT研究中心執行館長巫鴻擔任導師,並由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翁子健主持,將於2017年9月2日在北京舉行,為期一天,工作坊內容包括巫鴻教授的專題演講,及就獲挑選的參加者研究方案進行研討。
  • 研究前沿 | 李小龍:中西方敘事藝術視野中的小說命名研究
    直到 20 世紀,這樣的命名在西方小說中仍然是一種最基本的思路。洛奇《小說的藝術》中引用了喬治·吉辛( George  Gissing,1857 -1903 )  的《新格拉布街》( 1891) 中的一段情節,書中的作家寫完一部小說後耗盡心力,實在無法為書起名,「最終拿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霍姆來充數」[2]228 。這只是「充數」,可以知道,這自然是基本的傳統,同時也是最後的選擇。
  • 《我們誕生在中國》:生命輪迴,藝術重現
    萌動的大熊貓,靈活的金絲猴,都在天然世界中自由生長,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世俗情緣,與世界融聚一體。生命輪迴,生死有別,在自然的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意義。電視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由中美英三國聯 合拍攝,由SMG尚世影業、迪士尼影業、北京環球藝動影業聯合出品的動物紀錄片,由中國導演陸川執導,周迅中文解說,取景於中國東北、中原、江南、巴蜀、西藏等地,講述了大熊貓、雪豹、金絲猴、藏羚羊等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家庭的暖心成長與生命輪迴的故事。導演在文化內涵、電視手段、解說講解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不同的分類方式表現為認知對象之間不同的聯結方式,即圖式結構的差異。圖式的形成有著特定的心理機制。傳統的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頭腦中的概念之所以能夠分類,是因為不同認知對象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分。但後續的研究指出,類似的本質特徵或許並不存在。相反,認知對象的分類也可能基於不同類別認知對象在典型特徵或者具體實例上的差異。
  • 《電影藝術》2020年第5期 「特別策劃:電影研究的轉向與提升」 欄目推介
    ,著文散見於《電影藝術》《電影評論》《歐洲媒體研究期刊》《電影與影片季刊》摘 要:本文延續了《誰害怕後電影研究?》的思考,引入電影文化史的現代性問題和電影哲學兩大理論,來思考如何從過去二十年的美國電影研究當中來尋求新的史學路線和理論方向。一方面,現代性問題的幽靈棲居於電影文化史的書寫當中,召喚我們以危機、斷裂等敘事來形塑對於過去的了解。另一方面,電影理論在數字的危機當中想要借用哲學的名號,重新為自身找到在話語論述當中的合理性──對於這兩個議題的思考將會決定電影研究未來二十年的走向。
  • 【文公智庫】後現代語境下電影藝術的敘事「遊戲化」新特徵 ——以電影《頭號玩家》為例
    《頭號玩家 》在電影 「綠洲 」遊戲中以韋德·沃茲的第一視角身份進行闖關,電子遊戲和電影之間重塑真實感,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遊戲和電影的受眾體驗。電影中的遊戲造型設計也更加貼近電影拍攝的真實感而存在。視覺藝術中鏡頭視點的選擇,對受眾觀看的預期計劃,總會發生猝不及防的轉折和顯著的敘事效果。[4]電影的拍攝和剪輯選擇使用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觀眾的代入感增強。
  • 400多位中外嘉賓齊聚 亞洲頂級旅遊影視藝術周在台州舉辦!
    2018•亞洲旅遊影視藝術周來啦!
  • VR電影的劇本格式和敘事方法(中)——互動敘事
    一切通過間接途徑(如他人口述、圖書記載、影像再現等)獲取事件信息的過程,都是傳統意義上所研究的敘事,我這裡稱之為傳統敘事。傳統敘事總是有一個敘述者,而且它總是過去時的,講述已經發生的事情,所有事都已成定局。一切通過直接參與來獲取事件信息的過程,都是互動敘事。互動敘事因為是親歷的結果,所以它並沒有敘述者,而且它總是現在進行時的,並且事件未來的發展是不可測的。
  • 兒童文學的敘事研究應大有可為
    這些也是當前日益媒介化的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活力來源,但在傳統文學研究中也極少被關注。因此,在敘事理論的介入下,一些在以往的兒童文學批評中未被揭示或自覺闡釋的兒童文學本質特點得以凸顯,進而讓我們得以從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兒童文學的本質以及兒童文學新形式新體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