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二戰士兵的子女為何會對中國東極島漁民滿懷感激?在美麗的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為何會出現當年四行倉庫保衛者的身影?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承制的中宣部重大項目《亞太戰爭審判》,將於8月31日起登陸東方衛視。八集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以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為學術依託,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紀錄片試圖通過珍貴的影像資料,大量海內外專家、親歷者及其後代的講述,展現出同盟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喚起人類的共同記憶。
《亞太戰爭審判》的主創正是紀錄片《東京審判》系列的創作團隊。平和、理性、全面、客觀的創作視角,讓這支80後團隊的二戰敘事頻繁進入國際視野。這也讓《亞太戰爭審判》在文獻梳理整合、受眾知識普及之外,更多了一層對紀錄片本體創作的實踐探索——怎樣通過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表達,不斷提升中國故事的海外傳播力。
《亞太戰爭審判》總導演陳亦楠認為,國產紀錄片要善於謀求各國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及情感上的 「最大公約數」,探索人類共通的表達方式,提供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貼近不同觀眾的文化背景,增強富有親和力的分享感,是中國故事走出去的關鍵。
拒絕乏味的資料片套路,實地拍攝、珍貴影像還原二戰中不為人知的中國故事
「文獻影像中的黑白畫面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過分堆砌容易讓歷史題材紀錄片陷入說理和概述的窠臼,很難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陳亦楠看來,合理的影像配比與罕見的真實故事是打動世界觀眾的關鍵。為了成全這份基於真實的情感穿透力,《亞太戰爭審判》團隊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和地區,將29所世界級檔案館中的珍貴歷史影音資料,諸多國際專家學者、歷史親歷者以及其親屬的口述搬上螢屏。實地拍攝與珍貴資料的合理穿插、閃回等手法的積極運用,都在為紀錄片的傳播力加碼。
在世界級檔案館與實地探訪中,攝製組不但找到諸多之前從未被納入紀錄片表達的新鮮資料,還挖掘出不少中國人民營救、保護同盟國軍人的感人故事。其中一則中國漁民勇救英國士兵的事件,很具代表性。二戰期間,日軍為了擴充勞力,將大量盟軍戰俘與平民通過戰艦、船隻送往各大軍事基地。因為船體內部條件惡劣,且容易遭到意外襲擊,這些船艦被稱為「地獄航船」。1942年,一艘名為裡斯本丸的「地獄航船」載著諸多英軍戰俘,在行至中國舟山群島附近的東極島海域時,突遭魚雷攻擊,船上的日軍開始向跳海逃生的英國士兵掃射。在這命懸一線之際,諸多在岸邊的中國漁民聽聞槍聲劃著小舟趕來,將一些英國士兵救起,並且將衣物與糧食分給了死裡逃生者。
撐起可信質感的,是紀錄片「在現場」的拍攝理念。紀錄片團隊專程赴英國,採訪了裡斯本丸事件的英國唯一健在倖存者,101歲的丹尼斯·莫裡老人。同樣入鏡的,還有當時中國救援參與者中最後一位在世者,95歲的舟山漁民林阿根老人。節目共採訪了40多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後人,類似的百歲老人不在少數。在文化學者看來,這種「在現場」的拍攝理念,不但讓故事更為生動真實,也是對歷史見證者的「搶救式」記錄——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即使當年才十歲出頭,如今也已年近90歲,大多已不在人世。令人唏噓的是,林阿根老人在不久前離開了人世。
近50位海內外學者入鏡、外國主持人提供國際視角。熊野以素說:叔父是懷著負罪感愧疚地活了一輩子
為了更好地展現國際視角、以理服人,《亞太戰爭審判》在敘事視野的拓寬上下了功夫。來自近50位海內外權威學者以及政要的觀點闡述,外籍學者型主持人提供的客觀敘事,以及施害者視角的加入,打磨著真實的立體切面,讓其更為閃耀奪目。
主創團隊介紹,這50餘位受訪的專業人士中不少都是首次接受中國媒體採訪,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歷史學教授羅伯特·克利伯;德國紐倫堡原則學院院長克勞澤·萊克維奇;前聯合國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法官納薇·佩利;村山富市、菅直人、鳩山由紀夫等三位日本前首相。
《亞太戰爭審判》中展現中國審判的三集裡,還出現了一位外國主持人——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教授顧若鵬。這個起著地道中國名字的外國教授,精通包括漢語在內的多門語言,並且深耕東亞史研究多年。 「嚴謹」是這位外國學者給攝製組留下的最強烈印象,他不但對文字稿和畫面中的提法、數據斟酌再三,對於國際研究界有爭議的事件,更是高度敏感。客觀、中立、內行的視角之外,外國教授自帶的海外傳播親和力也是創作團隊看中的因素。「海外學者的採訪,一下子拉近了紀錄片與外國觀眾的心理距離;『他者』的視角也規避了不少文化差異導致的傳播陷阱,很多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觀點與邏輯,他會試著與外國觀眾解釋。」陳亦楠說。
力求公正全面,《亞太戰爭審判》還納入了施害者的視角。八名對日本實施轟炸的美國飛行員被俘後,被帶往醫學院進行了殘忍的活體解剖實驗。這起近年曝光並震驚國際社會的慘案被稱為「九州大學活體解剖事件」。在紀錄片中,講述這一事件的,是一名叫熊野以素的日本女子,她的叔父正是那場實驗的操刀者之一。熊野以素通過多年的資料整合出版了關於這一事件的書籍,力圖讓歷史的「失聲者」說話,還原塵封真相。當年叔父被要求進行手術時,並不知道是解剖實驗,以為是治病救人的摘除手術,直到其他軍醫將他縫好的手術線逐個剪開,他才恍然大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熊野的叔父被判十年監禁。在其他戰犯提前出獄後,他主動提出一定要服滿刑期。熊野以素說:叔父是懷著負罪感愧疚地活了一輩子。
作者:張禎希
編輯:陸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