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 ★文匯讀書周報 ID: whdszb
《文匯讀書周報》第1597號第三版「書界掃描」
(2016年1月4日發行)
唯書與美食不可辜負——冬日裡那些溫暖的美食圖書本報記者 蔣楚婷——自從「唯××與××不可辜負」成為一個句式後,往裡填充的詞彙有很多,但最常見的莫過於「書」、「愛」,以及「美食」了,也許因為這三者最能體現精神和物質的共同需求,所以也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也因此,關於愛情和美食的圖書源源不斷地產出,讓我們的眼睛、味蕾和心靈接受滋養,獲得滿足。
《食物:味道的歷史》
[美]保羅·弗裡德曼主編 黃舒琪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歷史:味道的歷史折射出文明進程 在近期出版的美食類圖書中,《食物:味道的歷史》是頗為引人注目的一本。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精美且迷人的插圖讓人對它愛不釋手,而雄心勃勃的主題、妙趣橫生的編排則更能讓目光停留。它漫遊於時間與空間之中,嘗試挖掘食物的浪漫吸引力之所在。正如該書主編保羅·弗裡德曼在「導言」中所說:「在尋常百姓的社會史中,卡路裡的攝入、饑荒的威脅及城市中心食物的供應,最能讓我們體會到工業革命之前生命的脆弱與艱難。從最基本的意義而言,食物的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羅·弗裡德曼搜集了法、德、比、美、英等國歷史學家關於「食物的歷史」的散文,對諸如「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歡吃肉和甜食?」「為什麼十九世紀歐洲人放棄了自古羅馬時代以來就開始喜歡的香料?」「咖啡和巧克力怎樣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和國際貿易?」「複雜的阿拉伯食物的起源在哪兒?」「現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餐廳於何時何地開始出現?」「我們今天的味道偏好又從何而來?」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精妙的解答。 而書中有專門一節談到中國的美食,作者喬安娜·韋利·科恩,紐約大學教授,自1992年開始教授中國史。對於中國的美食,科恩教授無疑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開篇她就這樣寫道:「『吃了嗎?』這句最常用的問候語證明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食物和與食物有關的一切活動都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核心地位。這些活動包括購買並準備食材、將食物端上桌並品嘗,在全過程中還經常伴隨著關於每一個細節的熱烈討論。」 之後,科恩教授論證了食物在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文明進程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引用《道德經》,還考證出了誰是最早通過烹飪技術謀取官職的人: 烹飪常作為統治的喻體,不僅因為它與日常活動息息相關,而且包羅萬象,更因為這比喻十分生動形象。公元前四世紀,道家的早期經典——老子所著《道德經》就聲稱「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二者都離不開注意力與細心。烹飪技術確實是任命官員的重要考量標準。或許最早通過烹飪技術謀取官職的人是伊尹,他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間,是商湯的宰相。據傳說,伊尹為棄兒,養父母教會他烹飪。他高超的技藝獲得國王的青睞,第一次謁見商王時將宏大的管理哲學問題轉化為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譜。伊尹將整個天地萬物比作人們烹飪時的廚房,將恰當的治理比作優良的烹飪。烹飪中需要了解香料,並將其完美融合,在治理國家時也應了解人們的苦難與希望,滿足他們的需求。 可見,一部味道的歷史也是一部文明的發展史。
《咖喱香腸的誕生》
[德]烏韋·提姆著 劉燈譯
北京世紀文景公司出版
小說:愛和食物,治癒創傷、救贖心靈 關於「愛情」和「美食」的小說不計其數,德國暢銷書作家烏韋·提姆的《咖喱香腸的誕生》無疑是近期看到的這類小說中的佼佼者。 這是一個關於戰爭與和平、男人和女人、人與食物的故事:1945年,英國軍隊已開過了易北河,德國面臨戰敗,海軍士兵布雷默休假歸隊途中邂逅了在漢堡糧食局餐廳工作的布綠克太太。一場空襲讓兩個陌生人走到了一起,布雷默當了逃兵,躲藏在布綠克太太家中,開始了一段充斥著隱秘激情的時光。 然而不久後,戰爭突然結束。布綠克太太為了留住比她年輕得多的布雷默,對他暫時封鎖了戰爭結束的消息。可停戰的蛛絲馬跡卻不斷地顯露出來,布雷默被困於室,越來越失去耐性,後來他終於得知了真相,不辭而別回歸自己的家庭,被丟下的布綠克太太重新陷入孤獨之中。 戰後的布綠克太太為了謀生,在機緣巧合下發明了咖喱香腸這一美食,其發明過程充滿近乎魔幻的荒誕色彩,布雷默和她的過往也是咖喱香腸誕生的不可缺少的一環。咖喱香腸這種滋味濃烈微妙、帶來夢幻愉悅感的街頭小食,成為了她那段不尋常的熾熱愛情生活的凝聚與象徵,也因其結合東方與西方口感,既有北德風味又具異域風情的味道而流行起來,風靡一時。 咖喱香腸之於德國人,就好比日本的章魚小丸子、越南的米粉,中國大街小巷的雜糧煎餅、酸辣粉之類的小吃,是那種你可以站在街頭匆匆吃幾口、填飽肚子的同時讓人感覺到溫暖和慰藉的食物。如果有人告訴你,最常見的街頭小吃有明確的創始人,大多數人會感到難以置信。因此,《咖喱香腸的誕生》一書,是將不可能發生的事以「小說」的外殼加以包裝,用巧思和幽默領讀者走進「二戰」後的德國。 書中充滿了對食物的描寫,布綠克太太在食物匱乏的條件下變著花樣為布雷默做的菜、布雷默向她描述的記憶中的咖喱滋味、她第一次偶然做出的咖喱香腸……在這本書裡,食物不僅是一種治癒的力量,更是人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的路標,是愛情的象徵,是孤獨中的依傍。在某種意義上,食物改變了主人公們的人生。作者的敘述有著明快的節奏,充滿幽默和哲思。臺灣作家駱以軍曾評論此書:「這個女人用一段(糅合了拘禁、謊言意象的)愛情記憶,意外地兌換成了如今德國民間夢幻小吃『咖喱香腸』之發明。這個小說的結尾讓我熱淚盈眶。」
《舌尖上的四川蒼蠅館子》
吳鴻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
《府城的美味時光》
辛永清著 劉姿君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人文:黑暗料理與高雅食譜 當黑暗料理成為饕餮客們的新寵時,各類與此有關的攻略寶典也被擺上了臺面,甚至受到追捧成為暢銷書。《舌尖上的四川蒼蠅館子》就是其中之一。 蒼蠅館子,用流沙河先生的話形容,「即舊時的紅鍋小館,店堂窄,地上髒,桌面膩,菜品精,價錢廉,味道好。那才是放心大膽地吃。最厭高檔星級,吃的是禮儀,是表演,是規格。吾人自晨至暮,時刻不忘文明,好苦。幸有蒼蠅館子,讓我們俯食槽而大嚼,回歸野蠻半小時,不亦快哉。」 的確,成都人喜歡把味道不錯但環境很破的小餐館叫作「蒼蠅館子」。含義之一是這些小餐館大都隱藏在市井小巷之中,其小如蚊蠅散落;含義之二是這些小餐館的環境確實讓人不敢恭維,時常有蒼蠅出沒;含義之三是不管蒼蠅館子隱藏得有多深,門面有多小,成都人都能像蒼蠅一樣,追逐著味道找到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店。 《舌尖上的四川蒼蠅館子》的作者吳鴻就是「蒼蠅館子」的絕對擁躉。他「把多年來體驗蒼蠅館子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下來」,所希望的不僅是寫成一本探尋「蒼蠅館子」的指南或是「美食地圖」,更希望通過記錄他和朋友們的覓食生活,靠著自己這張「掃街嘴」多年的挑剔篩選,如實呈現好味道「四川蒼蠅館子」,令讀者可以按圖索驥,享受到四川市井生活的真滋味。「雙流勝利鎮劉鱔仁飯莊」、「電信路易姐蹺腳牛肉」、「西安中路李孃兔頭」、「桂花巷何姐滷菜冒菜」……四十家有真絕活的「蒼蠅館子」,端出的是簡單、平實、隨意的美味,但「這種樸素中掩蓋的精心以及平淡中宣洩的安逸,不僅體現在四川的民間美食上,也流淌在四川人地域性格的基因裡。」(央視《舌尖上的中國》製片人陳曉卿語) 如果說《舌尖上的四川蒼蠅館子》是用四十家黑暗料理串起四川的民間美味,那麼《府城的美味時光》則是用十二份高雅菜譜傳遞著臺灣上流階級的美食記憶。 這本書的作者辛永清是臺南紳士辛西淮之女。辛西淮曾任臺灣地區總督府要職,辛家在臺南市郊建立了大型莊園「安閒園」,擁有菜園、花園與大批侍僕,宛如臺南版「紅樓夢」。辛家並不特別追求珍奇的口味,而偏愛發揮應季食材的微妙滋味,菜品高雅細膩。辛永清自幼把廚房當成探險地,在訪客絡繹不絕的辛家廚房耳濡目染,形成獨具一格的烹飪風格。她擁有一項特殊本領:只要看過或吃過、聽過一次,就能將一道菜的原貌原味重現。憑藉童年在安閒園看母親和傭人做菜的記憶,辛永清旅日後在家中教日本家庭主婦做中華料理,做出口碑後,她以中華料理研究家的身份頻頻登上NHK烹飪節目與雜誌。來自府城的大家閨秀,搖身一變為「中華料理代言人」,也是首創「中餐西吃」的第一人。 「姜味烤雞」、「人參鰻魚湯」「脆腸料理」、「千層腐皮」……辛永清以雋永知性的筆觸、用十二道菜譜記錄下了在綠意盎然的「安閒園」裡度過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時光,讓人從其文字中一窺戰前戰後臺南的風貌、上流階級的優雅生活。食譜背後的故事隱約帶出一個時代、一座舊城的模樣。
《深夜食堂》(12、13)
[日]安倍夜郎著
張逸雯譯
浦睿文化公司出版
漫畫:都市治癒系美食 繁華大都市的某個小巷裡有個深夜食堂,白領、離家出走的孩子、黑幫老大、酒家女、不得志的小演員、富翁……絡繹不絕的人帶著自己的故事和心事來到這裡,每個夜裡都有溫情故事上演。這裡沒有大魚大肉,全是簡單的家常小菜;這裡沒有大悲大喜,卻是地道人間煙火的氣息。 日本知名漫畫家安倍夜郎創作的《深夜食堂》系列在中國大陸已經出版到第十三冊,這部治癒系的都市漫畫憑藉溫暖的故事圈粉無數。談到這套漫畫的緣起,安倍夜郎回憶:有一次,他聽到某張CD裡的一首歌,間奏旁白說了一句「深夜零時起營業的炸串店」,這成了《深夜食堂》故事的起點。漫畫一出版,好評如潮,俘獲了無數都市夜歸人的心,一連獲得第五十五回小學館漫畫獎和第三十九回漫畫家協會大獎兩項日本漫畫界重量級獎項,並兩度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目前,《深夜食堂》全系列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等地的累計銷量已突破千萬冊,而在中國大陸,繼前面十一冊持續暢銷後,浦睿文化近期又推出了第十二、十三冊:番茄炒蛋、炸肉餅、山椒鯡魚、鹽烤青花魚、大力烏龍麵、嫩煎菠菜……新的主人公伴隨著新的料理,上演新的故事。 美食溫暖我們的胃,而那些關於美食的書,則打動我們的心。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採編團隊
舒 也 xjz@whb.cn
蔣楚婷 jct@whb.cn 朱自奮 zzf@whb.cn
薛偉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郵箱:whdszbwx@whb.cn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點擊標題下方【文匯讀書周報】字樣,關注我們的動態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或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