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外高加索三國自古是大國的角鬥場

2020-11-17 騰訊網

高加索地區,指的是位於裏海和黑海之間,高加索山脈所在的廣大地區。高加索山脈分為大高加索山脈和小高加索山脈,其中大高加索山脈是歐洲與西亞的分界線,小高加索山脈則是亞美尼亞與北方喬治亞、亞塞拜然的主要國界線。

以大高加索山脈為界,高加索地區分為兩部分,北方稱為「北高加索」,屬於俄羅斯;南方則稱為「外高加索」,指的就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國。

1、外高加索三國三宗教

在外高加索三國之中,

亞美尼亞在公元301年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政權,

不過亞美尼亞的基督教屬於使徒教會,是基督教最早的組織形式,與今天另外三派的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不同。

亞塞拜然,信仰伊斯蘭教,與伊朗一樣屬於什葉派。

喬治亞,則與俄羅斯一樣信仰東正教。

三國三宗教,這一格局的形成正是數千年來中東和歐洲各大地緣力量——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突厥、俄羅斯等博弈的結果。

2、波斯帝國徵服高加索地區

由於臨近兩河地區,外高加索地區的文明史其實極為悠久,這裡是葡萄酒的發源地,也是現代歐洲人的發源地之一,雖然這裡地理上屬於西亞。

當中東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兩河地區的阿卡德帝國、埃及的埃及帝國、小亞細亞的西臺帝國都曾入侵高加索地區,於是這裡成為了各個帝國重要的奴隸產區。

至公元前9世紀,高加索地區崛起了一個強大的

烏拉爾圖王國

烏拉爾圖王國曾與兩河地區的亞述帝國爭霸,並相繼徵服塞凡湖、雷扎耶湖和幼發拉底河上遊的廣大地區,最終在公元前6世紀被伊朗地區的米底王國所徵服。

公元前550年,伊朗的居魯士大帝起兵取代了米底王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整個外高加索地區全部被納入了帝國版圖。

正是在波斯帝國時期,外高加索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都波斯化了,波斯的拜火教也成為了外高加索大部分人群的宗教信仰。

3、亞歷山大帝國將高加索地區希臘化

外高加索地區的東南方是波斯帝國,西方則是希臘。

希波戰爭不僅將世界永久的分為了東方和西方,也影響了夾在兩大文明之間的外高加索地區。

至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徵徵服了波斯帝國,也開啟了外高加索地區的希臘化進程。

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帝國一分為三,其中亞美尼亞地區屬於塞琉古王朝所統治。之後隨著塞琉古王朝被羅馬和帕提亞帝國所敗,亞美尼亞趁機取得了獨立的地位,這便是

阿爾塔什斯王朝。

公元前95-前65年,這是亞美尼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其疆域從裏海綿延至黑海,亞美尼亞人稱自己為「從海到海的亞美尼亞」。

正因如此,亞美尼亞是外高加索三國之中最有歷史存在感的國家。

但介於大國之間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外高加索地區任何一個政權都無法長久。

4、羅馬和波斯的博弈場

公元前後,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而外高加索地區也納入了帝國版圖,並持續希臘化。

與此同時,波斯地區先後出現的帕提亞帝國也將矛頭指向了外高加索地區。

羅馬VS帕提亞

,戰爭不斷在地中海東岸進行,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到外高加索地區都是兩大帝國的博弈場。

在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的兩面夾擊下,亞美尼亞歷史上最輝煌的阿爾塔什斯王朝被滅,其西部成為羅馬的一個省,而東部則被帕提亞所吞併。

公元224年,波斯薩珊王朝崛起,在伊朗取代了帕提亞帝國。薩珊王朝幾乎恢復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版圖,

而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公元301年,亞美尼亞正式定基督教為國教。

波斯VS羅馬,

這一時期的亞美尼亞依然被兩大帝國所瓜分。

5、阿拉伯帝國崛起和突厥人的進入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公元7世紀,在波斯和東羅馬之間的阿拉伯人崛起了。阿拉伯帝國在公元651年滅了波斯薩珊王朝,同時也將勢力伸入外高加索地區。

阿拉伯人曾試圖強迫亞美尼亞人改宗伊斯蘭教,但最終沒有成功。

公元10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衰落,而東羅馬帝國馬其頓王朝則開始復興,並將阿拉伯人從外高加索地區趕了出去。不過,東羅馬帝國最後也沒能在外高加索地區建立有效的統治,許多小國在這裡建立了起來,後來突厥人正是利用這一四分五裂的局面徵服了外高加索地區。

突厥人最初出現在中東,源於阿拉伯帝國對朝中波斯人的壓制,阿拉伯人利用突厥人驅逐了掌控朝政的波斯人,卻變成了突厥人的傀儡,這便是突厥人的塞爾柱帝國。

公元1071年,塞爾柱突厥人在曼奇刻爾特戰役中擊敗了拜佔庭帝國,由此佔據了小亞細亞和外高加索地區。

這一戰役,不僅導致了後來的長達兩百年的十字架東徵,也使突厥人從此成為了外高加索地區的統治者。

塞爾柱帝國,後來分化出了羅姆蘇丹國,羅姆蘇丹國又分化出了奧斯曼帝國。而在波斯地區的突厥人建立了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

突厥化,成為阿拉伯帝國之後公元11-19世紀中東歷史的主流,外高加索地區自然也不例外,這裡基本上一直處於不同的突厥霸主的統治之下。

突厥人,最終使亞塞拜然變成了伊斯蘭國家。

6、奧斯曼帝國、波斯薩非王朝、俄羅斯帝國的博弈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的殘局,最終以突厥人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薩法維)東西並立而結束,奧斯曼帝國是遜尼派,薩非波斯史什葉派,奠定了今日中東的格局。

奧斯曼帝國與薩非波斯,為了爭奪伊斯蘭世界的霸氣戰爭不斷,猶如當年波斯與羅馬之爭的重複。

正是在兩大帝國的爭霸戰中,亞美尼亞高原最終被一分為三,分屬伊朗、土耳其和亞美尼亞,當年的亞美尼亞三湖——凡湖、賽凡湖、烏魯米耶湖,如今也分別被三國——土耳其、亞美尼亞、伊朗分開佔據。

之後,俄羅斯帝國崛起,與奧斯曼帝國又大戰兩百餘年,並同時逐漸南下蠶食波斯(愷加王朝)的領土,並最終吞併了外高加索三國。

如今,外高加索三國雖然都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但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環繞下,極易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相關焦點

  • 亞洲各國地形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
    高加索地區有四個國家,俄羅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後三個稱為高加索三國。  一、喬治亞  喬治亞面積約6.97萬平方公裡,人口約372.35萬(2020年1月),首都提比里西。  喬治亞西鄰黑海,陸地鄰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
  • 地緣決定命運,為何說波羅的海三小國比外高加索三小國「命好」?
    文/田瑞安波羅的海三國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外高加索三國為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總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三個國家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一個河南省的面積,實屬彈丸小國。
  • 為什麼亞美尼亞是外高加索地區的火藥桶?全網解密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
    筆者之前關於以色列的文章已經詳細談過此觀點和本質原因,同以色列高度類似的亞美尼亞也同樣在此區域面臨這個繞不開的源頭問題。宗教的本質性差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之前的文章檢索一下,篇幅太多這裡就不再累述了!       詳細看一下亞美尼亞所在的高加索地區國家,由於被高加索山脈分割,該地區分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兩部分。南高加索又稱外高加索,包括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
  • 亞塞拜然國土,為什麼被亞美尼亞一分為二?
    亞塞拜然的飛地從2020年9月底始,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為「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了武裝衝突,使得這兩個不起眼的外高加索國家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國際上普遍承認納卡是亞塞拜然領土,但納卡實際上是獨立狀態(亞美尼亞支持),亞塞拜然無法行使管轄權細看外高加索地區的地圖,亞塞拜然的國土被亞美尼亞分成了彼此不相連的兩部分,這部分飛地叫做「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面積5500多平方公裡,45萬人中有99%是亞塞拜然人。▲亞塞拜然被亞美尼亞分成的兩部分因納卡問題,亞阿兩國在脫離蘇聯後爆發過戰爭。
  • 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三個高加索國家,為何混得都很慘?
    高加索三國指的是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三個處在高加索地區的國家。歷史上,這裡一直是世界最動蕩的地區之一。 蘇聯解體後,高加索地區處於俄羅斯與歐盟兩個安全複合體夾縫之中,在經濟私有化、自由化的轉軌道路中,都面臨著不同的困難。
  • 高加索戰火背後的大國影子
    三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當地時間10月26日上午8時起在納卡實施人道停火。美國總統川普在社交網站帖文,祝賀兩國協議停火,可挽救更多生命。但是前兩次停火的失敗教訓,令外界對這場衝突的前景依然很不樂觀。蘇聯共有15個加盟國,很多都是「組團出現」的,比如中亞五國、波羅的海三國、外高加索三國。外高加索三國,從西往東分別是: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這倆貨到底在鬧騰啥
    最近,位於亞歐大陸咽喉要道的外高加索地區,兩個世仇鄰居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又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雙方先後動用了各種重武器,火力密度史無前例。一頓甩鍋後,兩國也先後宣布進入全面軍事動員,仿佛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關於這個事,網上也有很多人在聊,但是基本都是用土耳其支持亞塞拜然、俄羅斯支持亞美尼亞來總結這場地區性衝突。咱們經常強調,作為一個成年人,看問題一定要全面。
  • 觀察|納卡,一座建在外高加索的紙牌屋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莫斯科在1921年決定將納卡地區劃入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應該有充足時間和實力來解決日後成為火藥桶的納卡問題。也許是莫斯科低估了納卡地區的民族宗教矛盾,也許是莫斯科出於對抗美國「橋頭堡」土耳其的考量,納卡問題一再被擱置,最終成為外高加索地區有名的「定時炸彈」。
  • 亞塞拜然,太委屈了!
    而打開知乎,網絡新聞留言區,甚至微博和朋友圈,國內很多從沒去過外高加索的網民朋友這些天在網絡紛紛義憤填膺,就像是我們的祖國遇到侵略一樣,說堅決支持亞美尼亞。我對這種單面趨勢與極有偏向性的「國際好惡情緒」感到不解。老讀者都知道,我在四年前就拜訪過外高加索這片土地,也寫過一篇亞塞拜然的遊記。
  • 地理學堂:姆希塔良的祖國亞美尼亞,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亞美尼亞。亞美尼亞早早地喪失了歐洲杯資格。目前,該國依然徵戰歐洲國家聯賽。歐洲國家聯賽中,亞美尼亞位於第三檔,和歐洲杯新軍北馬其頓、鄰國喬治亞以及愛沙尼亞同組。目前,亞美尼亞取得了1勝2平1負積5分的戰績排名小組第三位。
  • 戰爭爆發——流水的錘子,鐵打的亞美尼亞
    (二)流水的錘子,鐵打的亞美尼亞這兩個國家從地理上屬於西亞國家,再加上一個喬治亞,這三個國家合稱外高加索三國。這個「外」字,凸顯了西方中心論。 因為高加索是歐洲和亞洲的界山。從歐洲的視角,這三國在高加索的南側,也就是歐洲之外。
  • 亞塞拜然獨特的石油浴
    在亞塞拜然如果誰有亞美尼亞朋友是會被人們看不起的,可見雙方彼此仇恨到達了什麼地步。我個人的親身體驗就是在高加索三國旅行的話,必須得經過喬治亞才能把這兩個國家走完,它倆之間是沒有海關通道的。如果在其中一個國家買了當地有名的商品,到對方國家時會不讓入境,根本帶不進去,只能扔了。尤其是自駕遊更為不方便,租亞塞拜然的車進不了亞美尼亞,反之亦然。
  • 亞美尼亞——又一個倒在親美之路上的可憐蟲
    最新的亞阿和平協議,幾乎完全傾向亞塞拜然,亞美尼亞被拋棄,基本丟失了納卡地區。 可是,拋棄亞美尼亞的是俄羅斯嗎?顯然不是,是美國和西方。 關於這件事,還要從2018年說起。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什麼大打出手?原來幾個大國才是罪魁禍首
    從這一角度說,兩國漫長的紛爭,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歷史上、眼下的各個大國。他們長期煽動和支持雙方的衝突,令兩國普通老百姓苦不堪言。 從一開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就成了緊張局勢的中心,因為這片山區居住著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的混合社區,兩個國家都認為這是各自國家歷史和身份認同的中心地帶。
  •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全線開火,中亞「火藥桶」又被引燃了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面積4388平方公裡,人口約16萬,四面均被信奉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所包圍,但該地區絕大多數人口卻是信奉亞美尼亞天主教的亞美尼亞人。 綜合各方消息,戰事開始於9月27日上午7時10分左右,亞塞拜然方面的進攻主要集中在上卡拉巴赫的費佐利地區和傑布賴爾地區。亞塞拜然方面將此次軍事行動稱為「反擊」,暗示「亞美尼亞才是率先發難的一方」。
  • 寸步不讓,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歐洲歌唱比賽上的交鋒
    首次爭議是在2006年,歐洲歌唱大賽的官方網站指亞美尼亞在歌唱大賽的首個代表安德烈出生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納卡地區,由亞美尼亞扶持的國家,不被世界普遍承認),儘管當時亞塞拜然並未參賽,但亞塞拜然媒體對此強烈批評,在亞塞拜然人眼中納卡共和國是非法的,這裡是被侵佔的亞塞拜然領土。
  • 國葬現場群情激奮 三萬亞美尼亞青年當場報名入伍:永不屈服!
    亞美尼亞國防部11月19日發布消息,亞美尼亞在葉里溫為在納卡衝突中戰死的官兵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國葬現場群情激奮,悲痛和屈辱的淚水滴滿了每個人的臉龐!消息稱,亞美尼亞舉行的國葬儀式集結了十幾萬民眾,至少有三萬多名亞美尼亞青年當場要求入伍參戰,使國葬儀式變成了誓師大會,也充分體現了亞美尼亞民族永不言敗的民族個性和素質!
  • 亞美尼亞基督徒含淚燒毀家園!亞塞拜然穆斯林大軍在普京的默許下接管城鎮……戰爭結束了
    上個世紀90年代亞美尼亞宣布獨立之後,這片領土被當地的亞美尼亞原住民控制了長達幾十年,但,奇妙的是,在2020年的今天,亞塞拜然利用全球大國都忙著對付病毒的當兒,發動了「領土奪還戰」!當然,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擁有大量資金、超強人力資源和三個富裕外國(土耳其、沙特、以色列)支援的亞塞拜然穆斯林大軍,差點攻佔了亞美尼亞首都,他們在其所到之處殺害了許多亞美尼亞人。在周日,俄羅斯派駐的「維和部隊」來到之後,普京主導的「宣布亞塞拜然重新獲得領土控制權協議」之後,該地區的原住居民開始大規模流亡。這,便是可笑的「國際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