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情人的情人節,多少會有落寞的感覺……」
每當孟庭葦這首耳能熟詳的情歌響起,那就意味著2·14情人節即將來臨了。
不知何時起,源自西方的2.14情人節,已經成為國內情侶表白、秀恩愛的重要節日了,海誓山盟,除卻巫山不是雲,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這一天,到處都是浪漫,
但是情人節的來歷,又有誰了解呢?
今天小編就來告訴你一些。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ValentinesDay,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這一奇蹟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在古羅馬,年輕小夥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也有說西方情人節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Festival)。牧神節本來是慶祝一個羅馬畜牧神盧波庫斯的古老節日,後來演變成情人節。牧神節是每年的2月15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Palantine)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慶祝。據說在這裡,古羅馬城的奠基者 (Romilus andRemus)被一隻母狼撫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不同時代,過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
其中從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情人節習俗最為獨特:2月14日這一天,一對對情人,將一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製的盆內。
在白金漢郡還曾盛行在情人節之夜祈禱的風俗:點燃一支蠟燭,插入兩枚細針,從燭底插到燭心,默念自己的愛人的名字,祈禱相愛始終。
美國:男性在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說「情人節快樂」已經沒有特別的感情關係,而逐漸演變為有如公開場合的打招呼的形式。
日本:女性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而男性則在一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回禮表衷腸。
中國:國內的情人節原本是七夕,不過受到文化傳播的影響,情侶之間同樣重視2·14情人節,這一天,情侶互相贈送禮物,或逛街購物,或吃飯,或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