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澄澈到底,做一個自然人

2021-03-01 十方緣

歡迎分享,以便利益到更多有需求的人士

微信公眾號:chanxiucn,期待您關注

責任編輯:善資潔

 南懷瑾語錄:我們上古老祖宗的那個時候,人都自然,不用修道,個個有道,在道的境界。他在睡覺時「徐徐」,「徐徐」是怎麼個睡法?就是睡覺很悠然,舒服得很。難道現在的人睡覺不悠然?現在的人睡覺是很不悠然,很緊張。尤其是在外國文化生活影響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緊張得很,所以睡覺睡得很不好,加上鬧鐘也鬧不醒,很可憐。
  
  南懷瑾先生為人處事,喜歡隨順自然,不事做作。即使某些不甚圓滿的事,他也以自然之心對待,而不勉強為之。例如,他人到中年時,頭上漸漸添了許多華發,他卻不以為意。55歲那年,他去理髮店理髮時,理髮師建議他染髮,可以顯得年輕許多。他沒有接受這個好心的建議,還寫了一首《理髮師勸染髮戲作》的詩:「世人多畏發初白,卻喜頭顱白似銀。免去風流無罪過,何須裝扮費精神。漸除煩惱三千丈,接近仙靈一性真。對鏡莞爾還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雖是遊戲之作,內中包含了體悟人生的智慧和洞透自然的禪意。
  
  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卻暗藏隱憂,並不那麼單純。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於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
  
  南大師認為,「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麼知識都不執著,人生只憑自然」。他說:「古人有言:『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佛學未進入中國,『無學』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老子就有『絕學』這個觀念了。後來佛家的『無學』,來詮釋老子的『絕學』,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愛看書、愛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頭昏腦脹,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丟開書本,不要鑽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可是一認為自己是知識分於,這就難了,『絕學』做不到,『無憂』更免談。『讀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有時看到歷史上許多事情,硬是會生氣,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毛病。其實,『絕學無憂』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度,深刻獨到的見解,服務社會,利益社會。」
  
  「絕學」二字,並不是放棄學習的意思,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學習,怎麼可能放棄呢?南大師的解釋倒是比較貼切,更進一步說,就是放棄世間那些分辨好壞、美醜、榮辱、尊卑、貧富、善惡等等觀念,做一個自然人,用一顆自由的心去感受世界,親近自然,享受本真的快樂。這有點類似於佛家的去妄念、去我執。
  
  如佛家雲,世間一切如夢幻泡影,好壞美醜等等都虛無不實。南大師說「真理只有一個」,實際上連一個都沒有,或者說個個都是真理,就是我們那顆拋掉好壞美醜等世俗觀念之後的本心。但是這些觀念很難拋掉,它們原是寄居在心上的雜草,卻像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一樣,幾乎把我們的心都控制了。修道的目的,就是要剷除這些雜草,驅逐這些亂民,使自己重新成為心靈的主人。這就是「絕學無憂」。
  
  如何修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傳授了修道的方法。後來的道士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修鍊氣功的方法,也是修煉之一法。但他們需要躲到深山老林,躲到道觀靜室中去修,甚至還要「閉關」修煉,境界就不高了。如果他們還抱著修煉成仙的念頭,境界更低,跟世俗之人追求功名富貴沒有兩樣。如果他們還運用「採補」、「煉丹」等等方法,這就走上了邪路,跟世俗之人偷盜搶劫沒有差別。
  
  老子的修道方法,無處不可以修。就像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找到任何一個有水土的地方,都能萌發嫩芽,開出小花。通過對後世學術思想的觀察,老子的道實際上剛問世就已經失傳。因為自莊子之後的所謂道家學派,早已偏離了老子的道。
  
  這是什麼原因呢?可能這跟中國人做學問的習慣有關,學者們往往有一個牢固的觀念:這是對的,那是錯的;只能如此,不能如彼。學者們之間多的是爭論,少的是交流,很難彼此之間互取所長。但自然的滲透還是有的,卻沒有主動的融合。而這種習慣的養成,又跟政治經濟制度有關。中國古代的學者比較難以靠學術本身維生,除非他依附某種政治勢力。莊子不願意依附,所以他一輩子這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學者們為了「競爭上崗」,當然會自覺不自覺地批評其他學說而維護本門學說。在老子、孔子時代,這種競爭應該說還是比較有紳士風度的,到了後世,學者們的某些競爭手段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西方的學術發展之路應該說優於東方。例如古希臘時期,智者葉文諾開講座,收費五個銀幣,他憑這項收入來源,即可過上富裕的生活。而孔子授徒,收費不過十條幹肉而已。一輩子教了三千多個徒弟,生活還很拮据。西方學者無須依賴政治勢力即可生存,所以其學說始終獨立於政治之外。在學術交流方面心態也平和多了。因為這種差別,中國儒家、法家、墨家、縱橫家等等,幾乎都是針對統治者設計的產品,而西方學說卻較多地關注平民生活。
  
  老子的道學也以關注平民生活為主,他想把每一個人都變成自然人,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把統治者變成一個不要多管閒事的聖人,像木頭人一樣坐在那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不過心裡明白而已。偶爾也會發發言,依從民意,點到為止而已。這種設計肯定不對統治者的口味,無人訂購是肯定的。其中某些附件也曾被後世帝王使用,但老子的本意肯定不願這樣拆零出售。
  
  對於普通人來說,修學老子的道學,把自己變成一個自然人,或者說「真人」,倒是擺脫煩惱的絕好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大家都是「假人」,腦袋裡裝著一些虛假的觀念,用虛假的面目走到世人面前,採用一些虛假的手段,追求一些虛假的目標,享受某些虛假的快樂。修道的目的就是去假存真,使自己不受虛假的世俗觀念困撓,「人之所畏」,我獨不畏。別人都說吃海鮮好,我要看看它對不對我的口味和腸胃;別人都說當官發財好,我要看看它對不對我的性格和脾氣;別人都說清茶淡飯太寒酸,我喜歡就天天品嘗;別人都爭先恐後發表高見,我默默無語獨悟真如;別人都聰明伶利自逞其能,我少一點雜念,留一份閒情,看花開花落;別人都欲波翻滾苦求俗樂,我一心清淨,與道同體,如千古深潭,清澈明亮而微波不興……
  
  到了這種「去假存真」的境界,那麼,即使靜居獨處,也不會感到孤獨;即使身處鬧市,也不會被紅塵擾亂了視線;即使在眾說紛紜的場合,也不會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就像一滴淨水,到哪裡都不會失去水的本性。即使偶為雜質所侵,也可以隨時蒸發,復歸於一滴淨水。老子說,「上善若水」,能如水一樣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無求無不求,無往無不往,又能保持自身的純淨本性,也就近乎道了!
  
  一日一心得
  
  人,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非自願,去更非本意,幾十年光景,稍縱即逝,因而,還是卸下面具,放下包袱,像畢希納所言:人啊,活得自然一點吧!我們應該像一朵雲,具有雲的飄逸,是否下雨總是那樣飄逸。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 節氣與十二律呂
    曾經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彈了一輩子箜篌,有一次開演奏會,聽眾滿堂,可是他只彈了一半,聽眾都走光了,只剩下一個老太婆坐在那裡流眼淚,這位箜篌家大為高興,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一位知音,詢問之下,原來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婦,聽了「哆!哆!當!當!」的箜篌聲,回想起彈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淚來。從這個笑話,可知中國音樂不容易欣賞,律呂的道理,不容易了解。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誰也沒有料到,這麼一個哭叫的小寶寶,就是後來受大家所景仰的南懷瑾老師。大家都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其實南懷瑾老師的名字叫常泰。懷瑾只是南懷瑾老師的一個號,南懷瑾老師還有一個號叫玉溪。號也是名字之外起的別號,比如孔明就是諸葛亮先生的號。
  • 南懷瑾老師講述:精神失落的病態
    不是無所用心,他們所用的心,就是孔子這句話「好行小慧」,使小聰明,沒有從大學問、大聰明上著眼。這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病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這是對上面幾段話的引伸。
  • 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南懷瑾先生和法程師父合影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乞丐蹲」練習方法圖示:善護念師兄註:久聞南懷瑾老師讚譽有加的健身方法「乞丐蹲」。寧波準提法會期間,有幸當面向法程師父(註:南懷瑾老師的學生)請教具體練習的方法,現整理出來,期望大家受益。具體方法:(1)飯後,找一堵牆,最好有一個舒適的靠墊(不可太軟)。站在牆前,屈膝下蹲,背須要直,貼靠牆壁或靠在軟墊上。(2)注意男女姿勢的差別:女士姿勢:兩腳併攏,屈膝下蹲。
  • 南懷瑾到底是國學大師還是文化騙子?
    但南懷瑾說:「我決定一定要修,不是為我,是為了要開啟一個大例子,中國政府的公共建設可以和其他資方合作。我不去打開這個關閉的大門,那麼幾十年都不會有人打開這個大門的。」 這條全長251.5公裡的鐵路修了五年,也讓南懷瑾身心疲憊。
  • 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個人都痴。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
  • 葉曼先生:南懷瑾老師震天一吼,使我整個大翻身大開發
    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南懷瑾先生,曾任輔仁大學副教授、臺灣佛教協會副會長。以下文字摘自葉曼講述《我學佛的心路歷程》。一九六八年新正,南老師又在臺北,為大家打「禪七」。老師特地事先交待我:「這一次,不要太自私的只為自己修,我要你犧牲自己,幫助幾個外國人,替我做翻譯。」那一年,從美國來了一位海軍少將。本地有一位留學生,大家叫他「老白」。
  • 南懷瑾老師:誰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像嶽飛、文天祥,乃至於關公,這一代忠臣孝子,中國歷史上人倫的文化,都是由這種精神一脈相傳下來的。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清朝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詩人的趙翼,講作詩作文章的道理,他說「窮而後工」,如果希望詩文做得好,必須是好歷過苦難倒黴。
  • 南懷瑾求仙問道之旅:道士揮手劈松,松樹應手而倒
    曾經聽聞過一句話:每個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當時對於這句話不甚理解,但是在看過金庸老師的作品以後,恍然明白了它的意義。金庸老師筆下的人物,只要是會武功的,個個都能飛簷走壁,更甚至在彈指一揮間,便能置對方於死地。這種出神入化的視覺效果,總會讓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不明就裡的疑惑:這些,都是真的嗎?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媒體在吹捧、拔高了「南師」,真正的權威學術機構和官方媒體,是不屑於評論南懷瑾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他的水平到底怎麼樣。不是說南懷瑾沒有文化,而是說其水平很差,到處都是錯誤。這是因為有科學精神的人,其治學態度非常嚴謹,哪怕有一個詞彙感覺到不妥,都萬萬不會採用,那些沒有依據的觀點,絕對不會傳播,更不會沒有做任何鑑別就盲從盲信。缺乏考證精神的南懷瑾,他最著名的一個典型錯誤,就是在其出版的著作《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中大談所謂男人精液和七種顏色的關係。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初識南懷瑾最初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是在1980年代初,剛剛開始接觸佛學。香港何澤霖老居士寄來他的佛學著作。1988年,友人向我介紹劉雨虹老師,說她是代表南懷瑾來接洽復旦大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懷師的書,我這才知道他在香港定居。當時出版海外圖書需經宣傳部審批,而我正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工作。
  • 南懷瑾老師:名垂千古的文天祥《正氣歌》
    文天祥的學術思想,把宋明理學家們有時自相矛盾的「心氣二元」直截了當統一成為「心氣一元」。他認為宇宙生命的根本來源就在於氣。這個氣不是指我們呼吸之氣的氣,這個「氣」字只是個代名詞,一個代號而已。   《正氣歌》一開頭便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我們要注意這個「雜」字,「雜」就是「叢」的意思。古人學問著作都有所根據,哪怕是作首詩、填個詞,他們用字都有所依據。
  • 大師南懷瑾的飲食禪機
    南懷瑾先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本就是人生之大事,一日不可或缺。又有人言,「參禪不如吃粥飯」,可見一粥一飯中也有禪機。父親被許多人奉為禪宗大德和文化大師,訪客自是絡繹不絕,父親一如既往地熱情接待。父親待客有個特點,那就是常常要與訪客一起吃飯。因此,日常飲食變成了交流的一個重要場合。
  • 南懷瑾老師:坐懷不亂的柳下惠
    叫他當秘書長也可以,明天降為工友,他也好,後天去跑腿,他也沒問題,都沒有關係。答應了替你做事,他不但儘量發揮自己的長處,凡是有好的人才,他一發現,立刻推薦給你。處處都走正道,按照正當的途徑去做,這種人就是外圓而內方的。在外表非常圓融,叫他幹什麼事都可以,但是對於任何事情,都一定以正大的道理、正當的途徑去做。
  • 南懷瑾:念誦金剛經感應實例
    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  至於說,你們要做科學的研究,感應是個什麼道理,我可以跟你講科學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講佛學的課,不是講科學的課,暫時就不討論了。
  • 南懷瑾對未來的驚人預言
    中央電視臺即將播出南懷瑾專題紀錄片:為了紀念南公懷瑾先生辭世兩周年,2014年9月28、29日連續兩天晚間十點,中央電視臺第十頻道將播出南懷瑾專題紀錄片。此專題片由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和中央電視臺共同製作完成,許多珍貴資料將首次披露。
  • 南懷瑾巨額遺產糾紛懸而未決
    一位不願具名的南懷瑾身邊工作人員(從2010年開始負責整理南懷瑾書籍)告訴記者,2012年10月4日,南懷瑾逝世後第5天晚上,南懷瑾家屬、學生及太湖大學堂工作人員在大學堂主樓一樓召開會議,李素美主動要求發言。根據其提供的當晚錄音材料,李素美當時說道:「老師(指南懷瑾)的著作版權、版稅的問題,於理於法都是屬於南家的子孫。」
  • 南懷瑾兩次抽到同一,是巧合,還是定數?
    南懷瑾兩次抽到同一,是巧合,還是定數?是巧合,還是定數?根據淵回目前掌握的資料,南懷瑾老師確實不止一次提過他兒時抽籤的故事。南懷瑾老師的兒子南一鵬先生所著的《父親南懷瑾》一書中,也對這件事情做過詳細的描述。大家也可以找來參考。
  • 南懷瑾老師講述:夸父追日的故事含義
    從表面上看這個故事好像是神話,現在教科書裡沒有,我們小時候先讀這些,一個個都當成笑話在說。另外還有一個故事記載夸父這個人,為什麼肉體爛了,會長出一個原始森林?因為這個人非常高大。譬如佛經的記載,上古的人類都活八萬四千歲,比我們高大多了。後來因為人心開始壞,所以一百年矮一寸,減少一歲,減到現在,人的壽命只有幾十年,只有這樣高。
  • 南懷瑾老師的舌舍利和完整頭蓋骨舍利照片,轉發功德無量
    這是說法如雨,舌燦蓮花的果報,也證明老師講的法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虛言。老師的舍利子共裝了七罐,有淡綠色,藍色,透明如水晶狀的,非常非常多,非常漂亮。這是老師真修實證的實實在在的證明。據聞老師最後在醫院身體非常不適時,仍每日做工夫,實地證明了他自己常說的「我隨時隨地都在用功」,念念在定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