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2021-03-02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

 

什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有一位朋友來談,他什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的。

 

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哪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有人自認不貪,什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再說「瞋」,瞋心瞋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瞋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乾淨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個人都痴。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痴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葬花,那個是痴到極點了,所以貪瞋痴,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麼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

 

所以貪、瞋、痴、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

 

《金剛經說什麼》 

 

--------------

 

我們人的生命來源,講起來很深奧,簡單現實來講,是每個人自己個性與行為帶來的。佛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帶來的個性都有六個要點,貪、瞋、痴、慢、疑、惡見。任何一個生命,不管多麼偉大、有學問的人,都有這六個特點的。

 

貪,人有貪心,當母親懷孕的時候,你這個靈魂一入胎,已經有貪心了,在娘胎裡,吸收了母親的營養變成自己的,要母親提供一切東西讓自己成長,這是基本的貪心。一個嬰兒生來,你不給他吃,不給他奶喝,他會哭的,貪嘛,佔有心,都要抓來給自己,因為天生有個「我」。這個「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貪、瞋、痴、慢、疑、惡見的成份在內。佛說了這個大原則,這就是人自己心裡頭壞的一面。

 

瞋呢?我們心理上,凡是不喜歡的、討厭的,就會想把它丟開;嬰兒也一樣,不喜歡看的人,看到就會哭。瞋恨、埋怨、討厭,這都屬於瞋的心理。

 

痴,沒有智慧。譬如從小讀書,老師教的功課看不懂,學也學不會,乃至聽了課記不住,考試成績差,沒有記憶力,因為腦子不靈光、混亂又容易痴迷。中國這個「痴」字怎麼寫呢?是「疒」旁,是一種毛病,人腦筋不健全這個病,「疒」裡頭一個多疑的疑叫痴,這是繁體字古寫。那麼後來有了俗體字,疒裡頭一個知道的知,叫痴,就是無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態,不知道,心不專一,不冷靜,就是痴迷。

 

什麼叫慢?任何一個最笨、最沒有學問、最沒有出息的人,還是自覺我是第一。有時候功課比不上人家,過後一想,格老子我運動還是比他好一點。或說世界上哪一個人長得最漂亮?每個人不管怎麼醜,鏡子裡看看自己,越看越漂亮,仍覺得蠻可愛的,這是我慢。人人天生有個「我」,如果有了學問,就更傲慢了,叫增上慢。譬如年紀大的人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我活了幾十歲還不及你啊?這就是老年人的增上慢。有聲望,有地位,有兩個錢,我慢就越厲害。慢比驕傲還討厭,驕傲的心理是痴慢的結合(貪愛一分),是人生命的病態。

 

疑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任何人,更不信任任何事,永遠在懷疑中。生命就在懷疑中,我究竟活到多少歲會死啊?明天怎麼樣?後天又怎麼樣?隨時每分每秒都在疑。

 

惡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認知。要掌握正確的認知很難很難,我們絕大部份的認知都是錯誤顛倒、不合事實的。

 

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心性帶來的缺點,人人具備,能把這幾樣改正好了,才是教育文化的重點。可是現在的教育文化呢?越來越亂。

 

我經常說笑,問說現在有沒有個皇帝啊?有啊!就是錢,大家都向錢看。自己生個孩子,就教導孩子將來要拚命賺錢。像這樣追求某個東西,也是惡見,一切惡法都是這樣來的。

 

這些缺點毛病,既然是人性本身帶來的,就要用修行來改正。什麼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學問、修養,改正了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確的觀念,這就是修行之路,並不是求佛菩薩、上帝、鬼神來幫忙。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

 

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貪、瞋、痴,大家都聽得很多了。貪,三毒之一,如果一個人說他能萬緣放下,只喜歡清淨,那也是貪喔!貪戀清淨也是貪,貪戀空也是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連空也要徹底畢竟空。清淨與空還要放下,否則雖然放下萬緣,住在清淨、空的境界上,也算貪戀。

大家喜歡打坐,修清淨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貪圖定的境界,則是犯了菩薩戒。為什麼呢?因為貪戀禪定境界不會起慈悲心,不會犧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薩戒。

 

瞋的心理行為有很多,微細的較難察覺。例如我們偶而有一點不高興的心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在修行來講,對人對事有一點不高興,就已經犯了瞋戒。譬如一個好人討厭一個壞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嘛!然而這個起厭惡的心,就是瞋恨心。這在人道行為來看,不能說有多大的錯誤,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錯,因為不高興的心理絕對是厭惡的、瞋恨的。

 

但是在菩薩道看這個壞人,卻是憐憫的、慈悲的,等於我們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女做壞事一樣,雖然也憤怒,也打罵,然而當父母打孩子,往往一邊打,一邊流眼淚,那等於是菩薩的行為,內心沒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沒有這種父母的心腸則不然,是非太明,善惡太清,已經是瞋心的種性。

痴,那更多了。總而言之,在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以前,乃至於在菩薩地都是痴,都沒有到達究竟。

 

有些人學問好,尤其是學佛的人,研究過經律論,也了解佛經,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增上慢。慢,慢是什麼呢?慢就是我,我們常聽見別人講口頭禪,或聽到街上發脾氣的人罵一句「格老子」,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覺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個絕對自卑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為什麼傲慢?因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與自傲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樣一個東西。一個人既無自卑感,也不會傲慢,那是非常平實自在。

 

眾生的我慢與生俱來,一個人如果能去掉慢心,那就快要修到「無我」了!從心理學的觀點可以看出,我慢特別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裡古怪,由於傲慢的變態心理,在某一方面就顯現出來了。一個怕羞的小孩,看到人就躲,是不是窩囊?根本不是,他表面上怕羞,內心卻非常傲慢。

 

還有疑,多疑,對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對修持信不過。貪瞋痴慢疑是眾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與疑包含在貪瞋痴中,痴是沒有智慧。在修持上慢與疑比較容易看到,比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貪瞋痴,比較少提及慢、疑。

 

整理自《藥師經的濟世觀》

******

購買臺灣南懷瑾文化繁體版書籍,及《金粟軒紀年詩》《懷師-我們的南老師》《南懷瑾的故事》《南懷瑾的商業智慧》《維摩精舍叢書》等書籍,每個訂單均贈送CD一張(下圖)。數量有限,送完為止!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微店。

******

(獨家新書預售)南懷瑾的故事》(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新書7折預售)《禪、風水及其他》劉雨虹著(繁體版)臺灣南懷瑾文化出版。(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

歡迎關注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原創作者:南懷瑾」。轉載請註明本公眾號名稱。

讚賞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蘋果手機讚賞功能被關閉,蘋果手機用戶可通過識別下方二維碼轉帳支持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社會上很多都是再來人,這其中有修行的關鍵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嗔、痴、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
  • 南懷瑾:「多聞之士」的增上慢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藥師經》有些人學問好,尤其是學佛的人,研究過經律論,也了解佛經,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增上慢。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貪、嗔、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貪、嗔、痴,大家都聽得很多了。慢,慢是什麼呢?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弟子問:『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答: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教理說無明分見惑、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由粗而細、微細至極微細。見惑乃迷失無生無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屬於理邊,故名理惑。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
  • 貪嗔痴慢疑到底有多害人
    什麼是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場合、不分條件、不分地位地傲慢。什麼是疑心?就是懷疑貪嗔痴慢的這些道理。貪嗔痴慢疑,每個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執。煩惱的相貌就是貪嗔痴慢疑——心的五個病態,根源是我執。如果我們對它視而不見,不去用功修行,不去解決它,必然就是帶病去生活、工作、學習,後果就會很嚴重。所以要先把病治好了,再去做事。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三)
    如果那些著相的東西都未拿掉,心總是動搖,你求神通,那是背道而馳,這是執著上加執著,貪嗔痴上加貪嗔痴,如何能如願以償?!要一切放下才行。心中心法是禪、淨、密融為一體的大法,時時刻刻要我們直下見性。修法時是非空非有。印咒是有,但印咒是什麼意思?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慢指傲慢、我慢,看不起別人。疑則是指對佛法真理、善惡業力、因果輪迴以及世間一切真理,都疑而不信,杜塞善門,滋生邪見。從果報上來講,貪表現為水相。例如,貪圖美味就會流出口水。眾人皆貪,其共業會感召水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嗔表現為火相。
  • 貪嗔痴慢疑能遮住我們的佛性嗎?
    貪嗔痴慢疑能遮住我們的佛性嗎?弟子:師父,剛才您說寂止和勝觀是一體兩面的,這樣的話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可以修啊。比如我們吃東西時,就像密勒日巴一樣以空為食,那不就是勝觀了嗎?還有您剛剛說的靜止一下,呼吸一下,沒思維的狀態不就是寂止了嗎?安住一下,幾分鐘也挺好的。師:對,比如剛才你說的,我們可以思維「吃飯的時候是誰在吃飯呢?」師:這樣的話,佛教注重的是有我還是無我呢?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家長可以在言語行為中避免"貪、嗔、痴、慢、疑"五種佛家之毒,讓孩子在零壓力下快樂成長。如何利用佛教的五毒,延伸到親子教育的過程中?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給糟蹋了
    南懷瑾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是一位老師,曾仗劍天涯讀書萬卷,他的一生堪稱是傳奇。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是他曾立下的大志。他曾從戰場到軍校,17歲讀遍諸子百家之書,雖曾貧苦至極,但從未放棄過國學,視天下為子女,視子女為天下人,南懷瑾老師的論述是綜合了道家和佛家等學家的經典,作為後者之輩,我們理當輕於聽,後重於思。
  • 南懷瑾老師: 節氣與十二律呂
    十二律呂是中國人的發明,我們研究音樂,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實這都是後來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絲,彈琴就是絲弦,所謂「絲竹管弦」。我們中國的音樂與西方人不同的,是聲音比較細,這是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不像美國一開始就是工業社會,過群體生活。西方人運動也是大家一齊來,中國人的運動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樂方面,中國人彈琴,是給自己聽的。
  • 南懷瑾老師親身示範講解九節佛風和寶瓶氣
    南懷瑾老師親身示範講解九節佛風和寶瓶氣。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
  • 南懷瑾老師講述:精神失落的病態
    大家在一起,講起話來,沒什麼內容,無正事可談,談閒話,講些不相干的話,沒有真正的人生觀,現今社會上這一類的人不少,娛樂場所更多了。大家如此,社會精神已經癱瘓,沒有文化精神了。這裡的義,一是孟子的觀念——義者宜也,也就是適宜,合宜。二是傳統的仁義——人格標準。三是指「詞章之學」、「記聞之學」之外的「義理之學」。——現代所謂哲學的、科學的也是義理之學,都是探討人生最高道理——真理。 「君子義以為質」的「義」,同時也就是義理的義,用它作為本質。表達在外面的行為是禮,有高度文化修養的行為。
  • 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現實中又有多少佛門弟子自以為有所悟,精心歷修戒定慧,到頭來,依舊不敵貪嗔痴,只因不了解貪嗔痴的本質。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座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於跳出三界了。孫悟空一個跟鬥就是十萬八千裡,正好是靈山的距離,那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靈山再遠,也就是一個心的念頭就到了。
  • 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南懷瑾先生和法程師父合影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乞丐蹲」練習方法圖示:善護念師兄註:久聞南懷瑾老師讚譽有加的健身方法「乞丐蹲」。寧波準提法會期間,有幸當面向法程師父(註:南懷瑾老師的學生)請教具體練習的方法,現整理出來,期望大家受益。具體方法:(1)飯後,找一堵牆,最好有一個舒適的靠墊(不可太軟)。站在牆前,屈膝下蹲,背須要直,貼靠牆壁或靠在軟墊上。(2)注意男女姿勢的差別:女士姿勢:兩腳併攏,屈膝下蹲。
  • 南懷瑾老師:大家研究佛經,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三災八難」?
    水、火兩個力量夠大了,但最大的力量,也大不過風,大風災一來,像喜馬拉雅山、須彌山都沒有了,統統吹完,那風力的大,我們沒有碰到過。其實我們身上都有,隨時都有。所以我們感冒,發燒、流鼻涕、咳嗽,有病的時候,水火風三災,已經在裡頭動了。當然,身體內部有個瘤啊、癌啊,也會那麼痛苦,就是水火風都在那裡轉;「水火風」整個是「地」嘛!換言之,「地」中包含了水火風。
  • 南懷瑾老師:密宗大手印的最高方法
    凌晨一大早起來,肚子空空,肅立佛前,引磐一敲就這麼張嘴,「南…無…」「南…無…」起來,經文、禮讚、偈頌、咒語、發願等等,一段一段連續下來,維那從旁「喀喀喀……」節奏性地敲打木魚,最後逐漸慢下來,然後「喀」的一聲,大家不聲不響,大自然在晨光曦微的清靈中,一切歸於寂靜,所有的妄想,雜念,七情六慾同時消落,這不就「三際託空」了嗎?
  • 南懷瑾老師:一般人念佛學佛的三種心態
    我佛都念了,結果還是沒有效果,你說氣不氣人?這是功利主義。三、糊塗心。只曉得念,腦子也不思考,不知道佛號所包含的意義。佛法並沒有禁止你思考,處處都叫你正思維修,否則就是迷信。然而佛法絕對不是迷信,何以不是迷信?因為任何一個法門的修持都是從「聞,思,修」而證得菩提。所以,我們看佛經,文字往往都很容易懂,不要因為文字太容易懂,就不去思維。
  • 葉曼先生:南懷瑾老師震天一吼,使我整個大翻身大開發
    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南懷瑾先生,曾任輔仁大學副教授、臺灣佛教協會副會長。以下文字摘自葉曼講述《我學佛的心路歷程》。一九六八年新正,南老師又在臺北,為大家打「禪七」。老師特地事先交待我:「這一次,不要太自私的只為自己修,我要你犧牲自己,幫助幾個外國人,替我做翻譯。」那一年,從美國來了一位海軍少將。本地有一位留學生,大家叫他「老白」。